遥感地学分析论文_李德一

导读:本文包含了遥感地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遥感,地学,生物量,沙丘,教学方法,多核,课程。

遥感地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德一[1](2016)在《《遥感地学分析》双语课程教学的实践与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课程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等方面介绍了《遥感地学分析》双语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并从师资、学生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对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为同类院校的遥感双语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亚太教育》期刊2016年01期)

徐丹[2](2014)在《《遥感地学分析》教学模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遥感地学分析》课程在GIS专业中的地位和特点,针对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与总结,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加强实验环节和多元化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探讨,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韶关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张飞,买买提·沙吾提[3](2013)在《《遥感地学分析》精品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了遥感学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对《遥感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教学改革,达到了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为今后培养学生较高的综合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地理空间信息》期刊2013年06期)

张飞[4](2013)在《加强《遥感地学分析》精品课程双语教学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语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从现代遥感技术发展和加入WTO的内在要求角度出发,分析了新疆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了《遥感地学分析》课程双语教学建设的内容,并对进一步搞好双语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研究(中旬刊)》期刊2013年08期)

孙志群,张飞[5](2013)在《《遥感地学分析》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遥感地学分析是遥感与地学各学科应用之间的一个接口,该课程的学习是对遥感基本原理与方法的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应用,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别于《遥感概论》等课程,本文即根据《遥感地学分析》的课程特点,从基础理论教学、遥感地学分析方法及应用、实践教学叁个方面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3年30期)

杨海平,沈占锋,骆剑承,吴炜[6](2013)在《海量遥感数据的高性能地学计算应用与发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及航天遥感器的快速发展,使得多源、多时空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成TB级增长,对海量遥感数据的高性能计算与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此,当前的遥感应用已经吸收了新型硬件架构计算、集群计算和分布式计算等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最新技术。本文针对高性能计算处理海量遥感数据的效率问题,分别从分布式并行遥感文件系统和高性能遥感地学计算模式两个方面来论述该问题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列举了当前具有代表性的集群和分布式遥感计算平台/系统,并结合具体实验工作,详细阐述了遥感高性能计算平台gDos-IPM(Geospatial Data Operation System-Image Processing Machine)的设计思路;最后总结了高性能遥感地学计算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黄新利,马江林,陈冬花[7](2011)在《天山西部云杉林生物量与遥感地学数据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生物量与遥感地学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为森林植被生物量遥感动态监测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新疆天山云杉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生物量及其对应环境星数据与其派生数据、气象数据、地形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分龄级比不分龄级的条件下,生物量与各因子团的相关性都有所提高,尤其是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体现的较明显。【结论】林分生物量与水热因子中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等因子有较高相关性;与地形因子中海拔、坡度具有较高相关性,与遥感因子中B3在0.05的水平上显着,而与其它因子在这个水平上相关不显着。在水热因子中,幼龄林、近熟林生物量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有较高相关性,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与水热因子中的平均气温有较高相关性;在遥感因子中,幼龄林生物量与遥感因子中B2有较高相关性,中龄林生物量与DVI、EVI有较高相关性,其他龄级生物量与NDVI、RVI有较高相关性;在地形因子中,幼龄林和近熟林生物量与地形因子中的海拔具较高相关性,成熟林和过熟林生物量与地形因子中DEM分级具有较高相关性,中龄林与地形因子相关性不高;在森林特征因子中,过熟林生物量与年龄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他龄级相关性不高。(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8期)

何昭霞,杨存建,倪静,颜清梅,卢洲[8](2011)在《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遥感地学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四川省石棉县亚热带森林为例,对其生物量与遥感地学数据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首先,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计算出各小班的生物量,并建立其GIS数据库。然后,对遥感图像进行主成分变换,缨帽变换,植被指数计算及波段比值组合等产生派生数据。其次,将遥感数据及其派生数据、地形数据与森林资源GIS数据配准。最后,对森林植被生物量与遥感地学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TM1、TM2、TM3、TM4、TM5、TM7、TM4-3、NDVI、RVI、VI3、PVI、SARVI、TSAVI、亮度、绿度、湿度、DEM和郁闭度与生物量在0.01水平上显着相关,DEM与森林植被生物量相关性最高,达到0.263,其次是TM1,相关系数为-0.226,再次是郁闭度,相关系数为0.218,及NDVI,达到-0.205,TSAVI,相关系数为-0.203,RVI,相关系数为-0.198。(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1 AASR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y Application(AASRI-AIIA 2011 V2)》期刊2011-05-23)

陈芳[9](2011)在《巴丹吉林沙漠若干典型地区沙丘移动的遥感地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巴丹吉林沙漠地处内蒙古阿拉善高原的西部,是中国第二大流动沙漠。其东部有乌兰布和沙漠、南部有腾格里沙漠。叁大沙漠之间存在叁大流沙带的握手并逐渐合拢的趋势,风沙运动十分活跃。通过对该区进行研究可以为深入认识巴丹吉林沙漠动态的空间格局及其区域分异规律,并为探讨遥感影像的应用潜能提供基础依据。在各种地貌发育类型当中,沙丘属于快速移动的地貌类型。目前关于沙丘动力学机制研究已经很深入,但关于区域移动状况的研究仍十分有限。鉴于区域沙丘移动涉及的研究区范围较大,用传统的地面观测手段很难满足需要。自70年代Landsat卫星的发射以来,其为沙丘移动的研究提供了长周期、大范围的影像资源及新的监测方法。本文试图分析利用多时相Landsat TM影像解译沙丘特征,充分考虑到此数据源在空间分辨率方面的局限性,深入探讨其在巴丹吉林沙漠多年尺度上研究沙丘移动趋势的可能性。针对巴丹吉林沙漠的北部、东部、东南部和南部的四个研究区的大小沙丘,结合区域气象观测数据对沙丘的动态变化成因机理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巴丹吉林沙漠北部高大沙丘的最近20年内的变化在TM影像上表现不出来。其原因在于,该区内沙丘比较高大,移动速度慢,使得在短时段内单个像元移动距离小于30m,其移动在影像上体现不出来。(2)巴丹吉林沙漠东部、东南部、及南部叁个流沙带处沙丘的移动明显。具体沙丘移动状况如下:乌力吉苏木附近的东部流沙带的沙丘以新月形沙丘和横向沙丘为主,沙丘高度在9~33m之间。在1989~1999年和1999~2010年的移动方向为东南向,与该区以西北风为主的区域风场一致;在1989~1999年沙丘的平均移动距离为39m;在1999~2010年的沙丘的平均移动距离为33m,沙丘移动速度有略微减慢趋势。孟根苏木附近的东南部流沙带的沙丘以新月形沙丘和横向沙丘为主,沙丘高度在7~31m之间。在1989~1999年和在1999~2010年的移动方向为东南向,与该区以西北风为主的区域风场一致;在1989~1999沙丘的平均移动距离为51m;在1999~2010年的沙丘的平均移动距离为55m,沙丘移动速度有略微加快的趋势。中泉子附近的南部流沙带的沙丘以横向沙丘为主,沙丘高度在8~27m之间。在1989~2010年间,南部沙丘移动方向存在西北~东南向的往复性,与该区域的风场不稳定有关。在1989~1995年间沙丘移动方向为西北向,在1995~2003年间移动不明显,在2003~2010年的移动方向为东南向,存在往复运动;在1989~1995年间沙丘平均移动距离为48m,在2003~2010年间的沙丘的平均移动距离为29m,即沙丘在1989~1995年间的移动速度较2003~2010快。(3)根据巴丹吉林沙漠4个研究区的60个采样沙丘,结合该区的ASTER DEM数据,进行了沙丘高度的量算,并对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即沙丘越高,移动速度越慢,反之亦然。(4)Landsat TM影像尽管空间分辨率只有30m,但对于10年时间尺度上中小型沙丘的空间动态变化信息的捕捉还是十分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1-05-01)

于明洋,徐秋晓[10](2011)在《基于遥感和地学信息图谱的济南市动态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济南市1995、1998和2003年3期遥感影像,利用遥感软件图像处理模块及计算机解译模块,分别提取3期影像中的绿地、建筑用地、林地及水体信息;利用遥感软件建模模块统计分析得出济南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及转移矩阵,并得出地学信息图谱,利用地学信息图谱和转移矩阵监测与分析济南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95~1998年济南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绿地向建筑用地的转化,绿地转变为建筑用地的面积为62.27 km2,占初始绿地面积的25.84%;1998年济南市城市扩张加剧导致绿地和林地减少,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2003年绿地、林地的面积逐渐增多,但仍比1995年少。(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6期)

遥感地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遥感地学分析》课程在GIS专业中的地位和特点,针对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与总结,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加强实验环节和多元化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探讨,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遥感地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李德一.《遥感地学分析》双语课程教学的实践与问题探讨[J].亚太教育.2016

[2].徐丹.《遥感地学分析》教学模式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2014

[3].张飞,买买提·沙吾提.《遥感地学分析》精品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地理空间信息.2013

[4].张飞.加强《遥感地学分析》精品课程双语教学建设[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

[5].孙志群,张飞.《遥感地学分析》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

[6].杨海平,沈占锋,骆剑承,吴炜.海量遥感数据的高性能地学计算应用与发展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

[7].黄新利,马江林,陈冬花.天山西部云杉林生物量与遥感地学数据相关性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1

[8].何昭霞,杨存建,倪静,颜清梅,卢洲.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遥感地学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C].Proceedingsof2011AASRIConferenceon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IndustryApplication(AASRI-AIIA2011V2).2011

[9].陈芳.巴丹吉林沙漠若干典型地区沙丘移动的遥感地学分析[D].兰州大学.2011

[10].于明洋,徐秋晓.基于遥感和地学信息图谱的济南市动态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

论文知识图

智能化遥感地学分析研究的发展框...地学知识与遥感信息综合分析模型的总体...基于知识发现的遥感专题信息提取模型羟基蚀变信息迭加效果图年和2006年森林面积图匠]5「司团I压门13t压I15,‘],园6团7...

标签:;  ;  ;  ;  ;  ;  ;  

遥感地学分析论文_李德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