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气候论文-刘超,赵光影,宋艳宇,董星丰

湿地气候论文-刘超,赵光影,宋艳宇,董星丰

导读:本文包含了湿地气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酶,温度升高,降水变化,温室气体

湿地气候论文文献综述

刘超,赵光影,宋艳宇,董星丰[1](2019)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了解和合理评价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碳、氮等物质循环过程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通过对土壤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归纳总结,探讨温度升高、降水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以及湿地氮营养环境变化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总结,认为土壤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而复杂的作用,气候变化显着影响了其活性,进一步影响湿地土壤碳、氮等循环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3期)

陈光程[2](2019)在《滨海湿地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气象组织2018年度公报显示,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全球平均浓度在2017年创下了新高,分别达到405.5ppm、1.86ppm和330ppb。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加剧以及引发的一系列气候、环境和生态灾害让人类担忧,如何减(本文来源于《北海日报》期刊2019-11-01)

赵娜娜,王贺年,张贝贝,刘佳,徐卫刚[3](2019)在《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高寒湿地水文过程和水循环演变规律,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2020—2050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湿地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呈减少趋势,玛曲站径流减少比率最大,其次为若尔盖站,最后为唐克站;非汛期径流量减少幅度明显高于汛期,若尔盖湿地2020—2050年非汛期径流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径流减少比率大部分在25%以上。非汛期径流的锐减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若尔盖湿地的退化和萎缩,导致黄河中下游区域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9年05期)

邢伟,鲍锟山,韩冬雪,王国平[4](2019)在《全新世以来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发育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沼泽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区域环境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导致湿地大面积退化和消失,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恢复退化湿地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而了解历史时期沼泽湿地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则是建立合理湿地恢复目标的重要前提.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其中70%的湿地面临不同程度的退化威胁;但由于数据的缺乏,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发育过程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仍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全新世以来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形成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并探讨了东北地区不同区域沼泽湿地的发育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发现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约从12 ka(1 ka=1000 cal.)开始发育,在距今8.6 ka以后开始广泛形成,约有35%的沼泽湿地形成于全新世暖湿期(8.0—4.0 ka);而沼泽湿地发育的高峰期则集中在全新世晚期.这种发育趋势与全球北方主要区域沼泽湿地大规模发育趋势显着不同.古气候重建表明,全新世早期东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处在有利于沼泽发育的时期,促进了沼泽湿地的形成;而在全新世晚期,东北地区呈现冷湿的气候组合特征,冷湿的气候条件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进而促进了沼泽湿地的大规模形成和发育.此外,研究结果也表明全新世以来东北地区不同区域沼泽湿地发育的时间和规模呈现显着的空间差异,而温度和降水则是影响不同区域沼泽湿地发育的最重要因素.本研究将为我国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嵇斌,康佩颖,卫婷,常雅婷,乔尚校[5](2019)在《寒冷气候下人工湿地中氮素的去除与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寒冷气候下人工湿地除污效果较差,尤其是氮素的去除,限制了人工湿地在寒冷气候地区的应用与推广。综述了寒冷气候下影响人工湿地除氮效率的主要因素,指出溶解氧和微生物活性是制衡寒冷地区人工湿地脱氮的主要因子。从人工湿地内部结构的优化与设计和外界因素两方面探讨了可能的强化措施,提出通过合理选择湿地基质及多种功能基质的组合、植物的优选与管理及微生物活性强化,辅以经济有效的"保温、增氧、赋碳"等措施强化氮素的去除,并对寒冷地区人工湿地的研究与设计提出了建议与展望,以期为寒冷气候下人工湿地的应用与推广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16期)

徐谙为,王江萍,陈红跃[6](2019)在《珠江叁角洲红树林湿地景观应对极端气候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珠叁角洲气候灾害频发的大背景,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红树林湿地及其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讨论了极端气候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同时探讨了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途径与机制,旨在对珠叁角区域红树林在极端气候事件作用下,为进一步量化其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干扰因子间关系的研究建立基础。(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4期)

李奇[7](2019)在《关于“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的试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37题问题(1)为例,分析了试题的深刻立意,反映了师生们对部分答案内容的困惑,对答案的精确性进行解析并对其表述提出调整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4期)

阳维宗,董李勤,张昆,马骁,李楠[8](2019)在《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概述了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论述当前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气候变化对湿地植物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湿地土壤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湿地生境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需水的相互作用与反馈机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湿地生态需水的预测及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下湿地生态需水的适应性管理策略。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及亟需重点探索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赵丹丹[9](2019)在《大兴安岭地区湿地分布变化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高纬度湿地大约占全球天然湿地总面积的64%左右,兼有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等重要生态功能,在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高纬度湿地是对于气候变化较敏感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导致中高纬度湿地,尤其是高纬度大兴安岭地区湿地的退化远超过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大兴安岭地区湿地具有高纬度寒温带山地林区湿地的典型特征,本研究以该湿地为研究对象,(1)探究了近50-60年来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2)分析了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3)构建了湿地景观分布模型,并量化了影响不同类型湿地分布的环境因子的相对重要性,(4)模拟了不同气候情景下,不同湿地类型、面积、分布以及空间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研究为大兴安岭地区的湿地保护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湿地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大兴安岭地区气候变化近56年(1961-2016年)大兴安岭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4℃/10a,达到了0.01的显着性水平;同时具有3-5年和15-18年尺度的震荡周期;此外,多年平均温度的突变年份为1984年,且该突变点在代表0.05显着性水平的±1.96之间。同期,年降水量整体呈现一定的增加趋势,降水倾向率为11.92mm/10a,达到了0.01的显着性水平;年降水量存在3-5年、8-11年和28年尺度左右的震荡周期;突变年份分别为1978年和2005-2007年,且突变点在0.05显着性水平的±1.96之间。不同气候情景下,大兴安岭地区年平均温度在2050年和2070年的RCP2.6、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相对于基准气候情景增加了1.27-4.2℃,其中2070年比2050年的RCPs气候情景增温更加显着,年平均温度在空间上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降低;年降水量在2050年和2070年的RCPs气候情景下相比于基准气候情景均有所增加,增加了18-65mm,年降水量总体呈现中西部较高、北部较低的空间格局。(2)大兴安岭地区湿地景观动态变化近77年(1940-2016年)大兴安岭地区湿地总面积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共减少了4541km~2;湿地的空间分布由该地区中部密集转向西北和东南部较密集。近27年(1990-2016年)就不同类型湿地而言,乔木湿地和水体面积变化相对较小,而灌木湿地共增加了136km~2,草本湿地共减少了450km~2;空间上,乔木湿地大部分位于该地区北部,灌木湿地主要分布在中部以及北部,草本湿地则主要分布在中部以及南部,水体分散于整个研究区。大兴安岭地区湿地的空间格局在1990-2016年变化相对较小,但不同类型湿地景观的空间分异显着。乔木湿地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Percent of landscape,PLAND)在北部边缘较高,灌木湿地PLAND中间高于四周,草本湿地PLAND在中南部较高,水体PLAND的高值区集中在东北部。乔木湿地斑块密度(Patch density,PD)在北部和东部相对较高,灌木湿地PD在东部存在高值区,草本湿地PD在东北部高于其他区域,水体斑块PD整体上北部高于南部。乔木湿地在北部形状(Perimeter Area Ratio_Mean,PARA_MN)较复杂,灌木湿地在中部以及西北部斑块形状较复杂,草本湿地在中西部以及东南部斑块形状较复杂,水体在西北部以及东部边缘形状较复杂。乔木湿地在东北部聚合度(Aggregation Index,AI)较高,灌木湿地在中部偏北地区AI较高,草本湿地在南部聚合度较高,水体在北部斑块聚合度较高。(3)构建湿地景观分布模型并量化影响湿地分布的环境因子的重要性基于大兴安岭地区湿地分布和环境因子数据,湿地主要包括4种类型,即乔木湿地、灌木湿地、草本湿地和水体,环境因子包括10个气候变量和10个地理景观变量,利用随机森林建立湿地景观分布模型,对模型进行验证和精度评价,其AUC值为0.8874,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湿地分布的能力。同时得出影响该地区不同类型湿地分布的环境因子相对重要性,其中对乔木湿地分布影响相对较大的环境因子:人类干扰度(HII)>到河流距离(RIV)>地形起伏度(RA)>温度季节性(TS)>坡度指数(SL)>等温性(ISO)>到道路距离(ROA)>土壤类型(SOI)>年平均温度(MAT)>转换坡向(ASP);对灌木湿地分布影响相对较大的环境因子:坡度指数(SL)>转换坡向(ASP)>人类干扰度(HII)>到河流距离(RIV)>等温性(ISO)>到道路距离(ROA)>地表粗糙度(SR)>地形起伏度(RA)>土壤类型(SOI)>年平均温度(MAT);对草本湿地分布影响相对较大的环境因子:坡度指数(SL)>转换坡向(ASP)>人类干扰度(HII)>地形起伏度(RA)>地表粗糙度(SR)>到河流距离(RIV)>到道路距离(ROA)>土壤类型(SOI)>等温性(ISO)>海拔高度(AI);对水体分布影响相对较大的环境因子包括:地貌类型(GEO)>土壤类型(SOI)>人类干扰度(HII)>等温性(ISO)>温度季节性(TS)>年平均温度(MAT)>到河流距离(RIV)>年降水量(AP)>地形起伏度(RA)>最湿季节降水量(PWQ)。(4)大兴安岭地区湿地分布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研究整体来看,气候变化使大兴安岭地区北部的乔木湿地和灌木湿地大量丧失退化,同时使南部草本湿地出现退化并向北部转移,水体在整个研究区均有所减少,退化至东部边缘。具体而言,乔木湿地和灌木湿地受气候变化影响主要在RCP2.6气候情景下在北部剩少量零星分布。草本湿地在2050年从RCP2.6至RCP8.5气候情景,增加的区域有所减少,但减少的区域有所增加,主要表现为南部大量减少,西北部大量增加,中间分布着一些未发生变化的区域;草本湿地在2070年随着气候情景的增强,南部以及中部减少的湿地面积逐渐增多,西北部增加的湿地面积逐渐减少;整个研究区的水体在叁种气候情景下均大幅度减少,2050年的丧失程度平均高于2070年,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边缘。不同类型湿地的景观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乔木湿地和灌木湿地的PLAND受气候变化影响明显减小;草本湿地PLAND增加值随着气候情景的增强在2050年逐渐减小,但在2070年则先减小后增加;水体PLAND值从RCP2.6至RCP8.5气候情景在2050年不断增加,但在2070年先增加后减小。气候变化使乔木湿地和灌木湿地PD均明显减小;草本湿地PD在2050年均减小,但在2070年均有所增加,且两个时期的PD均呈现随着气候情景的增强而增加;水体PD在2050年大幅度减小,在2070年随气候情景的增强而增加。气候变化对不同类型湿地斑块形状PARA_MN的影响相对较小。乔木湿地AI在RCP2.6气候情景下表现为2050年略有升高,2070年有所降低;灌木湿地聚合度AI在RCP2.6气候情景下大幅度降低;草本湿地AI受气候变化影响平均有所升高,在2050年和2070年均随着气候情景的增强而降低;水体AI随着气候情景的增强在2050年逐渐升高,但在2070年逐渐降低。(5)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湿地适应性管理根据大兴安岭地区湿地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制定该地区基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湿地适应性对策,一方面加强湿地生境保护,另一方面,需要对退化湿地进行恢复,优先适应气候变化。并不断完善基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湿地政策制度、湿地自然保护区制度和湿地保护监测制度,进而保护该地区湿地,使其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于成龙,刘丹[10](2019)在《扎龙湿地NPP时空格局及其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表征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扎龙湿地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基于遥感资料和气候资料,借助GIS、R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方法,估算了2000-2017年扎龙湿地植被NPP时空分布特征,探索了植被NPP空间异质性及气候因素对其动态变化的影响,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碳循环的响应过程与驱动机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0-2017年,扎龙湿地植被NPP年平均值为478.30 g·m~(-2)·a~(-1)(以C计,下同),其中有水草甸为483.33 g·m~(-2)·a~(-1),无水草甸为485.99 g·m~(-2)·a~(-1),农作物为448.70 g·m~(-2)·a~(-1),有水草甸和农作物的NPP年平均值均呈显着增加趋势。扎龙湿地核心区NPP年平均值最高,为513.75 g·m~(-2)·a~(-1);试验区NPP平均值最低,为422.80 g·m~(-2)·a~(-1)。水分因子对植被NPP的总体影响力大于温度因子,对水分的依赖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无水草甸、农作物、有水草甸,对温度的依赖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无水草甸、有水草甸、农作物。气候因子两两交互作用对自然植被NPP动态变化的总体影响显着大于农作物,其中4-10月EI和年平均气温的协同作用对无水草甸NPP动态变化的贡献率达37.85%,4-10月日较差和年平均气温的协同作用对有水草甸NPP动态变化的贡献率达31.14%,年平均气温和无霜期的协同作用对农作物NPP动态变化的贡献率达29.00%。(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湿地气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世界气象组织2018年度公报显示,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全球平均浓度在2017年创下了新高,分别达到405.5ppm、1.86ppm和330ppb。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加剧以及引发的一系列气候、环境和生态灾害让人类担忧,如何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地气候论文参考文献

[1].刘超,赵光影,宋艳宇,董星丰.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陈光程.滨海湿地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作用[N].北海日报.2019

[3].赵娜娜,王贺年,张贝贝,刘佳,徐卫刚.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水资源保护.2019

[4].邢伟,鲍锟山,韩冬雪,王国平.全新世以来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发育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湖泊科学.2019

[5].嵇斌,康佩颖,卫婷,常雅婷,乔尚校.寒冷气候下人工湿地中氮素的去除与强化[J].中国给水排水.2019

[6].徐谙为,王江萍,陈红跃.珠江叁角洲红树林湿地景观应对极端气候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9

[7].李奇.关于“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的试题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

[8].阳维宗,董李勤,张昆,马骁,李楠.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研究进展[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9].赵丹丹.大兴安岭地区湿地分布变化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10].于成龙,刘丹.扎龙湿地NPP时空格局及其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019

标签:;  ;  ;  ;  

湿地气候论文-刘超,赵光影,宋艳宇,董星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