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高原论文-万靖,谢伟

藏北高原论文-万靖,谢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藏北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藏北高原,那曲,青稞,创业成功,金诚,面点师,食品厂,创业机会,创业团队,附属产品

藏北高原论文文献综述

万靖,谢伟[1](2019)在《“藏北高原成就了我”》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市场的空白点,在市场紧缺、质量优良的产品生产销售上寻求突破,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谈到创业成功的关键,李含勇言语间透露着满满的自信。李含勇,2004年毕业于四川烹饪学院,2009年到那曲创业。现已创办了“金诚青稞”(本文来源于《西藏日报(汉)》期刊2019-12-18)

王江涛,杨军,王向涛[2](2019)在《变温处理对藏北高原3种禾本科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设置变温条件(20℃/10℃、25℃/10℃、25℃/15℃),研究变温处理对藏北高原草地早熟禾、叁毛草、垂穗披碱草3种禾本科野生牧草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的发芽率、发芽势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适萌发温度为25℃/10℃;叁毛草和草地早熟禾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最适萌发温度为25℃/15℃;此外,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3种禾本科野生牧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也不相同,总体表现为垂穗披碱草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最高,种子萌发时间最短。(本文来源于《高原农业》期刊2019年06期)

张海朋,樊杰,何仁伟,刘汉初[3](2019)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聚落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以藏北那曲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青藏高原北部牧区那曲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时相高清遥感影像精确提取的2005、2010和2017年3期聚落斑块数据,综合运用GIS分析技术定量测度了那曲县聚落演化的总体特征和空间指向特性,并进一步探讨了聚落格局及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5~2017年,那曲县聚落规模和密度均呈增大态势,由数量增长型扩张转变为规模增大型扩张;聚落形态演变表现出阶段性差异,由空间无序向规整有序转变;聚落以小型为主,面积小于1 hm2的斑块数占比高达69%,在时间演化上小聚落向大、中型聚落晋级趋势明显;聚落规模空间相关性显着,大斑块集聚区以县城所在地为中心沿青藏公路向西南方向延伸,小斑块集聚区长期围绕那曲镇外围呈"环形"分布。②特殊的自然本底塑造了那曲县聚落低山缓坡趋向和亲水近路特征,受生存环境和生计方式影响,聚落布局呈现避灾特性,聚落演化的优质草场指向性明显,随着高原乡镇经济职能的日益强化,聚落演化逐渐呈现出与内陆城镇化地区类似的乡镇中心地指向。③高海拔、破碎地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草场禀赋差异及水系纵横等自然环境因素塑造了那曲县聚落大范围小规模沿河谷阶地零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政策、市场化与人口增长、区位条件、管理制度及文化观念等社会人文因素是推动聚落演化的主要动力。(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干珠扎布,胡国铮,高清竹,江村旺扎,旦久罗布[4](2019)在《藏北高原草地生态治理与畜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藏北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特色畜牧业基地,而高寒草地退化严重制约着其生态和生产功能,给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挑战。本文在深入分析藏北高原生态治理与畜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藏北高寒草地生态与生产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藏北高原草地生态治理与畜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体系。研究表明,通过草地生态恢复、优化放牧管理方式、人工牧草种植、低海拔农区种草高海拔牧区养畜的"低草高牧"模式、冬季半舍饲养殖等一系列措施,能够推进高寒草地生态功能提升、促进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保护中发展"与"发展中保护"。相关研究将为治边稳藏、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增加牧民收入提供战略引导和科技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方素梅[5](2019)在《藏北高原的红色记忆与现代发展——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先遣乡考察记》一文中研究指出藏北高原,在藏语中称为"羌塘",意即"北方高原",可谓是人类生命的禁区。它位于昆仑山脉与冈底斯山脉之间,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面积达60余万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1/4,在行政区划上包括了几乎整个那曲市、阿里地区东部叁县和青海省局部。这片位于世界屋脊之巅的大草原,以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特征吸引着中外探险家、旅游者和学者的目光。其中,阿里地区改则县的先遣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先遣连在藏北高原驻扎坚(本文来源于《中国西藏》期刊2019年05期)

汤燕,谢伟[6](2019)在《书香浸润藏北高原》一文中研究指出“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今年以来,那曲市色尼区大力开展“书润色尼”全民读书活动,致力于打造“书香色尼”,掀起全民阅读热潮,“烹饪”新时代阅读文化盛宴。通过一系列读书活动,让全民在书中汲(本文来源于《西藏日报(汉)》期刊2019-08-08)

胡懿灵,刘治博,王根厚,宋扬,袁国礼[7](2019)在《藏北双湖地区早白垩世晚期赞宗错安山岩:青藏高原早期隆升的时间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广泛分布早白垩世安山岩,其中碰撞后地壳增生所产生的安山岩对于青藏高原隆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赞宗错安山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下白垩统去申拉组陆相红层中,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安山岩形成于113. 44±0. 88Ma~115. 00±0. 51Ma,属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赞宗错安山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同时,安山岩εNd(t)为-3. 56~-1. 40,(87Sr/86Sr)i相对恒定(0. 7069~0. 7079),εHf(t)值为较小的正负值(-3. 66~6. 05)。Sr-Nd-Pb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显示安山岩来自幔源玄武质岩浆上涌造成的镁铁质下地壳部分重熔,为碰撞后地壳增生、下地壳重熔的产物,同时有幔源物质加入,指示了青藏高原中部地壳加厚及隆升。结合拉萨-南羌塘地块碰撞时间,推断赞宗错安山岩发育年代代表了高原中部早期隆升时间。本文为探讨青藏高原早期隆升提供了物质记录和有力证据。(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新娥,孟凡栋,姜丽丽,张立荣,贾书刚[8](2019)在《藏北高原自东向西样带典型植物群落中矮嵩草与紫花针茅小尺度空间格局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群落中物种的小尺度空间格局,如聚集、随机和扩散分布,因环境条件而改变,反映了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态适应策略。藏北高原区自东向西逐渐由亚寒带半湿润区向温带干旱区过渡,群落内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发生了极大的改变。2012年7—8月份,在藏北高原自东向西选择了8个不同地区的典型草原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分析了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以及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两个种群的小尺度空间格局。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和矮嵩草的相对盖度均与年均降水量呈显着正相关;自东向西,矮嵩草种群则由扩散向随机格局转变,而紫花针茅种群由随机向扩散转变;在年均降水量最低的地区两个种群之间呈空间隔离关系。矮嵩草和紫花针茅种内及种间小尺度空间格局变化是在藏北高原自东向西样带梯度上影响两者共存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段呈,石培礼,张宪洲,宗宁[9](2019)在《藏北高原牧区人工草地建设布局的适宜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草地是缓解天然草地退化和提升草地生产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需注重区域布局、种植区划、经营管理等战略问题,尤其是在高寒牧区建立人工草地,目前还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为此,选取藏北高原高寒牧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数据,土壤数据,气象数据,地形和土地利用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从可利用土地资源角度考虑,通过分析藏北现有人工草地建设的立地条件,识别出区域适宜人工草地建设的潜在分布区,并与现有人工草地分布位置及其面积进行对比分析和验证,以期为区域未来人工草地建设布局提供科学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约束因子的限制下,藏北满足人工草地建设条件的适宜区域极其有限,难以发展大面积的人工草地建设工程。水热条件和海拔是限制区域人工草地建设的主要地理因素,尤其是那曲地区,绝大部分区域无法满足人工牧草生长活动的积温需求。因此,区域牧草种植规划中需重点考虑牧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在藏北高寒牧区建立人工草地必须慎重,今后人工草地种植规划还需要加强牧草的抗寒性和抗旱性研究,在人工草地的管理方面要特别关注已建人工草地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防止出现草地退化和沙化等问题。(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刘啸然,李茂善,胡文斌[10](2019)在《藏北高原那曲地区不同下垫面地表粗糙度的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8年、2010年和2012年藏北高原那曲地区MODIS卫星数据和站点大气湍流观测数据,分别应用Massman反演模型和一种确定地表粗糙度的独立方法,计算并分析地表粗糙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反演模型进行验证,分析Z0m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2—8月伴随冰雪消融与植被生长,Z0m逐渐增大,站点Z0m最大可达4~5 cm。9月至次年2月由于高原季风的衰退期等原因,Z0m逐渐减小,站点Z0m减小至1~2 cm。异常年份的降雪是Z0m明显低于常年的主要原因。依据Z0m的由小到大可以将下垫面分为冰雪类、稀疏草地类、茂盛草地类、城镇类4类,其中茂盛草地类和稀疏草地类分别占区域62. 49%和33. 74%,为主要类别,其Z0m年变化分别在2~6 cm和1~4 cm之间。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论相关性较好,由于平均滑动作用,反演资料较实测计算结果偏小。整体而言,利用卫星数据反演算法计算的Z0m是可行的,并可应用于改进陆面模式参数,提高模式模拟的准确性,能更好的揭示区域的热通量交换。(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2期)

藏北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设置变温条件(20℃/10℃、25℃/10℃、25℃/15℃),研究变温处理对藏北高原草地早熟禾、叁毛草、垂穗披碱草3种禾本科野生牧草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的发芽率、发芽势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适萌发温度为25℃/10℃;叁毛草和草地早熟禾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最适萌发温度为25℃/15℃;此外,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3种禾本科野生牧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也不相同,总体表现为垂穗披碱草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最高,种子萌发时间最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藏北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1].万靖,谢伟.“藏北高原成就了我”[N].西藏日报(汉).2019

[2].王江涛,杨军,王向涛.变温处理对藏北高原3种禾本科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J].高原农业.2019

[3].张海朋,樊杰,何仁伟,刘汉初.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聚落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以藏北那曲县为例[J].地理科学.2019

[4].干珠扎布,胡国铮,高清竹,江村旺扎,旦久罗布.藏北高原草地生态治理与畜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

[5].方素梅.藏北高原的红色记忆与现代发展——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先遣乡考察记[J].中国西藏.2019

[6].汤燕,谢伟.书香浸润藏北高原[N].西藏日报(汉).2019

[7].胡懿灵,刘治博,王根厚,宋扬,袁国礼.藏北双湖地区早白垩世晚期赞宗错安山岩:青藏高原早期隆升的时间约束[J].岩石学报.2019

[8].李新娥,孟凡栋,姜丽丽,张立荣,贾书刚.藏北高原自东向西样带典型植物群落中矮嵩草与紫花针茅小尺度空间格局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9

[9].段呈,石培礼,张宪洲,宗宁.藏北高原牧区人工草地建设布局的适宜性分析[J].生态学报.2019

[10].刘啸然,李茂善,胡文斌.藏北高原那曲地区不同下垫面地表粗糙度的变化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19

标签:;  ;  ;  ;  ;  ;  ;  ;  ;  ;  

藏北高原论文-万靖,谢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