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交换器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栋[1](2020)在《风力发电机齿轮箱可靠性分析与优化设计》文中指出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系统是风力发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故障在风力发电机故障中所占比例较高且危害巨大。因此,研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的可靠性对保障风力发电机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企业的2.5MW风力发电机齿轮箱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统计齿轮箱故障数据、风场数据,分析并开展研究。首先对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系统的重要零部件进行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ailure Mode,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FMECA),得到危害性最大的故障模式;然后基于FMECA分析结果对齿轮箱系统进行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得到齿轮箱系统中零部件及其故障模式的重要度排序。最后参考FTA分析的结果对平行轴传动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和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齿轮箱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介绍齿轮箱系统的功能原理。通过收集齿轮箱系统的故障数据,对齿轮箱系统中的轴、轴承、齿轮、润滑冷却系统进行FMECA分析,形成各零部件FMECA分析表。(2)在对齿轮箱系统进行FMECA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FTA分析。根据系统各部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齿轮箱系统的故障树,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得到对系统故障影响最大的零部件及故障模式,为之后动力学仿真分析提供指导。(3)根据前述FTA分析结果,得出平行轴传动系统为系统的关键部件,对其进行动力学仿真。首先通过建立风场的威布尔分布风速模型,结合风力发电机设计参数,得到动力学仿真的外部激励;然后通过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平行轴传动系统进行仿真,得到高速输出齿轮轴的转速和接触力;最后以体积、重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对平行轴传动系统进行设计优化。
张欣[2](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的动态模拟及运行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地源热泵技技术因其使用可再生能源,使得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被运用,相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针对夏热冬冷地区,传统的地源热泵存在严重的土壤热堆积和系统能耗上升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为了使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更加节能,系统最优的辅助散热控制策略成了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基于上述现状,以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合肥为例,研究一典型办公建筑,通过TRNSYS软件建立地源热泵冷却塔系统模型,并对组成系统的主要模块数学模型和各模块参数设置进行介绍。接着介绍了合肥地区的气象特征,并利用TRNSYS软件计算了该实际工程建筑全年动态负荷,并分析了全年动态负荷的特点。再接着利用已有的云平台技术,通过运行实际工程,得到系统在供冷供暖两种工况下分别为期一周的监测数据,与TRNSYS软件模拟得到的实际工程模拟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仿真系统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最后对工程实例进行为期多年的连续运行模拟,研究辅助散热设备季节性运行、每日不同运行时间以及不同比例辅助散热量运行控制策略,还研究了同步控制、最高温度控制和温差控制三种系统控制策略,分析土壤平均温度、地埋管换热器出水温度、制冷工况热泵机组COP和系统能耗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得出了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最优的运行策略:系统处在同步控制策略下,86%散热量的辅助散热设备春夏季每日7:00-10:00运行。
李晟[3](2019)在《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就地化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电网是我国的一项战略决策,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关键节点,向智能化变电站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包括继电保护可靠性和快速性的问题、保护功能受全站系统配置文件变动影响、装置数量急剧增加、运维人员相对不足、基建安装调试时间需要缩短、对继电保护专业人员技能要求高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国网明确就地化保护为继电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国网的就地化保护方案是户外智能组件柜外挂小型无防护保护装置,本文利用ANSYS中的Icepak有限元软件对国网的方案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方案若在高温高辐射地区的牵引变电所中使用,会存在温升的问题,且这种方案装置数量较多。作为国网方案的优化和补充,结合牵引供电的特点和就地化保护装置的使用环境,提出了一种保护本体、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三合一的就地化保护装置。一个典型的牵引变电所,保护装置、合并单元、智能终端有20余台,装置众多,光纤网络复杂,采用本文的就地化保护装置,可以将装置数量减少到12台,优化变电所网络。装置采用高性能多核处理器,将保护本体、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的功能进行了整合后分布到处理器的各个核上,装置按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保证了该装置能取代保护本体、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现有的数字化变电所采用的是IEC 61850标准下的三层二网结构,采用就地化保护后,变电所的一次、二次设备贴近安放,取消了保护小室,三层二网结构不再合适。本文提出将三网合一通信网络架构应用于变电所就地化保护,并基于OPNET平台,仿真了牵引变电所通信网络,证明了实时工业以太网技术适用于构建牵引变电所的通信网络,这不仅优化了变电所的通信网络架构,更让变电所的通信网络符合智能电网和就地化保护的要求。此外,本文还设计了牵引变电所就地化保护的整站平面图和组屏方案,提出了就地化保护检修流程和不停电传动时的要求,通过和传统检修方式的对比,证明了就地化保护在检修上具有易更换、检修效率高的优越性。
刘鹏霞[4](2019)在《《移动电站用户使用手册》(第三章-第八章)汉译英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进出口发展,大量电力产品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带动了相应产品操作说明书翻译的蓬勃发展。该翻译实践报告是关于出口至巴基斯坦的移动电站用户使用手册翻译,使用手册作为科技文本下属重要分支,应同时包括科技文本的一般特征以及说明书的固有特点。实践报告从译前、译中以及译后三个翻译阶段,分别对原文以及平行文本的文本特征及语言特点,从词汇、句法、篇章维度进行分析,以便在译前准确把握译文文本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安全使用的目的,从而明确主要使用直译法传递信息的方法选择。在译中阶段,考虑到翻译的本质在于交际,且其交际过程应包括原文本、译者、译文本以及译文读者四者在内,为了成功实现交际目的,起中介作用的译者应努力在译文与译文读者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传达信息,所以在译中阶段,译者主要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作为翻译指导理论,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重难点,包括对范畴词、动词在内的词汇,模糊性以及否定表达和无主句在内的语句问题,以及借用衔接及连贯手段来解决语篇问题,分析说明其难点,使用顺译、省译、增译、合译、转换等翻译技巧,保证译文忠实通顺,来说明翻译文本是否遵循或是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具体准则,以呈现出高质量文本,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用于指导电站工作人员安全使用移动电站。译后阶段主要通过自校和他校,同时结合译前及译中阶段的质量监控,保证译文语言表达符合译入语的具体要求,避免出现语义表达不清,逻辑混乱等情形。鉴于此类操作型翻译文本属于信息型以及操作型文本,其中并未涉及相关文化以及意识形态信息,所以在翻译中,在保证多方互相合作的前提下,只需传递准确、完整的对等信息,以最终实现安全使用电力产品的交际目的。
曹清[5](2019)在《商用飞机环境控制系统及座舱内颗粒物沉降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飞机通过其环境控制系统(ECS)向座舱内输送经过调节后的空气来为乘客及机组人员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座舱环境。中国机场严重的大气污染和较长的飞机地面等待时间导致大量的颗粒物随未经过滤的引气进入并沉积在ECS和座舱内。沉积在ECS内部的颗粒物可能会导致飞机出现性能故障,且座舱内的颗粒物会沉积在座舱壁面形成难看且不易清除的脏污区域。本文目的在于研究飞机ECS及座舱内沉积的颗粒物粒径分布、位置、数量以及沉降机理,提出合理有效的预测模型,为飞机ECS运行及维护提供指导依据。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内容的研究,1)通过多次实验测量一架退役的MD-82飞机及64趟商业航班飞机ECS进出口处颗粒物浓度的方法,获得了飞机ECS系统内颗粒物总沉降率。2)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拉格朗日法预测颗粒物在复杂ECS部件内的颗粒物沉降的CFD计算模型。通过与实验数据的比对,明确了适用于计算ECS复杂部件内颗粒物沉积的湍流模型及近壁面修正方法。利用该计算模型可获得ECS部件内的颗粒物沉积位置及数量的详细信息。3)本研究在多趟商业航班上对不同飞行阶段的舱内颗粒物源散发率进行了测量。根据颗粒物散发率测量数据,本文提出基于CFD模拟计算,同时考虑飞机历史航线和经停机场颗粒物浓度,来预测飞机座舱颗粒物浓度、座舱内壁面颗粒物沉积的计算模型。主要结论:1.飞机ECS中颗粒物沉积严重,PM2.5沉降率约为50%~90%。对于粒径为5μm及以上的颗粒,沉降率大于90%。对于粒径为0.5μm及以下的颗粒,沉降率小于25%。2.建议使用具有近壁面校正的拉格朗日方法的RNG k-ε模型来模拟复杂ECS组分中的颗粒物沉降,模型预测值与实验结果相对误差小于5%。3.在登机和下机阶段比在用餐服务和静坐期间舱内源颗粒物散发率更高。舱内颗粒物散发率季节性变化,冬季最高。4.本文所提出的计算方法能够定量地预测不同季节的不同飞行阶段飞机机舱内颗粒物浓度,估算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5%。5.对于中国污染最严重的飞机,六个月后座舱送风口周围的脏污区域即变得清晰可见,这与送风口设计和座舱气流组织模式非常相关。
邹坤[6](2019)在《空分多股流换热器故障诊断研究》文中指出在低温技术领域,多股流换热器是回收冷量的关键换热设备。它作为空分系统的主要能源装置,其换热性能的准确计算以及故障工况的合理诊断,严重影响着低温精馏空气分离装置的能耗性与经济性。传统粗放型的评价标准已不满足实际需要,寻求一种更为高效准确的多股流换热器换热性能评价方法并引入到故障诊断策略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多股流换热器故障诊断策略基于故障工况参数值,经过模拟仿真,提取相应的故障特征,在具体的实现方案中又融合了换热性能评价标准,实现了对故障工况诊断。本文在总结分析现有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下述研究:(1)通过分析总结传统粗放式换热器性能评价方法,提出了一种针对多股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计算方法。首先,通过分析两股流板翅式换热器换热过程,计算冷热两股流的热效率;然后,结合换热效率的定义与热力学能量守恒定律,建立多股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模型。在工程生产中,依据该关系式即可获得最切合实际的多股流换热效率,并可作为故障诊断的重要分析指标。(2)通过建立流程模拟平台,分析正常工况下多股流换热器关键指标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并总结热端温差、流道压降的最佳参数范围。再分别模拟多股流换热器堵塞、泄漏故障现象,分析异常工况与正常工况下关键指标的偏差,归纳换热器故障特征。(3)通过对多股流换热器故障知识的收集和积累,获得专家知识库,结合推理机,建立了基于专家系统的多股流换热器故障诊断系统。同时,借助WEB技术,研发了一套具有查询、展示、分析、诊断功能的生产管理分析系统,服务于实际工业生产。
刘浩[7](2019)在《民用飞机环控系统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飞机在高空飞行时,舱外环境恶劣,为了保障飞机的安全性以及乘客的舒适性,民机环控系统必须把座舱温度、压力、湿度等一直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因此对民机环控系统研究,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和实用价值的工作。随着计算机仿真的发展,给民机环控系统的研究带来了新思路,通过对实际环控系统的仿真可以对系统的性能做出预测和评估,极大的节省了进行传统试验所耗费的时间,特别在设计初期对系统方案的选定,控制方案的选择优化等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选取环控系统温度参数为研究对象,对民用飞机环控系统仿真分析做了深入研究,首先在Flowmaster环境下建立了某民用飞机座舱环控系统仿真简化模型,包含座舱空气分配系统、制冷系统、控制系统,并运用建立好的Flowmaster模型,进行座舱环控系统温度仿真;然后利用搭建的空调系统模拟试验台进行制冷系统模拟试验,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以验证建立的环控系统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和仿真结果可靠度;最后将BP神经网络控制引入座舱环控系统,运用Matlab构建和训练环控系统BP神经网络模型,基于BP神经网络的控制方式实现民机环控系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控制方式优劣对民机座舱温度控制效果影响较大,BP神经网络控制在飞机环控系统上的应用给飞机环控系统控制智能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仿真研究对飞机环控系统的探索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工程价值,可以为后续提升民机的环控系统性能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王一琳[8](2019)在《基于多线性主成分分析的张量数据故障检测与识别》文中指出工业系统的过程监测在维持设备安全运行,提升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随着集散控制系统和智能仪表的普及,大量传感器数据被记录下来,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检测与识别方法能够从大量历史数据中挖掘出表征过程状态的隐含特征,在实际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张量作为多维数组的直观表达方式,在记录数值信息的同时也能保留数据间的结构联系。本文结合系统的拓扑结构以及动态特性,构建张量形式的过程数据,存储更多的工业过程信息。然而在面对张量型数据时,通常需要将其展开成向量形式才能适用于各类学习算法,为减少结构信息的丢失,本文引入多线性主成分分析(MPCA)和支持高阶张量机(SHTM)等方法,建立了张量空间的故障检测与识别模型。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从几何与代数的层面上介绍了张量的概念及相关运算,然后根据工业系统的某些结构、时序等特点,建立恰当的高阶张量形式的数据表达方式。(2)张量距离(TD)可以合理地度量高阶数据之间的距离关系,为了实现工业过程中张量样本的故障检测,减少训练时间,提出了基于张量距离的故障检测模型,在输入空间通过衡量样本与数据中心点间距的方式,进行过程数据的快速检测。(3)为减少人工参与,提高故障检测的效率,利用多线性主成分分析(MPCA)算法在高维空间中提取数据的主要特征,避免对原始张量高阶结构和内在相关性的破坏,提出了基于MPCA的故障检测模型,并设计了R和E两个监控统计量以及对应控制限的求解方法,用于故障的检测。(4)在针对一阶张量的PCA-SVM故障识别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任意阶张量的MPCA-SHTM识别模型,无需将数据展开成向量形式,直接学习张量样本的数值记录与结构特征,降低了维数灾难和过拟合的风险,实现工业系统故障的分类与识别。
杜林颖[9](2019)在《飞机热交换器性能监测与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飞机空调系统工作状态与乘客的体验息息相关,热交换器作为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其性能的变化对空调系统有巨大的影响。每逢春夏季,空气中灰絮等污染物增多,民航飞机频繁发生空调系统地面保护关断的故障,经研究发现飞机空调系统中的热交换器结垢是导致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板翅式热交换器为研究对象,对基于大气污染情况下的热交换器性能监测和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建立了飞机制冷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分析出不同因素对热交换器性能的影响规律。然后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热交换器性能的影响权重并提出了热交换器性能预测方法。最后建立了热交换器性能监测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基于Flowmaster平台建立了飞机制冷系统主要组成部件的数学模型,搭建了飞机制冷系统仿真模型,并基于此模型仿真分析了环境温度、制冷系统进气口风压、热交换器污垢厚度三个因素对热交换器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污垢厚度预测模型,实现了基于环境温度、制冷系统进气口风压、初级热交换器出口温度、次级热交换器出口温度四个参数对热交换器污垢厚度的预测。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环境温度、制冷系统进气口风压、污垢厚度三个因素对热交换器性能影响的权重分配,并实现了对热交换器性能的预测。设计了飞机热交换器性能监测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热交换器相关参数的采集,并通过Wi-Fi通讯的方式将数据发送至上位机,还可以从上位机实现对数据的读取、分析与存储,最终实现对热交换器性能的监测。经过测试,热交换器性能预测方法可靠,系统能够比较稳定地实现对热交换器性能的监测,并对数据进行管理,为场外维护时监测热交换器性能提供帮助。
朱兴键[10](2018)在《PROTOS-M5型卷接机故障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烟草行业的新型发展,烟机设备已经成为烟草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并且正在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作为生产企业,要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设备的维护成本也就成了必须要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所以作为烟机设备的使用者,经常面临设备的各种疑难故障,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研究,找到可以真正解决设备故障的原因,在标准维护、维修的基础上提出必要的优化改进方案。进一步通过理论研究,维修改进和实际验证,确定方案可行后对相关零部件进行优化改造,随后对优化改造后的设备进行跟踪观察,从设备的连续运行、故障频次、产品质量、物料消耗等方面对设备进行综合考评,验证设备优化改造后的实际效果。本文以PROTOS M5卷烟机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PROTOS-M5型卷接机工作原理、工艺流程,根据故障分析形成原因,提出优化改进方案,通过理论验证后实施方案。其次,提出SE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渗油漏油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提出改造密封件结构的优化方案实施,达到解决SE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渗油漏油的问题。再次提出MAX供胶系统喷胶嘴容易堆积干胶的问题,通过加装洒水装置进行优化,达到预期效果。然后,对出现VE喂丝机堵烟丝的疑难故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造措施并实施来解决故障。最后,根据MAX传递鼓频繁堵塞的故障,对MAX传递鼓和取样鼓工作原理和作用方式的分析,针对产生的原因的逐步排查,最终提出改造传递鼓风阀的方案,经过理论分析研究后实施,解决了MAX传递鼓频繁堵塞的设备故障。通过对卷烟机各关键部位的故障产生原因进行筛查和分析,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最终通过优化设计实现了卷烟机系统稳定高效的连续运行,保证产品的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设备的维护成本和物料的消耗,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做出了有力保障。
二、热交换器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交换器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风力发电机齿轮箱可靠性分析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的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2 风力发电机齿轮箱动力学仿真及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和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系统简介 |
2.1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
2.1.1 FMECA简介 |
2.1.2 FMECA的步骤 |
2.1.3 危害性分析方法 |
2.2 故障树分析 |
2.2.1 FTA概述 |
2.2.2 FTA分析流程 |
2.2.3 定性分析 |
2.2.4 定量分析 |
2.3 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
2.3.1 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的结构 |
2.3.2 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的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风力发电机齿轮箱FMECA分析 |
3.1 齿轮箱中轴的FMECA分析 |
3.1.1 风力发电机齿轮箱主轴 |
3.1.2 一级行星传动行星轮齿轮轴 |
3.1.3 二级行星传动太阳轮齿轮轴 |
3.1.4 高速输出齿轮轴 |
3.2 齿轮箱中轴承的FMECA分析 |
3.2.1 深沟球轴承 |
3.2.2 圆柱滚子轴承 |
3.2.3 调心滚子轴承 |
3.3 齿轮箱中齿轮的FMECA分析 |
3.3.1 一级行星传动齿圈 |
3.3.2 二级行星传动行星轮 |
3.3.3 平行轴传动齿轮 |
3.4 润滑冷却系统FMECA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风力发电机齿轮箱FTA分析 |
4.1 齿轮箱系统编码 |
4.2 齿轮箱系统故障树结构 |
4.3 故障树定性分析 |
4.4 故障树定量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风力发电机齿轮箱动力学仿真与优化 |
5.1 动力学仿真输入激励 |
5.1.1 威布尔风速模型 |
5.1.2 外部激励 |
5.2 风电齿轮箱平行轴传动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5.2.1 虚拟样机技术 |
5.2.2 模型数据转换 |
5.2.3 运动副、驱动及负载转矩的添加 |
5.2.4 接触参数 |
5.3 风电齿轮箱平行轴传动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 平行轴传动系统参数优化 |
5.4.1 设计变量和目标函数 |
5.4.2 确定约束条件 |
5.4.3 求解系统优化问题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取得的成果 |
(2)基于云平台的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的动态模拟及运行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能源现状 |
1.1.2 地源热泵的背景 |
1.2 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 |
1.3 冷却塔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的研究动态 |
1.3.1 冷却塔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冷却塔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国外研究动态 |
1.4 云平台技术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TRNSYS的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建模 |
2.1 TRNSYS软件简介 |
2.2 系统模块数学模型 |
2.2.1 水—水热泵机组模块模型(type225) |
2.2.2 土壤换热器模块模型(type557a) |
2.2.3 冷却塔模块模型(type51) |
2.2.4 板式换热器模块模型(type91) |
2.2.5 循环水泵模块模型(type114) |
2.3 系统模块参数设置 |
2.4 系统动态模拟算法 |
2.4.1 系统模拟流程 |
2.4.2 运行控制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实例 |
3.1 工程介绍 |
3.1.1 建筑简介 |
3.1.2 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参数 |
3.1.3 空调物联网云平台介绍 |
3.1.4 监测数据 |
3.2 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
3.2.1 合肥地区气象参数分析 |
3.2.2 模拟建筑动态负荷 |
3.2.3 模拟值和监测数据的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TRNSYS的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模拟及控制策略分析 |
4.1 辅助散热设备季节性运行研究 |
4.1.1 建立模型 |
4.1.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2 辅助散热设备每日不同运行时间研究 |
4.2.1 建立模型 |
4.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 不同比例辅助散热量研究 |
4.3.1 建立模型 |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辅助散热系统三种控制策略比较与仿真研究 |
4.4.1 建立模型 |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介绍及成果 |
(3)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就地化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就地化保护研究现状 |
1.2.2 就地化保护的优势和难点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 |
2.1 牵引变电所 |
2.1.1 牵引变电所的结构和功能 |
2.1.2 牵引变电所的环境 |
2.2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的二次设备 |
2.2.1 变电所内的继电保护的种类和方式 |
2.2.2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 |
2.3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的通信网络 |
2.4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总结 |
第3章 就地化保护装置硬件设计 |
3.1 就地化保护装置方案分析 |
3.1.1 既有就地化保护装置方案分析 |
3.1.2 三合一就地化保护装置方案 |
3.2 三合一就地化保护装置设计 |
3.2.1 处理器选择 |
3.2.2 功能划分 |
3.2.3 插板设计 |
3.2.4 外部装置 |
3.2.5 配置方式 |
3.3 就地化保护装置的技术要求 |
3.3.1 就地化保护装置的环境要求 |
3.4 就地化保护装置的电磁干扰问题 |
3.4.1 变电所的干扰源与敏感装置 |
3.4.2 微机保护装置的电磁干扰与解决方案 |
3.5 本章总结 |
第4章 就地化保护的整站网络设计 |
4.1 就地保护装置的软件要求 |
4.2 就地化保护的网络设计 |
4.2.1 三网合一 |
4.2.2 实时工业以太网技术 |
4.2.3 PROFINET |
4.2.4 工业交换机 |
4.2.5 就地化保护的网络架构 |
4.2.6 智能管理单元 |
4.3 就地化保护通信网络仿真 |
4.3.1 网络仿真方案 |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总结 |
第5章 就地化保护的现场方案 |
5.1 就地化保护的整站配置 |
5.2 故障检修方案 |
5.3 本章总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4)《移动电站用户使用手册》(第三章-第八章)汉译英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
2.1 Source text analysis |
2.1.1 Lexical level |
2.1.2 Syntactic level |
2.1.3 Textual level |
2.2 Requirements from the entrusting party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Before translation |
3.1.1 Preparation for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3.1.2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sources |
3.1.3 Choice and analysis of parallel texts |
3.1.4 Translation theory |
3.1.5 Translation plan |
3.1.6 Glossary |
3.2 While translation |
3.2.1 Quality control |
3.2.2 Process description |
3.3 After translation |
3.3.1 Self-evaluation |
3.3.2 Peer-evaluation |
3.3.3 Evaluation from the entrusting party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Lexical Problems |
4.1.1 Category words |
4.1.2 Verbs |
4.2 Syntactic Problems |
4.2.1 Negative expressions |
4.2.2 Complementary expressions |
4.2.3 Non-subject sentences |
4.3 Textual Problems |
4.3.1 Repetitive expressions |
4.3.2 Paratactic expressions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Reflections |
5.2 Implication for future study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ppendix1:Glossary |
Appendix2:Parallel texts |
Appendix3:Source text |
Appendix4: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s |
(5)商用飞机环境控制系统及座舱内颗粒物沉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国机场空气污染水平 |
1.2.2 飞机ECS内颗粒物沉降研究 |
1.2.3 颗粒物沉降对座舱环境影响研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中国主要机场大气污染情况调研及分析 |
2.1 引论 |
2.2 机场附近空气质量数据统计分析 |
2.2.1 机场附近空气质量监测站信息 |
2.2.2. 颗粒污染物数据 |
2.2.3. 气态污染物数据 |
2.3 机场空气质量现场实测 |
2.3.1 颗粒物测量仪器选择 |
2.3.2 颗粒物测量仪器矫正 |
2.3.3 天津机场颗粒污染物实测数据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民航客机环境控制系统内颗粒物沉降率实验研究 |
3.1 引论 |
3.2 MD-82客机环控系统内颗粒物沉降研究 |
3.2.1 实验方法简述 |
3.2.2 MD-82飞机ECS及地面空调车内颗粒物总沉降率结果分析 |
3.3 实飞客机环控系统内颗粒物沉降研究 |
3.3.1 实飞航班上测试方法 |
3.3.2 实飞航班客机ECS内颗粒物总沉降率结果分析 |
3.4 机场大气污染对飞机环控系统影响 |
3.4.1 飞机空调运行时间调研 |
3.4.2 颗粒物沉降对国内外飞机换热器性能影响对比 |
3.4.3 颗粒物沉降对国内外飞机过滤器性能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环境控制系统关键组件内颗粒沉降研究 |
4.1 引论 |
4.2 ECS部件内颗粒物沉降研究方法 |
4.2.1 确定研究的ECS组件 |
4.2.2 热交换器和涡轮增压器上颗粒沉积的测量 |
4.2.3 数值模拟方法 |
4.3 ECS部件内颗粒物沉降结果及分析 |
4.3.1 热交换器内流场及颗粒物场结果分析 |
4.3.2 涡轮增压器内流场及颗粒物场结果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民航客机座舱送风口附近颗粒沉积研究 |
5.1 引论 |
5.2 研究方法 |
5.2.1 来自舱内源的颗粒物散发率 |
5.2.2 不同飞行阶段舱内颗粒物浓度计算 |
5.2.3 飞机座舱内送风口附近颗粒物沉降模拟 |
5.3 实验和模拟结果分析 |
5.3.1 舱内颗粒物源散发率结果 |
5.3.2 飞机送风口附近颗粒物沉积模拟结果 |
5.4 结果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专利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空分多股流换热器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2.2 多股流换热器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2.3 多股流换热器换热性能评价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股流换热器工作流程和常见故障 |
2.1 引言 |
2.2 多股流换热器结构机理 |
2.2.1 多股流换热器的结构 |
2.2.2 多股流换热器的分类 |
2.2.3 多股流换热器的机理 |
2.2.4 多股流换热器的负荷 |
2.3 多股流换热器常见故障 |
2.3.1 堵塞 |
2.3.2 泄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股流板式换热器热效率分析 |
3.1 引言 |
3.2 换热器的典型效能评价方法 |
3.2.1 传热系数、压降效能评价方法 |
3.2.2 传热单元数效能评价方法 |
3.2.3 (?)效率效能评价方法 |
3.3 多股流换热器换热效率计算 |
3.3.1 一种多股流换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 |
3.3.2 工业实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股流换热器故障模拟及故障诊断 |
4.1 引言 |
4.2 模拟仿真平台构建 |
4.2.1 初始参数的设定 |
4.2.2 状态方程的选择 |
4.2.3 模拟仿真平台 |
4.3 故障模拟及故障诊断 |
4.3.1 主换热器换热性能分析 |
4.3.2 热端温差对换热器的影响 |
4.3.3 压降对换热器的影响 |
4.3.4 堵塞故障模拟 |
4.3.5 泄漏故障模拟 |
4.3.6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民用飞机环控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民用飞机环控系统概述 |
1.2.1 民用飞机环控系统发展 |
1.2.2 民用飞机环控系统组成 |
1.3 民用飞机环控系统仿真技术 |
1.3.1 计算机仿真 |
1.3.2 环控系统仿真 |
1.3.3 Flowmaster数值分析原理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环控系统建模 |
2.1 座舱空气分配系统建模 |
2.1.1 座舱供气元件数值模型 |
2.1.1.1 管道数值模型 |
2.1.1.2 座舱通/排风口数值模型 |
2.1.1.3 座舱离散损失元件数值模型 |
2.1.2 座舱乘员数值模型 |
2.1.3 座舱空气分配系统仿真模型 |
2.2 制冷系统建模 |
2.2.1 压气机数值模型 |
2.2.2 涡轮数值模型 |
2.2.3 热交换器数值模型 |
2.2.4 水分离器数值模型 |
2.2.5 风扇数值模型 |
2.2.6 制冷系统仿真模型 |
2.3 PID控制系统建模 |
2.3.1 PID控制数值模型 |
2.3.2 PID控制仿真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环控系统仿真与试验验证 |
3.1 环控系统仿真实现 |
3.1.1 制冷系统仿真 |
3.1.2 环控系统PID控制仿真 |
3.2 模拟试验台验证 |
3.2.1 模拟试验台建立 |
3.2.2 模拟试验台试验与仿真模型运算对比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环控系统仿真 |
4.1 BP神经网络 |
4.1.1 BP算法流程 |
4.1.2 BP神经网络结构确定 |
4.2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环控系统仿真模型 |
4.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环控系统仿真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基于多线性主成分分析的张量数据故障检测与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故障检测与识别的研究内容 |
1.2.1 基本概念 |
1.2.2 主要方法 |
1.3 张量数据学习方法现状 |
1.3.1 张量学习及其研究现状 |
1.3.2 张量方法在故障检测与识别中的应用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工业系统张量数据表达 |
2.1 张量的概念及运算 |
2.1.1 张量理论 |
2.1.2 张量的基本运算 |
2.1.3 张量分解 |
2.2 张量数据集的构建 |
2.2.1 引言 |
2.2.2 SOFC系统的结构与流程 |
2.2.3 电堆子系统建模 |
2.2.4 张量型数据集的产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张量数据的故障检测 |
3.1 张量距离 |
3.2 基于张量距离的故障检测 |
3.2.1 基于TD的故障检测模型 |
3.2.2 仿真结果 |
3.3 多线性主成分分析算法 |
3.3.1 主成分分析 |
3.3.2 多线性主成分分析 |
3.3.3 PCA与 MPCA的关系 |
3.4 基于多线性主成分分析的故障检测 |
3.4.1 监控统计量的设计 |
3.4.2 统计量的控制限 |
3.4.3 基于MPCA的故障检测模型 |
3.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张量数据的故障识别 |
4.1 支持向量机算法 |
4.2 基于向量数据的故障识别 |
4.2.1 基于PCA—SVM的故障识别模型 |
4.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 支持高阶张量机算法 |
4.3.1 张量样本的分类问题 |
4.3.2 支持张量机 |
4.3.3 支持高阶张量机 |
4.4 基于张量数据的故障识别 |
4.4.1 基于MPCA—SHTM的故障识别模型 |
4.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飞机热交换器性能监测与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研究与现状 |
1.2.1 飞机空调系统仿真技术相关研究与现状 |
1.2.2 飞机热交换器性能相关研究与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飞机热交换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2.1 热交换器性能影响因素的确定 |
2.2 分析方案的确定 |
2.2.1 飞机制冷系统工作原理 |
2.2.2 仿真方案的设计 |
2.3 仿真模型的搭建 |
2.3.1 Flowmaster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
2.3.2 建立制冷系统主要元件数学模型 |
2.3.3 搭建制冷系统仿真模型 |
2.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2.4.1 污垢厚度对热交换器性能影响仿真结果与分析 |
2.4.2 环境温度对热交换器性能影响仿真结果与分析 |
2.4.3 制冷系统进气口风压对热交换器性能影响仿真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飞机热交换器性能预测方法研究 |
3.1 预测方案的确定 |
3.2 热交换器污垢厚度的预测研究 |
3.2.1 确定污垢厚度预测方法 |
3.2.2 污垢厚度预测与分析 |
3.3 热交换器性能的预测研究 |
3.3.1 确定热交换器性能预测方法 |
3.3.2 热交换器性能预测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飞机热交换器性能监测系统的实现 |
4.1 热交换器性能监测系统方案的设计 |
4.1.1 硬件方案的设计 |
4.1.2 软件方案的设计 |
4.2 热交换器性能监测系统的应用 |
4.3 热交换器性能监测系统的可靠性验证 |
4.3.1 验证方案的设计 |
4.3.2 现场监测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10)PROTOS-M5型卷接机故障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卷接机组简介 |
2.1 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1 系统组成 |
2.1.2 工作原理 |
2.2 常见故障及产生原因 |
2.2.1 喂丝机主要故障 |
2.2.2 卷烟机生产过程中的常见故障 |
2.2.3 接装机生产过程中的常见故障 |
2.2.4 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 |
2.3 烟支质量缺陷原因的分析及改进 |
2.3.1 烟支空松 |
2.3.2 烟支泡皱及掉头漏气 |
2.3.3 烟支刺破及夹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冷却润滑系统的分析和优化 |
3.1 概述 |
3.1.1 冷却系统 |
3.1.2 润滑系统 |
3.1.3 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 |
3.2 磨损分析与泄漏问题 |
3.2.1 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磨损分析 |
3.2.2 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渗油漏油分析 |
3.3 改善方法 |
3.3.1 防止措施和解决方案 |
3.3.2 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优化设计 |
3.4 优化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胶系统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 |
4.1 概述 |
4.2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4.2.1 胶水柜 |
4.2.2 水松纸上胶装置 |
4.3 供胶缺陷分析 |
4.4 供胶方式的分析与改进 |
4.4.1 供胶方式的分析 |
4.4.2 供胶方式的改进 |
4.5 优化分析 |
4.5.1 水松纸上胶装置优化分析 |
4.5.2 上胶装置喷胶嘴优化的经济效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丝稳定性问题及结构优化设计 |
5.1 供丝原理及工艺流程 |
5.1.1 烟丝分配和存储 |
5.1.2 烟丝输送 |
5.1.3 筛分烟梗 |
5.1.4 烟丝计量 |
5.1.5 烟条成形 |
5.2 存在的问题 |
5.2.1 堵烟丝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
5.2.2 堵烟丝主要原因 |
5.3 优化方法和措施 |
5.3.1 结构优化 |
5.3.2 电气控制系统改进 |
5.4 优化效果 |
5.4.1 工作性能分析 |
5.4.2 经济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传递鼓堵塞频次问题的分析及优化 |
6.1 概述 |
6.2 烟支传递缺陷 |
6.3 传递鼓堵塞的现状分析与改进 |
6.3.1 传递鼓堵塞的现状分析 |
6.3.2 递鼓堵塞的原因分析 |
6.3.3 传递鼓堵塞的改进 |
6.4 优化分析 |
6.4.1 工作性能 |
6.4.2 经济效益 |
6.4.3 社会效益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热交换器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风力发电机齿轮箱可靠性分析与优化设计[D]. 刘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2]基于云平台的地源热泵冷却塔耦合系统的动态模拟及运行策略分析[D]. 张欣.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3]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就地化保护研究[D]. 李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移动电站用户使用手册》(第三章-第八章)汉译英实践报告[D]. 刘鹏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5]商用飞机环境控制系统及座舱内颗粒物沉降研究[D]. 曹清. 天津大学, 2019(06)
- [6]空分多股流换热器故障诊断研究[D]. 邹坤.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民用飞机环控系统仿真研究[D]. 刘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8]基于多线性主成分分析的张量数据故障检测与识别[D]. 王一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飞机热交换器性能监测与分析方法研究[D]. 杜林颖.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10]PROTOS-M5型卷接机故障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D]. 朱兴键.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