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桩间距论文-鲁杰

临界桩间距论文-鲁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临界桩间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滑桩,土拱效应,静力平衡,土拱强度

临界桩间距论文文献综述

鲁杰[1](2018)在《考虑土拱效应的抗滑桩临界桩间距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确定抗滑桩布桩间距是滑坡防治工程的重要指标。根据土拱在桩后形成的位置,分别对土拱进行了受力分析。以拱脚处的土体静力平衡条件和土拱强度条件分别建立了基于桩后和桩间土拱的抗滑桩临界桩间距计算公式,并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进行了验证,为后续抗滑桩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02期)

贾春雷,穆保岗,竺明星[2](2015)在《考虑土拱效应的推力桩临界桩间距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拱效应是安全、经济地发挥抗滑桩、护壁桩等结构支护功能的重要前提。从桩间土拱形成的机理和力学特性入手,以桩间土拱静力平衡、拱脚土体受压破坏为控制条件,建立考虑土拱效应的桩间距计算模型,分别得出含有抗滑桩、基坑护壁桩桩间距、桩间土拱高度与厚度的计算控制方程组。根据该控制方程组即可得出临界桩间距上、下限值,并明确临界桩间距下限值作为桩间距设计依据。最后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计算以及与本文算法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与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特种结构》期刊2015年01期)

周文权,冷伍明,阮波,杨奇[3](2014)在《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抗滑桩临界桩间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对确定合理桩间距的土拱的形成过程和成拱条件进行分析。根据桩受到的侧摩阻力等于桩间滑坡推力的平衡条件,提出同时存在桩侧土拱和桩后土拱,其拱厚为桩侧实际拱厚和桩后有效拱厚之和,在此基础上建立滑坡推力与抗滑桩相互作用的土拱受力模型,推导出临界桩间距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算例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较为合理。研究结果表明:同时考虑桩侧土拱和桩后土拱比较合理。(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王鹏[4](2013)在《叶家坡滑坡治理设计与临界桩间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岷县地区由于受强烈构造影响,滑坡灾害十分发育。其中,叶家坡滑坡发育在茶埠镇叶家坡村,属于大型混合性滑坡,渭武高速公路C5线从叶家坡滑坡体前缘进入滑坡体,一旦该滑坡失稳,将直接威胁C5线路的安全,因此,有必要对该滑坡进行设计治理。本文以叶家坡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野外勘探、室内试验等手段查明了滑坡的基本特征、产生原因及形成机理等,进而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和评价、滑坡推力计算、抗滑桩设计计算,给出该滑坡具体设计治理方案。滑坡治理设计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隧道旁的抗滑桩桩间距设置过大。为了验证叶家坡滑坡桩间距的设置是否满足要求,本文分析了前人多种临界桩间距计算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对比,发现临界桩间距计算结果差别很大。由于这些算法均基于一定假定而建立,故各算法均存在一定不足和局限性,综合对比后,选取较为科学合理的周德培桩间距计算模型来进行计算公式详细推导。由于周德培算法假定桩后滑坡推力沿桩长呈矩形分布,与实际不完全相符,故对此算法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并用改进后的计算公式对该滑坡抗滑桩桩间距进行计算验证,发现隧道旁抗滑桩桩间距设置过大,不满足要求。最后,分析讨论了临界桩间距的影响因素及与其关系,并据此对该滑坡治理设计进行了优化。(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3-05-20)

艾章婵,窦俊,周云东,樊胜兴[5](2012)在《基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临界桩间距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设置抗滑桩桩间距对确保滑坡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土拱理论在抗滑工程中的应用,对抗滑桩工程中土拱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讨论了各影响因素对抗滑桩临界桩间距的影响,并以工程实例说明了各种算法的差异,对于抗滑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王树州[6](2012)在《抗滑桩支护滑坡中土拱效应机理及临界桩间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拱效应广泛存在于桩-土相互作用机制中,其产生主要是由于岩土材料的不均匀变形引起的。土拱效应对于抗滑桩等非连续支挡结构的支护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前人对土拱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对边坡抗滑桩间土拱成拱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综合分析了抗滑桩中土拱效应的研究现状,土拱的形成机理。目前基本的研究方法。2、在对土拱效应形成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大型有限差分软件FLAC对抗滑桩间的土拱效应进行了大量的数值分析。通过对桩间土体的主应力变化、位移云图、位移曲线图、塑性云图的分析,进一步确定了桩间土拱效应的存在。3、在对土拱效应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桩间距、桩间的粘聚力、桩间的内摩擦角、桩-土接触截面等因素对土拱效应的影响。4、在总结前人确定临界桩间距的方法后,并在土拱形成理论以及桩间土拱效应的基础上,应用桩间土体在极限状态下的应力平衡条件,拱顶截面及拱脚处叁角受压区应满足莫尔-库伦准则条件,基于此建立抗滑桩间距的计算公式,且考虑了滑坡推力分布的影响。最后通过工程实例对比本文提出的桩间距的计算方法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5-28)

夏永成,左殿军,骆勇军[7](2011)在《Ito塑性变形理论的抗滑桩临界桩间距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学者Ito与Matsui(1975)提出的塑性变形理论,在抗滑桩加固边坡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理论不但考虑了桩径和桩间距,而且很好地考虑了滑坡中桩-土的相互作用,但是对临界桩间距没有明确的界定.实际情况表明滑坡推力是通过桩间土拱向桩传递的,桩间成拱效应又受桩间距的影响,因此研究抗滑桩在支挡边坡工程中的土拱效应和临界桩间距有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将结合此理论桩间的破坏形式,对临界桩间距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临界桩间距以指导抗滑桩加固边坡设计.(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临界桩间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拱效应是安全、经济地发挥抗滑桩、护壁桩等结构支护功能的重要前提。从桩间土拱形成的机理和力学特性入手,以桩间土拱静力平衡、拱脚土体受压破坏为控制条件,建立考虑土拱效应的桩间距计算模型,分别得出含有抗滑桩、基坑护壁桩桩间距、桩间土拱高度与厚度的计算控制方程组。根据该控制方程组即可得出临界桩间距上、下限值,并明确临界桩间距下限值作为桩间距设计依据。最后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计算以及与本文算法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临界桩间距论文参考文献

[1].鲁杰.考虑土拱效应的抗滑桩临界桩间距计算[J].山西建筑.2018

[2].贾春雷,穆保岗,竺明星.考虑土拱效应的推力桩临界桩间距计算方法[J].特种结构.2015

[3].周文权,冷伍明,阮波,杨奇.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抗滑桩临界桩间距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4

[4].王鹏.叶家坡滑坡治理设计与临界桩间距研究[D].长安大学.2013

[5].艾章婵,窦俊,周云东,樊胜兴.基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临界桩间距影响因素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

[6].王树州.抗滑桩支护滑坡中土拱效应机理及临界桩间距研究[D].南京大学.2012

[7].夏永成,左殿军,骆勇军.Ito塑性变形理论的抗滑桩临界桩间距分析[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标签:;  ;  ;  ;  

临界桩间距论文-鲁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