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树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

七叶树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

一、蜡梅人纹污灯蛾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孙嵬,潘艺元,杨微,周佳春,高月波[1](2021)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大豆蛾类害虫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为探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大豆蛾类害虫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以对此类害虫进行监测预警及综合治理,本研究于2017—2020年利用高空探照灯逐日诱集蛾类昆虫并分类,分析虫源、危害方式,阐明种群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大豆蛾类害虫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共采集、鉴定大豆蛾类害虫7科18种,优势科为夜蛾科,种数占比达到50%。虫群来源包括本地越冬、单纯迁入、本地越冬结合迁入。按危害方式划分为地下害虫、钻蛀害虫、食叶害虫。明确了11个种群中数量大、可造成危害的关键害虫的种群动态。(2)蛾类群落丰富度随时间呈现波浪式变化,5月和10月的蛾类群落丰富度相对较低,8月群落多样性相对较高,均匀度随时间变化不明显。5月和6月的群落相似性高,10月与各月的相似性系数都较低。明确了各月份优势度指数较高的种类。本研究结果提供了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详尽的大豆蛾类害虫群落结构资料。

王克臻[2](2021)在《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在雷竹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是我国特有的优良笋用竹种,在南方竹产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竹林经营重利用开发,轻管理保护,竹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降低,竹林害虫日益猖獗,成为制约竹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有效控制雷竹林害虫,本试验选用6种不同波长的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捕试验,光源分别为3种紫外光波长365 nm(A号灯)、380 nm(B号灯)、395 nm(C号灯)和3种可见光波长420 nm(D号灯)、460 nm(E号灯)、520 nm(F号灯),以期明确雷竹林灯诱昆虫种类及组成,主要害虫的发生动态,确定不同光源对雷竹林主要害虫的诱杀效果,研究主要害虫的上灯节律,探究雷竹林中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的科学使用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共灯诱92天,所诱昆虫杀虫灯诱集的昆虫涉及11目53科120种,总诱虫量76314头,鉴定到种的24399头。从各目灯诱总诱虫量来看,试验期间灯诱昆虫以鳞翅目和鞘翅目为主,半翅目、双翅目和膜翅目次之,直翅目、螳螂目、脉翅目、广翅目、蜻蜓目和等翅目昆虫数量相对较少。灯诱主要竹笋害虫共4种,包括竹笋禾夜蛾Oligia vulgaris、淡竹笋夜蛾Kumasia kumaso、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沟胸重脊叩甲Chiagosnius sulcicollis;灯诱主要竹叶害虫共6种,包括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竹金黄镰翅野螟Circobotys aurealis、黄翅双叉端环野螟Eumorphobotys eumormorphalis、赭翅双叉端环野螟Eumorphobotys obscuralis、两色绿刺蛾Latoia bicolor和华竹毒蛾Pantana sinica;灯诱主要竹枝竿害虫共2种,竹卵圆蝽Hippotiscus dorsali、竹宽缘伊蝽Aeneria pinchii。2.4种灯诱主要竹笋害虫的高峰期分布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6种灯诱主要竹叶害虫,其高峰期有较大重叠,均在7月份;2种灯诱主要竹枝竿害虫的高峰期主要分布在7月中下旬。综上所述,6月中旬至7月下旬是雷竹林主要害虫危害最严重的时期,也是防治害虫最关键的时期。3.竹织叶野螟、赭翅双叉端环野螟在昼夜节律观察中的上灯高峰期相近,其上灯高峰期在20:00-22:00有较大重叠,两色绿刺蛾在00:00-02:00诱虫量最多。因此,对于这3种害虫在对应时间段开灯防治,具有较高的诱虫效率,同时达到节约防治成本,是开灯诱杀的最佳时间段。4.6种波长的频振式杀虫灯中,使用395nm(C号灯)防治雷竹林主要害虫效果最好,该灯不仅对筛胸梳爪叩甲、沟胸重脊叩甲等鞘翅目害虫和竹卵圆蝽、黑竹缘蝽等半翅目害虫诱杀效果最好,而且对鳞翅目害虫也有一定的诱杀效果,综合防治能力较强。此外,365 nm(A号灯)对竹林鳞翅目害虫诱杀效果最好,适用于竹笋夜蛾、竹织叶野螟、二色绿刺蛾等鳞翅目害虫为害严重的竹林。520 nm(F号灯)对膜翅目害虫的诱杀效果最好,同时对半翅目害虫也有一定的诱杀效果,适用于膜翅目及竹卵圆蝽、黑竹缘蝽等半翅目为害严重的竹林。

金京[3](2020)在《竹林几种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竹资源是中国重要的林业资源。随着竹资源的不断开发,其经济效益持续提高,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但在生产中,往往忽视了竹林的维护和管理,导致虫害日益严峻。其中,以黄脊竹蝗(Rammeacris kiangsu Tsai)、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为主的害虫,严重威胁竹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由于竹林害虫往往危害较为隐蔽,难以采取可持续、高效性、无公害的有效方法进行防控。因此,开展其针对性防控措施及经济效益开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以竹林主要害虫为研究对象,利用植物取食偏好性、不同植物饲喂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和室内毒力测定及不同类型杀虫灯诱捕效果的比较,对竹林主要害虫的防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为竹林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黄脊竹蝗对植物取食偏好性的研究发现,一龄若虫较芒草和毛竹更喜取食玉米;二至五龄若虫更喜食芒草。玉米饲养的黄脊竹蝗体重增长最大,产卵前期最短,芒草饲养的体长增长最大。每雌产卵量毛竹与玉米饲养差异不大,均显着高于芒草;三种植物对存活率影响差异不显着。综上玉米叶更易作为黄脊竹蝗人工饲养的食物来源。不同杀虫灯诱捕害虫的研究发现,宽谱杀虫灯诱捕的昆虫数量及种类均高于黑光杀虫灯和LED等离子杀虫灯;宽谱杀虫灯和LED等离子杀虫灯对鞘翅目昆虫有着良好的诱捕效果,而黑光杀虫灯则对鳞翅目昆虫有着较好的诱捕效果;三种杀虫灯均在19:00-21:30时间段诱捕效果最佳;在竹林生态系统中,鞘翅目昆虫活动高峰期在19:00-21:30,鳞翅目昆虫活动高峰期在00:00-2:00。使用5%辛硫磷、0.5%氟虫腈及20%氯虫苯甲酰胺三种化学杀虫剂对防治筛胸梳爪叩甲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得到5%辛硫磷测定效果最好,LC50为0.19 g/kg,致死效果明显高于另两种。

彭飞[4](2019)在《亚热带香榧病虫害调查及专家系统的构建》文中提出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干果,它具有观赏、药用、果用等各种作用。主要分布于浙江省绍兴、诸暨、东阳、嵊州等区域。一般认为香榧的病虫害很少,但笔者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实地调查发现,香榧病虫害种类多且危害严重,共确定香榧虫害92种,病害10种,其他有害生物5种。林农和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对香榧病虫害鉴定、识别、防治的专业知识薄弱。笔者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林农及林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大量文献与书籍查阅以及专家经验等多种途径,虫害部分提取危“害高峰期”、“为害部位”、“为害方式”、“害虫形态特征”等4个1级特征组,26个2级特征和18个3级特征,共组成357个特征状态,采用Lucid Professional V3.5软件,构建香榧病虫害专家系统。同时提取害虫“为害方式”、“为害部位”、“为害高峰月”、“为害虫态”等4个1级特征组,9个2级特征组和11个3级特征组,提取病害“为害部位”1个特征组,总计38个特征组,在此基础上,搭载微信平台构建能够多角度检索的香榧病虫害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了PC端与手机端对病虫害信息的识别,从而为香榧病虫害的及时有效防治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服务,促进了香榧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颜东昇[5](2018)在《扬州市园林害虫调查及蚧壳虫的防治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推出,扬州园林事业不断发展,市内植物种类得到丰富。伴之而来的是园林植物上的害虫种类增多,局部地区害虫发生愈加频繁,被害植物生长不良,进而严重影响整个园林景观。园林重要害虫-阶壳虫对园林植物的危害不容忽视,其危害轻则影响植物局部正常发育,重则导致整株死亡甚至成片园林植物死亡,对园林景观造成严重破坏。为了更好地做好扬州园林害虫的防治工作,笔者于2016-2018年对扬州市城市园林害虫进行了调查采样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分析主要害虫的发生、危害情况,针对扬州市园林植物上的蚧壳虫开展调查,并进行药剂防治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2016-2018年通过对扬州市个园、何园、荷花池公园以及主城区内部分街道的绿化带进行调查采集,鉴定出扬州市城市园林植物害虫10目、88科283种。2、通过对扬州园林害虫发生害虫危害监测发现,近2年的气候条件适于害虫的发生危害,且一年四季害虫发生情况各不相同。此外,调查发现,蛀干性害虫的危害逐年加重,危害范围变广,暴食性食叶害虫是扬州园林植物害虫最为常见,最主要的害虫种类。3、调查表明,目前危害扬州园林植物的蚧壳虫主要有8种,其中紫薇绒粉蚧、草履蚧、白蜡蚧、日本龟蜡蚧为优势种,发生危害程度最为严重。其次是桑白盾蚧、卫矛矢尖蚧、朝鲜球坚蚧和红蜡蚧,为间歇爆发为害的种类。4、药剂试验表明:(1)对红蜡蚧初孵若虫的防治以40%氧化乐果乳油、10%烯啶虫胺乳油和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的防治速效性最好;40%氧化乐果乳油、10%烯啶虫胺乳油、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4%阿维·啶虫乳油和70%吡虫啉(艾美乐)水分散粒剂均表现有较好的持效性,防效达到85%以上。对红蜡蚧雌成虫以40%氧化乐果乳油和10%烯啶虫胺乳油防效最好,药后15天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5.23%和80.67%。此外,药剂对初孵若虫的防治效果均高于雌成虫,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应做好初孵若虫的防治;(2)选用浓度为500倍的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在施药7天后,对白蜡蚧的防治效率达100%;而选用浓度为1000倍的氧化乐果乳油和浓度为1000倍的22%噻虫·高气氟微囊悬浮-悬浮剂(阿立卡),在施药7天之后,对白蜡蚧的防效均能达到96%;选用浓度为1000倍的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和500倍的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阿立卡),在施药7天之后,对白蜡蚧的防效分别为92.74%和91.54%;浓度为2000倍的40%氧化乐果乳油,施药7天后的防效仅为43.41%。此外,施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有时会在植物表面出现白斑,40%氧化乐果乳油属于高毒,对人及动物危害大,目前在园林部门已很少使用。综合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阿立卡)和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具有良好的渗透性等特点,建议合理交替使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和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阿立卡)防治园林蚧壳虫。

钱路[6](2018)在《重要检疫性蛾类及乳白蚁DNA条形码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外来有害生物种类的准确鉴定是口岸植物检疫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口岸检疫工作中昆虫鉴定目前主要依赖于形态学分类方法,但传统的形态鉴定有些不足,如鉴定结果受主观影响较大、昆虫的卵或幼虫等早期形态与残缺虫体难以鉴定等,严重影响了检疫工作的准确性和疫情检出率,增加了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入风险。蛾类,隶属于鳞翅目,大部分种类在幼虫期可以危害林木、粮、棉、蔬菜、油料、药材等各种农林植物和储藏物,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我国农林生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进口货物上特别是水果、干果、苗木等携带的蛾类种类急剧增长,全国各检验检疫口岸截获了大量的蛾类幼虫、蛹和成虫。对我国农业生产和森林生态环境的威胁正在不断加剧。乳白蚁Coptotermes spp.作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一个重要类群,近十多年来在进口原木中的截获率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我国口岸植物检疫部门历年从进口木材中截获乳白蚁种类记录占白蚁总数的1/3以上。然而,乳白蚁的分类鉴定的难题为世界分类专家所公认,由于形态趋同、生殖器退化,可做鉴定的形态特征很少,该属在分类上比较混乱,种类鉴定难度大,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现象比较普遍。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是近年来生物分类鉴定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热点,该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局限,为有害生物的分子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物种鉴定、发现新种或隐存种和遗传进化等方面研究。本研究尝试应用该技术鉴定检疫性蛾类和乳白蚁昆虫。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美国白蛾及星白雪灯蛾Spilosoma menthastri、白雪灯蛾Spilosoma niveus、杨雪毒蛾Stilpnotia candida、红缘灯蛾Amsacta lactinea、八点灰灯蛾Creatonotus transiens、人纹污灯蛾Spilarctia subcarnea、净污灯蛾Spilarctia alba等近似种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Ⅰ)基因片段,进行了DNA条形码比较分析,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DNA条码都为各物种所独有,不存在物种之间的共享;属内种间差异明显大于种内差异,且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均聚成高支持率的单系群,提示该条码在美国白蛾及其近似种中有很好的识别能力,可以用于美国白蛾的物种鉴定。DNA条码也为订正净雪灯蛾和净污灯蛾为同物异名提供了分子证据。2.采用鳞翅目通用的COⅠ引物扩增口岸截获的所有蛾类COⅠ基因片段,测序所得的658bp片段通过与Genbank和BOLD数据库中已发布的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可以有效区分苹果异形小卷蛾Cryptophlebia leucotreta、南非石竹卷蛾Epichoristodes acerbella、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坚果异胫小卷蛾Thaumatotibia batrachopa、酸豆黑脉斑螟Mussidia pectinicornella和谷实夜蛾Helicoverpa zea等检疫性蛾类及其近缘种类。3.为了揭示欧洲型和亚洲型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之间的遗传差异,测定了中国、俄罗斯、蒙古、日本和美国不同地理来源的25个舞毒蛾样品的COⅠ基因序列。经DNASTAR软件分析,舞毒蛾COⅠ基因全长1531bp,美国种群和亚洲种群有14个稳定的碱基位点差异,碱基之间只存在转换,没有颠换、插入或缺失的位点,其中13处单碱基差异翻译成的氨基酸序列没有差异,在406bp处的单碱基差异导致了该位点氨基酸的差异。利用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UPGM系统发育树表明,欧洲型(美国种群)和亚洲型明显分为两支,日本种群和亚洲其它种群亲缘关系较远,独成一支。根据406bp的单碱基差异,设计MGB探针,利用等位基因分型的方法,成功区分欧洲型与亚洲型的舞毒蛾样本。本研究为舞毒蛾的遗传分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出了区分舞毒蛾不同地理种群的新方法。4.为了探讨DNA条形码检测技术在苹果园蛾类昆虫鉴定中的适用性,利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并分析了采自陕西7个苹果园的蛾类昆虫的COⅠ基因片段,通过序列BLAST比对分析,结果显示,采集的蛾类昆虫隶属于卷叶蛾科Tortricidae、蛀果蛾科Carposinoidea、螟蛾科Crambidae、列蛾科Oecophoridae和麦蛾科Gelechiidae的7个属共9种。遗传距离分析显示,种间最小遗传距离与种内最大遗传距离之间无重叠;同时,基于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构建NJ树和ME树均显示,同种昆虫在系统树上都各自在同一进化支。表明基于DNA条形码的鉴定方法可有效区分这些苹果园中不同的蛾类害虫。5.通过对乳白蚁线粒体基因组中16S rRNA、COⅠ、COⅡ和ITS基因序列分析和筛选,明确了COⅡ和ITS序列基因可作为乳白蚁分类鉴定的DNA条形码。选择COⅡ和ITS序列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乳白蚁、大家白蚁C.curvignahus、南亚乳白蚁C.travians和非洲乳白蚁C.sj?stedti的实时荧光PCR分子检测方法。建立的荧光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特异性强、可靠性好等特点,适用于乳白蚁不同品级样本的检测,为检疫性乳白蚁的快速准确诊断提供了新方法,对我国口岸乳白蚁的进境检疫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综上所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针对植物检疫性昆虫的DNA条形码试剂盒检测技术,建立了检疫性蛾类和乳白蚁DNA条形码检测技术体系,开发了多种不同类群的植物检疫性昆虫DNA条形码试剂盒,对于提高口岸疫情检出率并解决口岸“检不出,检不快,检不准”的技术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付晓伟[7](2017)在《昆虫雷达目标回波的种类辨识研究》文中认为雷达是监测害虫跨区域迁飞为害的重要手段。由于现有昆虫雷达波段和极化方式单一,难以覆盖多尺度昆虫目标(从毫米量级到厘米量级)并获取个体昆虫的生物学特征参数,因此不能自动判断空中虫群的种类组成,是导致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实效性低和防治失时的重要瓶颈。本文对雷达自动辨识昆虫种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迁飞性害虫的生态阻截和绿色防控进行了探索,主要结果如下:1、同种昆虫不同样本之间8项生物学特征参数的组内差异均不显着,但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因此,这些参数均可作为变量,用于昆虫种类的逐步判别分析。2、通过逐步判别分析,明确了 8项生物学特征参数对迁飞性昆虫的种类判别能力依次为:振翅频率>体长>翅宽>翅长>体重>体宽>翅长/翅宽比>体长/体宽比。3、通过典型判别函数,建立了迁飞性昆虫种类判别模型,对9786头昆虫样本的种类判别准确率达到89.72%。4、通过全极化(HH/HV/VH/VV),可以获取昆虫目标三维散射矩阵在极化平面内的二维投影。然后通过多角度的极化全息观测,可实现昆虫目标在飞行过程的三维空间姿态测量。5、利用多频段RCS响应曲线和极化全息散射理论,基于旋转对称介质椭球瑞利区散射的解析表达式,可实现微小型昆虫目标长度和重量信息的测量;基于旋转对称介质椭球谐振区散射的解析表达式,可实现中型昆虫目标长度和重量信息的测量。6、利用振翅幅度和波长可比拟特性,可实现基于载波相位微多普勒原理的昆虫振翅频率测量。7、微波暗室验证结果表明,通过上述方法测得的目标昆虫长度信息相对误差为7.45±3.48%、体重信息相对误差为10.40±7.03%、振翅频率相对误差为1.19±0.46%。8、通过行为学研究方法,明确了不同类型昆虫对不同波长光源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或叫专一性),夜蛾科害虫的最佳引诱波长多集中在4-8号光源,草蛉类天敌昆虫的最佳引诱波长为13号光源,瓢虫类天敌昆虫的最佳引诱波长为2-3号光源。综上所述,本文首先通过8项生物学特征参数建立了昆虫种类判别模型,随后对雷达测量昆虫生物学特征参数的能力进行了理论建模、反演和验证,为实现雷达对空中虫群的自动种类辨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本文从保护生物学的角度出发,通过行为学研究方法,明确不同波长光源对昆虫的选择性诱集效果差异,为研制能够选择性诱集农业害虫、保护天敌昆虫和非靶标(中性)昆虫的诱虫灯提供科学依据。

付晓伟[8](2015)在《“渤海湾通道”迁飞性昆虫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迁飞是昆虫躲避不良生境的特殊行为对策,也是导致虫害突然暴发和植物病害大流行的重要原因。渤海海峡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昆虫迁飞通道,阐明跨海迁飞昆虫的群落结构及其种群动态的波动规律,对于揭示虫害灾变机理、实现“源头”治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昆虫雷达、高空测报灯、卵巢解剖、同位素宗踪、轨迹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跨海迁飞昆虫进行长期系统监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阐明了跨海迁飞昆虫的群落结构,共计9目36科119种,其中害虫26科100种,天敌昆虫10科19种。鳞翅目为群落的主优势类群,蜻蜓目和鞘翅目为次优势类群,同翅目、脉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和膜翅目为从属类群。棉铃虫等7种昆虫为群落的恒有种,绿毛地老虎等30种昆虫为群落的常见种,其余82种昆虫为群落的偶见种。2、跨海迁飞昆虫群落的最优时间格局划分为5个时期,即北迁初期、北迁盛期、过渡期、回迁盛期和回迁末期。群落物种数和生物量随季节推移呈显着的负二次多项式变化,即北迁期物种数和生物量随时间的推移单调递增,而回迁期随时间的推移单调递减。群落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优势集中度指数无显着的季节性差异,表明跨海迁飞昆虫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季节稳定性。3、气温、气温差、空气相对湿度、降雨量、平均水汽压、锋面活动等气象因子与跨海迁飞昆虫群落物种数和生物量的变化呈显着相关关系。4、粘虫等33种昆虫回迁生物量是北迁生物量的10倍以上,棉铃虫等49种昆虫回迁生物量是北迁生物量的1-10倍,“瓶颈”(Pied Piper)效应和沉集现象不明显,即春夏季昆虫随东亚季风向高纬度地区跨海迁飞,能够给其后代种群带来显着的生态/生殖收益,具有明显的生物进化意义。5、天敌种群与害虫种群存在显着的年际间/季节间跟随效应,二者年度跨海生物量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即天敌种群的跟随效应对害虫跨海迁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重要捕食性天敌草蛉和瓢虫的时间生态位与鳞翅目害虫显着重叠,且二者生物量呈显着的相关关系,表明草蛉和瓢虫跟随鳞翅目害虫跨海迁飞的生物伴迁现象非常显着。6、在国内外首次证实了自然条件下绿盲蝽、二点委夜蛾和银锭夜蛾的远距离迁飞行为。绿盲蝽主要集中在0-150m高空飞行,净飞行速率0.5-2.5m/s,具有明显的共同定向行为且虫群位移方向与风向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90%以上二点委夜蛾的食物来源并非玉米,而是来自小麦、白菜、萝卜等C3植物,应加强C3作物田二点委夜蛾的调查监测,以防该虫突然暴发。银锭夜蛾的食物来源也具有相似特征。7、首次证实了稻纵卷叶螟、斜纹夜蛾、小菜蛾、甜菜夜蛾在安全越冬区和非越冬区(或夏季繁殖区)之间的远距离往返迁飞行为不是偶发性事件,而是常发性的生态学现象,为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昆虫向高纬度地区迁移扩散规律提供了研究基础。8、所有监测月份内银锭夜蛾处女雌蛾和性未成熟个体所占比例均显着高于已交配雌蛾和性成熟个体,表明银锭夜蛾雌虫的迁飞行为主要发生在稚嫩阶段,符合“卵子发生-飞行拮抗综合症”理论。除此之外,其余6种昆虫均在某一迁飞期(或某一月份)内出现已交配雌蛾和性成熟个体比例显着高于处女雌蛾和性未成熟个体的现象,表明这些昆虫雌蛾的迁飞行为并非必需发生在稚嫩阶段,这些新现象对完善“卵子发生-飞行拮抗综合症”理论提供了有益补充。9、以稻纵卷叶螟为案例,研究了风温背景场对该虫空中飞行行为的影响。温度是诱导该虫聚集成层的主要原因,气温低于16℃(低温阈限)的高空无稻纵卷叶螟分布;当气温介于16-22℃时,稻纵卷叶螟集中在温度最高的逆温层顶飞行,呈单层聚集,层厚50m100m且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温度升高,层厚逐渐增加,密度分布趋于均匀;当气温>22℃时,稻纵卷叶螟逐渐由在逆温层顶的单层分布向双层聚集过渡,最大密度分别出现在最高温度±2℃所在的高度。总之,该虫能够主动选择在适宜温度出现的高度聚集成层。10、稻纵卷叶螟主要借助气流进行远距离迁飞,但其位移方向与风向存在一定夹角。当风速较低时(0-5.66m/s),稻纵卷叶螟位移方向偏离风向的程度最大,即此时该虫的位移方向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季节性偏好方向。随着风速增大(5.66-11.32m/s),稻纵卷叶螟位移方向偏离风向的程度逐渐缩小,即此时该虫的位移方向由其自身的季节性偏好方向和风向共同决定。当风速很大时(>11.32m/s),稻纵卷叶螟位移方向偏离风向的程度最小,即此时该虫的位移方向主要由风向决定。11、气温差、降雨量、平均风速、气压差、锋面活动与空中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密度存在显着的灰色关联性,并通过多元一阶线性动态方程定量化描述了气象因子对稻纵卷叶螟跨海迁飞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昆虫雷达参数提取的环渤海湾地区稻纵卷叶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韦柳妮[9](2014)在《靖西县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明确广西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利用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对靖西县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当地烟草害虫的综合防治及天敌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田节肢动物群落主要由食叶类害虫、刺吸类害虫、食根害虫、害虫天敌、中性昆虫及其它节肢动物构成。本次试验共采集烟田节肢动物样本11265头,共165种,分属于3纲、13目、62科,其中食烟害虫有2纲、10目、36科、91种,占总种数的54.49%;天敌有2纲、7目、28科,有76种,占总种数的45.51%,其中捕食性天敌64种,占天敌总种数的38.32%,寄生性天敌12种,占天敌总种数的7.19%。2、植食性害虫中石首棺头蟋Loxoblemmus equestris、烟蚜Myzus persicae、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和网目拟步甲Opatrum subaratum的发生数量在整个类群中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16.86%、16.81%、3.95%、3.24%和2.19%,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天敌中蜘蛛类、步甲类和寄生蜂的发生量相对较大。优势种天敌有星斑虎甲Cicindela raleea、毛青步甲Chlaenius pallipes、中华广肩步甲Calosoma maderae chinense及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弓水狼蛛Pirata praedatoria、类水狼蛛Pirata piratoides、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和奇异灌蛛Trochosa ruricola等蜘蛛类。不同调查时段,烟田害虫和天敌优势种及优势地位不同。3、明确了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烟草成熟期的多样性指数最高,数值为2.4869;烟草旺长期的群落优势度最高,数值为0.4267;烟草伸根期的群落均匀度最高,数值为0.7976;综合群落各个特征指数,靖西县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具有一定的丰富度和稳定性。4、对水田型和旱地型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进行比较分析,两种类型烟田的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烟田节肢动物群落优势种的季节多样性变化明显,但两类型烟田优势种不同。烟草伸根期水田型烟田优势种为烟蚜,旱地型烟田为蜘蛛类,烟草旺长期水田型烟田优势种为网目拟步甲,旱地型烟田为蟋蟀类。两类型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5、明确了靖西县烟田节肢动物群落调查中烟蚜、蟋蟀类害虫及蜘蛛类天敌的种群动态。烟田主要天敌与害虫表现出一定的跟随关系,对主要害虫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张智[10](2013)在《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文中认为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农作物重要害虫大部分都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迁飞性害虫以其突发性、暴发性、毁灭性的特点始终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与耕作方式变更等原因,近年来,新发害虫二点委夜蛾连年暴发成灾,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螟、小地老虎和黏虫等也呈现间歇性、局部大面积暴发的态势。为了提高迁飞性害虫的监测预警水平,及时开展有效防控,减少农业损失和药剂防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高空诱捕器和自动分时段取样的探照灯诱虫器等监测设备,在北京延庆、吉林公主岭和内蒙古锡林浩特等多个监测点获得的多年野外虫情,对我国北方多种夜行性昆虫的探照灯诱虫数量与高空取样结果之间的关系,多种昆虫的扑灯类型和迁飞性昆虫的上灯节律及其对轨迹分析的潜在影响进行了研究。针对新发害虫二点委夜蛾和重大迁飞性害虫小地老虎和黏虫,除分析探照灯下的种群动态以外,又结合垂直监测昆虫雷达获得空中虫情、卵巢解剖数据、地面和空中气象资料、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收集的各地虫情数据等,综合运用GrADS、HYSPLIT、ArcMap等图形处理与统计分析软件,重点研究了种群动态与各种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系统分析了种群波动与空中风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二点委夜蛾的虫源性质及其迁飞的可能性。本文主要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结果:1.新设计的空中诱捕器可在空中风力不足以张开拖网的情况下进行空中取样,并可有效防止诱捕昆虫的逃脱。试验表明,该诱捕器在200400m高度可捕获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等7目的多种昆虫;高空取样结果证实了探照灯诱虫器在辅助雷达进行迁飞目标识别中的作用。2.探照灯分时段诱捕数据表明,直翅目的东方蝼蛄、北京油葫芦和鞘翅目步甲类等优势种属于非整夜扑灯型,脉翅目的大草蛉和丽色草蛉,鳞翅目的草地螟、玉米螟、甜菜白带野螟、小菜蛾和大多数夜蛾科种类都属于整夜扑灯型。不同种类其扑灯节律明显不同,迁飞习性是影响其在探照灯诱捕器内出现节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当轨迹模拟限制在10h以内时,分时段参数化所得的结果并不是传统方法所得结果在距离上的简单缩短,而是涉及更多的虫源地、可能的降落地点和运转路径。但随着轨迹模拟时间的延长,两种方法得到的虫源地信息基本相同。3.综合分析表明,二点委夜蛾可以在北京延庆地区越冬。二点委夜蛾在河北栾城1年发生4代,北京延庆1年发生3代,两地的雄虫诱集总量均极显着高于雌性,实际性比显着或极显着小于1的天数,在两地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8%和30%。种群波动影响性比变化,当种群处于上升期时,二点委夜蛾成虫的性比极显着高于1,当种群进入平缓期后,性比接近于1或极显着小于1。北京延庆探照灯诱集的一代成虫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一代成虫出现两个明显高峰,高峰期诱虫数量与空中925hPa的偏南气流密切相关。北京周边地区的监测数据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同期增长,初步判断二点委夜蛾是一种兼性迁飞昆虫,北京延庆一代成虫除包含本地种群外,还包括从河北和天津迁飞或扩散而来的个体。4.室内饲养和吊飞发现,小地老虎的发育历期和飞行能力可能导致性比发生变化。一代发生区,3-4月份的温度和降水对当年小地老虎的发生程度具有重要影响,4月份温度偏高,降水量较大的年份小地老虎发生重,反之较轻;6月下旬小地老虎迁飞高峰期的雷达回波高度主要在500m以下,300400m是其主要的飞行高度。垂直雷达监测和夜间定时取样均表明小地老虎可以整夜迁飞。风场分析表明,有利的天气系统可促进小地老虎的迁飞与危害。5.2008-2012年,各年累计诱集黏虫量分别为5,105头、3,981头、11,385头和50,584头,诱集数量在年度间存在极显着差异,2012年是黏虫诱集数量最高的一年。气象分析表明,适宜黏虫繁殖的气象条件是导致2012三代黏虫大暴发的直接原因。7月份适宜黏虫扩散的天气系统是三代黏虫暴发的外在动力。北京延庆监测点二代黏虫成虫诱集数量与空中气流的运转方向密切相关,轨迹分析显示华北北部地区三代黏虫大暴发的虫源大部分是从周边地区迁飞扩散而来,是迁入种群和本地种群在适宜气象条件下共同繁殖的结果,与东北黏虫种群关系不大。东北地区三代黏虫的虫源大部分来自本地,受偏西气流和降雨的影响,东北地区二代成虫不能有效迁出,黑龙江北部二代成虫在偏南气流的运载下向南迁飞,受锋面天气影响降落在黑龙江、吉林交界处,与东北地区北部和华北地区迁入的成虫汇集后,造成了东北局部地区的严重发生。三代黏虫回迁期,由于受东北和华北地区地形和季风的影响,很难形成合适的偏北气流,9月中下旬,华北、华中及华南地区农作物接近成熟期,基于上述因素,预测4代黏虫不会在全国大面积暴发,后期实际发生情况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

二、蜡梅人纹污灯蛾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蜡梅人纹污灯蛾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大豆蛾类害虫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方法
        1.2.1 高空探照灯取样
        1.2.2 种类鉴定
        1.2.3 虫源分析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蛾类害虫的群落组成
    2.2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蛾类害虫的种群动态
    2.3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蛾类害虫的群落多样性
    2.4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蛾类害虫的群落相似性
3 讨 论
    3.1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蛾类害虫的群落结构
    3.2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蛾类害虫的群落多样性
4 结 论

(2)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在雷竹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雷竹研究现状
        1.1.1 雷竹产业发展概述
        1.1.2 雷竹的应用价值
        1.1.3 雷竹林害虫为害与防治研究进展
    1.2 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1.2.1 昆虫趋光性机理研究
        1.2.2 频振式杀虫灯工作原理及特点
        1.2.3 频振式杀虫灯应用现状
    1.3 昆虫昼夜节律研究概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揭示雷竹昆虫群落结构
        1.4.2 探究雷竹林主要害虫的消长动态及上灯节律
        1.4.3 筛选对雷竹林效果较好的光源
2 雷竹林灯诱昆虫类群及种类数量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与时间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雷竹林灯诱鳞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2.2.2 雷竹林灯诱鞘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2.2.3 雷竹林灯诱半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2.2.4 雷竹林灯诱膜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2.2.5 雷竹林灯诱双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2.2.6 雷竹林灯诱直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2.2.7 雷竹林灯诱其他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2.3 小结与讨论
3 雷竹林主要灯诱昆虫消长动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雷竹林竹笋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3.2.2 雷竹林竹叶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3.2.3 雷竹林竹枝竿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3.2.4 雷竹林天敌昆虫灯下消长动态
    3.3 小结与讨论
4 三种灯诱主要鳞翅目昆虫上灯节律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昼夜节律观测
        4.2.2 赭翅双叉端环野螟Eumorphobotys obscuralis昼夜节律观测
        4.2.3 两色绿刺蛾Latoia bicolor昼夜节律观测
    4.3 小结与讨论
5 六种波长频振式杀虫灯对各类群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1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鞘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5.2.2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鳞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5.2.3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半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5.2.4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膜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5.2.5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双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5.2.6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雷竹林害虫诱集效果综合评价
    5.3 小结与讨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与讨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3)竹林几种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文献综述
    1.1 黄脊竹蝗和食用昆虫开发技术研究概况
        1.1.1 黄脊竹蝗的生物学特性
        1.1.2 黄脊竹蝗主要防治方法
        1.1.3 食用昆虫的开发利用
        1.1.4 取食不同植物对植食性昆虫影响的研究
    1.2 灯光诱捕技术研究概况
        1.2.1 昆虫趋光性研究
        1.2.2 杀虫灯的发展
        1.2.3 杀虫灯防治虫害的研究现状
    1.3 筛胸梳爪叩甲的研究概况
        1.3.1 筛胸梳爪叩甲生物学特性
        1.3.2 筛胸梳爪叩甲的防治方法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三种寄主植物对黄脊竹蝗取食偏好性和生长发育影响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植物
    2.2 试验方法
        2.2.1 黄脊竹蝗不同龄期取食偏好性
        2.2.2 三种寄主植物对黄脊竹蝗体重和体长的影响
        2.2.3 不同寄主植物饲养对黄脊竹蝗产卵前期和产卵量的影响
        2.2.4 不同寄主植物饲养下竹蝗的存活率
        2.2.5 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黄脊竹蝗不同龄期取食偏好性
        2.3.2 三种不同寄主植物饲养下对黄脊竹蝗体重和体长的影响
        2.3.3 不同寄主植物饲养对黄脊竹蝗产卵前期和产卵数量的影响
        2.3.4 不同寄主植物饲养下竹蝗的存活率
    2.4 小结与讨论
3 三种杀虫灯对竹林害虫诱捕效果评价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三种杀虫灯对竹林害虫种类的诱捕效果
        3.3.2 三种杀虫灯对竹林害虫数量的诱捕效果
        3.3.3 不同时间段对竹林害虫数量的诱捕效果
        3.3.4 不同时段对竹林害虫种类的诱捕效果
    3.4 小结与讨论
4 三种化学杀虫剂对筛胸梳爪叩甲幼虫的毒力测定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杀虫剂对筛胸梳爪叩甲的致死效果
        4.3.2 杀虫剂对筛胸梳爪叩甲的毒力测定
    4.4 小结与讨论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硕士期间参与发表专利情况
致谢

(4)亚热带香榧病虫害调查及专家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亚热带香榧研究现状
        1.1.1 香榧的研究历史简介
        1.1.2 香榧的分类和分布
        1.1.3 香榧的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专家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步骤与方法
    2.1 香榧病虫害调查
        2.1.1 香榧主要虫害调查概况
        2.1.1.1 蚧虫类
        2.1.1.2 天牛类
        2.1.1.3 白蚁类
        2.1.1.4 金龟子类
        2.1.1.5 香榧瘿螨
        2.1.1.6 卷叶蛾类
        2.1.1.7 香榧硕丽盲蝽
        2.1.1.8 斜纹夜蛾
        2.1.2 香榧主要病害调查概况
        2.1.2.1 香榧细菌性褐腐病
        2.1.2.2 香榧紫色根腐病
        2.1.2.3 香榧苗木立枯病
        2.1.2.4 香榧疫病
        2.1.2.5 香榧果实褐斑病
        2.1.2.6 香榧枝叶黄化
        2.1.2.7 香榧白绢病
        2.1.2.8 香榧茎腐病
        2.1.2.9 香榧白化病
        2.1.2.10 香榧裂皮病
        2.1.3 香榧主要其他有害生物及其防治方法
        2.1.3.1 香榧绿藻
        2.1.3.2 鼠害
    2.2 香榧病虫害标本采集
    2.3 香榧虫害的标本制作
    2.4 香榧病虫害文字信息的收集
    2.5 香榧病虫害图片信息的收集
    2.6 香榧病虫害的鉴定核实
3 研究结果
    3.1 香榧病虫害fact sheet fusion(FSF)数据库的搭建
        3.1.1 确定香榧病虫害主题(TOPIC)
        3.1.2 确定香榧病虫害对象(ENTITIES)
        3.1.3 确定香榧病虫害数据库构建的方法
        3.1.4 香榧病虫害数据库基础信息的导入
        3.1.5 香榧有害生物数据库的展示
        3.1.6 香榧有害生物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
    3.2 香榧有害生物LUCID多途径智能检索系统的搭建
        3.2.1 香榧病虫害检索策略的确立
        3.2.2 香榧有害生物对象与特征状态之间的关联
    3.3 香榧病虫害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查询系统数据库的搭建
        3.3.1 确定香榧病虫害信息主题和对象
        3.3.2 香榧病虫害数据库的搭建
    3.4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香榧病虫害信息查询系统构建
        3.4.1 系统功能框架设计
        3.4.2 香榧病虫害检索策略的确立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香榧病虫害图片信息
        (1)已确定的香榧虫害
        (2)危害香榧的其他有害生物
        (3)香榧病害
        (4)待进一步研究的危害香榧的虫害
        (5)实地调查点生境照
    2 香榧有害生物目录
个人简介
致谢

(5)扬州市园林害虫调查及蚧壳虫的防治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城市园林植物现状和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1.1.1 城市园林植物的生长现状
        1.1.2 城市园林植物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1.2 城市园林害虫的治理策略及方法
        1.2.1 城市园林害虫的防治策略
        1.2.2 城市园林害虫的防治方法
    1.3 城市园林害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3.1 缺乏统一的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1.3.2 园林设计和选用树种不合理
        1.3.3 农药的种类及用量问题
    1.4 我国城市园林害虫的常见类型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扬州市城市园林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调查
    2.1 调查与研究方法
        2.1.1 调查地点
        2.1.2 调查方法
        2.1.3 种类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扬州市园林害虫种类的调查
        2.2.2 扬州市城市园林害虫发生危害特点
        2.2.3 扬州市城市园林蚧壳虫发生危害调查
    2.3 讨论
第三章 扬州市园林植物蚧壳虫的药剂防治试验
    3.1 蚧壳虫的药剂防治实验
        3.1.1 红蜡蚧的药剂防治试验
        3.1.2 白蜡蚧的药剂防治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红蜡蚧的药剂防治效果
        3.2.2 白蜡蚧的药剂防治效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扬州园林植物主要蚧壳虫的防治技术应用
    4.1 蚧壳虫防治技术
        4.1.1 苗木检疫
        4.1.2 园林养护
        4.1.3 物理防治
        4.1.4 化学防治
        4.1.5 生物防治
    4.2 蚧壳虫防治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4.2.1 加强人员技术培训
        4.2.2 加强新媒体宣传
参考文献
致谢

(6)重要检疫性蛾类及乳白蚁DNA条形码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近年来我国口岸截获的蛾类和乳白蚁的种类
        1.1 我国口岸截获的蛾类种类
        1.2 我国口岸截获乳白蚁种类
    2 有害生物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其趋势
        2.1 有害生物检测技术现状
        2.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检疫中的应用
        2.3 有害生物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3 昆虫DNA条形码检测技术研究
        3.1 DNA条形码概念和原理
        3.2 DNA条形码的选择标准
        3.3 DNA条形码评价方法
        3.4 DNA条形码技术研究进展
        3.5 DNA条形码技术在植物检疫中的应用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COⅠ基因的美国白蛾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虫源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美国白蛾与近似种COⅠ基因的获得
        3.2 美国白蛾COⅠ基因实时荧光PCR体系的建立
        3.3 美国白蛾COⅠ基因荧光PCR灵敏度检测
    4 小结和讨论
第三章 口岸截获检疫性蛾类DNA条形码技术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条形码基因扩增结果
        3.2 DNA条形码分析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舞毒蛾不同地理种群COⅠ基因的遗传差异和荧光定量检测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昆虫
        2.2 总DNA提取
        2.3 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2.4 PCR荧光定量检测
        2.5 COⅠ基因序列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舞毒蛾COⅠ基因的PCR扩增和序列特征
        3.2 舞毒蛾不同地理种群COⅠ基因的差异
        3.3 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
        3.4 TaqMan-MGB探针基因分型检测
    4.讨论
        4.1 舞毒蛾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
        4.2 TaqManMGB探针应用于舞毒蛾不同地理种群的检测
第五章 DNA条形码技术在果园蛾类害虫鉴定中的应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昆虫
        2.2 DNA提取
        2.3 PCR扩增和测序
        2.4 DNA序列数据的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条形码分析结果
        3.2 进化树构建分析
    4 讨论
第六章 乳白蚁属Coptotermes遗传变异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虫样
        2.2 DNA的提取
        2.3 PCR扩增及检测
        2.4 DNA序列数据的处理及分子系统树构建
    3 结果和分析
        3.1 COⅠ基因片段的扩增和分析
        3.2 COⅡ基因片段的扩增和分析
        3.3 16S rRNA基因片段的扩增和分析
        3.4 ITS基因片段的扩增和分析
        3.5 遗传距离分析
        3.6 分子系统树构建与分析
    4 讨论
第七章 基于COⅡ和ITS基因序列特征的乳白蚁分子鉴定技术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虫样
        2.2 DNA模板的制备
        2.3 特异性引物及探针设计
        2.4 荧光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2.5 灵敏度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3.2 实时荧光PCR的特异性验证
        3.3 荧光PCR灵敏度检测
    4 讨论
第八章 全文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授权
参考文献

(7)昆虫雷达目标回波的种类辨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迁飞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研究手段
        1.2.2. 昆虫雷达发展现状
        1.2.2.1 英国昆虫雷达
        1.2.2.2 澳大利亚昆虫雷达
        1.2.2.3 美国昆虫雷达
        1.2.2.4 中国昆虫雷达
    1.3. 昆虫雷达对迁飞昆虫学的重大科学贡献
        1.3.1. 宏观迁飞现象
        1.3.2. 群体起飞现象
        1.3.3. 聚焦成层现象
        1.3.4. 共同定向现象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基于生物学特征参数的昆虫种类判别模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地点
        2.1.2. 高空测报灯诱集
        2.1.3. 生物学特征参数测量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物学特征参数测量
        2.2.2. 生物学特征参数方差分析
        2.2.3. 逐步判别分析
        2.2.4. 昆虫种类判别模型
    2.3. 小结
第三章 雷达测量昆虫生物学特征参数的理论建模与验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地点
        3.1.2. 昆虫几何形状和体重测量
        3.1.3. 昆虫振翅频率测量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理论建模与反演
        3.2.1.1 雷达精确信号建模
        3.2.1.2 基于现象理论的极化散射矩阵分解
        3.2.1.3 雷达特征参数测量
        3.2.1.4 微小型昆虫体重和几何形状反演
        3.2.1.5 中型昆虫体重和几何形状反演
        3.2.1.6 基于载波相位的昆虫振翅频率提取
        3.2.2 雷达探测昆虫生物学特征参数的微波暗室验证
        3.2.2.1 昆虫体重和几何形状测量验证
        3.2.2.2 昆虫振翅频率测量验证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波长光源对昆虫的选择性诱集效果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地点
        4.1.2 波长选取
        4.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群落结构
        4.2.2 引诱效果
    4.3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基于生物学特征参数的昆虫种类判别模型
    5.2 雷达测量昆虫生物学特征参数的理论建模与验证
    5.3 不同波长光源对昆虫的选择性诱集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渤海湾通道”迁飞性昆虫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迁飞概述
    1.2. 昆虫迁飞研究方法
        1.2.1. 传统研究手段
        1.2.2. 昆虫雷达发展现状
    1.3. 迁飞昆虫学研究现状
        1.3.1. 迁飞类群划分
        1.3.2. 群体起飞现象
        1.3.3. 聚焦成层现象
        1.3.4. 共同定向现象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跨海迁飞昆虫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地点
        2.1.2. 高空测报灯系统监测
        2.1.3. 气象要素设定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群落结构
        2.2.2. 最优时间格局
        2.2.3. 季节性波动
        2.2.4. 天敌伴迁行为
    2.3. 讨论
第三章 稻纵卷叶螟跨海迁飞的雷达观测及轨迹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地点
        3.1.2. 高空测报灯系统监测
        3.1.3. 卵巢解剖
        3.1.4. 昆虫雷达观测
        3.1.5. 气象和地图资料
        3.1.6. 种群数量与气象要素关联度分析
        3.1.7. 空中密度的GM(1,N)模型分析
        3.1.8. 迁飞轨迹分析
        3.1.9.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年际性和季节性种群动态
        3.2.2. 性别比例、交配率和卵巢发育
        3.2.3. 高空行为参数
        3.2.4. 空中密度与气象要素间的GM(1,N)模型分析
        3.2.5. 轨迹分析
        3.2.6. 预警信息系统的初步构建
    3.3. 讨论
第四章 绿盲蝽跨海迁飞的雷达观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地点
        4.1.2. 高空测报灯系统监测
        4.1.3. 卵巢解剖
        4.1.4. 昆虫雷达观测
        4.1.5. 近地面和低空气象数据
        4.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年际性和季节性种群动态
        4.2.2. 性别比例、交配率和卵巢发育
        4.2.3. 典型迁飞事件及雷达目标识别
        4.2.4. 飞行高度和定向方位
    4.3. 讨论
第五章 斜纹夜蛾跨海迁飞的雷达观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地点
        5.1.2. 高空测报灯系统监测
        5.1.3. 卵巢解剖
        5.1.4. 昆虫雷达观测
        5.1.5. 近地面和低空气象数据
        5.1.6. 数据正理与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年际性和季节性种群动态
        5.2.2. 性别比例、交配率和卵巢发育
        5.2.3. 典型迁飞事件及雷达目标识别
        5.2.4. 位移和定向方位
    5.3. 讨论
第六章 二点委夜蛾跨海迁飞生物学与种群动态监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地点
        6.1.2. 高空测报灯系统监测
        6.1.3. 卵巢解剖
        6.1.4. 碳同位素分析
        6.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年际性和季节性种群动态
        6.2.2. 性别比例、交配率和卵巢发育
        6.2.3. 碳同位素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银锭夜蛾跨海迁飞生物学与种群动态监测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地点
        7.1.2. 高空测报灯系统监测
        7.1.3. 卵巢解剖
        7.1.4. 碳同位素分析
        7.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年际性和季节性种群动态
        7.2.2. 性别比例、交配率和卵巢发育
        7.2.3. 碳同位素分析
    7.3. 讨论
第八章 小菜蛾跨海迁飞生物学与种群动态监测
    8.1. 材料与方法
        8.1.1. 研究地点
        8.1.2. 高空测报灯系统监测
        8.1.3. 卵巢解剖
        8.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年际性和季节性种群动态
        8.2.2. 性别比例、交配率和卵巢发育
    8.3. 讨论
第九章 甜菜夜蛾跨海迁飞生物学与种群动态监测
    9.1. 材料与方法
        9.1.1. 研究地点
        9.1.2. 高空测报灯系统监测
        9.1.3. 卵巢解剖
        9.1.4. 气象数据
        9.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年际性和季节性种群动态
        9.2.2. 气流场与甜菜夜蛾迁飞
        9.2.3. 性别比例、交配率和卵巢发育
    9.3. 讨论
第十章 全文总结
    10.1. 主要研究结果
    10.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靖西县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烟草种植情况
        1.1.1 中国烟草种植情况
        1.1.2 广西烟草种植情况
    1.2 国内外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1.2.1 烟田害虫及天敌群落的种类组成
        1.2.2 烟田节肢动物群落营养结构划分
        1.2.3 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与动态
        1.2.4 影响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结构的因素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田概况
    2.2 抽样调查方法
        2.2.1 烟草植株上的节肢动物调查方法
        2.2.2 烟田地表节肢动物调查方法
    2.3 数据处理方法
        2.3.1 烟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2.3.2 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各类群相对多度
        3.1.1 烟田节肢动物群落总体组成
        3.1.2 烟田害虫亚群落组成
        3.1.3 烟田捕食性昆虫亚群落组成
        3.1.4 烟田寄生性昆虫亚群落组成
        3.1.5 蜘蛛亚群落组成
        3.1.6 地表蟋蟀亚群落组成
        3.1.7 烟田节肢动物群落中各类群的相对多度
    3.2 烟田节肢动物群落总结构及动态
        3.2.1 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动态
        3.2.2 烟田节肢动物群落丰富度动态
        3.2.3 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均匀度动态
        3.2.4 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生态优势度动态
    3.3 不同生境烟田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
        3.3.1 水田型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
        3.3.2 旱地型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
    3.4 烟田节肢动物群落优势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
        3.4.1 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害虫及天敌优势度和优势种
        3.4.2 烟蚜种群数量动态
        3.4.3 迷卡斗蟋种群数量动态
        3.4.4 石首棺头蟋数量种群动态
        3.4.5 拟水狼蛛种群数量动态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靖西县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4.1.2 靖西县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分析
        4.1.3 不同生境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及特征指数分析
        4.1.4 烟田节肢动物群落优势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
    4.2 讨论
        4.2.1 关于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4.2.2 不同生境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动态
        4.2.3 靖西县烟田害虫及天敌优势种
        4.2.4 烟田蟋蟀种群种类
    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迁飞行为概述
    1.2 昆虫迁飞的特点
    1.3 迁飞性害虫研究的主要问题
        1.3.1 起飞行为及调控
        1.3.2 运转高度及行为特征
        1.3.3 降落及机制
    1.4 迁飞性昆虫的传统研究手段
        1.4.1 标记释放回收
        1.4.2 灯光诱集
        1.4.3 卵巢发育解剖
        1.4.4 飞行能力测定
        1.4.5 空中取样
        1.4.6 其他方法
    1.5 迁飞性昆虫的现代化研究手段
        1.5.1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1.5.2 其它标记
        1.5.3 雷达监测
        1.5.4 轨迹分析
    1.6 雷达昆虫学的发展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目标与内容
        1.8.1 研究目标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点
    2.2 试验材料
        2.2.1 探照灯诱虫器和时控开关
        2.2.2 地面灯诱虫器
        2.2.3 垂直监测昆虫雷达
        2.2.4 飞行磨系统
        2.2.5 自动气象站
        2.2.6 气象和轨迹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观测
        2.3.2 虫情收集
        2.3.3 昆虫吊飞
        2.3.4 轨迹模拟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高空昆虫诱捕器的设计与空中取样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高空诱虫器设计原理及构造
        3.1.2 野外高空取样试验
    3.2 结果
        3.2.1 诱捕种类
        3.2.2 高空取样与探照灯诱虫数量之间的关系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探照灯下昆虫的扑灯节律及其对轨迹分析的潜在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主要的诱虫种类及扑灯类型
        4.3.2 几种昆虫种群的季节性变化
        4.3.3 扑灯节律对轨迹分析的潜在影响
    4.4 讨论
        4.4.1 扑灯类型
        4.4.2 扑灯节律
        4.4.3 季节性变化
        4.4.4 扑灯节律对轨迹分析的潜在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点委夜蛾的监测与虫源性质探讨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2.1 越冬可能性和成虫羽化时间推断
        5.2.2 诱虫数量和世代划分
        5.2.3 周边地区的二点委夜蛾虫情
        5.2.4 性比变化及卵巢解剖
        5.2.5 二点委夜蛾的扑灯节律
        5.2.6 雷达回波及目标判定
        5.2.7 风场与诱虫数量之间关系
        5.2.8 轨迹分析
    5.3 讨论
        5.3.1 二点委夜蛾在北京延庆的越冬可能性
        5.3.2 化性和性比
        5.3.3 北京延庆一代成虫的虫源性质
    5.4 小结
第六章 小地老虎迁飞生物学与种群动态监测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2.1 性比及变化原因
        6.2.2 2008-2012 年小地老虎季节性种群动态变化
        6.2.3 气象因素对小地老虎种群动态的影响
        6.2.4 小地老虎的垂直昆虫雷达监测
        6.2.5 小地老虎的扑灯节律
        6.2.6 迁飞动力场分析
    6.3 讨论
        6.3.1 性比波动及影响因素
        6.3.2 种群动态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6.3.3 迁飞参数
        6.3.4 迁飞动力学
        6.3.5 小地老虎的早期预警的探讨
    6.4 小结
第七章 黏虫监测与 2012 年三代幼虫大发生原因分析
    7.1 结果与分析
        7.1.1 种群监测结果
        7.1.2 气象因素分析
        7.1.3 黏虫数量与空中风场的关系
        7.1.4 2012 年黏虫重发区的风场分析
        7.1.5 虫源分析
    7.2 讨论和结论
        7.2.1 二代成虫种群动态及形成原因
        7.2.2 三代幼虫暴发的原因分析
        7.2.3 三代成虫回迁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
    8.1 空中诱捕器的设计与初步应用
    8.2 探照灯的诱虫节律及其对轨迹模拟的潜在影响
    8.3 二点委夜蛾的种群动态监测与虫源探讨
    8.4 小地老虎迁飞生物学与种群监测
    8.5 黏虫的监测与 2012 年三代黏虫暴发原因分析
    8.6 本研究的创新点
    8.7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蜡梅人纹污灯蛾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大豆蛾类害虫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J]. 孙嵬,潘艺元,杨微,周佳春,高月波. 大豆科学, 2021(06)
  • [2]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在雷竹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王克臻.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3]竹林几种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研究[D]. 金京.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4]亚热带香榧病虫害调查及专家系统的构建[D]. 彭飞.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7)
  • [5]扬州市园林害虫调查及蚧壳虫的防治研究与应用[D]. 颜东昇. 扬州大学, 2018(05)
  • [6]重要检疫性蛾类及乳白蚁DNA条形码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 钱路.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7]昆虫雷达目标回波的种类辨识研究[D]. 付晓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1)
  • [8]“渤海湾通道”迁飞性昆虫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研究[D]. 付晓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1)
  • [9]靖西县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研究[D]. 韦柳妮. 广西大学, 2014(01)
  • [10]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D]. 张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1)

标签:;  ;  ;  ;  ;  

七叶树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