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干:资源稀释理论视阈下二孩家庭中一孩心理问题形成机理分析论文

伏干:资源稀释理论视阈下二孩家庭中一孩心理问题形成机理分析论文

摘 要: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实施的初期阶段,家庭中二孩的出生容易使得一孩将二孩视作为既得利益的竞争者和原有中心地位的替代者,从而产生剥夺感、无奈感、不安全感、孤独感和失落感等心理问题。文章基于资源稀释理论,从经济资源、心理资源、时间资源和社会资源维度分析了家庭中一孩心理问题的产生机制。希望父母能够充分厘清一孩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应对,构建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促进一孩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二孩家庭;一孩;心理问题;资源稀释

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新生育政策,结束了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时代。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新政策实施将带来一系列的利好。然而,生育子女首先是一个家庭面临的重要事件。政策实施之初,很多家庭并未准备好。研究者从家长是否准备好的角度研究了父母二孩生育的意愿和行为,结果表明,家庭中的经济资源、时间资源等是影响父母二孩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1,2]。二孩的出生,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一方面享受着新生命带来的喜悦,另一方面并未注意到家庭结构的改变给一孩带来的影响,家庭中的一孩从“独生子女”变成了“非独生子女”。二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一孩的中心地位,使其获得的关注度降低,家庭对一孩的期望也发生了变化[3]。众所周知,独生子女一代是时代与历史的产物,在过去三十年多年的独生子女研究中,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肯定了独生子女所享有的独一无二的经济资源和心理资源[4]。国外关于多子女家庭的研究表明,孩子数量越多,家庭中可分配给每个孩子的资源就越少,从而会影响他们的教育获得,甚至认知发展[5]。

胡琴顿时不响了。杨力生正兴致勃勃,被媳妇抢白这一句,恰似滚热的身子骤然被人泼上了一瓢冷水,从头凉到脚后跟。他的整个身子就像突然被人点了穴那样一动不动,两眼看着月亮直勾勾地发愣。

资源稀释理论最初由Blake提出,他研究了家庭资源与孩子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既有的家庭资源中,同胞数量越多,每个孩子所分配的资源将减少,竞争加剧[7]。Downey在研究中论述了资源稀释模型的几个主要表现,首先是家庭资源具有的有限性;其次是同胞数每增加一个,每个孩子所分配的资源将减少;第三是家庭资源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5]。当一个家庭的资源有限,孩子越多,资源被稀释的比例就越大,每个孩子所拥有的资源就越少。二孩的出现对于整个家庭而言是一种压力生活事件,它会给一孩及整个家庭带来心理压力和威胁,容易导致一孩产生各种消极心理和行为变化[8]。家庭资源对孩子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有限的家庭经济资源被多子女稀释,从而降低了每个孩子所能享受的教育资源。然而家庭的资源是一个全面整体的概念,包括经济资源、心理资源、社会资源和时间资源[7,9],也有研究指出,家庭的基本资源包括经济财富和父母的时间与精力[10]。以往关于家庭资源对孩子的影响也仅仅局限于孩子认知能力发展和教育获得[11-12],而较少关注家庭资源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同样,以往的研究中,对家庭资源有限性的考虑是平均分配到每个孩子身上进行的讨论,这似乎是一个公平的话题,但就我国现阶段的独生子女而言,家庭中的一孩早已习惯了独生子女身份,习惯了独享家庭中的资源,二孩的到来,不仅会稀释他们本应享受的经济资源,还在其他方面稀释了禀赋于他们的其他资源。在已生育二孩的家庭中,一孩会因为这一事件产生行为问题和心理不适应[13]。

一、 “被抢走”的剥夺感:经济资源稀释的影响

经济是一个家庭得以基本运行的保障,家庭资源的分配形式、每个子女获得的资源多寡取决于家庭财富总量和家庭结构[10]。研究表明,父母想不想生育二孩的影响因素中,家庭经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1]。二孩的出生使得家庭经济资源被稀释,原有归属于一孩的家庭物质资源会被二孩分享。这对生下来就被赋予全部家庭资源的一孩子来说,他们心理上受到了冲击,从“拥有”到“失去”会使他们产生害怕、焦虑的心理。

(一)一孩享受的教育投入被稀释

经济资源对多子女教育投入的影响最大。兄弟姐妹增多会稀释家庭中每个孩子获得的教育资源,并抑制孩子的教育发展[7,14-15]。在全民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时代,教育是父母对子女最大的投资。不管是什么社会阶层的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一个家庭也许不懂什么是好的教育,但他们愿意为了孩子,尽自己最大可能,让孩子接受与同等条件下其他家庭孩子一样的教育,让孩子接受可能的最好教育。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想法设法让孩子接受各种各样的才艺培训等。这里的每一笔花费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而言,如果因为二孩的出现,他们不能再继续接受较好的教育,一孩就脱离了优质教育环境和场域,产生的所有不愉快,在一孩的心里需要寻找一个原因。这一归因容易指向于父母生了二孩。他们认为正是因为二孩的出现,抢走了本属于他们的一切,剥夺了他们享受一切优厚资源且独一无二的事实,继而产生了危机感,这个新出生的小生命也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一孩教育资源的竞争者。

(二)一孩拥有的生活消费被约束

在独生子女时代,一孩因为没有第二个孩子排挤他在父母心中的位置,父母总是通过无微不备的照顾表达着对他的关爱[27]。在独生子女时期,一孩享受着随时、随地的照顾,独享着父母的爱护,一孩的需求总能够及时得到满足。这种正性的积极的反应,强化了一孩对父母爱的感受就是有求必应,从而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占有感。而当二孩出生后,由于父母的精力有限,在多子女照顾时,常常发生时间资源竞争。一孩的需求,难以及时满足。固有的情感联结与依恋关系,得不到及时强化,一孩开始怀疑父母是否还爱自己,是否把对自己的爱全部给了二孩。这种由于二孩的出生,一孩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不再及时,因而产生负性情绪的强化。这样会使得他们产生了父母归属感危机,认为父母不再关爱他们,他们也不再是父母的唯一,他们的身份与关注被二孩所排挤,从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儿童成长的生命历程,离不开父母长时间的陪伴。有研究表明,时间压力与经济压力一样,影响着父母的二孩生育意愿[18]。Kimmel和Connelly发现,母亲照料孩子的时间需求随子女数量的增加而增长,这在中国更为明显,照料未成年子女的任务通常落在母亲的肩上[19]。然而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资源,既不可重复利用,也不可再生[20]。二孩出生后,父母抚养一孩所消耗的时间资源将会减少。

二、“被替代”的无奈感:时间资源稀释的影响

是的,李莉现在觉得很幸福,是那种能摸得着地的幸福。梅子说的许峰,是她记忆深处的人,如若不提,她几乎忘记他了。

(一)一孩独享父母陪伴的时间难以被保证

家庭中的心理资源与物质资源是相联系与统一的。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物质资源稀释对多子女家庭中一孩的影响。父母与幼儿之间建立的情感纽带是幼儿社会和情绪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该理论也可以解释二孩家庭过渡过程中儿童的心理发展[26]。父母的爱与关注是子女所能体验到的最主要的心理资源。

在独生子女时期,一孩是家庭的中心,父母与一孩相处的时间充足,且父母无时无刻的陪伴让一孩非常具有安全感。他们在一孩需要的时候出现,养成了安全型依恋的亲子关系。当二孩出生后,由于父母的时间资源被稀释,一方面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陪一孩,另一方面,即使在单独陪一孩的过程中,由于二孩年幼,父母也会经常性的受二孩影响,一个来自二孩需求的一个声音或信息,父母的时间有可能立马就不再属于一孩。因此,他们常常用一种退行性的行为来保护这种失去。让自己成为父母的一个小麻烦,让自己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小孩,他们可能表现出类似婴儿或者较低年龄段儿童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奖赏[23]。他们认为这样就能够与二孩在父母陪伴时间的竞争上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从而获得父母的陪伴。诸多的研究显示退化行为随着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而迅速出现[24. 25]。

(二)一孩与父母单独相处的时候难免被干扰

所以,对慢性心力衰竭(多病因)患者进行心脏彩超诊断,能为患者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临床应用价值较大,具有推广意义。

三、“被抛弃”的孤独感:心理资源稀释的影响

陪伴是亲子交流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二孩出生后,父母陪伴一孩的时间减少。也有很多父母愧疚,自从生了二孩以后,现在已经很少有时间单独陪伴一孩。儿童期亲子关系是其社会与心理能力发展的基础,安全的亲子关系有助于一孩积极面对同胞出生所引起的压力[21]。父母陪伴的时间难以保证时,一孩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在无父母陪伴的时候,他们一方面失落难过,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或直接面对父母陪伴二孩时的快乐时光。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一孩容易感觉自己是家庭中多余的分子,甚至有的一孩会表达说“二子才是和你们一家的,我是多余的”。但他们又无力挣扎,改变不了二孩在这个家庭中存在的现实,一孩认为自己被二孩替代,他们感到无奈,有的孩子甚至忍受不了,通过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引起父母的关注与陪伴[22]。

(一)一孩感知到的爱与关注不再聚焦

有研究将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关注称为聚焦性关注。形成聚集性关注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家庭中仅此一个孩子,无人可替,唯一孩子是家中关注的中心等,聚焦性关注是独生子女父母、非独生子女父母与孩子关系的主要区别[27]。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论表明,爱是人类的基本需要。美国心理学家莱蒙在《排行学》一书中就“出生排序对性格的影响”做过系统分析:从心理层面来讲,每个人都想得到更多的爱与关注,一孩也会本能地想办法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是爱的指向性聚集。获得父母聚集性关注的孩子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27]。由于二孩的出生,父母的注意力需要分配一部分给二孩,一孩敏感地知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被分配,他们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不再保证,由于二孩更为年幼,需要耗费父母更多的注意资源,这使得指向于一孩的关注减少,影响了一孩对父母关爱的知觉。从中心位置被边缘位置化,既得利益难以保证。一孩的体验到的是不安与被抛弃,被替代的心理。

(二)一孩感受到的爱与满足不再及时

有研究表明,生活资源可作为社会分层的实际测量指标,生活资源的拥有水平反映着人的社会阶层[1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资源的消费和需要总会在现有生活水平上力求品质的提高。计划生育时代的“优生优育”留给普通家庭的印象就是生一个子女可以在其生活上给予足够好的照顾。当二孩出生,由于家庭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必然将生活的资源同样也分配给二孩。甚至就整个家庭而言都会缩减开支,减少品质化支出,多必需化的消费。对一孩而言,他的吃、穿、行,玩具、学习用品,甚至出远门的旅游,较二孩出生前均受到影响。通过与其他没有生育二孩家庭中同龄的一孩相比较,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自信和优势,他们不能再随意消费,不再炫耀家长又给买了什么玩具等。一孩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甚至妒忌那些家里没有生育二孩的同伴,从而在学校产生学习和行为问题。原来可以很容易实现的小愿望,现在因为二孩的出现,原有的一切对现在的他们来说显得有点奢侈,甚至有点不合理。他们或向父母抗争过,但父母也无奈,因为家里的经济能力有限;他们或许也没有向父母抗争过,因为他们认为,他们不再是父母的唯一。他们把这一切都责怪在二孩的出现上。有研究指出,当一个人的生活资源能够满足其基本需要,生活状况就正常;当一个人的生活资源不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还能满足更多的需要,那么其生活状况就是优裕的[17]。由于二孩的出生,一孩从优裕的生活状况,回到正常生活状况,容易产生“被剥夺”的不适应心理。

四、 “被忽视”的失落感:社会资源稀释的影响

人际网络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机制有三个:社会支持理论、社会规范理论和资源获取理论[28]。通常所说的家庭是指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包括父母及其子女两代人。通常,原生家庭与一个家族和亲朋好友相互关联。虽然在经济上,每个原生家庭与其他人之间相互独立,但在其他方面,社会他人对一个家庭的影响较大。在一个家庭中,对独生子女的关注是聚焦性的,与家庭有关系的其他人,他们也常常给一孩予以肯定和无条件的支持与关注。当二孩出现后,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和选择性,本应支持一孩的社会资源被稀释。

[15]China,seeking validation for the project,pressed Western countries and American allies to dispatch their leaders,but most declined,sending lower level officials instead.

(一)一孩认识到物质支持需求被遗忘

物质上的过度满足虽然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发展,但物质的满足可以给儿童带来最直接的判断,满足自己需求的这个人喜欢他们。独生子女时期,一孩是家庭中的焦点,所有的人都围绕着他。除了父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父母的亲戚朋友对一孩常常也是有求必应,或者经常赠送一些礼物,以表达对一孩的爱。一孩在收到礼物时,所体验到的快乐强化了他认为那些人喜欢他的认知,而当家里有了二孩之后,这些与家庭有关的社会资源跟一孩的互动通常变得具有选择性。因为这个家庭中有了两个孩子,当两个孩子都可以进行互动时,提供物质支持的人尽管也会照顾到一孩的心理,但更多的情况下会对其提供的资源进行选择与分配。若同样收到礼物,一孩的心思也很敏感,即使被赋以相同的礼物,一孩也会在心理产生不满足“凭什么二孩一生下来,就拥有和我一样好的礼物”;若是礼物不一样,一孩也会在心里难以承受,总觉得一孩的礼物比他们的要好;最难过的是,二孩有礼物,而一孩没有礼物时,一孩通常失落到了极致。在认知层面,一孩会感觉世界一下子都变了,原来那些围绕着他们的人,忘记了他们的存在,不再关注到他们的需要,甚至不再爱他们,而只爱二孩,只关心二孩需要什么。由此,一孩产生了妒忌,也会产生回避,与那些本来互动融洽的社会资源产生主动性隔离。

(二)一孩体验到情感支持需求被忽视

情感支持有助于儿童的精神健康[29]。情感支持是社会资源存在的另一社会功能,它比物质支持更容易且更频繁发生。一孩在独生子女时期,不仅享受着父母独有的爱,也受到来自其家庭外成员的宠爱。他们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表达着对一孩的关爱与喜欢。二孩出生后,吸引了更多与家庭有关的社会他人的注意。他们喜欢二孩,抱二孩、夸奖二孩,全然忘记了一旁等着他们关注和说话的一孩。一孩开始暗然神伤,久而久之,和二孩在一起时,家里来客人,路上遇熟人,他们会自动躲避,不愿意与人搭话。他们“被忽视”的心情油然而生。有的一孩为了吸引关注,甚至出现一些退行性行为,他们哭闹、发脾气,故意“人来疯”,甚至欺负二孩。即使引来的情感是负面的,他们也会洋洋自得,乐此不彼。若一孩的情感支持得不到满足,他们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和被忽视的心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总之,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生态环境,根据生态发展观,儿童的心理与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态系统中不同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人的发展[30]。生命早期的教育与经历对儿童日后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作为儿童最重要的生活、生长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31]。根据Magnusson和Stattin的“人-境交互作用论”提出人的心理发展受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共同影响[32]。二孩时代,二孩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家庭环境的复杂性相比于独生子女家庭显著增加。家庭中二孩出生后,由于家庭资源稀释,一孩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就一孩本身而言,他们乐于接受二孩的到来,但由于家长在二孩出生后,家庭的经济资源、时间资源、社会资源分配不当,容易使得一孩将二孩强化为既得利益的竞争者,以及原有家庭中属于一孩的中心地位的破坏者。一孩产生的不安与焦虑、剥夺与失落,其实源自于家庭中父母与社会他人在二孩出生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因此,要想缓减二孩出生后一孩出现的心理问题,家庭才是一孩心理健康“自我”修复的原动力。家长要对经济资源、时间资源、社会资源和心理资源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分配;同时,积极关注一孩的需求与表现,善于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学会分享,积极参与同胞互动,养成健康良好的心态,在一孩与二孩之间也要搭建平衡状态,不能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1] 洪秀敏,朱文婷. 二孩时代生还是不生?:独生父母家庭二孩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7(5):69-78.

[2] 穆滢潭,原新. “生”与“不生”的矛盾:家庭资源、文化价值还是子女性别[J].人口研究,2018,42(1):90-103 .

[3] 方玉莹. 二孩家庭儿童同胞互动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4] 徐浙宁. 城市“二孩”家庭的养育:资源稀释与教养方式[J].青年研究,2017(6):26-37.

[5] Jger M M. Sibship siz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 joint test of the confluence model and the resource dilution hypothesis[J]. Research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2009,27(1):1-12.

[6] Downey D B. Number of siblings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The resource dilution explana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6/7):497-504.

[7] Blake J. Family Size and the Quality of Children[J]. Demography, 1981,18(4): 421-42.

[8] Stewart R B. The second child: Family transition and adjustment[M]. Newbury Park, CA: SAGE,1990:78-97.

[9] Downey D B. When bigger is not better: Family size, parental resources,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performance[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1995(60): 746-761.

[10] 杨菊华. 父母流动:家庭资源与高中教育机会[J].学海,2011(2):19-33.

[11] Anastasi A. Intelligence and family size[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56,43(3):187-209.

[12] Cheung S Y, Andersen R. Time to read: Family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Britain[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2003(34):413-433.

[13] Kramer L, Ramsburg D. Advice given to parents on welcoming a second child: A critical review[J]. Family Relations, 2002(51):2-14.

[14] Lu Y, Treiman D J. The effect of sibship size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china: Period variation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8(5):813-834.

[15] 张月云,谢宇. 低生育率背景下儿童的兄弟姐妹数、教育资源获得与学业成绩[J].人口研究,2015,39(4):19-34.

[16] 刘祖云,戴洁. 生活资源与社会分层----一项对中国中部城市的社会分层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5(1):133-138.

[17] 古洪能,金禹. 论关于贫困的生活资源理论[J].社科纵横,2017,32(10):72-77.

[18] 张勇,尹秀芳,徐玮. 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城镇居民的生育意愿调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206(5):4-19.

[19] Kimmel J, Connelly R. Mothers’ Time Choices: Caregiving, Leisure, Home Production, and Paid Work[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07, 42(3):643-681.

[20] 郑真真. 兼顾与分担:妇女育儿时间及家人影响[J].劳动经济研究,2017,5(5):3-17.

[21] Hart L, Behrens K Y.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features of jealousy protest: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temperament, maternal interaction style, and attachment[J]. Infancy, 2013,(18):369-399.

[22] 李熙慧. 家里添妹妹,闽候8岁男孩很失落. [EB/OL]. http://dzb.hxnews.com/2015-02/14/content_270667.htm,2018-05-11.

[23] Wagner H. And baby makes four. Welcoming a second child into the family[M]. New York: Avon,1998:123-156.

[24] Dougherty L R, Smith V C, Olino T M, et al. Maternal psychopathology and early child temperament predict young children’s salivary cortisol 3 years later[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013,41(4):531-542.

[25] Goodrich W. Siblings: Love, Envy and Understanding[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Psychiatry, 1984, 23(1):120-121.

[26] Whiteman S D, McHale S M,Soli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sibling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Review, 2011(3):124-139.

[27] 陈一心,王玲. 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57-58.

[28] 姚远,张顺. 家庭地位、人际网络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J].青年研究,2016(5):29-37+95.

[29] 肖莉娜,梁淑雯,何雪松. 青少年学业压力、父母支持与精神健康[J].当代青年研究,2014(5):29-34.

[30] 桑标,席居哲. 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80-86.

[31] 杨芷英,郭鹏举. 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基于对北京市流动儿童的调查[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3):54-60.

[32] Magnusson D, Stattin H. Person-context interaction theories//Damon W, Lerner R M.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Theoret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USA: Wiley, 1998:33-63.

中图分类号:G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19)05-0104-05

收稿日期:2019-08-10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生育政策调整期‘二代’独生子女心理研究”(15JYB009)。

作者简介:伏干(1975--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青少年心理研究。

doi: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9.05.130

“让学引思”是盐城师范学院与盐城市教育局联合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体现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旨在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本论文是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顾国华〕

标签:;  ;  ;  ;  ;  ;  ;  ;  ;  ;  ;  ;  

伏干:资源稀释理论视阈下二孩家庭中一孩心理问题形成机理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