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冷战论文_刘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冷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冷战,国际,美国,利亚,导弹,科威特,大国。

后冷战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1](2019)在《构建后冷战时代新型大国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国关系决定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国际秩序的基本规则,因而成为国际关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部国际关系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大国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国际关系基本格局与国际秩序基本规则的形成、维持、调整与再形成的历史。新时代给大国关系提出了新命题,需要给予(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9-12)

Major[2](2019)在《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下)》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过,"现实主义"路线的问题在于,在技术幅度上过于保守,以至于效果相对有限,而美国人对技术能解决战争挑战的信念偏偏又有着惊人的韧劲。事实上,这种对技术的崇拜除了对部队的现状造成影响外,它甚至还严重影响到美国人怎样界定军事胜利。虽然越战的失败暂时使这种机械的思维名声扫地,但仍有一些人坚持,只要去发掘,用技术解决战争的办法肯(本文来源于《坦克装甲车辆》期刊2019年17期)

杨震,蔡亮[3](2019)在《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海洋战略与日印海权合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后,日本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周边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改变。苏联解体使日本来自北方的海上安全威胁消失,而两个平行市场的消失使全球化进程加快。作为美日军事同盟的组成部分和发达的工业国家,日本开始采取更加积极的海洋战略。新的海洋战略更加注重国际合作。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发展以及中日和中印之间的海权矛盾不断上升,日本加强了与印度的海权合作。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推行,日印海权合作将会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并对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印度洋经济体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Major[4](2019)在《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说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不仅需要有合适的条件,而且需要有足够的勇气,那么这一点在"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便携式反坦克武器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冷战时期,超级大国要得到"武装巨人"的美称其实十分容易,只要毫不吝惜地花钱改进那些看似强大的装备并且避开实际战斗就行,但苏联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暴乱行动"却表明,获得这种美称的代价是昂贵的——这种美称所标榜的制胜能力与部队面临的战场实(本文来源于《坦克装甲车辆》期刊2019年15期)

刘向娟,威尼斯双年展[5](2019)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的平行艺术世界与后冷战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策展人、来自伦敦海沃德画廊拉尔夫·鲁戈夫(Ralph Rugoff)使用了一个让人怀疑的谚语"愿你活在有意思的时代"(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作为展览主题,引发了广泛讨论。这句谚语与中国俗语"宁为太平狗,不为乱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意思"具有双重含义,它意味着精彩有趣,也隐含着这是一个纷繁动荡的时代。由此看来,这句颇具讽刺意味的俗语阐(本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期刊2019年08期)

刘国柱,杨楠[6](2019)在《后冷战时期美国大战略的演进:基于战略惯性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初期,基于捍卫国土安全、维持权力平衡、遏制"流氓国家"、建立民主和平、协助海外盟友"五大支柱",美国政府在短期内规划并实践了以维护美国"首要地位"、建构并主导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为目标的大战略。在短期内,对大战略既定路径的遵循有助于美国实现其全球利益。但从长期看,对大战略的路径依赖使其内部出现了战略惯性,其直接结果是决策精英群体难以对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调整和克服。对美国大战略惯性的考察可以置于组织战略惯性的视域下进行,其产生并逐步增强的因素源于美国政府的遵守承诺、固化认知和有限理性。从老布什政府到克林顿政府,美国大战略惯性得以形成并逐步深化。奥巴马政府意识到了惯性对美国大战略的掣肘,但在调整过程中却陷入困境。特朗普执政后,将"克服惯性"作为大战略转向进程的核心理念与首要要务。尽管特朗普政府的这一改革进程遭遇诸多阻力,但至今仍未停滞,且日趋深化。(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叶晓迪[7](2019)在《制衡不足与后冷战时期美国的反制衡机制:“一霸四强”的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后冷战时代对美国单极地位制衡不足的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对传统均势理论和制衡行为的反思。作为对美国制衡不足这一现象的解释,根据不同的理论视角,文章将现有文献区分为相对实力差距论、安全威胁论、制度和观念作用论、集体行动困境论以及美国反制衡论等学派。其中,学术界对前四个学派的讨论已经相当深入,但关于"美国反制衡"与制衡缺位的内在逻辑的讨论,尚未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解释机制。有鉴于此,文章以结构现实主义作为理论基底,试图建构"一霸四强"的分析框架,用以分析美国在后冷战时代对其他几大强权采取的反制衡运作逻辑。文章认为,作为单极体系中的霸权国所具有战略主导性与能动性,美国在与其他四大行为体(欧俄中日)的策略互动中占有先动优势:在霸权国与崛起国相对实力差距较大的情况下,美国能够有效地使用"推卸责任"的策略,使四大次强行为体之间彼此处于"分而治之"的状态,从而有效地防止制衡国家集团的出现,以达到反制衡的战略效果;当霸权国与崛起国相对实力差距缩小时,美国还可以发动先动优势,将制衡压力转移至崛起国,并将"推卸责任"增幅至战略制衡,从而遏制崛起国的强势崛起。(本文来源于《当代亚太》期刊2019年03期)

王垚[8](2019)在《卢奇安·平蒂列的电影:现代主义、政治讽刺与后冷战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艺术手法和意识形态书写两个层面,分析了罗马尼亚着名导演卢奇安·平蒂列的电影创作,指出他的作品可以分为冷战终结前后的两个时期,有着一脉相承的明确的现代主义电影手法;同时他也擅长通过营造荒诞的情境来进行政治讽刺,尤其是冷战终结之后的作品,直接指向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清算和当下社会的复杂现实情境。此外,本文还将他的创作放置在国际艺术电影的语境之下,分析了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终结以来成为罗马尼亚代表性导演的原因,并讨论了他对罗马尼亚新浪潮导演的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6期)

金冬菊[9](2019)在《后冷战时代科威特政治稳定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899年科威特的统治者与英国签订英科协定以来,科威特便逐步成为英国的保护国。科威特在1961年独立后将其政体确立为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并确立了特殊的王位继承制度,科威特的议会民主实践由此正式开始。海湾战争前,科威特曾进行六届国民议会的选举,反对派的政治参与逐步深入,在此过程中,国会也曾两次被埃米尔解散,受黎巴嫩内战和两伊战争的影响,科威特国内的政治不稳定局面开始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危机对科威特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其政治稳定也受到了冲击。科威特各方的不同应对措施对于战后国家重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海湾战争结束后,曾经逃往国外的领导人陆续回国,组建新的内阁。埃米尔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合法性被迫重新召开议会,曾在海湾战争期间参与抵抗的妇女继续追求其政治权利。什叶派的处境以及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随着海湾危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战后初期科威特政治领域出现了包括伊斯兰宪章运动在内的六个政治派别,这六大政治性团体可谓无政党之名,有政党之实,科威特的政党政治由此形成。随着反对派在国会中地位的提高,议会与内阁之间的对抗不断加剧。海湾危机以来科威特的政治稳定问题逐渐复杂化,特别是2006年以来,科威特的政治进入持续动荡期。第一,受海湾危机、2006年王位继承之争、“阿拉伯之春”以及民主化浪潮的影响,科威特的威权政体弱化,这对于科威特的政治稳定是不利的。第二,国会的发展更加曲折,2006年之前科威特进行了四届国会的选举,政府与议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内阁更迭频繁,国会一度被中止或解散。2006年科威特经历了王位继承之争,改变了科威特多年以来的继承传统,同年的选区改革最终导致国民议会被解散。2006年以来,受到地区热点如“阿拉伯之春”,国际恐怖主义等的影响,科威特政治进入持续动荡期,国会的发展更加曲折,内阁也遭遇了多次质询及重组。第叁,后冷战时代以来,教派冲突更加剧烈,逊尼派穆斯林公开指责什叶派民众,什叶派穆斯林的政治发展出现了制度化和政治化趋势,与政府之间的裂痕加深。自1963年第一届议会产生到2003年初,长达四十年的时间议会仅仅被解散两次,但从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时间,议会被解散六次,其中2006年以来被解散五次。2006年的王位继承权之争,使科威特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2010年以来的“阿拉伯之春”更是在科威特引起了政治动荡。因此科威特政治稳定在后冷战时代以来变得更加不确定,政治发展进入持续动荡期,科威特的政治稳定一方面受到内部的多重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基础单一,教派冲突加剧,传统文化症结、人口结构问题突出等;另一方面,其政治发展也受到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国的干涉、地区局势的不稳定都对其政治稳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科威特政治稳定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与复杂性,其政治发展虽然在海合会国家中走在民主的前列,受到多元化政治思潮的影响,其政治稳定问题在未来依然十分艰巨。(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思文[10](2019)在《后冷战时代西方学术界对“威斯特伐利亚”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还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都是中外国际关系学者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借助研究西方学者在冷战结束后有关论述“威斯特伐利亚”的文献资料,考察西方学者对威斯特伐利亚的认知,便于掌握在后冷战时代西方学者对“威斯特伐利亚”的新理解和对国际关系的把握。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略述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的转变,由此考察西方学术界反思威斯特伐利亚的时代背景。西方学者重新考察威斯特伐利亚是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较为突出的是地区力量的变化和具有跨国性质的非传统安全的挑战。在地区力量变化方面,欧洲一体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不容忽视,甚至有很多学者认为出现了“主权让渡”的趋势,而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变化也推动了国际格局的转变。此外,以恐怖主义为代表的具有跨国性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也使国家主权和主权国家的能力备受质疑,大大压缩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有效范围。第二章重点考察西方文献中“威斯特伐利亚”概念的演变历程和使用这个概念时出现的问题。其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发展而来,并逐渐被概念化,在国际关系语境中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国际关系体系并形成学术理论研究框架,而20世纪60年代是促使其概念化的关键期。同时西方文献中有关“威斯特伐利亚”术语的使用存在一些问题。第叁章重点考察西方学术界对有关《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传统观点的争论和批判。虽然传统观点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国际关系史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批判之声也屡见不鲜。第四章,主要考察在后冷战时代环境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处的状态,包括其自身存在的弊端以及面临的挑战。第五章,主要论述西方学术界对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外的治理方式的探究。西方学者不仅将其作欧洲特有的国家体系与同时期的亚洲国家体系对比,也初步构造出“伊斯特伐利亚”体系来描述后冷战国际体系的变化。最后结语,对后冷战时代西方学术界关于威斯特伐利亚反思进行总体概述。(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后冷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过,"现实主义"路线的问题在于,在技术幅度上过于保守,以至于效果相对有限,而美国人对技术能解决战争挑战的信念偏偏又有着惊人的韧劲。事实上,这种对技术的崇拜除了对部队的现状造成影响外,它甚至还严重影响到美国人怎样界定军事胜利。虽然越战的失败暂时使这种机械的思维名声扫地,但仍有一些人坚持,只要去发掘,用技术解决战争的办法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冷战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明.构建后冷战时代新型大国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Major.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下)[J].坦克装甲车辆.2019

[3].杨震,蔡亮.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海洋战略与日印海权合作[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9

[4].Major.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上)[J].坦克装甲车辆.2019

[5].刘向娟,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上的平行艺术世界与后冷战秩序[J].艺术与设计.2019

[6].刘国柱,杨楠.后冷战时期美国大战略的演进:基于战略惯性的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7].叶晓迪.制衡不足与后冷战时期美国的反制衡机制:“一霸四强”的分析框架[J].当代亚太.2019

[8].王垚.卢奇安·平蒂列的电影:现代主义、政治讽刺与后冷战议题[J].当代电影.2019

[9].金冬菊.后冷战时代科威特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9

[10].李思文.后冷战时代西方学术界对“威斯特伐利亚”的反思[D].吉林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二战后科技管理体制四、后冷战...后冷战时期的科技管理体制五、...—2009武装冲突的地区分布四国与美国在联合国大会重要投票的一...四国与美国在联合国大会点名投票的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北京地...

标签:;  ;  ;  ;  ;  ;  ;  

后冷战论文_刘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