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颗粒泥沙论文_金镠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颗粒泥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泥沙,絮凝,颗粒,流速,河口,含沙量,海床。

细颗粒泥沙论文文献综述

金镠[1](2019)在《细颗粒泥沙运动及滩槽交换对航道回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潮汐河口细颗粒泥沙为主的泥沙运动方式呈现出复杂的形态,其不同的运动形态对河口演变和航道回淤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要。讨论在潮汐、波浪条件下,非黏性沙的层移运动和黏性细颗粒泥沙近底高浓度悬沙层的类推移运动,以及浮泥层的推移运动等泥沙运动形态的特点、发生条件和运移规律。针对长江口南槽水动力条件,利用前人水槽试验成果,估算了主槽水体含盐度高于浅滩时,航道两侧浅滩近底高浓度悬沙横向输移进槽的输沙量,得到与实际基本相符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刘俊秀[2](2019)在《动水条件下细颗粒泥沙絮凝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黏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问题是泥沙运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水库泥沙淤积、床面底泥内源污染等泥沙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淡水环境中细颗粒泥沙的絮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关于絮凝问题的室内试验中,主要研究成果多集中在静水沉降领域,由于动水絮凝问题的复杂性,开展室内动水絮凝的工作较少。本文在归纳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黏性细颗粒泥沙,设计并实施了室内动水絮凝试验,利用单一变量法和统计学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动水条件下细颗粒泥沙絮凝产生的内在机理,取得了较好的结论和成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全面梳理了细颗粒泥沙絮凝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成果,现有研究以絮凝动力学理论、胶体稳定性理论、分形理论为基础,运用室内试验、现场观测、模型模拟的方法,在细颗粒泥沙絮凝的影响因素、絮团的沉降特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机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和环境问题,明确了细颗粒泥沙絮凝研究的方向,絮团微观结构、细颗粒泥沙絮凝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无机絮凝以及生物絮凝等领域需要拓展研究。(2)以水流运动、含沙量、泥沙初始级配等影响因素为基础,开展了细颗粒泥沙在动水条件下的絮凝试验研究,针对较低水流剪切流速梯度(G<50s-1)下的情况,分析了水流运动对絮团平均粒径和级配变化的影响。通过与单颗粒泥沙特性的对比,证实了细颗粒泥沙在动水条件下的絮凝现象,明确了细颗粒泥沙的絮凝过程是一个先快速发展后稳定的过程。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到了水流运动强度与泥沙絮凝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水流剪切流速梯度小于50s-1的情况下,随着水流剪切强度的增大,絮团平均粒径增大,细颗粒泥沙絮凝程度越大。(3)利用单一变量法分析了水流运动、含沙量、及初始颗粒级配在泥沙絮凝过程中对絮团平均粒径以及絮团级配的影响。对于本次试验结果而言:①细颗粒泥沙的絮凝临界粒径值在29~34 μ m之间,大于此粒径的泥沙不会发生絮凝现象。②细颗粒泥沙静水条件下的絮凝度在1.2~11.5之间,本次动水条件下的絮凝度基本在1.2~3.5之间,水流运动降低了细颗粒泥沙的絮凝度。③在水流剪切流速梯度较低情况下(G<50s-1),泥沙絮凝度与剪切流速梯度和含沙量之间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泥沙絮凝度与剪切流速梯度之间为幂函数关系,泥沙絮凝度与含沙量之间是对数关系。在水流强度及含沙量相同的情况下,初始级配越细,细颗粒泥沙的絮凝程度越大。(4)以细颗粒泥沙絮凝度和粒径组质量占比变化百分数为评价指标,统计分析了水流剪切流速梯度、含沙量及泥沙级配与泥沙絮凝程度的相关性、多因素方差,得到了影响泥沙絮凝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本次试验条件下,细颗粒泥沙絮凝的主要的因素是泥沙初始级配,其次是含沙量大小,水流运动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5-01)

李学凯[3](2019)在《肥料对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细粒泥沙由于具有特殊的电化学性质,因此在水中易发生絮凝作用形成絮团从而更易沉降下来。河口或海岸等咸淡交界地区泥沙絮凝是常见现象,在该区域的研究也较多,目前已有大量学者用各种方法研究了海水中常见电解质如NaCl、MgCl_2等对长江口和黄河口等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而有关灌溉中常用的肥料中含有的电解质对于黄河流域灌溉区域细粒泥沙絮凝沉降影响的研究目前相对较少,但以往研究表明在淡水中细颗粒泥沙也会产生絮凝现象。黄河是高含沙河流,且黏性细颗粒泥沙较多,引用黄河水滴灌工程中灌溉水体经过严格过滤后仍有大量粒径小于0.01mm的泥沙进入灌溉系统。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灌溉水中施加水溶性肥料及液体肥会对黄河水中细粒泥沙絮凝、沉降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泥沙在灌溉管网中的输移和淤积、滴头堵塞及灌溉系统的运行,增加过滤设备成本和滴灌带投资费用。因此,亟待探明水肥一体化滴灌过程中,水溶性肥对黄河水泥沙絮凝和沉降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滴头堵塞机理提供理论解释、理论依据,以及为制定合理的滴灌系统管理方案提供技术依据。本研究通过静水试验和动水试验,设置不同硫酸钾浓度、4种初始粒径范围泥沙(<100,50~100,34~50,<34μm)、不同尿素浓度、不同沉降筒转速,研究了不同肥料类型和肥料浓度对泥沙沉降过程、泥沙沉降后中值粒径、紊动水流中泥沙沉降过程的影响,为指导引黄灌区以高含沙水源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滴灌灌溉提供理论参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硫酸钾促进了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硫酸钾显着促进泥沙浓度的下降,且随着硫酸钾浓度的增加,相对泥沙浓度的下降幅度、中值沉降速度和沉降后中值粒径也随之增大;但当硫酸钾浓度超过一定范围以后,随着硫酸钾浓度的增加,相对泥沙浓度的下降幅度、中值沉降速度和絮凝后中值粒径的增加不再呈明显增加的趋势。(2)初始泥沙颗粒越细,沉降后泥沙粒径变化受硫酸钾的影响越大。硫酸钾对粒径为<34μm的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最大,对于粒径为50~100μm的影响最小,对粒径为34~50μm的影响居中。硫酸钾会使沉降后的小颗粒泥沙相对含量减少,大颗粒或粗颗粒泥沙相对含量增加。(3)尿素对泥沙沉降过程和沉降后泥沙中值粒径没有显着影响。当泥沙浓度为10g/L时,泥沙沉降过程、泥沙絮凝后中值粒径大小并未随尿素浓度的变化而呈现出明显规律。(4)对于细粒泥沙,低速水流在沉降初期对泥沙颗粒的絮凝沉降有微弱的促进作用,但一定时间后,低速水流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微弱甚至产生抑制作用,高速水流则始终阻碍泥沙沉降。硫酸钾对于水流的阻碍作用也有部分消减效应,具体消减程度根据硫酸钾浓度和水流流速的相对大小而变化。(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郭超,何青,郭磊城,王宪业[4](2019)在《紊动对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室内环形水槽及高倍摄像设备,定量研究了不同悬沙浓度及紊动剪切对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特性的影响。试验中观测到的絮团粒径为分散颗粒的几倍到几十倍,絮团中值粒径随着水体紊动剪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的中值粒径约为150μm,出现在紊动剪切为30 1/s条件下。悬沙浓度的增大促进絮团的发育,在350 mg/L条件下形成的絮团整体粒径比150 mg/L条件下的更大。絮团中值沉降速度在0.7~3.4 mm/s之间,絮团最大的中值沉速出现在紊动强度最大时65 1/s,此时所形成的絮团结构密实,有效密度较大。絮团有效密度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小,研究表明,采用变分形维数方法,对有效密度随粒径变化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刘俊秀,吉祖稳,王党伟[5](2019)在《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试验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黏性细颗粒泥沙因其粒径较小,具有胶体微粒特有的絮凝现象,其形成发展对泥沙运动、河口形态演变、水库淤积形态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鉴于泥沙絮凝机理的复杂性,现有成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在系统总结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试验原理、研究方法、研究设备的基础上,整理了目前试验研究在絮凝沉降特性、影响因素、絮凝机理等方面取得的一些共性成果,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明确了加强细颗粒泥沙絮凝研究的具体方向和技术思路。(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杨家启,唐立模,黄朋,孙娇[6](2018)在《甬江河口细颗粒泥沙起动流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收集的甬江河口洪枯季细颗粒泥沙运动实测资料,基于垂线平均含沙量突变处对应的垂线平均流速作为该时刻泥沙起动流速的概念,统计获得不同水沙条件下的细颗粒泥沙起动流速数据;比较经典细颗粒泥沙起动流速公式对甬江河口泥沙的适用性,发现张瑞瑾、沙玉清、窦国仁经典公式的计算结果偏大,唐存本、张红武公式的计算结果偏小,窦国仁公式的计算精度最高。通过分析各公式出现误差的原因,引入泥沙水下容重对黏结力影响的修正项,对窦国仁公式进行修正,收集与甬江河口泥沙粒径范围接近的系列水深变化范围内包括粉沙质和淤泥质的细颗粒泥沙起动流速资料对修正公式进行验证,最终拟合得到可适用于大、小水深下的黏性细颗粒泥沙起动流速公式。(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张凌越,李文杰,杨胜发,肖毅[7](2018)在《利用PTV测量细颗粒泥沙粒径和沉速》一文中研究指出细颗粒泥沙粒径和沉速的测量问题目前仍未完全解决,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PTV技术的细颗粒泥沙粒径和沉速测量方法。通过室内细颗粒泥沙非絮凝沉降试验研究,分析了图像二值化阈值对泥沙颗粒识别的影响,提出直接采用合适的阈值代替传统的最大类间方差法;根据泥沙颗粒级配以及图像分辨率和采样频率对颗粒匹配参数进行了设定;对粒径和沉速可基于Stokes公式互相矫正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总体来看,PTV技术测量细颗粒泥沙粒径和沉速可行,为后续细泥沙絮凝粒径和沉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Jin-xiao,ZHAO,Guo-lu,YANG,Monika,KREITMAIR,Yao,YUE[8](2018)在《不含分形维数的细颗粒泥沙沉速计算方法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推导一种高精度、使用简单且不含有分形维数的细颗粒泥沙沉速计算方法,以应用于原位观测和实现不同计算结果间的相互比较。创新点:1.推导出了不含有分形维数的泥沙絮团沉速公式;2.将LISST等高精度仪器应用于泥沙絮团密度计算中。方法:1.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不含分形维数的粘性细颗粒泥沙沉速公式;2.通过试验对该公式的精度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密度计算方法对该公式精度的影响;3.研究不同沉速状态下,泥沙絮团的沉降规律。结论:1.通过对比实测沉速与计算沉速的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絮团沉速公式在计算泥沙絮团的沉速时精度较高;2.通过比较两种不同密度计算方法的结果可以看出,变密度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3.通过拟合结果可以看出,公式(15)中的参数η与泥沙所处的沉降区间有关,参数γ与泥沙自身的性质有关。(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期刊2018年07期)

张凌越[9](2018)在《叁峡库区细颗粒泥沙絮凝临界条件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一直是被广泛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国内现有研究认为,叁峡蓄水后,在库区宽谷河段流速减缓和来沙变细的共同作用下,细颗粒泥沙发生絮凝淤积。絮凝的存在会使泥沙运动的规律发生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叁峡水库中,细颗粒泥沙的絮凝会加快泥沙的沉速,从而加剧库区泥沙的淤积速度。因此,研究叁峡库区中细颗粒泥沙产生絮凝的临界条件是河流动力学的基础问题,同时对水库合理调度和安全运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开展现场试验与室内沉降试验研究,同时基于理论分析探讨库区泥沙絮团的形成原理,研究库区细颗粒泥沙发生絮凝的临界条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基于ADV同步测量瞬时流速与瞬时含沙量,采用小波分析法对声波强度信号进行去噪,核密度估计法进行去毛刺预处理,率定声波强度跟瞬时含沙量的关系,反演出现场瞬时含沙量;根据泥沙扩散理论间接获得现场泥沙的沉速;现场泥沙的粒径大小根据stokes沉速公式反算得到;将现场所有测点的沙洋带回实验室用激光粒度仪离散后进行级配分析,将现场粒径与离散后的泥沙中值粒径的比值定义为絮凝度,反映库区的絮凝程度;发现库区绝大多数细颗粒泥沙发生絮凝,且多为中轻度絮凝,絮凝主要发生在水体的中下层;分析絮凝度与含沙量、粒径、流速的关系,发现库区细颗粒泥沙絮凝的临界含沙量约为0.65kg/m3,临界粒径约为0.018mm,临界流速约为0.75m/s。(2)选取库区黄花城河段沙洋进行室内沉降试验,进行絮凝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索基于PTV技术的细颗粒泥沙粒径和沉速的同步测量方法,并验证了该套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提出适用于细颗粒泥沙粒径和沉速测量的PTV技术;证明了室内沉降试验中泥沙发生了絮凝,分析泥沙沉速随紊动强度的变化,发现存在临界紊动强度5(mm/s)2,当紊动强度小于该值时,紊动强度对泥沙絮凝起促进作用,当紊动强度超过该值时,紊动强度对泥沙絮凝起阻滞作用;分析泥沙沉速随含沙量的变化,得到泥沙絮凝的临界含沙量在0.5kg/m3左右,即小于该含沙量时,含沙量的增加促进泥沙的絮凝,大于该含沙量后,含沙量的增加阻碍絮凝的发展。(3)依据胶体稳定性理论推导出范德华引力与双电层斥力的表达公式,并计算了不同粒径情况下对应的范德华引力与双电层斥力,发现细颗粒泥沙相互接近的过程中,其范德华引力远大于双电层斥力,佐证了库区细颗粒泥沙易发生絮凝的现象;同时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发现粒径在小于0.018mm时,库区絮凝作用明显,粒径大于0.018mm后,库区泥沙絮凝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4-16)

张翔宇[10](2018)在《叁峡库区细颗粒泥沙起动条件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的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叁峡水库运行以后入库泥沙呈现细化趋势,中值粒径在0.01mm左右。而细颗粒泥沙以往被归于冲泻质且不参与造床作用,且一旦落淤极难清理,对库区航道正常功能的发挥及维护带来极大的压力。因此,寻求细颗粒泥沙起动的临界条件及可用于叁峡库区判断冲淤的水流条件判定指标,对于解决叁峡库区细颗粒泥沙淤积问题以及理论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叁峡库区黄花城河段冲淤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分析黄花城河段实测2000-2012年的大断面水沙资料以及泥沙冲淤情况,可知叁峡库区呈现出“多水少沙”的来水来沙特点且入库泥沙逐渐细化,库区年内总体冲淤规律为汛期和枯水期淤积、消落期冲刷。冲刷区域和淤积区域表现为间断性的交替分布,且依旧处于冲刷、淤积动态交替的变化中。(2)根据实测的2012年7-10月的黄花城水道连续时间序列地形数据,使用地形法绘制河段冲淤变化图,明确冲刷淤积分别对应的位置及冲淤厚度,并选取特征断面。同时建立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经现场试验数据验证后得到特征断面每个点冲淤厚度分别对应的水流条件。(3)根据各断面冲淤厚度建立水流条件冲淤梯度,寻找到各特征断面临界水深,并探究水深对于细颗粒泥沙起动的影响。(4)验证现有的挟沙力公式是否满足黄花城水道实际冲淤变化规律,率定黄花城水道判定指标公式参数,得到可适用于黄花城水道、能够代表冲淤变化的水沙条件判定指标f(v,h)=S-0.2×(v3/gRw)0.76。(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4-16)

细颗粒泥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黏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问题是泥沙运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水库泥沙淤积、床面底泥内源污染等泥沙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淡水环境中细颗粒泥沙的絮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关于絮凝问题的室内试验中,主要研究成果多集中在静水沉降领域,由于动水絮凝问题的复杂性,开展室内动水絮凝的工作较少。本文在归纳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黏性细颗粒泥沙,设计并实施了室内动水絮凝试验,利用单一变量法和统计学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动水条件下细颗粒泥沙絮凝产生的内在机理,取得了较好的结论和成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全面梳理了细颗粒泥沙絮凝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成果,现有研究以絮凝动力学理论、胶体稳定性理论、分形理论为基础,运用室内试验、现场观测、模型模拟的方法,在细颗粒泥沙絮凝的影响因素、絮团的沉降特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机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和环境问题,明确了细颗粒泥沙絮凝研究的方向,絮团微观结构、细颗粒泥沙絮凝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无机絮凝以及生物絮凝等领域需要拓展研究。(2)以水流运动、含沙量、泥沙初始级配等影响因素为基础,开展了细颗粒泥沙在动水条件下的絮凝试验研究,针对较低水流剪切流速梯度(G<50s-1)下的情况,分析了水流运动对絮团平均粒径和级配变化的影响。通过与单颗粒泥沙特性的对比,证实了细颗粒泥沙在动水条件下的絮凝现象,明确了细颗粒泥沙的絮凝过程是一个先快速发展后稳定的过程。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到了水流运动强度与泥沙絮凝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水流剪切流速梯度小于50s-1的情况下,随着水流剪切强度的增大,絮团平均粒径增大,细颗粒泥沙絮凝程度越大。(3)利用单一变量法分析了水流运动、含沙量、及初始颗粒级配在泥沙絮凝过程中对絮团平均粒径以及絮团级配的影响。对于本次试验结果而言:①细颗粒泥沙的絮凝临界粒径值在29~34 μ m之间,大于此粒径的泥沙不会发生絮凝现象。②细颗粒泥沙静水条件下的絮凝度在1.2~11.5之间,本次动水条件下的絮凝度基本在1.2~3.5之间,水流运动降低了细颗粒泥沙的絮凝度。③在水流剪切流速梯度较低情况下(G<50s-1),泥沙絮凝度与剪切流速梯度和含沙量之间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泥沙絮凝度与剪切流速梯度之间为幂函数关系,泥沙絮凝度与含沙量之间是对数关系。在水流强度及含沙量相同的情况下,初始级配越细,细颗粒泥沙的絮凝程度越大。(4)以细颗粒泥沙絮凝度和粒径组质量占比变化百分数为评价指标,统计分析了水流剪切流速梯度、含沙量及泥沙级配与泥沙絮凝程度的相关性、多因素方差,得到了影响泥沙絮凝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本次试验条件下,细颗粒泥沙絮凝的主要的因素是泥沙初始级配,其次是含沙量大小,水流运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颗粒泥沙论文参考文献

[1].金镠.细颗粒泥沙运动及滩槽交换对航道回淤的影响[J].水运工程.2019

[2].刘俊秀.动水条件下细颗粒泥沙絮凝机理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

[3].李学凯.肥料对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郭超,何青,郭磊城,王宪业.紊动对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影响的试验研究[J].泥沙研究.2019

[5].刘俊秀,吉祖稳,王党伟.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试验研究综述[J].泥沙研究.2019

[6].杨家启,唐立模,黄朋,孙娇.甬江河口细颗粒泥沙起动流速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8

[7].张凌越,李文杰,杨胜发,肖毅.利用PTV测量细颗粒泥沙粒径和沉速[J].水力发电学报.2018

[8].Jin-xiao,ZHAO,Guo-lu,YANG,Monika,KREITMAIR,Yao,YUE.不含分形维数的细颗粒泥沙沉速计算方法研究(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A(AppliedPhysics&Engineering).2018

[9].张凌越.叁峡库区细颗粒泥沙絮凝临界条件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

[10].张翔宇.叁峡库区细颗粒泥沙起动条件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年研究区南部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分步成长絮凝体模型(Tambo,1979b)年均波流相互作用导致的最大底应力分...黄河、苏北浅滩和长江泥沙向区域c(...研究区范围示意图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起动流速与利用...

标签:;  ;  ;  ;  ;  ;  ;  

细颗粒泥沙论文_金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