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儿园之后,许多家长会收到老师的善意提醒——“你们家孩子是不是太内向啦?他总是一个人坐在地上玩积木或者看书。老师给指令的时候,他心不在焉,坐在一边看着。做游戏时,总愿意自己一个人玩,几乎不和老师、其他小朋友交流。”得到这样的反馈,家长不由得心里打鼓:我的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社交能力是比学习能力更受关注的能力,特别是同伴交往能力。无论是父母或老师,都期待孩子能合群,善于与老师、同伴沟通交流。一旦孩子出现不合群的现象,父母都会变得有些紧张。不合群问题的背后隐藏着父母的隐忧:“他这么不合群,是不是存在心理缺陷?以后上小学、中学怎么办?会不会一个人默默地坐在那里,没有任何朋友?会不会因为不合群受欺负?”甚至在查找相关书籍之后,回想一下“孩子的眼神交流有点少,语言发展比同龄孩子弱一点”,反而陷入更严重的恐慌。
孩子是否不合群 要视年龄而定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这是特定年龄段出现的正常现象。孩子参与游戏的方式除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合作游戏之外,还会出现以下情形:
1.单独游戏——孩子自己玩玩具,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不关心周遭的人或者事情;
2.旁观者行为——孩子观察别人玩玩具,他们默默地观察别人,或者提出一些建议,但很少自己动手摆弄玩具;
校园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群体,见证了学校的发展演变,也见证了每一位与校园建筑有过交集的人的成长,同时密集的凝聚了高校教职工、历届学生所共同凝聚的校园文化。对校园建筑进行保护从而达到建立巩固与保护校园文化是有必要的,新型校园保护方式-校园社交漫游平台,满足了人与人,人与建筑相互交流寻找认同感、共鸣感的需要。对校园的文化再生与文脉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平行游戏——孩子和同伴一起玩玩具,互借玩具,但他们很少交流,基本上是各玩各的。
因此,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不合群的问题,要根据年龄判断。直到幼儿园大班时,孩子都是以坐在一起各自玩耍的平行游戏为主的;到了大班后半学期,计划性的合作游戏才逐步增多。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出现单独游戏的现象,不能说明他们出现了心理问题。
这些小游戏 让宝宝成“社交达人”
第一,提供丰富的亲子互动游戏。常见的亲子互动游戏有运动性游戏(拍球跳绳)、象征性游戏(角色扮演)以及建构性游戏(积木拼搭)。比如,一个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说出,他不和其他孩子玩耍的原因是“他一直观察,看看谁和自己一样喜欢积木,彼此能成为好朋友”。对于幼儿园小班与中班的孩子而言,单纯依靠语言,很难如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借助亲子互动游戏,家长能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从而更客观地判断孩子的发展状况。
为了减少脱硝系统逃逸氨对锅炉设备的结垢、堵塞、腐蚀影响和对大气环境的危害,环保部门和环保规范都制定了氨逃逸限定值,本项目是8mg/Nm3。显然,氨逃逸限定值越低,则能够达到的脱硝效率越低。
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同伴交往的能力呢?在孩子的世界里,最普遍的沟通媒介是游戏。因此,家长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孩子。
第二,增强儿童的游戏规则意识。如果孩子缺乏必要的游戏规则意识,可能在融入群体时出现困难。当孩子们制定好游戏规则时,一个孩子不想遵守游戏规则,总想打破游戏规则,可能遭到同伴排斥。比如,孩子们都为搭建积木高塔想办法,只有他在一旁搞破坏。久而久之,其他孩子就不愿和他一起玩。家长可借助棋类或球类等竞技性游戏,让儿童了解规则的重要性,提升儿童主动参与游戏的意愿,建立必要的游戏规则意识。
那语气像是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我心里七上八下地坐在了萍萍的身边,然后看着林孟拿着一张白纸和一支笔走过来,他和我们坐在了一起,他对萍萍说:“你做了对不起我的事……”
第三,提供充足的同伴游戏机会。一些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不知道如何与同伴相处,因此,家长为孩子提供结识同伴的机会,形成同伴游戏的氛围。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在公园里或广场上结识新朋友,也可以约朋友家的孩子一起出游。与成人相比,年龄相仿的同伴是儿童更愿意模仿的对象。孩子更理解同伴的想法,也更愿意效仿同伴的行为。模仿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同伴游戏,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会与同伴互动、交流与分享。
(摘自新华网2019年5月17日)
标签:孩子论文; 同伴论文; 游戏论文; 不合群论文; 游戏规则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幸福家庭》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