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儿期刊封面欣赏(论文文献综述)
周玲莉[1](2020)在《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无锡市H幼儿园为例》文中认为阅读是人类最持久、最普遍的学习方式之一,美国从五十年代就开始研究幼儿的阅读。对无锡市H幼儿园阅读活动的调查表明,该园部分教师对阅读活动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容易产生小学化倾向,而且H幼儿园开展阅读活动的方式比较传统,难以提升幼儿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受上海市荷花池幼儿园艺术小社团的启迪,该研究尝试以小社团的方式在H幼儿园开展阅读活动,以探索幼儿园阅读小社团的实施实践以及其对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成效,并提出相应的教师支持策略。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无锡市H幼儿园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从2018年9月到2019年6月,前后历时近一年。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的要求,开展了“千千静听”、“金话筒”、“三味书屋”、“巧手天地”、“星光剧院”五个阅读小社团。阅读小社团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部分包含行动计划、行动实施、行动观察和行动反思四个研究步骤,按照这四大步骤,每一个阅读小社团各整理活动详案十份,五个阅读小社团共计活动资料五十份。研究结果和分析部分,研究者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语言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的要求,结合阅读小社团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对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行为、同伴交往行为和艺术创造行为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同时分析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同伴交往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阅读小社团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中、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伴交往能力以及艺术创造能力。为更好地促进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该研究对教师提出的支持策略如下: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支持策略行动计划阶段:创设环境,耐心倾听行动实施阶段:关注过程,鼓励创编行动反思阶段:鼓励分享,提升总结二、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支持策略行动计划阶段:创设机会,鼓励合作行动实施阶段:榜样激励,正视冲突行动反思阶段:平行学习,同伴互评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力发展支持策略行动计划阶段:挖掘资源,走出课堂行动实施阶段:丰富材料,减少束缚行动反思阶段:正确评价,多元展示
洪妍娜[2](2020)在《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文中研究说明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从幼儿视角出发,同时以满足幼儿需求为创作宗旨的文学。随着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媒体文化和视觉技术的进步,视觉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形态。从幼儿的日常认知、学习和交流方式来看,视觉文化环境构成了当代幼儿的一个基本生活和文化语境,幼儿以视觉文本作为其观看世界、认识生活的主要媒介,电视、电脑、手机以及各类具备视觉传播功能的电子产品进一步构成了对幼儿文化生活的覆盖和建构。对于以幼儿读者为接受对象的幼儿文学来说,视觉文化正以极强的影响力改变乃至重塑其艺术面貌。幼儿视知觉理论、幼儿视觉素养与幼儿文学理论是理解和思考视觉文化视域中幼儿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走向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前提。顺应视觉文化的潮流,幼儿文学文本的形态呈现出视觉化趋势。例如,幼儿文学文本插图的图像叙事意识逐渐增强;图画书的自觉和兴盛,与视觉文化时代创作、出版和阅读密切相关;在幼儿期刊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符号来呈现刊物特色以及打造图画书板块,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向;当下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更是将幼儿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生产和传播空间;根据网络游戏改编和转化而来的网络游戏书正逐渐成为幼儿文学出版的重要品种。幼儿文学的视觉文本并不是孤立、静止的文本,它始终处在幼儿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中,并由此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意义。面对幼儿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的新变,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思考幼儿文学的概念、美学特质与文学功能。对于这些问题的重视与思考,是我们对视觉文化语境中幼儿文学进行艺术考察时,应持有的一个基本立场。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有关幼儿文学创作的童年经验与文化责任的深入思考,对于进一步实现幼儿文学的艺术突破和提升有着根本性的意义。面对新的文化语境,幼儿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以及幼儿文学独有的感性深度,构成了当代幼儿文学理论研究课题。顺应视觉文化的时代背景,坚持文字与图像的互文阅读与提升幼儿的视觉素养是幼儿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思考当代幼儿文学发展的核心意义在于,视觉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开阔、综合的理论视角把握当代幼儿文学的发展思潮及其特征,进而催生出一种更具当代性的对于幼儿文学的理解,同时对于整个儿童文学研究也是大有助益的。
陈月玥[3](2020)在《中国当代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的视觉艺术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成语故事涵盖着民间文学、中华美德等优秀传统文化,而在现代生活中,成语故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关注。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应从培育儿童祖国认同感出发,而将中国成语故事创作成儿童绘本,不失为一种合适的传承方式。但传统的成语故事通常给人们留下古板印象,如何在新时代中以恰当的形式继承传统文化,让儿童群体能更轻松理解接受,这就要求人们以新视角来系统研究成语故事、儿童、绘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研究目的是基于视觉艺术设计相关理论,剖析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的视觉形态,探究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的设计规律性特征,进一步归纳出儿童成语故事绘本的创新设计方法。在此过程中,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内外关于绘本与视觉艺术相关的资料,对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运用调查研究法,收集成语故事绘本的市场占有量,分析现有绘本的优点与不足,搜集受众群体的真实需求;运用跨学科研究法将儿童文学、心理学、设计学等学科进行综合分析,探寻成语故事儿童绘本设计发展的新思路。在研究内容上,首先,探析中国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研究的可行性,从奖励机制、市场需求、专业领域三方面进行分析;再次,界定成语故事儿童绘本与视觉艺术的概念,确定本选题的儿童年龄界限,分析当代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的现状及特点,探究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的题材分类和文本特征;再次,从画面构成、肌理艺术、版式设计和书籍装帧四大方面对当代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的视觉设计进行分析;最后,以优秀成语故事绘本为例,将前文总结出的设计方法来进行剖析验证,得出理论结合实例的结论,为今后的成语故事儿童绘本创新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本文结合视觉艺术设计理论,将旧时的成语故事创作为与时俱进的儿童绘本,提升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的童趣感与美感,为儿童群体创造出优质的中国成语故事儿童绘本。
曹必玉[4](2020)在《磨稿六十载 寄情书海间 ——编辑出版家王子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子野是我国当代享誉海内外的的编辑出版家,长期在人民出版社任职。作为一位“学者型”领导,他集编辑家、出版家、翻译家、评论家于一身。在多重身份的交织中,他坚守编辑出版岗位六十余年,用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启示后人。王子野关心社会主义出版学的建设,成为现代呼吁“出版学”诞生第一人;他坚信编辑大有作为,积极鼓励编辑学理论研究,不断推动我国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发展壮大,对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和出版活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王子野为我国出版事业的拨乱反正和出版体制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编辑出版人才,以其丰富而成就显着的实践展示了其独特的编辑特色与出版风格。王子野认为优秀的编辑应该是编着合一的,提倡编辑在杂家的知识体系下,逐步向编辑学者化升级,并且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这种编辑学家的风范。他在哲学、美学、史学、文学、戏剧等领域均有研究,撰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杂文作品和读书笔记,亦出版了多种着译单行本。在翻译方面也成绩斐然,早年在延安时期就译过哲学、社会科学着作以及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如《西洋哲学史简编》《历史唯物论》和拉法格的《思想起源论》《邓肯自传——补篇》等。在出版事业管理中,王子野见证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出版业的重大变化,并成为编辑学和出版学诞生、发展与壮大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在出版工作中高瞻远瞩,对内参与制定各项出版规章制度,对外他积极走访列国,促进我国出版事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时,在培养与管理出版人才时,他重学识、重实践,不唯权、不唯上,积极营造良好的出版氛围,注重培养出版人才的实干与创新精神,尤其是关心年轻编辑的培养。王子野在出版战线中形成了求实、求美和求精的出版风格。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王子野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并指导自己的编辑出版实践,成为“党内的哲学家”。紧贴时代的图书出版任务,将宣传党的思想与革命实践高度融合;在坚守出版方向的同时,他强调出版质量第一,对古籍、善本书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在审美艺术方面,王子野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注重书籍的装帧设计,力求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精品呈现。在出版产业化环境下,王子野给予现代出版领导者在编辑人才的培养、作者资源的积累、读者意识的树立等方面诸多启示,对当下编辑出版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刘钰洁[5](2020)在《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研究 ——以《东方娃娃》为例》文中认为幼儿期刊作为幼儿教育的载体之一,不仅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对家庭亲子阅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中国幼儿人口数量逐渐增大,国家全民阅读工程积极推进,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教育日益重视,共同促进着幼儿期刊市场不断发展和壮大。本文以中国幼儿期刊为研究对象,基于品牌建设的角度,通过文献法、案例法和访谈法的研究方法,论述中国幼儿期刊的发展概况,从中分析出中国幼儿期刊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结合《东方娃娃》品牌建设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中国幼儿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全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在绪论中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内容和贡献。笔者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品牌建设、期刊品牌、幼儿期刊的研究进行了资料梳理和文献分析。由于中国期刊出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一般商业品牌建设不同,在本研究中笔者并没有直接套用品牌建设理论,而是借鉴了国内学者薛可和余明阳在《媒体品牌》中提出的期刊品牌要素,以及赵泓在《媒介品牌传播学》中总结的期刊品牌要素和品牌延伸的一系列措施。综合相关研究,提炼出期刊品牌建设的理论框架:期刊品牌定位、期刊品牌内容、期刊品牌经营、期刊品牌延伸。其中,期刊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基础,包含了办刊定位、办刊理念、市场定位等一系列定位措施;期刊品牌内容是品牌建设的核心,高品质、个性化的内容是赢取读者青睐的关键;期刊品牌经营主要包括期刊的发行和推广,是品牌建设的有力保障;期刊品牌延伸是期刊开展多元化经营活动。由此构建本研究中幼儿期刊品牌建设的分析框架。第二,梳理中国幼儿期刊的发展概况。通过资料整理和文献分析,分析出中国幼儿期刊的产品萌芽、市场形成、品牌探索以及发展现状各个阶段的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少儿期刊的产生中,幼儿期刊进入萌芽产生时期,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进入市场形成时期,21世纪后进入了品牌探索时期。同时,针对幼儿期刊目前品牌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对《幼儿画报》《东方娃娃》两大品牌幼儿期刊作了简要分析,对一般性的幼儿期刊在人员规模、发行方式、盈利能力、新媒体融合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三,基于品牌建设分析中国幼儿期刊发展面临的四重困境。一为品牌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品牌评价缺少、品牌规划欠缺、品牌延伸缺乏等方面;二为期刊定位不清,主要表现在办刊定位笼统、市场定位模糊等方面;三为内容质量不精,主要表现在刊物名称相似、选题栏目重复、装帧设计雷同等方面;四为经营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发行增长速度慢、新媒体融合度低、版权输出实力弱等方面。第四,结合中国幼儿期刊品牌建设实践进行案例分析。《东方娃娃》在单位规模、发行量、获奖数量和获奖级别方面均处于中国幼儿期刊的前列,在期刊品牌建设的实践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对《东方娃娃》期刊品牌定位、期刊品牌内容、期刊品牌经营和期刊品牌延伸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给其他的幼儿期刊提供品牌建设的经验。研究得出《东方娃娃》在品牌定位上表现出办刊定位特色化、市场细分个性化,在品牌内容上采取了首倡绘本理念、开发个性选题、创新品牌栏目、打破装帧常规等举措,在品牌经营上开拓网络发行渠道、打造绘本推广平台,在品牌延伸上采用了书刊互动、搭建数字出版平台、对外版权输出、构建儿童生态产业圈等措施。第五,基于品牌建设提出中国幼儿期刊的发展策略。一是强化品牌意识,主要通过紧跟出版政策和规划期刊发展来实现;二是品牌精准定位,主要彰显儿童本位、办刊特色定位、市场细分定位;三是优化品牌内容,主要采用注重选题开发、打造品牌栏目、突出装帧设计等措施;四是提升品牌经营,主要采取发行渠道网络化和推广活动品牌化等措施;五是品牌多元延伸,主要通过打造期刊衍生产品、积极融合新媒体、版权合作走出去等方式实现。
陈莉[6](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王伟[7](2020)在《《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Harry Potter风靡全世界,被翻译成80种语言,所有版本的总销量超过5亿册,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本研究依据译介学理论、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操纵”和“重写”理论、接受理论和副文本理论对Harry Potter在中国的译介展开全面、系统的描述性个案研究,探讨了该作品是如何被译介到中国以及在进入中国后该作品在中国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群体中的传播、接受现状,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定位和目标读者群体的接受错位问题,并从副文本与文本转换过程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中的翻译问题。通过对《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出版发行的历时性描述分析,本研究发现Harry Potter这部通俗文学作品能够进入中国主要是与当时的社会接受环境紧密相关。通俗文学,又称之为大众文学,一直处在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长期以来,通俗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文学观念相悖,通俗文学往往被视为严肃文学、纯文学的对立面。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开始大规模地译介外国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向中心运动,长期被压抑和禁锢的文学娱乐消遣功能终于得到释放。随着中国1992年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中国对外版权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开始不断从国外引进通俗文学作品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国内不少出版社开始摆脱行政化束缚,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从国外获取最新商业出版资讯,Harry Potter就这样走进了人文社的编辑眼中。2000年8月底,人民文学出版社鏖战数月后赢得了《哈利·波特》中文版权。Harry Potter被引进到中国之后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销售成绩,成为一部非常畅销的流行读物。Harry Potter进入中文世界后,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接受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接受特征。中国奇幻文学读者群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对《哈利·波特》这部作品的接受经历了“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两种文学接受过程。在Harry Potter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大陆的普通读者对于奇幻文学还是比较陌生,即使有奇幻文学作品的存在,在当时也是被当成童话被译介到中国。在新世纪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中国大陆并不存在奇幻文学所能接受的土壤或环境,因此也就没有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存在。而随着The Lord of the Rings和Harry Potter等系列作品陆续被国内出版社引进译介,再加上国内义务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改革,新时期的中国读者在文化程度、知识深度、阅读广度上有很大幅度提高,国内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奇幻读者群体,他们热爱阅读和接受各种西方奇幻文学作品。同时,新世纪大众传媒尤其是由奇幻文学改编的同名电影在中国热映,使众多读者在欣赏奇幻大片的同时,感受到了奇幻文学作品的魅力,部分读者是看完纸质作品之后去电影院欣赏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然后再对该奇幻文学作品的纸质书籍(文本)进行深度阅读;也有不少读者是观看完奇幻文学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后购买纸质书籍(文本)阅读。“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构成了中国普通读者对外国奇幻文学作品的两种文学接受过程。而与普通读者对《哈利·波特》的接受不同的是,中国的专业研究者对《哈利·波特》并不是特别重视,在我国主流核心学术刊物上刊载有关“哈利·波特”研究的文章数量相对有限。尽管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开始向中心运动,但是严肃的学院派研究者却并不十分关注《哈利·波特》这种通俗文学作品。究其缘由,一方面,纯文学或者说精英文学才是中国专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这更符合当下时代的主旋律,而外国通俗文学作品“走进来”的译介研究则很难引起他们的关注。与Harry Potter系列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状况相比,《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在英语世界,Harry Potter系列一开始定位是儿童文学,面向儿童读者群体,但因为该作品深受青少年读者和成人读者的喜爱,英语世界的出版社很快就灵活地改变该作品目标读者群体定位,扩大其读者群体范围。而在中文世界,赞助人(人文社)从一开始就一直把该作品定位为儿童文学,并自始至终操纵着《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从副文本视角对《哈利·波特》中译本进行分析,无论是从书籍的开本设计、封面装帧、插图、书签还是内页版式设计,人文社都是按照儿童文学作品的定位进行设计和出版发行的,儿童才是其目标读者群体。因此,人文社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定位和中国读者对该作品的接受之间产生错位,部分中国读者对人文社的儿童文学定位和译文质量不满,三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批评型读者、作为译者的读者和精英型读者。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型读者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对人文社《哈利·波特》中译本的翻译质量展开网络文学翻译批评,或者另起炉灶自己开始翻译并在网络空间中分享译文。随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同名电影的完结,精英型读者群体开始涌现,他们从各个视角、细节、主题对这部作品展开全新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批评意识。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中国读者的角色从单一走向多重化,在文学文本选择和文本意义建构上由“失语者”变成了“建构者”。新型读者群体展开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对人文社和译者形成了“良性监督”,加强了读者和出版社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构成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接受史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Harry Potter被译介到中文语境后,“显性”赞助人(人文社)的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自始至终都对译者的翻译工作进行着操纵,同时“隐性”赞助人(儿童读者群体)也迫使译者适当调整翻译策略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阅读。因此,人文社在对Harry Potter进行文本转换的过程中因为误译、漏译产生了一系列的偏差和变形。因为原文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原作者根本没有预料到的接受语境,作家J.K.罗琳精心创作的大量文化特色词汇、人物形象、“文字游戏”和习语在经过译者的翻译转换之后,原着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在中译本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变形,大量“文字游戏”蕴含的预期效果没有被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样地,原着中大量巧妙构思、精心创作的习语并没有被译者进行异化处理,这使得习语中独有的文化意象和语言特色在中译本中丢失,影响和阻碍了中国读者阅读的连贯性和好奇心。本研究推动《哈利·波特》进入更多学术界研究者的视野,进一步丰富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学术研究,让更多严肃学院派研究者认识到通俗文学翻译的影响和特殊研究价值,也为该作品走向经典做出了一定努力;同时基于该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新型读者群体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以及中译本在文本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偏差,本研究亦可为外国通俗文学作品的翻译以及中国通俗文学作品外译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
潘颖[8](2020)在《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及其社交媒体的进步和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模式、生活形态和话语机制,中国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儿童文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消费具备了新的多维特征,也构成了本部论文研究的核心命题。厘清这些特征对于准确把握儿童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发展规律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采用了文本分析、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聚焦于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文本与生产情境,运用文学、传播学、接受美学、文化学等理论多角度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体时代语境下,儿童文学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消费四方面的发展变化和新特点,对比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与传统儿童文学发展的差异性、融合性,研究社会转型、文学转型、媒介转型对儿童文学发展演变的影响,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在建构、生产、传播、接受、消费等方面的新变化、新发展,探讨中国儿童文学在当代文学的发展空间和价值意义。论文基本框架如下:绪论部分在分析研究对象和背景的基础上界定论文中与新媒体时代和儿童文学相关的核心概念。第一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生产。该章指出,新媒体改变着儿童文学生产,固有的文化环境和传统儿童文学创作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创作主体泛化、低龄化写作和网络写手异军突起,实现了儿童文学作家群多元化发展;儿童文学题材、体裁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各界政策及措施的出台促使文学作品数量激增、品质提升,实现了儿童文学的原创品牌塑造和国际化走向;文学创作方式的新媒体化、多样化、融合化发展,实现了传统儿童文学的新媒体化和新媒体儿童文学的经典化,儿童文学也呈现出视听先行的新特征及数字化生存的多路径发展。第二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该章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转换所带来的公共话语、思想结构、认知能力、生存方式等多方面的变化,梳理传播媒介的生态系统和媒介素养,分析儿童文学与媒介变迁的关系,以及我们面对儿童文学传播方式的变迁所应具备的媒介素养。同时,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方式、传播策略及传播特征,分析研究传统儿童文学的出版现状及转型、新媒体化出路和新媒体儿童文学的数字多元化传播和经典化走向。第三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接受。该章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分析儿童这一特殊的文学接受主体的接受素质(包括语言文字能力、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审美能力的分析)和心理能力(生理、心理、文化),梳理儿童接受成长心理轨迹、阅读视野的特点,结合深度访谈的调研,重点分析全民阅读时代背景和儿童文学阅读的特点及新变化,分析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阅读方式、特征和发展方向,以及儿童文学阅读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第四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消费。该章将儿童文学放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语境下,以文学消费为核心切入,分析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对儿童文学的引导及其特征,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经典消逝”、娱乐至上、追逐游戏快感的特点;通过对重点儿童文学作家畅销书和作家富豪排行榜等信息数据比对,分析消费时代文学价值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总结儿童文学作品“商业化”“娱乐化”的特征,解析在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语境下儿童文学的“童年消逝”的危机与童年精神的文学重构。结论部分全面梳理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和消费的多维特征,通过新媒体媒介技术演进与儿童文学的关系畅想儿童文学的未来,既对儿童文学的娱乐化与商业化表示忧虑,也对新媒体时代的儿童文学发展和前景充满期待。
易璐[9](2020)在《初中美术绘本单元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绘本是最适合儿童阅读的图画书,它具有趣味性与知识性,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增长儿童的知识,让儿童感受真善美,发展儿童的审美能力。近年来,绘本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出现了很多关于绘本以及绘本阅读、绘本教学的相关研究。但是大多数关于绘本及其教学的研究都集中在学龄前或小学低年段,而初中阶段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虽然有研究者看到了美术教学中绘本的学科融合作用,但是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未形成可操作性的教育实践方法。由此,本文从初中美术中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出发对绘本单元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期借此开发出具有趣味性、综合性的绘本单元课程。本文除导论和结语以外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对绘本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特征进行了整理。第二部分对绘本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如跨学科学习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绘本单元教学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美术学习特点出发,深入分析了绘本单元教学的意义,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第四部分从绘本的内容与绘本所发挥的作用,两个方面对适合初中生学习的绘本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类,为绘本单元教学的设计奠定基础。第五部分从绘本与学科内容以及学习活动的粘合性、绘本选择的方法、按学习目标设计递进式单元教学,三个方面论述了绘本单元教学实施的策略。第六部分从绘本赏读、绘本写创、绘本分享、绘本表演四个方面对绘本单元教学的活动进行了设计,在绘本赏读教学活动中运用和探索了分级式绘本赏读、阶梯式绘本赏读、螺旋式绘本赏读的教学策略;在绘本写创教学活动中运用和探索了模仿式绘本写创、续写式绘本写创、原创式绘本写创、设计式绘本写创的教学策略;在绘本分享教学活动中运用和探索了贯穿式绘本分享、集中式绘本分享的教学策略;在绘本表演教学活动中运用和探索了经典式绘本表演和编创式绘本表演的教学策略,并为每一种绘本教学活动设计了教学案例。本文对绘本单元教学的研究,通过借助绘本这一媒介设计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的美术教学活动,激发初中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丰富跨学科教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希望为初中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充分发挥绘本的教育价值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陈禹男[10](2020)在《《儿童世界》与中国文学童话的发生》文中提出“五四”时期是我国童话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伴随着“儿童本位论”的确立,“童话”概念的引进,以周作人、郑振铎、叶圣陶为代表的文学童话先驱者们展开了辛勤的探索:构建童话理论体系,译介国外优秀童话,创作文学童话等。1922年创办的《儿童世界》为这一系列的童话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主编郑振铎在“童话主导”的编辑思想指导下,紧紧依靠叶圣陶、赵景深、耿济之等文学研究会同人,共同开拓童话新的疆域;通过“重述”的方式引进国外优秀童话,刺激国内童话创作活动;培养一批优秀的童话作家,为中国文学童话的发展储备力量;叶圣陶的《稻草人》更是“为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文学童话的道路。本文将郑振铎主编的《儿童世界》纳入“五四”这样一个破旧立新的大环境中,讨论其作为第一个文学童话刊物对于中国文学童话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追溯文学童话在《儿童世界》中萌芽、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方法上,采取理论探讨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时间上的纵向梳理还原民间童话到文学童话的发展过程。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本文引言部分交代了研究背景、意义和方法,并对《儿童世界》研究进行综述。第一章从思想基础、文学基础和对外国优秀童话的重述等方面梳理“五四”时期“民间童话”、“文学童话”的真正内涵,并结合郑振铎主编期间《儿童世界》刊载童话的基本情况探讨其“童话”理论及编辑思想。第二章是《儿童世界》作家对中国文学童话发生的影响。分别从郑振铎童话编辑思想和作家独创童话的初步尝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讨论《儿童世界》对中国文学童话的影响,如《儿童世界》是儿童的文学创作之形成、《儿童世界》划清和完善了中国文学童话的各种文体样式和《儿童世界》杂志对现代文学童话的贡献与意义。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
二、少儿期刊封面欣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少儿期刊封面欣赏(论文提纲范文)
(1)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无锡市H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阅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
二、幼儿阅读的社会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
三、幼儿园社团研究的相对缺乏 |
四、研究者的学术兴趣和实践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本论文的研究趋势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确立 |
一、H幼儿园阅读活动的开展现状 |
二、H幼儿园阅读活动存在的问题 |
三、研究问题的确立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行动研究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第三节 研究资料 |
一、资料的收集 |
二、资料的分析 |
三、资料的可信度 |
第四节 研究对象 |
一、研究场所 |
二、参与幼儿 |
三、参与教师 |
第五节 研究流程 |
一、准备阶段 |
二、实施、调整阶段 |
三、研究分析与写作 |
第三章 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 |
第一节 阅读小社团之“千千静听” |
一、“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介绍 |
二、“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
三、“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
四、“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
五、“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
六、“千千静听”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
第二节 阅读小社团之“金话筒” |
一、“金话筒”阅读小社团介绍 |
二、“金话筒”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
三、“金话筒”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
四、“金话筒”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
五、“金话筒”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
六、“金话筒”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
第三节 阅读小社团之“三味书屋” |
一、“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介绍 |
二、“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
三、“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
四、“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
五、“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
六、“三味书屋”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
第四节 阅读小社团之“巧手天地” |
一、“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介绍 |
二、“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
三、“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
四、“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
五、“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
六、“巧手天地”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
第五节 阅读小社团之“星光剧院” |
一、“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介绍 |
二、“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活动计划 |
三、“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网络图 |
四、“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活动实施 |
五、“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活动观察 |
六、“星光剧院”阅读小社团活动反思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资源分布网络图 |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要求 |
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行为的案例分析 |
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资源分布网络图 |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要求 |
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案例分析 |
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力的研究与分析 |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力资源分布网络图 |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要求 |
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行为的案例分析 |
四、幼儿艺术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阅读小社团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
二、阅读小社团促进了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
三、阅读小社团促进了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 |
第二节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全面 |
二、阅读小社团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的技能有待提高 |
第三节 研究建议 |
一、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支持策略 |
二、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支持策略 |
三、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艺术创造力发展支持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 A:活动介绍 |
附录 B:活动地图 |
附录 C:幼儿自主报名表 |
附录 D:活动名单 |
附录 E:观察记录表 |
(2)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视觉文化视角的确立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核心概念 |
一、视觉文化 |
二、图像转向 |
三、幼儿与幼儿文学 |
第三节 中国幼儿文学的历史发展 |
一、19世纪末之前的幼儿文学 |
二、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幼儿文学 |
三、1949年之后的幼儿文学 |
第一章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幼儿视知觉理论 |
一、幼儿视知觉的生理基础与心理基础 |
二、幼儿视知觉的心理特点 |
三、视觉文化环境中幼儿视知觉的发展 |
第二节 幼儿视觉素养理论 |
一、视觉素养与幼儿的视觉学习 |
二、幼儿视觉素养与语言素养的整合 |
第三节 视觉文化视域中的幼儿文学理论 |
一、立体的幼儿文学文本观 |
二、幼儿文学的召唤结构 |
第二章 当代幼儿文学的视觉文本形态 |
第一节 幼儿文学文本的插图语言——以《365夜故事》图画本为例 |
一、《365夜故事》:从文字版到图画本 |
二、《365夜故事》图画本的艺术特性 |
三、从听赏到观赏 |
第二节 幼儿文学出版的图画书化趋势 |
一、图画书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发展 |
二、图画书的定义 |
三、图文互动:幼儿文学叙事空间的拓展 |
四、视觉艺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重写——以童谣图画书为例 |
第三节 幼儿期刊文本的视觉呈现 |
一、幼儿期刊文本的视觉传达 |
二、幼儿期刊文本的图画书化 |
第四节 幼儿文学文本的影像化延伸 |
一、幼儿文学的影视改编 |
二、影像文本反哺幼儿文学 |
第五节 幼儿文学新型视觉文本——“网络游戏书” |
一、“网络游戏书”的兴起和发展 |
二、网络游戏书的文学化复制——以《植物大战僵尸》为例 |
三、反思与展望:从游戏走向游戏精神 |
第三章 幼儿文学活动的视觉化表现 |
第一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生产 |
一、视觉媒介与幼儿文学的视觉生产 |
二、幼儿文学视觉生产的产业化运营 |
第二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传播 |
一、幼儿文学视觉传播的形式与内容 |
二、关于幼儿文学视觉传播的思考——以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
第三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消费 |
一、视觉消费下的幼儿生存状况 |
二、视觉消费对幼儿文学的影响 |
第四章 视觉文化与中国幼儿文学重构 |
第一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观念重塑 |
一、幼儿文学的复杂性 |
二、视觉文化时代中的幼儿文学 |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形态重塑——以电子图画书为例 |
一、电子图画书的定义与分类 |
二、电子图画书的艺术特质 |
三、电子图画书的未来发展 |
第三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功能重塑 |
一、幼儿文学传统功能的坚守 |
二、幼儿文学功能的再认识:视觉艺术欣赏功能 |
三、幼儿文学视觉艺术欣赏功能呈现 |
第五章 对视觉文化时代幼儿文学的思考 |
第一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创作 |
一、童年经验的回归 |
二、文化责任的坚守 |
第二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研究 |
一、幼儿文学文字与图像之关系的再思考 |
二、幼儿文学感性深度的再理解 |
第三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阅读 |
一、图画书阅读与幼儿视觉素养 |
二、图画书阅读对幼儿视觉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 |
三、图画书阅读在幼儿视觉素养能力培养实践中的应用 |
结语 |
征引文献 |
一、中文着述 |
二、中文报刊论文 |
三、外文着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国当代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的视觉艺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五节 中国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一、奖励机制 |
二、市场需求 |
三、专业领域 |
第六节 论文难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八节 论文框架图 |
第二章 成语故事儿童绘本与视觉艺术的概况 |
第一节 儿童绘本概念界定、年龄界定与发展历程 |
一、儿童绘本的概念界定 |
二、儿童绘本的年龄界定 |
三、国内儿童绘本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国内当代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界定、意义及发展现状 |
一、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的界定 |
二、成语故事儿童绘本化的意义 |
三、国内当代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的发展现状 |
第三节 视觉艺术设计语言概述 |
一、视觉艺术的概念界定 |
二、艺术表现分类 |
三、艺术表现的构成元素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的分类与文本特征 |
第一节 成语故事的题材分类 |
一、寓言故事类成语 |
二、励志英才类成语 |
三、智慧哲理类成语 |
四、神话故事类成语 |
五、人际交往类成语 |
第二节 当代成语故事绘本的文本特征 |
一、当代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的想象性 |
二、当代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的逻辑性 |
三、当代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的生活化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的视觉设计分析 |
第一节 绘本中的画面构成 |
一、构图艺术耐人寻味 |
二、构成元素增加层次 |
三、造型艺术因龄而异 |
四、色彩语言情感丰富 |
第二节 绘本中的肌理艺术表现 |
一、水墨效果典雅朴实 |
二、水彩效果灵活多变 |
三、板绘效果奇妙创新 |
第三节 绘本中的版式设计 |
一、文字字体轻松活泼 |
二、文字编排形式各异 |
第四节 绘本的书籍装帧 |
一、外观设计有创新 |
二、开本大小注受众 |
三、内页设计巧互动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当代成语故事儿童绘本创作方法个例分析——《今非昔比的丹特与罗克》成语故事 |
第一节 分析思路框架图 |
第二节 《今非昔比》故事的文本创作分析 |
一、故事的出处与内容 |
二、绘本目标人群偏好 |
三、整体价值观符当代 |
四、文本创作富新意 |
第三节 绘本视觉艺术表现形式 |
一、版面设计呈现节奏感 |
二、角色造型体现趣味性 |
三、色彩搭配营造氛围感 |
四、书籍结构讲求细节感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之处 |
第三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当代中国成语故事儿童绘本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今非昔比的丹特与罗克》故事文本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4)磨稿六十载 寄情书海间 ——编辑出版家王子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评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王子野的编辑出版生涯 |
第一节 一介学徒登泰斗:王子野的多重身份 |
一、博览群书,功底深厚的学者 |
二、孜孜不倦,着作等身的译者 |
三、视野阔大,心系作者的编者 |
四、鉴赏独到,尊重文本的评者 |
第二节 六十余载勤编辑:王子野的活动历程 |
一、自学成家,开启编辑出版生涯(1930年-1936年) |
二、精深钻研,投身编辑出版革命(1937年-1949年) |
三、精益求精,指导编辑出版工作(1950年-1966年) |
四、宁折不屈,尽显出版责任担当(1967年-1977年) |
五、老而弥坚,心系国家出版事业(1978年-1994年) |
第三节 功垂竹帛系出版:王子野的主要成就 |
一、奠定《新华月报》编辑宗旨与风格 |
二、树立人民出版社的优良社风 |
三、参与大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
四、编纂《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丛书 |
第二章 王子野的编辑思想 |
第一节 编辑视野观 |
一、高举“编辑大有作为”旗帜 |
二、坚持“一分为二”的编辑求真观 |
三、力倡编辑读书风气 |
第二节 编辑选题观 |
一、推陈出新,促进书刊共荣 |
二、计划为先,优化图书选题 |
三、克服“书荒”,提升再版价值 |
第三节 编辑素养论 |
一、立场坚定的政治素养 |
二、编才三长的知识结构 |
三、终身学习的业务能力 |
四、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 |
第三章 王子野的出版管理 |
第一节 “一切为了好书”的规划管理 |
一、坚守出版的导向性 |
二、注重出书的优质性 |
三、强调规划的实用性 |
第二节 “从我做起从严抓起”的组织管理 |
一、严谨垂范的工作分享 |
二、科学严密的出版制度 |
第三节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管理 |
一、既“红”又“专”的人才培养 |
二、赋能与激励兼并的管理模式 |
第四章 王子野的出版风格 |
第一节 求实:出版宣传与革命实践高度融合 |
一、提倡“出版学”研究 |
二、坚守“双效”出版价值 |
三、肩负政治书籍出版使命 |
第二节 求美:注重书籍装帧与艺术审美功能 |
一、书评题字彰显审美特质 |
二、装帧设计点化整体构思 |
三、个性特色彰显艺术风格 |
第三节 求精:坚守出版法度与自主灵动相协调 |
一、固学之本,图文之新 |
二、皓首穷经,寻求善本 |
三、立足本土,放眼国际 |
第五章 王子野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一节 坚持走“学者化”编辑之路 |
一、构建博中求专的知识结构 |
二、炼就慧眼识金的感知能力 |
三、持有虚怀若谷的编辑修养 |
第二节 为作者群注入人文情怀 |
一、爱才惜才,重视青年作家的培养 |
二、伯乐相马,提倡兼容并包的作者观 |
三、以书会友,增进编作的互动交往 |
第三节 提升内容服务的读者意识 |
一、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
二、心怀读者,服务至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5)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研究 ——以《东方娃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出版品牌 |
1.2.2 期刊品牌 |
1.2.3 幼儿期刊品牌 |
1.3 研究基础 |
1.3.1 关于品牌建设的研究 |
1.3.2 关于期刊品牌的研究 |
1.3.3 关于幼儿期刊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贡献 |
2 中国幼儿期刊的发展概况 |
2.1 幼儿期刊的产品萌芽 |
2.2 幼儿期刊的市场形成 |
2.3 幼儿期刊的品牌探索 |
2.4 幼儿期刊的发展现状 |
3 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困境 |
3.1 品牌意识不足 |
3.1.1 品牌评价缺少 |
3.1.2 品牌规划欠缺 |
3.1.3 品牌延伸缺乏 |
3.2 期刊定位不清 |
3.2.1 办刊定位笼统 |
3.2.2 市场定位模糊 |
3.3 内容质量不精 |
3.3.1 刊物名称相似 |
3.3.2 选题栏目重复 |
3.3.3 装帧设计雷同 |
3.4 经营能力不强 |
3.4.1 发行增长速度慢 |
3.4.2 新媒体融合度低 |
3.4.3 版权输出实力弱 |
4 典型案例分析——《东方娃娃》品牌建设 |
4.1 《东方娃娃》简介和发展历程 |
4.1.1 《东方娃娃》简介 |
4.1.2 《东方娃娃》发展历程 |
4.2 期刊品牌定位 |
4.2.1 办刊定位特色化 |
4.2.2 市场细分个性化 |
4.3 期刊品牌内容 |
4.3.1 首倡绘本理念 |
4.3.2 开发个性选题 |
4.3.3 创新品牌栏目 |
4.3.4 打破装帧常规 |
4.4 期刊品牌经营 |
4.4.1 开拓网络发行渠道 |
4.4.2 打造绘本推广平台 |
4.5 期刊品牌延伸 |
4.5.1 书刊互动延伸出版 |
4.5.2 搭建数字出版平台 |
4.5.3 对外版权输出合作 |
4.5.4 构建儿童生态产业 |
5 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策略 |
5.1 强化品牌意识 |
5.1.1 紧跟出版政策 |
5.1.2 规划期刊发展 |
5.2 品牌精准定位 |
5.2.1 彰显儿童本位 |
5.2.2 办刊特色定位 |
5.2.3 市场细分定位 |
5.3 优化品牌内容 |
5.3.1 注重选题开发 |
5.3.2 打造品牌栏目 |
5.3.3 突出装帧设计 |
5.4 提升品牌经营 |
5.4.1 发行渠道网络化 |
5.4.2 推广活动品牌化 |
5.5 品牌多元延伸 |
5.5.1 打造期刊衍生品 |
5.5.2 新媒体融合发展 |
5.5.3 版权合作走出去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理由 |
二 选题意义 |
三 研究现状回顾 |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7)《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Harry Potter及其作者J.K.罗琳简介 |
二、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Harry Potter在中国的翻译史 |
一、Harry Potter在中国的出版概况 |
二、《哈利·波特》中译史 |
三、小结 |
第三章 《哈利·波特》在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中的接受 |
一、接受土壤的形成和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勃兴 |
二、《哈利·波特》中译本评介史 |
三、小结 |
第四章 赞助人对译本的操纵和目标读者接受错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
一、赞助人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操纵 |
二、Harry Potter和《哈利·波特》中译本的读者群定位 |
三、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
四、小结 |
第五章 从副文本视角与文本转换过程看《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偏差 |
一、副文本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儿童文学定位导向引发部分读者不满 |
二、误译、漏译导致《哈利·波特》中人物形象的扭曲和变形 |
三、“文字游戏”在转换过程中出现偏差:预期效果缺失,影响读者理解 |
四、《哈利·波特》中的习语翻译:适度异化才可保留异域文化意象 |
五、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8)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产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环境 |
一、文学生产与新媒体生产力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环境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新变化 |
一、儿童文学观念的时代嬗变 |
二、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多元化发展 |
三、儿童文学主题模式的拓宽丰富 |
第三节 儿童文学与新媒体融合的新发展 |
一、文学生产的新媒体化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网络化 |
三、视听先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特点 |
四、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数字化生存 |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传播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媒介 |
一、文学传播与媒介素养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的媒介融合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现状及转型 |
一、儿童文学传播的现状分析 |
二、儿童文学传播方式的转型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方式及策略 |
一、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方式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策略 |
三、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畅销书 |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接受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全民接受阅读 |
一、文学接受理论 |
二、新媒体与全民阅读时代的儿童阅读 |
第二节 儿童文学接受主体的特征分析 |
一、儿童读者的认知和身心发展特征分析 |
二、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分析 |
第三节 新媒体与儿童文学阅读 |
一、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方式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特点 |
三、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影响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消费 |
第一节 消费文化与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 |
一、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
二、新媒体时代文化转型与消费文化 |
三、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商业化 |
一、儿童文学的商业化写作 |
二、儿童文学畅销书与中国作家富豪榜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娱乐化 |
一、儿童文学的游戏性和游戏精神 |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娱乐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9)初中美术绘本单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目标 |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 研究方法 |
2. 创新之处 |
一、绘本的历史发展与特征 |
(一) 绘本的历史发展 |
1. 古画作品中绘本的源头 |
2. 社会变革中绘本的发展 |
3. 教育教学中绘本的引入 |
(二) 绘本的特征 |
1. 图文结合叙事 |
2. 儿童阅读为主 |
3. 知识趣味兼具 |
二、初中美术绘本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与针对的问题 |
(一) 绘本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 |
1. 以综合探索为目标的跨学科学习理论 |
2. 以多元发展为目标的多元智能理论 |
(二) 绘本单元教学针对的问题 |
1. 初中生美术学习兴趣急剧下降 |
2. 各门课程学习缺乏联系与综合 |
3. 学生缺乏有效使用绘本的指导 |
三、初中美术绘本单元教学的意义与可行性分析 |
(一) 绘本单元教学的意义 |
1. 图文结合的形式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
2. 多层次综合探索能有效发展想象力 |
3. 学科壁垒的打破利于促进知识融合 |
4. 递进的活动能充分发挥绘本的价值 |
(二) 绘本单元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1. 绘本图画叙事符合儿童认知特点 |
2. 绘本内容贴近儿童日常生活经验 |
3. 绘本形式符合儿童审美心理需要 |
4. 绘本教学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 |
四、适合初中生学习的绘本类型分析 |
(一) 从内容角度分析的绘本类型 |
1. 科学知识类绘本 |
2. 历史故事类绘本 |
3. 传统民俗类绘本 |
4. 诗歌诗词类绘本 |
5. 科幻想象类绘本 |
6. 日常生活类绘本 |
(二) 从作用角度分析的绘本类型 |
1. 科学普及类绘本 |
2. 思维训练类绘本 |
3. 想象开发类绘本 |
4. 生命教育类绘本 |
5. 品德培养类绘本 |
6. 成长励志类绘本 |
7. 人际交往类绘本 |
8. 自我与社会认知类绘本 |
五、初中美术绘本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
(一) 深入分析绘本的粘合性 |
1. 分析绘本粘合的学科内容 |
2. 提炼绘本粘合的学习活动 |
(二) 精心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绘本 |
1. 符合初中生身心特点 |
2. 兼具趣味性与哲理性 |
3. 凸显审美性与教育性 |
4. 能激发学生创意思维 |
(三) 按学习目标设计递进的单元教学 |
1. 把握绘本单元教学的横向递进关系 |
2. 协调绘本单元教学的纵向递进关系 |
六、初中美术绘本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 |
(一) 启发思维的绘本赏读教学 |
1. 绘本赏读策略 |
2. 《大卫之星》绘本赏读实施计划 |
(二) 表达创意的绘本写创教学 |
1. 绘本写创策略 |
2. 《七大洲》绘本写创实施计划 |
(三) 促进交往的绘本分享教学 |
1. 绘本分享策略 |
2. “绘本分享会”实施计划 |
(四) 综合学习的绘本表演教学 |
1. 绘本表演策略 |
2. 《老鼠娶新娘》绘本表演实施计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大卫之星》绘本赏读教学设计 |
附录2: “七大洲”绘本写创教学设计 |
附录3: “绘本分享会”教学设计 |
附录4: 《老鼠娶新娘》绘本表演教学设计 |
附录5: 图录 |
致谢 |
(10)《儿童世界》与中国文学童话的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儿童世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儿童世界》杂志简介 |
(五)“童话”与文学童话的概念界定 |
一、《儿童世界》与五四时期的文学童话创作 |
(一)思想基础:“儿童本位论”的确立 |
(二)文学基础:对文学童话的重视 |
(三)重述:对国外优秀童话的引入 |
(四)《儿童世界》:文学童话报刊史上的里程碑 |
二、《儿童世界》作家对中国文学童话发生的影响 |
(一)郑振铎童话编辑思想 |
(二)作家独创童话的初步尝试 |
三、《儿童世界》对中国文学童话的影响 |
(一)《儿童世界》:儿童的文学创作之形成 |
(二)《儿童世界》划清和完善了中国文学童话的各种文体样式 |
(三)《儿童世界》杂志对现代文学童话的贡献与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少儿期刊封面欣赏(论文参考文献)
- [1]阅读小社团活动中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无锡市H幼儿园为例[D]. 周玲莉. 江苏大学, 2020(05)
- [2]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D]. 洪妍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国当代成语故事儿童绘本的视觉艺术设计研究[D]. 陈月玥.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磨稿六十载 寄情书海间 ——编辑出版家王子野研究[D]. 曹必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品牌建设的中国幼儿期刊发展研究 ——以《东方娃娃》为例[D]. 刘钰洁. 南京大学, 2020(02)
- [6]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7]《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D]. 王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8]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D]. 潘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初中美术绘本单元教学研究[D]. 易璐.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儿童世界》与中国文学童话的发生[D]. 陈禹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