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油轴承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电机,涉及电机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含油轴承组件中润滑油容易外漏的技术问题。该组件包括电机转轴、套设在电机转轴上的含油轴承以及围绕含油轴承周向设置的储油槽,其中,在含油轴承朝向电机内部方向的侧面设有第一回油油路,第一回油油路允许自含油轴承与电机转轴的接触面在电机内部方向上流出的润滑油回油至储油槽;在含油轴承朝向电机外部方向的侧面设有第二回油油路,第二回油油路允许自含油轴承与电机转轴的接触面在电机外部方向上流出的润滑油回油至所述储油槽。本发明能使含油轴承两端流出的润滑油无外漏现象,有效提高了含油轴承组件的使用寿命和电机的安全性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含油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转轴(16)、套设在所述电机转轴(16)上的含油轴承(17)以及围绕所述含油轴承(17)周向设置的储油槽(18),其中,在所述含油轴承(17)朝向电机内部方向的侧面设有第一回油油路,所述第一回油油路允许自所述含油轴承(17)与所述电机转轴(16)的接触面在电机内部方向上流出的润滑油回油至所述储油槽(18);在所述含油轴承(17)朝向电机外部方向的侧面设有第二回油油路,所述第二回油油路允许自所述含油轴承(17)与所述电机转轴(16)的接触面在电机外部方向上流出的润滑油回油至所述储油槽(18)。
设计方案
1.一种含油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转轴(16)、套设在所述电机转轴(16)上的含油轴承(17)以及围绕所述含油轴承(17)周向设置的储油槽(18),其中,在所述含油轴承(17)朝向电机内部方向的侧面设有第一回油油路,所述第一回油油路允许自所述含油轴承(17)与所述电机转轴(16)的接触面在电机内部方向上流出的润滑油回油至所述储油槽(18);在所述含油轴承(17)朝向电机外部方向的侧面设有第二回油油路,所述第二回油油路允许自所述含油轴承(17)与所述电机转轴(16)的接触面在电机外部方向上流出的润滑油回油至所述储油槽(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油油路包括在第一垫圈(13)与所述含油轴承(17)相接触的端面上设置的导油槽(131),所述导油槽(131)允许自所述含油轴承(17)与所述第一垫圈(13)的接触面流出的润滑油向所述储油槽(18)的方向回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油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圈(13)为石墨垫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油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131)呈伞形凹槽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油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131)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垫圈(13)的中心轴线设置的内边(1311)和远离所述第一垫圈(13)的中心轴线设置的外边(1312),其中,所述内边(1311)和所述外边(1312)所形成的夹角(B)范围为50~8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油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油油路还包括在轴承压盖(11)和轴承压爪(19)之间设置的回油件(12),所述回油件(12)能够收集自所述导油槽(131)导出的润滑油,并允许所收集的润滑油向所述储油槽(18)方向回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含油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油件(12)靠近所述含油轴承(17)的一侧设有集油台(121),并且,所述导油槽(131)的外边(1312)朝向所述集油台(121)设置,以使沿所述导油槽(131)的外边(1312)甩出的润滑油收集至所述集油台(12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含油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台(121)呈L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含油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油件(12)与所述轴承压爪(19)的接触面上设有朝向所述储油槽(18)方向设置的凸台(122),在所述轴承压爪(19)上设有允许所述凸台(122)穿过的通孔(191),以使所述凸台(122)穿过所述通孔(191)并延伸至所述储油槽(18)内。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含油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件(12)为毛毡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油油路包括在电机端盖(10)与所述含油轴承(17)相接触的内壁上设置的回油槽(101),所述回油槽(101)的一端与所述储油槽(18)相连通,以便将自所述含油轴承(17)与所述电机转轴(16)的接触面在电机外部方向上流出的润滑油导入至所述储油槽(18)。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含油轴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槽(101)包括多个,且多个所述回油槽(101)围绕所述电机端盖(10)的内壁周向设置。
13.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含油轴承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含油轴承组件的第一垫圈(13)朝向电机内部方向的侧面依次设置的第二垫圈(14)和挡圈(15),其中,所述第一垫圈(13)、所述第二垫圈(14)以及所述挡圈(15)分别套设在电机转轴(16)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垫圈(14)为橡胶垫圈。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含油轴承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电机。
背景技术
含油轴承组件因能在摩擦副中提供润滑油,并且具有成本低、噪音低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在各类电机中。现有技术中,含油轴承组件包括电机端盖、润滑油、含油轴承、轴承压盖、轴承压爪、石墨垫圈、橡胶垫圈、碗型介子、开口挡圈和电机转轴。其中,套设在电机转轴上的含油轴承安装于电机端盖上,通过轴承压盖和轴承压爪将含油轴承压紧至电机端盖。在含油轴承靠近电机内部的侧边依次设置石墨垫圈、橡胶垫圈、碗型介子和开口挡圈,以便将含油轴承压紧定位在电机端盖上。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的含油轴承组件并非是封闭结构,而是开放式结构。这导致位于含油轴承与电机转轴之间的润滑油容易从含油轴承的两端流出,含油轴承中的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外漏,使得含油轴承使用寿命降低;同时泄漏的润滑油会挥发,挥发的润滑油也会对电机内部的绝缘部件产生化学反应而导致零部件的老化,进而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油轴承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电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含油轴承组件中润滑油容易外漏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含油轴承组件,包括电机转轴、套设在所述电机转轴上的含油轴承以及围绕所述含油轴承周向设置的储油槽,其中,在所述含油轴承朝向电机内部方向的侧面设有第一回油油路,所述第一回油油路允许自所述含油轴承与所述电机转轴的接触面在电机内部方向上流出的润滑油回油至所述储油槽;在所述含油轴承朝向电机外部方向的侧面设有第二回油油路,所述第二回油油路允许自所述含油轴承与所述电机转轴的接触面在电机外部方向上流出的润滑油回油至所述储油槽。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回油油路包括在第一垫圈与所述含油轴承相接触的端面上设置的导油槽,所述导油槽允许自所述含油轴承与所述第一垫圈的接触面流出的润滑油向所述储油槽的方向回油。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垫圈为石墨垫圈。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油槽呈伞形凹槽结构。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油槽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垫圈的中心轴线设置的内边和远离所述第一垫圈的中心轴线设置的外边,其中,所述内边和所述外边所形成的夹角范围为50~80°。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回油油路还包括在轴承压盖和轴承压爪之间设置的回油件,所述回油件能够收集自所述导油槽导出的润滑油,并允许所收集的润滑油向所述储油槽方向回油。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回油件靠近所述含油轴承的一侧设有集油台,并且,所述导油槽的外边朝向所述集油台设置,以使沿所述导油槽的外边甩出的润滑油收集至所述集油台。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集油台呈L型结构。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回油件与所述轴承压爪的接触面上设有朝向所述储油槽方向设置的凸台,在所述轴承压爪上设有允许所述凸台穿过的通孔,以使所述凸台穿过所述通孔并延伸至所述储油槽内。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回油件为毛毡结构。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回油油路包括在电机端盖与所述含油轴承相接触的内壁上设置的回油槽,所述回油槽的一端与所述储油槽相连通,以便将自所述含油轴承与所述电机转轴的接触面在电机外部方向上流出的润滑油导入至所述储油槽。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回油槽包括多个,且多个所述回油槽围绕所述电机端盖的内壁周向设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所述的含油轴承组件。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还包括在所述含油轴承组件的第一垫圈朝向电机内部方向的侧面依次设置的第二垫圈和挡圈,其中,所述第一垫圈、所述第二垫圈以及所述挡圈分别套设在电机转轴上。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垫圈为橡胶垫圈。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含油轴承组件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含油轴承组件包括在含油轴承朝向电机内部方向的侧面设置的第一回油油路和在含油轴承朝向电机外部方向的侧面设置的第二回油油路,从而通过第一回油油路使得含油轴承与电机转轴的接触面在电机内部方向上流出的润滑油回油至储油槽;同时通过第二回油油路使得含油轴承与电机转轴的接触面在电机外部方向上流出的润滑油回油至储油槽,从而使得含油轴承外漏的润滑油最终回油至储油槽并供回至含油轴承,使得润滑油无外漏现象,提高了含油轴承组件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了电机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含油轴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部位A第一回油油路的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的含油轴承组件中第一垫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含油轴承组件中回油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部位B第二回油油路的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的含油轴承组件中电机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部位Ⅱ的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的含油轴承组件中电机端盖的右视图。
图中:10-电机端盖;11-轴承压盖;12-回油件;13-第一垫圈;14-第二垫圈;15-挡圈;16-电机转轴;17-含油轴承;18-储油槽;19-轴承压爪;101-回油槽;121-集油台;122-凸台;131-导油槽;1311-内边;1312-外边;191-通孔;B-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1至图8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含油轴承组件,包括电机转轴16、套设在电机转轴16上的含油轴承17以及围绕含油轴承17周向设置的储油槽18。其中,在含油轴承17朝向电机内部方向的侧面设有第一回油油路,第一回油油路允许自含油轴承17与电机转轴16的接触面在电机内部方向上流出的润滑油回油至储油槽18。在含油轴承17朝向电机外部方向的侧面设有第二回油油路,第二回油油路允许自含油轴承17与电机转轴16的接触面在电机外部方向上流出的润滑油回油至储油槽18。从而使得含油轴承两端外漏的润滑油均能够回油至储油槽并供回至含油轴承,使得润滑油无外漏现象,提高了含油轴承组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电机的安全性能。
优选的,储油槽18为由含油轴承17外周面、电机端盖10、轴承压盖11以及轴承压爪19围成的储油腔体,以使储油槽18内的润滑油与含油轴承17接触而向含油轴承17供给润滑油。
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回油油路包括在第一垫圈13与含油轴承17相接触的端面上设置的导油槽131。导油槽131允许自含油轴承17与第一垫圈13的接触面流出的润滑油向储油槽18的方向回油。优选的,第一垫圈13为石墨垫圈。优选的,导油槽131呈伞形凹槽结构。从而通过第一垫圈13上的导油槽131能够将含油轴承17朝向电机内部方向流出的润滑油由之前的水平流动散射状且不可控的甩出方向变为按照导油槽的导出方向流动。优选的,如图3,导油槽131包括靠近第一垫圈13的中心轴线设置的内边1311和远离第一垫圈13的中心轴线设置的外边1312。其中,内边1311和外边1312的夹角B的范围为50~80°。内边1311用于将含油轴承与第一垫圈13接触面溢出的润滑油导入至导油槽131内,外边1312用于将润滑油甩出至储油槽的方向。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回油油路还包括在轴承压盖11和轴承压爪19之间设置的回油件12。回油件12能够收集自导油槽131导出的润滑油,并允许其向储油槽18方向回油,即回油件12能够收集导油槽的外边1312甩出的润滑油,并使收集的润滑油向储油槽18的方向回油。优选的,在回油件12靠近含油轴承17的一侧设有集油台121。并且,优选的,导油槽131的外边1312朝向集油台121设置。以使外边1312甩出的润滑油恰好进入回油件12的集油台121。优选的,集油台121呈L型结构。即,集油台121具有两个相垂直相交的侧面形成的开口。优选的,导油槽131的外边1312朝向L型结构的开口。优选的,L型结构的集油台121的竖直侧面比第一垫圈13的外边1312的底部高1.5~2mm,使得外边1312能够朝向集油台121,从而使得沿外边1312甩出的润滑油进入回油件12内。
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4所示,在回油件12与轴承压爪19的接触面上设有朝向储油槽18方向设置的凸台122。在轴承压爪19上设有允许凸台122穿过的通孔191,以使凸台122穿过通孔191并延伸至储油槽18内。因此,自含油轴承17与电机转轴16的接触面在朝向电机内部方向流出的润滑油能够通过导油槽131导油至回油件12上进行收集,再通过回油件12上的凸台122进入储油槽18,进而供回给含油轴承。优选的,回油件12为毛毡结构,毛毡结构具有回油功能,能够使集油台上收集的润滑油回油至储油槽。
因此,在电机转轴旋转时,含油轴承内部的润滑油将进入电机转轴与含油轴承件的摩擦副,并自含油轴承的两端流出,在电机内部方向,如图2所示,从含油轴承摩擦副流出的润滑油,能够从第一垫圈与含油轴承的接触面流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流出的润滑油会沿着第一垫圈的导油槽内边汇聚于导油槽内,如图3所示,并通过第一垫圈的导油槽外边流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得润滑油沿外边甩出,从而改变了润滑油的流动方向,使其由原来水平流动散射状的甩出方向变为按照外边的倾斜方向流出,使其能够可控的在回油件上进行收集。回油件收集到润滑油后,润滑油会通过回油件上的凸台流入储油槽,从而实现在电机内部方向上的集油回油功能,而不会导致润滑油从轴承压盖与第一垫圈的间隙中泄漏,实现在电机内部方向上润滑油的循环使用。
进一步的,如图5-图7所示,第二回油油路包括在电机端盖10与含油轴承17相接触的内壁上设置的回油槽101。回油槽101的一端与储油槽18相连通,以便将自含油轴承17与电机转轴16的接触面在电机外部方向上流出的润滑油导入至储油槽18。从而将自含油轴承17朝电机外部方向流出的润滑油通过第二回油油路回油至储油槽18内,避免了润滑油在电机外部的泄漏。优选的,回油槽101包括多个。且多个回油槽101围绕电机端盖10的内壁周向设置,如图8所示。优选的,回油槽101为在电机端盖10内壁上形成的凹槽结构。优选的,回油槽101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圆形。因此,在电机转轴旋转时,含油轴承内部的润滑油进入电机转轴与含油轴承之间的摩擦副,并从含油轴承两端流出,在电机外部方向,自含油轴承端部流出的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呈散射状被甩至电机端盖内壁上,在电机端盖内壁上的润滑油从回油槽流回至储油槽内,从而不会因缺乏润滑油流道而导致润滑油从电机外部方向的电机端盖轴孔处流出,从而实现了在电机外部方向上润滑油的循环利用。
本发明的含油轴承组件具有结构简单、容易生产、成本低等优点,有利于实际加工生产与量产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所述的含油轴承组件。优选的,本发明的电机还包括在含油轴承组件的第一垫圈13朝向电机内部方向的侧面依次设置的第二垫圈14和挡圈15,如图1所示。其中,第一垫圈13、第二垫圈14以及挡圈15分别套设在电机转轴16上。以对含油轴承进行定位。优选的,第二垫圈14为橡胶垫圈,设置在第一垫圈13和挡圈15之间起到减震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10589797.6
申请日:2019-07-02
公开号:CN110296150A
公开日:2019-10-01
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授权时间:主分类号:F16C 33/66
专利分类号:F16C33/66;H02K5/16
范畴分类:27B;
申请人:珠海凯邦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珠海凯邦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龙山二路西六号
发明人:陈志文;卓祖德;李庆;陈东锁
第一发明人:陈志文
当前权利人:珠海凯邦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付登云
代理机构:1147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