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局部化论文_杨小彬,韩心星,王逍遥,张子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形局部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局部,散体,模型,承载力,裂隙,力矩,塑性。

变形局部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彬,韩心星,王逍遥,张子鹏[1](2019)在《等幅循环加载岩石变形局部化带位移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是一种非均质天然工程材料,在工程中往往处于一种循环往复加载状态之中,研究循环加载过程中岩石的变形局部化演化规律,为岩土工程结构的稳定性提供理论支持。将循环加载简化为等幅循环和分级等幅循环2种加载条件,开展红砂岩试件的2种循环加载方式下的实验研究,采用CCD(Charge-Coupled Device)相机对试验过程中试件的变形图像进行采集,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分析了等幅循环加载过程中试件变形局部化带位移演化规律。分析发现:循环加载全过程中,局部化带位移随加卸载应力呈现波动上升变化;相对于加载应力的变化,位移演化存在时间滞后性,且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位移存在明显的累积效应。循环加卸载过程中,局部化带位移顶点相对于加载应力顶点的滞后时间数值于循环前期呈平稳波动、循环后期呈上升波动;局部化带位移底点相对于卸载应力底点的滞后时间数值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呈现平稳波动。整个循环过程中,当加载或卸载到同一应力水平时,局部化带的位移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每次循环过程中的同一应力水平下,卸载过程的位移数值大于加载过程的位移数值。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局部化带位移存在明显的缓慢演化阶段和加速演化阶段。在试件破坏前,卸载底点处的局部化带位移值明显趋近于加载顶点处的局部化位移值,该局部化带位移演化特征可以作为循环加载过程中岩石试件或结构失稳破坏的一个前兆信息。研究可为循环荷载下的岩土工程材料或结构的失稳破坏提供新的特征力学监测量,即在某一特定应力环境中,当低应力状态的变形量值与相对高应力状态的变形量值都随时间发生增大且低应力对应的变形量值增加速率明显大于高应力对应的变形量值增加速率时,岩土材料或结构将会发生失稳破坏。(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巍,赵同彬,宋义敏,张泽,房凯[2](2017)在《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巴西圆盘变形局部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岩石拉破坏过程中的变形局部化特征,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进行了巴西圆盘劈裂试验及变形场测试,分析了圆盘试件破坏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巴西圆盘在压密阶段即已出现较明显的水平位移局部化现象,弹性阶段的局部化区域由上下端向中部扩展,在塑性阶段演化为近似中心对称的扇形;巴西圆盘左右背向位移差过大时,试件中部会呈现一条零位移条带,并在峰值点时张拉破坏为裂隙带。(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谢俊峰,何声馨,李大磊,李延民,张二亮[3](2017)在《表面状态对疲劳塑性变形局部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的表面状态对Waspaloy~(TM)镍基高温合金塑性变形局部化的影响,确定最优的评价塑性应变局部化的叁维表面粗糙度参数。方法对两组Waspaloy~(TM)高温镍基合金先进行机械抛光至0.02mm,然后分别进行电解抛光和化学蚀刻,得到不同的两种表面状态。通过制作标准试样进行疲劳试验得到疲劳寿命,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叁维表面轮廓仪分析Waspaloy~(TM)镍基高温合金在电解抛光和化学蚀刻处理前后的表面形貌以及裂纹萌生形貌。结果试样经过电解抛光和化学蚀刻后,电解抛光表面质量更好,叁维表面粗糙度Sa(表面算数平均偏差)分别是0.001、0.018mm,经过疲劳试验后的值分别为0.024、0.026mm,表面粗糙度参数Sp(表面最大峰高)均为0.131mm。电解抛光试样的疲劳寿命为800,化学蚀刻试样的疲劳寿命为700。经过化学蚀刻和电解抛光的试样疲劳裂纹均是从滑移带处开始产生,并沿滑移带扩展。结论表面状态影响材料的疲劳寿命,表面粗糙度小的试样疲劳寿命长。叁维表面粗糙度参数Sp适用于描述材料疲劳塑性应变局部化,其临界值揭示了材料裂纹萌生。(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7年02期)

郑亚东,张进江,王涛,张青,张波[4](2016)在《控制变形局部化的最大有效力矩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北美科迪勒拉区鉴别出大型低角正断层或拆离断层。长期以来,没有合理的力学成因解释。直到12年前,《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在国际构造地质学杂志(JSG)上发表(Zheng et al.,2004),对大型低角度拆离断层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受到国内外同行关注,公认为一原始创新成果。通过12年来通过实践,获得如下主要新认识和进展:(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八)——专题75:变形局部化与最大有效力矩准则、专题76:地球生物学、专题77:环境有机地球化学、专题78: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期刊2016-10-15)

李术才,孙超群,许振浩,李利平,张延欢[5](2016)在《基于无网格法的含缺陷岩石变形局部化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主开发的基于无网格法的岩石力学计算分析程序,采用Mohr-Coulomb破坏准则,考虑材料塑性屈服后的软化特性,研究单轴压缩条件下含一个缺陷的岩石试样的变形特性,探讨含缺陷材料的岩石变形局部化的演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岩石试件的破坏是一个渐进破坏的过程;加载过程中试件中的缺陷弱粒子首先出现粒子破坏并产生声发射,随加载进行试件产生微裂隙并扩张形成一个变形局部化带,局部化带扩张、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明显的剪切破坏带,缺陷粒子对试件的破坏起到了控制作用。岩石的声发射记录了岩石材料的塑性破坏过程,岩石试件的剪切破坏带与塑性区的发展具有非常类似的规律,但塑性区面积要大于剪切破坏带,从所处位置来看剪切破坏带位于塑性区之内,通过研究声发射特征信息发现变形局部化发生在应力-加载步(应变)达到峰值强度前。(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6年S1期)

常江芳,楚锡华,徐远杰[6](2015)在《横观各向同性岩土结构极限承载力和变形局部化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Cosserat连续体,发展了描述横观各向同性岩土材料的弹塑性模型,推导了一致性映射返回算法的迭代格式及模量矩阵,结合适用于Cosserat连续体的平面应变8节点减缩单元应用ABAQUS用户自定义单元接口UEL进行了数值实现.数值算例调查分析了各向异性程度和材料主方向对横观各向同性岩土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和变形局部化模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胡晶,姚仰平,罗汀[7](2015)在《基于UH模型的土体变形局部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变局部化现象广泛地存在于超固结土和砂土的室内及现场试验中。当土体发生破坏时,土体变形往往集中在狭窄的带状区域,并且破坏面上的强度并非同时发挥。超固结度、围压、摩擦角、温度及加载应变率等因素的改变均可以使土体强度提高,但上述部分因素在提高土体强度的同时却可能对土体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土体更易发生局部化破坏。因而基于UH模型(统一硬化模型),采用平面应变下的分叉理论解对土体局部化问题进行分叉分析,探究了超固结度、围压、临界状态应力比、温度及加载应变率对分叉应变影响,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此外,通过有限差分方法在平面应变条件下对局部化现象进行数值模拟,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与理论解相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7-17)

胡晶,姚仰平,罗汀[8](2015)在《基于UH模型的土体变形局部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变局部化现象广泛地存在于超固结土和砂土的室内及现场试验中。当土体发生破坏时,土体变形往往集中在狭窄的带状区域,并且破坏面上的强度并非同时发挥。超固结度、围压、摩擦角、温度及加载应变率等因素的改变均可以使土体强度提高,但上述部分因素在提高土体强度的同时却可能对土体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土体更易发生局部化破坏。因而基于UH模型(统一硬化模型),采用平面应变下的分叉理论解对土体局部化问题进行分叉分析,探究了超固结度、围压、临界状态应力比、温度及加载应变率对分叉应变影响,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此外,通过有限差分方法在平面应变条件下对局部化现象进行数值模拟,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与理论解相一致。(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杨涵,徐文杰,张启斌[9](2015)在《散体颗粒介质变形局部化宏–细观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散体颗粒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特殊的介质,受内部组构影响,散体颗粒介质在外荷载作用下发生明显的变形局部化效应,这也是岩土力学领域一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目前对于其机制研究方面大都局限于细观统计参数的分析,忽视了宏观现象与细观机制的内在联系。本文以砂土颗粒介质为例,运用离散元法对其在直剪试验过程中的宏–细观力学特性及变形破坏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并取得一些有意义的认识。根据数值试验中试样在不同法向应力下剪应力比的发展,从颗粒运动角度探讨试样宏观抗摩擦特性变化趋势的细观机制;发现描述细观组构的各向异性参数及主方向与宏观上剪应力比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反映试样宏细观演化的统一性;通过对于颗粒旋转的统计分析,揭示颗粒间摩擦作用是维持细观力学结构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力链网络的形态演化分析,发现试样大主应力方向与各向异性主方向一致,力链密集程度随剪切过程下降,试样孔隙度随之上升;提出不同法向应力下的2种主要力链结构的力学模型,通过稳定性分析与能量累积释放理论解释宏观力学参数波动情况的原因,揭示散体颗粒介质变形局部化和体应变剪胀的细观机制。(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王延宁[10](2014)在《裂隙岩体变形局部化及能量演化规律模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岩体是一种非连续介质体,其内部充斥着大量裂隙、空隙等缺陷,使岩体力学性质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节理、裂隙在外载下的扩展、贯通对岩体的力学特性产生显着的影响,也是导致岩体发生局部化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对裂隙岩体力学性质和变形局部化过程的正确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从能量观点可知,岩体的破坏本质上是能量耗散和释放的结果,从能量角度研究岩体变形破坏的力学相应特点及本质特征,能较真实的反映岩体的破坏规律。本文通过相似材料模拟玄武岩等脆性材料,制作不同裂隙倾角的单裂隙试样和不同空间分布的双裂隙试样。以粒子成像测速技术方法作为试验观测手段,采用自主研发“YY-L600型”双轴压缩试验系统进行不同应力加载速率下的双轴压缩试验。分析了裂隙试样的力学性质、变形局部过程及裂纹贯通模式。从能量观点,研究了在加载过程中裂隙试样的能量演化规律及能耗特征。主要成果如下:(1)试样峰值强度随裂隙倾角增大呈V型分布,α=45°达到最小值,并随加载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充填裂隙试样强度明显大于张开裂隙试样;双裂隙试样中重迭裂隙试样强度最大。裂隙岩体试样起裂角及起裂应力变化规律:翼裂纹起裂角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大而减小,且两者关系可以用指数曲线来表示。起裂应力与峰值强度比值随裂隙倾角和加载速率增大均呈增大趋势。正、反翼裂纹夹角无明显差异,均在130°左右分布。(2)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变化规律: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大,KⅠ呈近似线性下降,KⅡ表现为曲线变化特征,先增后降。依据相对应力强度因子和相对断裂韧度的比值,确定了裂纹断裂判据。(3)采用位移场方差作为位移场特征统计指标,方差S曲线在试样破坏之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有效的描述岩体变形局部化的演化过程,同时结合位移分布云图可以直观的观察变形局部化过程以及变形局部化区域。(4)裂纹扩展贯通模式:①单裂隙岩体试样:随着裂隙倾角增大,试样贯通破坏模式从张性贯通破坏模式过渡为张剪复合贯通破坏模式再转为拉伸劈裂破坏模式。②双裂隙岩体试样:共线裂隙试样和重迭裂隙试样,随着加载速率增大,贯通模式由张剪复合贯通模式转变为张性贯通模式,非共线非重迭裂隙试样,均表现为张剪复合贯通。岩桥贯通模式分为无贯通、张性贯通、剪切贯通、张剪复合贯通。(5)对比分析了裂隙试样不同变形阶段的能量转化规律:压密与弹性变形阶段,输入能量绝大部分以可释放应变能形式储存,仅有少量能量耗散于裂隙闭合压密过程。破裂发展阶段,随着裂纹的萌生、扩展,吸收能量逐渐向耗散能转化。峰后破坏阶段,前期储存的可释放应变能以动能、表面能等形式快速释放,形成宏观破裂面。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大,峰前耗散能和耗散能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可释放应变能逐渐增大;加载速率越大,峰前耗散能和耗散能比例越小。(6)从裂纹贯通模式分析,张剪复合贯通:峰前剪切裂纹的萌生、扩展伴随大量能量耗散,塑性变形较大,造成试样的强度丧失,且峰前可释放应变能储存量率较小,峰后可释放应变能没有较好的释放条件,导致试样沿着裂纹贯通面塑性流动,应变能主要以摩擦热能的形式耗散。张性贯通为翼裂纹贯通,能量耗散量相对较小,可释放应变能存储率较高,在峰后可释放应变能迅速集中释放,致使试样向能量释放的方向张裂,破坏时张性裂纹增多并常伴有弹射现象。(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变形局部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岩石拉破坏过程中的变形局部化特征,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进行了巴西圆盘劈裂试验及变形场测试,分析了圆盘试件破坏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巴西圆盘在压密阶段即已出现较明显的水平位移局部化现象,弹性阶段的局部化区域由上下端向中部扩展,在塑性阶段演化为近似中心对称的扇形;巴西圆盘左右背向位移差过大时,试件中部会呈现一条零位移条带,并在峰值点时张拉破坏为裂隙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形局部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杨小彬,韩心星,王逍遥,张子鹏.等幅循环加载岩石变形局部化带位移演化规律[J].煤炭学报.2019

[2].张巍,赵同彬,宋义敏,张泽,房凯.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巴西圆盘变形局部化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谢俊峰,何声馨,李大磊,李延民,张二亮.表面状态对疲劳塑性变形局部化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7

[4].郑亚东,张进江,王涛,张青,张波.控制变形局部化的最大有效力矩准则[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八)——专题75:变形局部化与最大有效力矩准则、专题76:地球生物学、专题77:环境有机地球化学、专题78: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2016

[5].李术才,孙超群,许振浩,李利平,张延欢.基于无网格法的含缺陷岩石变形局部化数值模拟研究[J].岩土力学.2016

[6].常江芳,楚锡华,徐远杰.横观各向同性岩土结构极限承载力和变形局部化的数值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7].胡晶,姚仰平,罗汀.基于UH模型的土体变形局部化分析[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15

[8].胡晶,姚仰平,罗汀.基于UH模型的土体变形局部化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5

[9].杨涵,徐文杰,张启斌.散体颗粒介质变形局部化宏–细观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

[10].王延宁.裂隙岩体变形局部化及能量演化规律模拟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青藏高原地区动力学背景图夹具及试件安装图:(a)夹具及试件安...(b2)所示回收试件变形的实验结果与引...变形局部化带随倾角的变化曲线变形局部化带随倾角的变化曲线

标签:;  ;  ;  ;  ;  ;  ;  

变形局部化论文_杨小彬,韩心星,王逍遥,张子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