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束装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离子,粒子,装置,流光,毛细管,针孔,磁铁。
微束装置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郭金龙[1](2018)在《基于兰州重离子微束装置的单粒子效应分析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器工作的近地轨道存在着复杂的空间辐射环境,这类辐射主要来自于银河宇宙射线、太阳粒子事件和地球俘获带离子地球俘获带离子。空间辐射环境对运行其中的航天器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表现在总剂量效应、位移损伤效应引起的电子器件性能老化,以及由单粒子效应引起的电子器件功能故障和损毁,其中由单粒子效应造成的航天器故障已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我国太空探索进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对航天器性能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航天器单粒子效应地面检验评估和针对性地抗辐射加固设计攸关我国航天器稳健运行和关键航天器件国产化,对于我国航天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微束技术具备极高的空间分辨和准确的辐射剂量控制能力,其在单粒子效应机理研究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国际上已在基于微束装置的单粒子效应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而我国由于微束技术起步较晚,同时受限于束流时间等因素,在单粒子效应微束研究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开展。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于2011年建成了国际上能力最高的微束装置,该微束是开展单粒子效应研究的良好实验平台。但鉴于该微束系统复杂,控制技术要求高,要在该实验平台上开展单粒子效应研究,需要有完善的实验分析系统支持。本论将文详细论述了作者基于LIHIM的单粒子效应分析技术的研究工作,作者通过搭建由受测器件定位、离子辐照、数据采集和在线分析四大功能单元组成的单粒子效应微束分析系统,在微束实验平台上实现了受测器件精确定位,束流指向性辐照、数据采集和信息交互,以及单粒子效应空间绘图分析等功能。在该过程主要解决了如何实现大气环境下电子器件精确定位辐照、如何实现单离子探测和控制技术、如何是实现系统间信号的快速通讯和传输和如何进行大吞吐量数据的计算机汇总分析。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开展单粒子效应实验,检验了实验技术的可靠性,同时获得了大量有效的实验数据。总的来说该工作的开展将能服务于国内单粒子效应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宋明涛,曹凝[2](2012)在《中能重离子微束辐照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1科学背景重离子微束装置是将重离子束的束斑缩小到微米尺度,并能对重离子进行准确定位/定点(位置精确到微米量级)和精确计数(准确计数到单个离子)。利用重离子定位定量照射靶材料(细胞或其他非生物材料),可以揭示重离子辐照效应产生的本质,是探索离子——物质相互作用效应机理及其应用途径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期刊2012年06期)
王旭飞,李嘉庆,王建中,张杰雄,张伟[3](2012)在《复旦大学单粒子微束装置研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实现载能离子以精确数目对活态单细胞特定位置的定位照射,为环境低剂量辐照效应、空间辐射生物学、重离子治癌基础等研究提供精确实验手段。方法:加速器离子束流结合微准直器获取高分辨微束;离子探测结合快速束开关精确控制离子数目;细胞图像分析提取坐标并控制样品台精密扫描实现微束对细胞逐一定位照射。结果:2×3MV串列加速器(NEC-9SDH-2)质子束流经30°水平和90°垂直偏转至辐照终端;经内径1.5μm,长1mm的毛细管准直器已获得3MeV(FWHM~40keV)的单能质子微束,束分辨<2.2μm(半高宽);采用13μm薄膜闪烁体的特制探测结构结合关断速度<1μs的高压静电偏转开关实现了单粒子定量照射精度>95%;微束定位照射误差<±2.2μm。结论:装置的空间分辨、定量精度和定位误差等核心性能指标已达到开展单细胞辐照实验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核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文集》期刊2012-11-12)
杜广华[4](2011)在《高能重离子微束装置调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o get micrometer spatial resolution in the study of radiation effects in solids and biological samples after high-energy heavy ion irradiation, a high energy heavy ion microbeam facility was constructed in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 (IMP) of CAS. This facility that, locates at the TR0 station of HIRFL is designed for irradiation of targets kept both in vacuum chamber and in air[1]. As shown in Fig.1, the horizontal beam supplied by HIRFL is firstly focused at the object-slit by the primary quadrupole triplet, then is bent down to the basement by two 45° dipole magnets. The achromatic quadrupole magnet together with the two 45° bending magnets composes a symmetry achromatic configuration. The beam is restricted by a series of micro-slits and finally focused by a high-gradient quadrupole triplet (123 T/m) 3.6 m downstream of the bending magnets. This quadrupole triplet is assembled as a monoblock for vertical mounting to reduce the corresponding parasitic aberrations and alignment errors during separated quadrupole installation. This curved design eliminates most of the radiation from high energy beam at the working station of the microbeam, furthermore it facilitates the cell observation during irradiation of biological samples mounted with medium.(本文来源于《IMP & HIRFL Annual Report》期刊2011年00期)
杜广华[5](2011)在《重离子微束装置首次细胞辐照实验(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Since the first report on the ionizing radiation induced bystander effect[1], microbeam has become a powerful irradiation tool in the study of bystander effect, low dose effect, targeted effect and early cellular response to ionizing radiation. To study the above mentioned radiobiological aspects of heavy ions with relativistic energy, which can produce complex and severe DNA damages, a high energy heavy ion microbeam facility has been under construction since 2008 at IMP[2]. This work introduces the cell irradiation system at the high energy heavy ion microbeam facility and the first cell irradiation experiment performed recently.(本文来源于《IMP & HIRFL Annual Report》期刊2011年00期)
郭金龙[6](2011)在《微束装置基于PXI系统的细胞照射和核应用系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Microprobe has been a powerful tool in single event effects analysis and biology research. The high energy heavy ion microbeam facility in IMP has been constructed since 2008[1] and it has achieved micrometer beamspot of high energy carbon ions recently.(本文来源于《IMP & HIRFL Annual Report》期刊2011年00期)
惠宁,许谨诚,郭刚,沈东军,史淑廷[7](2010)在《重离子微束辐照装置中针孔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宇宙空间存在不同能量的各种带电粒子,它们可使在轨运行的卫星发生故障,缩短工作寿命,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导致灾难性事故。在辐射造成的故障中,由单粒子效应引起的故障占卫星故障的大部分。因此,在卫星中使用抗辐射加固微电子器件是保证卫星正常运行的关键。随着半导体技术和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半导体器件的单粒子效应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明确的应用价值。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期刊2010年00期)
柳岸[8](2011)在《单粒子微束装置的物理过程模拟与图像系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粒子微束(Single-ion microbeam)装置荷电粒子(charged-particle microbeam)微束中的其中一种,它能够将粒子的束斑大小限制在微米量级的细胞或亚细胞尺度,并且可以精确到单个粒子的剂量的向靶的某个特定位置投射。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以来,在环境低剂量暴露的健康影响等辐照生物学实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揭示了细胞辐照损伤近旁效应等一系列重要的荷电粒子与生物细胞相互作用的重要机理,成为一种可以对单个活态细胞精行精确手术的先进研究手段,因此受到了各国科学界的广泛重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了竞相发展的热点领域。复旦大学从单粒子微束细胞精确照射装置于2008年立项,拟建设基于2×3MV的串列加速器(NEc-9SDH-2)的单粒子微束装置,引出能量在MeV量级的质子束流以及8MeV的α粒子展开细胞辐照实验。考虑到影响束流品质的因素,作者在参与并搭建装置的同时,本文在第2章从束流光学计算的优化角度对最终到达生物平台前束线传输利用TRANSPORT/TURTLE进行了优化,达到了进入生物控制平台预准直的线度与束流发散角的要求,获得了最终x方向上不超过2mm,y方向上不超过3mm的束流,并把束流发散角限制在mrad内,并且排除了空间电荷效应可能导致的束流品质变化。在第3章,考虑到毛细管中微束的引出是设计中的难点问题,参照实际模型利用Geant4对毛细管的准直系统进行了Monte-Carlo模拟。确定了影响最终束流品质的可能因素,如束流发散角,能量变化,装配夹角,毛细管长度等参数,并且提出二次电子可能引起的污染,给实际调试的过程提供了指导。最后,本文结合物理情况,在第4章中对生物实验的过程结合生物实现的特点,提出生物辐照实验设计过程中的一般原则。(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1-05-20)
柳岸,王旭飞,李嘉庆,张杰雄,王建中[9](2011)在《单粒子微束辐照装置的束流光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束流光学计算程序TRANSPORT和TURTLE对基于2×3MV串列静电加速器的单粒子微束细胞精确照射装置的束流传输光学进行了一阶近似计算,得到了包括束流包络、束流相图、束斑大小及束流发散程度的相关数据。计算结果表明,对于能量1.5MeV,经2mm×2mm狭缝入射且初始发散角x'~y'≤3mrad的典型质子束流,通过优化光学元件的参数,在束线末端可获得束径x<0.2cm,y<0.3cm,发散角x'<4.8mrad,y'<6.5mrad的准平行束流,达到了微准直器获取单粒子微束所需的束流品质。计算结果为束线系统优化和束流调试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1年03期)
王少明,陈文军,杨胜利,蔡国柱,郭艺珍[10](2010)在《HIRFL微束辐照装置偏转磁铁的安装准直》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束辐照装置是将辐照样品的束斑缩小到μm量级,能够对辐照粒子进行准确定位和精确计数的实验平台,是开展辐照材料学、辐照生物学、辐照生物医学和微加工的有力工具。μm量级的束流对设备的准直安装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于HIRFL系统微束线上的二极磁铁,由于其所在位置的空间相当狭小,使得设计就位时磁铁的位置及角度与地面做基准时的不同,这给安装准直工作带来了挑战。通过引入变化的基准坐标值的办法,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全部磁铁安装误差都控制在了要求的公差范围之内。(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0年03期)
微束装置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科学背景重离子微束装置是将重离子束的束斑缩小到微米尺度,并能对重离子进行准确定位/定点(位置精确到微米量级)和精确计数(准确计数到单个离子)。利用重离子定位定量照射靶材料(细胞或其他非生物材料),可以揭示重离子辐照效应产生的本质,是探索离子——物质相互作用效应机理及其应用途径的有效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束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1].郭金龙.基于兰州重离子微束装置的单粒子效应分析系统开发[D].西北师范大学.2018
[2].宋明涛,曹凝.中能重离子微束辐照装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
[3].王旭飞,李嘉庆,王建中,张杰雄,张伟.复旦大学单粒子微束装置研制进展[C].第叁届全国核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文集.2012
[4].杜广华.高能重离子微束装置调试(英文)[J].IMP&HIRFLAnnualReport.2011
[5].杜广华.重离子微束装置首次细胞辐照实验(英文)[J].IMP&HIRFLAnnualReport.2011
[6].郭金龙.微束装置基于PXI系统的细胞照射和核应用系统(英文)[J].IMP&HIRFLAnnualReport.2011
[7].惠宁,许谨诚,郭刚,沈东军,史淑廷.重离子微束辐照装置中针孔的改进[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0
[8].柳岸.单粒子微束装置的物理过程模拟与图像系统试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1
[9].柳岸,王旭飞,李嘉庆,张杰雄,王建中.单粒子微束辐照装置的束流光学计算[J].核技术.2011
[10].王少明,陈文军,杨胜利,蔡国柱,郭艺珍.HIRFL微束辐照装置偏转磁铁的安装准直[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