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本路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交通,通流,路段,高速公路,盐渍,工程,管道。
基本路段论文文献综述
杨绪忠,廖鑫[1](2019)在《破解难题抢工期》一文中研究指出昨天上午,伴随着轰鸣的马达声,在环城北路东段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用排污泵将污水管道内的污水抽出,排放到临时修建的管道中,以滤空原有污水管道,方便对其进行修复检测。“该路段的污水管道长约2.3公里,口径1.4米,已使用了20多年,要完成清淤、检测(本文来源于《宁波日报》期刊2019-04-19)
景立竹,许金良,韩跃杰,贾兴利,刘江[2](2018)在《基于v/C比的高速公路基本路段车辆碳排放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交通流饱和度v/C比对于车辆二氧化碳排放(简称碳排放)水平的影响规律,以G3001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和G65W延西高速公路(西安—铜川段)为试验道路,以交通流数据采集以及实车油耗测试为基础,选用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将油耗数据转换成碳排放数据,采用SPSS回归分析的方法,针对高速公路基本路段v/C∈[0.15,1.25]的情况,分别建立适用于载重汽车和小客车的v/C比与碳排放率关系模型,并对模型预测结果的精确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载重汽车和小客车的碳排放率都随着v/C比的增大做二次函数形式的变化;当高速公路基本路段v/C比为0.44和0.45时,载重汽车和小客车的碳排放率达到最低水平,分别为67.8kg/100km和17.3kg/100km;当高速公路基本路段v/C比超过0.96和0.87时,2种车型的碳排放水平将有可能对温室效应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从节约车辆燃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角度出发,上述v/C比临界数值可以作为指导高速公路路段交通流控制、路段改扩建决策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交通信息与安全》期刊2018年06期)
景立竹,李群善,许金良,贾兴利,刘江[3](2018)在《基于v/C比和载重汽车混入率的高速公路基本路段车辆平均行程时间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高速公路交通流状态对车辆通行时间的影响,以路段交通流饱和度v/C比(v为路段交通量,C为通行能力)和载重汽车混入率P作为综合反映交通流状态的基本指标。在P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在西安绕城高速公路选择满足特定几何条件的基本路段作为试验路段,采用基于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的交通数据采集设备开展行程时间测定试验,采集小客车和两轴轻型载重汽车在不同v/C比下的行程时间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单位距离平均行程时间概念,采用SPSS回归分析法,分别建立适用于小客车和载重汽车的单位距离平均行程时间随v/C比呈指数变化的关系模型,并通过对比试验,对模型在不同线形条件下的适用性和预测结果准确性进行检验。以参数敏感性分析为依据,利用正交试验对VISSIM软件中的最小车头时距、平均停车距离、驾驶人期望车头时距3个仿真参数进行校准与修正,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P条件下的车辆平均行程时间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当P不同时,车辆单位距离平均行程时间预测模型中的3个修正系数也不相同;在P∈[0%,50%]、v/C∈[0.15,1.25]条件下,P越大,同一车型在同一v/C比状态下的单位距离平均行程时间也越大;与载重汽车相比,v/C比改变对小客车单位距离平均行程时间的影响更显着。研究结论可以为降低出行者时间成本、提高区域交通运行效率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那姝姝[4](2018)在《新疆S301某路段盐渍土基本性质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S301部分路段盐渍土为研究对象,为研究其基本性质,取不同深度的盐渍土进行试验,通过对盐渍土试样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S301沿线盐渍土种类较多,无明显规律,盐渍土种类有氯盐渍土、亚氯盐渍土和亚硫酸盐渍土;盐渍土在洗盐后会随着易溶盐含量的减少其塑性指数增加;由室内击实试验结果得出,盐渍土的含水率变化时,土体的最大干密度的变化较敏感。(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18期)
王益,荣建[5](2018)在《不同微观驾驶行为对基本路段交通流运行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道路服务水平,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改善车辆设计,开发车载安全装置通过驾驶模拟器和交通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个体驾驶行为交通流特征的影响.首先,选取反映驾驶员特征的静态驾驶适性和动态驾驶适性2类指标,通过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驾驶行为特征进行提取,构建不同类型的驾驶行为特征分类.其次,利用驾驶模拟器采集到的实验数据,对不同类型驾驶行为的仿真模型参数进行校准.最后,通过交通仿真技术对不同类型的驾驶行为下交通流特征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车道位置、不同行为下的交通流特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激进的驾驶行为仿真产生的最大交通量(2200 pcu/h)>中等驾驶行为(1800 pcu/h)>保守驾驶行为(1700 pcu/h),但激进驾驶行为下的交通流较其他行为显得更加不稳定.因此,提高道路安全水平,需针对呈现此类驾驶行为特征的驾驶员进行重点教育及培训.(本文来源于《交通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邵长桥,杨乔乔[6](2018)在《路侧停车行为对基本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调查北京市住宅区、办公区和商业区路侧停车的基础上,定量研究了路侧停车对通行能力的影响。使用SPSS分析处理调查数据,得到了路侧停车对交通流的影响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车辆进、出频率与影响时间的定量关系模型,从车道宽度、侧向净空及车辆进、出频率这3个方面对通行能力进行折减,得到路侧停车与路段通行能力的关系模型,最后利用VISSIM对关系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车辆进、出频率与影响时间的关系更便于定量描述其对通行能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旭东,胡雪[7](2017)在《记者直击:民警护卫九寨沟震区万人大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截至9日18时,地震已致19人死亡,263人受伤,房屋、道路等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据统计,正值旅游旺季的九寨沟风景区8日共有近4万人入沟游览。地震发生后,将数万名游客安全转移出去成为公安(本文来源于《人民公安报》期刊2017-08-10)
孟祥海,霍晓艳,罗丽君[8](2017)在《基于可靠度的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交通安全改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系统可靠度原理,对高速公路的安全可靠性问题开展研究。分析可靠度理论在高速公路中的适用性,给出基于事故发生间隔时间的高速公路安全可靠度量化计算方法,并提出基于安全可靠度提升率和日事故次数减少率的2种安全可靠度改善方法。(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技术》期刊2017年02期)
蔡明[9](2017)在《基于车辆互联的道路基本路段交通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无线通信、定位及传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紧密结合产生了车联网概念,它阐释了车与车、车与路侧设施之间的智能互联,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车辆互联环境下,驾驶员提前收到周边车辆的速度、距离、转弯等精确运行信息,决策能力大大增强,反应时间将大幅改变。车辆互联技术既能为道路安全行驶提供保障,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又能某种程度的降低车头时距及车头间距,增大道路的通行能力,研究车辆互联环境交通流特性对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典型的车辆互联场景在实际道路实车试验获取关键交通运行参数,以此为基础研究道路基本路段驾驶员反应时间、车辆跟驰、车头时距、车流拥挤消散、通行能力等交通流特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硬件和软件需求搭建了车辆互联环境实验平台,介绍了实车试验的驾驶员、道路及平台测试准备情况,根据驾驶员反应时间、期望跟驰距离和车头时距各参数采集特点设计了实车试验方案,为后续车辆互联环境道路基本路段特性研究奠定基础。(2)根据驾驶行为不同将驾驶员反应时间分为简单反应时间和复杂反应时间,基于高斯混合模型分析了传统环境及车辆互联环境驾驶员反应时间特性,结果显示车辆互联环境下(1)简单反应时间缩短7.94%,复杂反应时间缩短25.79%;(2)驾驶员反应时间总体标准差降低32.99%,分布更为集中;(3)速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不显着。(3)回顾经典跟驰理论确定了生理-心理类Widemann74模型为车辆互联环境下跟驰研究的基础模型,并分析出核心阈值只有叁个:静态停车距离AX、安全制动距离BX、最大跟驰距离SDX,底层的关键参数AX_(add)、BX_(add)和BX_(mult)与驾驶员反应时间及跟驰距离有关。此外,基于车辆互联场景实车试验采集数据对跟驰距离阈值重构及标定,修正建立了车辆互联环境下Widemann74模型,并以此分析车辆互联环境及传统环境跟驰驾驶行为特性,结果表明车辆互联环境较传统环境各状态阈值显着降低。(4)针对常用车头时距单一分布模型不能较好描述道路基本路段实际车头时距的问题,基于二分车头时距思想将车流分为跟驰状态和自由流状态,建立了车头时距混合分布模型,并利用重庆市快速路数据进行验证。之后,基于车辆互联平台实车试验采集的车辆不同运行状态下车头时距数据分析了传统环境和车辆互联环境饱和流跟驰状态车头时距特性,结果表明车辆互联环境较传统环境饱和流车头时距缩短26.69%,强跟驰车头时距缩短41.36%,弱跟驰缩短34.42%,离散性降低。(5)基于车辆互联场景实车试验采集的驾驶员反应时间、期望跟驰距离等参数数据标定VISSIM仿真平台驾驶行为关键参数AX_(add)、BX_(add)及BX_(mult)模拟车辆互联环境和传统环境道路基本路段交通运行状态,分析常发性及偶发性拥挤的形成扩散规律,结果表明车辆互联环境常发性拥挤时间显着减少,缩短20.48%,偶发性拥挤随机性强,拥挤时间相比传统略微减少。(6)基于实车试验饱和流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建立了车辆互联环境路段基本通行能力模型,搭建VISSIM仿真平台分析建立了车辆互联环境路段可能通行能力模型,结果表明车辆互联环境道路基本通行能力较传统环境平均上升30%,可能通行能力较传统环境平均提升24%。(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7-04-13)
李烨,王炜,邢璐,王昊,董长印[10](2017)在《自动巡航与可变限速协同控制对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效率的改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可变限速控制在应用过程中带来的通行效率损失,采用自动巡航与可变限速协同控制来对高速公路车辆进行管控。基于智能驾驶员模型建立了自动巡航控制模型,结合可变限速控制形成了协同控制方法,采用美国NGSIM微观交通流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标定,并进行了高速公路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协同控制能在有效降低瓶颈路段上游车辆速度的同时,降低平均每辆车增加的通行时间比例,从而有效改善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基本路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揭示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交通流饱和度v/C比对于车辆二氧化碳排放(简称碳排放)水平的影响规律,以G3001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和G65W延西高速公路(西安—铜川段)为试验道路,以交通流数据采集以及实车油耗测试为基础,选用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将油耗数据转换成碳排放数据,采用SPSS回归分析的方法,针对高速公路基本路段v/C∈[0.15,1.25]的情况,分别建立适用于载重汽车和小客车的v/C比与碳排放率关系模型,并对模型预测结果的精确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载重汽车和小客车的碳排放率都随着v/C比的增大做二次函数形式的变化;当高速公路基本路段v/C比为0.44和0.45时,载重汽车和小客车的碳排放率达到最低水平,分别为67.8kg/100km和17.3kg/100km;当高速公路基本路段v/C比超过0.96和0.87时,2种车型的碳排放水平将有可能对温室效应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从节约车辆燃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角度出发,上述v/C比临界数值可以作为指导高速公路路段交通流控制、路段改扩建决策的参考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本路段论文参考文献
[1].杨绪忠,廖鑫.破解难题抢工期[N].宁波日报.2019
[2].景立竹,许金良,韩跃杰,贾兴利,刘江.基于v/C比的高速公路基本路段车辆碳排放预测模型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8
[3].景立竹,李群善,许金良,贾兴利,刘江.基于v/C比和载重汽车混入率的高速公路基本路段车辆平均行程时间预测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那姝姝.新疆S301某路段盐渍土基本性质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18
[5].王益,荣建.不同微观驾驶行为对基本路段交通流运行特征的影响[J].交通工程.2018
[6].邵长桥,杨乔乔.路侧停车行为对基本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王旭东,胡雪.记者直击:民警护卫九寨沟震区万人大转移[N].人民公安报.2017
[8].孟祥海,霍晓艳,罗丽君.基于可靠度的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交通安全改善方法[J].公路交通技术.2017
[9].蔡明.基于车辆互联的道路基本路段交通流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
[10].李烨,王炜,邢璐,王昊,董长印.自动巡航与可变限速协同控制对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效率的改善[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