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木耳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木耳,条形码,多样性,序列,碳源,质体,差异。
木耳属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张阔谭[1](2016)在《木耳属白色变异菌株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我国木耳属白色变异菌株的研究进展,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毛木耳白色变异品种,统一使用中文名称玉木耳,拉丁名Auricularia cornea var.Li.。并对未来研究提出若干重点问题。(本文来源于《食药用菌》期刊2016年04期)
吴芳[2](2016)在《木耳属的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耳属(Auricularia)是世界广泛分布的木生真菌,不但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而且具有多种药用功能。木耳属中黑木耳和毛木耳是我国重要的栽培品种,其科学名称一直备受关注。过去对木耳属真菌分类和系统发育缺乏深入研究,故世界上木耳属物种多样性尚不清楚,国内木耳属以往的研究仅涉及了部分种类的形态分类,尚无对全国范围内进行系统分类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因此开展木耳属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对木耳物种多样性的认识,而且为食用菌产业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对世界范围内27个国家的500余号木耳属真菌标本,包括17个种的模式标本,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系统发育学研究。形态学观察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形态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木耳属不同种类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并寻找稳定的分类学形态特征,结合生态习性、寄主范围、地理分布以及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明确木耳属的种类。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主要是获取木耳属标本的ITS、nLSU和RPB2序列片段,运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分析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木耳属不同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根据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目前中国有木耳属种类15个,世界范围内被确认的木耳属种类有27个(其中2个美洲的种类未收集到标本)。本研究发现新种9个:分别是阔叶树木耳Auricularia angiospermarum、南亚毡木耳A.australasica、巴西毡木耳A.brasiliana、黑木耳A.heimuer、小木耳A.minutissima、新西兰木耳A. novozealandica、东方木耳A.orientalis、拟毡木耳A.submesenterica和西藏木耳A. tibeticao发现中国新记录种3个,分别是美洲木耳A.americana、脆木耳A.fibrillifera和短毛木耳A.villosula。对上述25个收集到标本的木耳属种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显微结构拍摄,论述了每个种类的寄主和分布,并对每个种类与其形态相似种和亲缘关系相近种进行了讨论。研究还对我国广泛分布和栽培的黑木耳和毛木耳的科学名称进行了更正。过去我国黑木耳的学名一直使用模式产地为欧洲的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结合我国野生和栽培黑木耳的形态和分子数据分析,发现其形态特征与欧洲的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有明显差异,分子序列系统发育树上明显分成两个分支,黑木耳被命名为一新种Auricularia heimuer。Auricularia polytricha过去被认为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国过去一直将Auricularia polytricha作为毛木耳的学名,但是该种的模式产地是北美洲,后来的研究表明该名称是长毛木耳Auricularia nigricans的同物异名。根据我国毛木耳的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研究结果,目前中国尚未发现长毛木耳Auricularia nigricans(=A uricularia polytricha)的分布,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毛木耳其拉丁名称是Auricularia cornea。基于ITS序列、ITS+nLSU序列和ITS+nLSU+RPB2序列构建了木耳属系统发育树,所得3个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均得到22个小分支,分别代表了22个木耳属种类,分别聚类到Clade 1、Clade 2和Clade3; Clade 1包括了10个木耳属种类,分别是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长毛木耳A. nigricans、新西兰木耳Anovozealandica、脆木耳A.fibrillifera、褐黄木耳A. fuscosuccinea、皱木耳1 A. delicata1、皱木耳2 A. delicata 2、皱木耳3 A. delicata 3、断层皱木耳A. scissa和拟光滑木耳A. subglabra;Clade 2包括了黑木耳类群的7个种类,分别是美洲木耳A. americana、阔叶树木耳A. angiospermarum、欧洲木耳A. auricula-judae、黑木耳A.heimuer、小木耳A. minutissima、西藏木耳A. tibetica和短毛木耳A. villosula;Clade 3包括了毡木耳类群的5个种类,分别是南亚毡木耳A.australasica、巴西毡木耳A. brasiliana、毡木耳A. mesenterica、东方毡木耳A. orientalis和拟毡木耳A. submesenterica;木耳属内的多数种类,其形态相似者在系统发育树中距离较近,基本聚类到相同的Clade,特别是黑木耳类群Clade 2和毡木耳类群Clade 3,但Clade 1中的种类形态变化较大。仅用ITS序列片段可以将形态不同的木耳种类区分开,却难以将一些形态相似种或亲缘关系相近种区分开,但是RPB2序列可以作为区分这些种类的分子标记。综合以上形态学及系统发育学研究结果,得到以下结论:目前中国有木耳属种类15个,世界范围内被确认的木耳属种类有27个;本研究中共描述了25个木耳属种类,其中9个木耳属新种,中国新记录种3个;将我国广泛分布和栽培的黑木耳和毛木耳的科学名称分别更正为Auricularia heimuer和A. cornea;单基因片段ITS序列难以区分木耳属形态相似种或亲缘关系相近种,但RPB2序列可以较好区分这些种类。(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钟光艳[3](2015)在《云南木耳属和侧耳属交配型B位点信息素受体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土壤类型各异,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类型形成了独特的多样化生态环境,产生了植被类型和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多样性,这使得不同生态类型的大型真菌的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提升。本研究从分子系统发育方面着手,首先对不同地区木耳属和侧耳属菌株进行ITS序列分类鉴定,再通过克隆和分析交配因子B位点信息素受体基因,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并进行多样性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木耳属的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研究显示,云南省木耳菌株共有5个种被采集分类鉴定出,分别为A. peltata, A delicata, A. americana, A. auricula-judae和A. cornea。其中A. delicata是多系的,位于两个不同的分支,分别为亚洲种和美洲种。就侧耳属的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研究显示:实验菌株分布于4个不同的分支,为4个种,肺形侧耳和风尾菇的亲缘关系很近,其支持率达100%,本研究认为它们是同一个种,并将凤尾菇更名为肺形侧耳为P.pulmonarius。因此,ITS可以作为菌种鉴别的一个指标。(2)裂褶菌中,由于在STE3信息素受体中存在保守氨基酸序列,引物brl-F和br2-R被设计用于扩增木耳和侧耳的信息素受体基因,利用简并PCR法在云南省采集到的15个木耳、28个侧耳野生菌株中分别扩增获得51和89个信息素受体片段,各种菌株分别得到2-6个在数量上有差异的片段。结合木耳和侧耳的ITS和信息素受体所构建的系统发育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地理来源和海拔因子对木耳属和侧耳属的分布有影响,相同地理来源的菌株序列容易聚集在一个分支,这可作为侧耳、木耳属真菌生态分布分析的依据。此外,基于信息素受体基因的系统发育研究显示:部分来自不同属、种之间的信息素受体序列相差不大,容易聚在同一个分支上,构成一个类群,说明这些保守的信息素受体基因具有多样和复杂的起源,这些片段并不能作为区分物种的指标;同一菌株的信息素受体序列毫无规律的分布于各个分支,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在木耳和侧耳属中,多数信息素受体片段具有特异性,可作为物种区分的指标,也可用于物种鉴定,遗传进化分析和育种研究。(3)对木耳和侧耳属及部分其他属种担子菌的信息素受体基因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系统学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属的部分信息素受体基因因相似性高而聚为一类,而有的则具有属种的特异性,这说明不同信息素受体基因在交配识别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王晓娥,方明,姚方杰[4](2014)在《木耳属菌株ITS序列作为DNA条形码的可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木耳属22个菌株为供试材料,对rDNA-ITS序列作为木耳属条形码的可行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ITS序列作为木耳属条形码的有效长度为420bp左右,片段长度大小适宜,扩增与测序成功率均为100%。种内ITS序列差异度为0.5-2.5%,种间序列差异度为4.8-10.8%,种间序列差异显着高于种内序列差异。在此基础上,以黑耳属为外群构建系统树,结果表明ITS序列可以区分木耳属不同的种。综上所述,ITS序列作为木耳属的DNA条形码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期刊2014-07-14)
范秀芝,李黎,陈连福,肖扬,边银丙[5](2014)在《基于核糖体DNA和gpd基因片段的木耳属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ITS、18S rDNA和28S rDNA及gpd基因片段对木耳属(Auricularia)34个菌株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木耳属为单起源属。在4个基因片段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黑木耳和皱木耳菌株分别单独聚为一支(PP=1.00),毛木耳菌株被分为多支,角质木耳A.cornea和遁形木耳A.peltata亲缘关系较近。尽管叁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蛋白,但其基因序列上的变异使其可以用于木耳属内种及种以下水平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3-21)
吴芳,员瑗,刘鸿高,戴玉成[6](2014)在《木耳属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概述了木耳属真菌在物种资源、系统发育和主要栽培类群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目前木耳属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该属物种资源缺乏系统研究,不同种类间系统发育关系不清楚,重要栽培种类黑木耳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尚未分析。今后该属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王敬,姚方杰,王小娥,方明,陈影[7](2014)在《木耳属4个野生菌株的培养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不同营养和环境条件对木耳属4个主要种类的野生菌株生长速率和生长势等培养特性的影响,明确了黑木耳、毛木耳、皱木耳、紫木耳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以及最佳碳源和氮源。(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4年02期)
王晓娥,姚方杰,张友民,方明,陈影[8](2013)在《木耳属菌株ITS序列作为DNA条形码的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木耳属22个菌株为供试材料,研究了rDNA-ITS序列作为木耳属条形码的可行性。结果表明:ITS序列作为木耳属条形码的有效长度为420 bp左右,片段长度大小适宜,扩增与测序成功率均为100%。种内ITS序列差异度为0.5%~2.5%,种间序列差异度为4.8%~10.8%,种间序列差异显着高于种内序列差异。在此基础上,以黑耳属为外群构建系统树,结果表明ITS序列可以区分木耳属不同的种。综上所述,ITS序列作为木耳属的DNA条形码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孙露[9](2012)在《木耳属遗传多样性及原生质体育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耳属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极高,而热量却很低,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药用菌。本试验以45株木耳属菌株为供试材料,对木耳属品种的体细胞不亲和性、酯酶同工酶、温型多样性及菌落形态进行研究,探明木耳属种质资源多样性,同时筛选出优良菌株。应用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及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木耳属优良新品种,优化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试验结果如下:1、木耳属种间颉颃类型丰富体细胞不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木耳属种间颉颃类型丰富,包括沟型、隆起型、隔离型和平铺型。在所有的颉颃现象中,沟型占绝大部分。黑木耳种内的颉颃类型主要以隆起型为主,而沟型、隔离型较少,没有迭生型且颉颃程度一般。2、木耳属菌株酯酶同工酶谱带差异较大供试菌株共有48条迁移率不同的谱带,其中有15条谱带为单个菌株特有的酶带,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木耳属菌株1602(红)与1615(红);1612(毛)与1614(薄);1631(瑞丽)与1634(瑞丽);1635(瑞丽)与1636(瑞丽)的亲缘关系极近,可能是同一个种。分析黑木耳品种间酯酶同工酶图谱可知,菌株A110、A118、A120相似性极高,菌株A112与A113相似性极高,初步认定他们为同物异名。3、木耳属菌株温度范围较广温度试验结果显示,木耳属食用菌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15℃至35℃之间,30℃更适宜木耳属菌株生长。1613(红厚)、1614(薄)、1623(黑)为低温型菌株,1604(红厚)、1605(黑)、1611(毛)为高温型菌株,1602(红)、1607(薄)、1615(红)为广温型菌株。黑木耳最适生长温度为35℃,A113和A121为耐低温品种,A110和A120为耐高温品种。4、木耳属菌株菌落型态丰富大多数木耳属菌株菌丝呈丝状、菌落圆形、菌丝较密、气生菌丝少、边缘整齐、无色素分泌;少数菌株会出现菌丝绒毛状、菌落形状不规则、菌丝稀疏、气生菌丝多、边缘不整齐、有黄褐色或黑色色素分泌的现象。根据液体培养菌球形态可以将木耳属菌株分为四类,即絮状、绒毛状、杨梅状及颗粒状。黑木耳种内品种液体培养菌落形态单一,均为颗粒状。5、优化出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适宜条件通过对木耳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中的出发菌龄、融壁酶种类及浓度、酶解温度及酶解时间、渗透压稳定剂种类及浓度的比较研究,最终确定木耳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菌龄5d;融壁酶浓度为1.5%,酶解温度30℃,酶解时间3h;渗透压稳定剂选择甘露醇,浓度为0.5M。在最佳酶解条件下,原生质体数量可达到1.1×107个/ml。最适双层再生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蛋白胨2g,MgS040.5g,K2HP041g,KH2P040.46g,VB110mg,琼脂15g/8g,0.5M蔗糖,水1000ml。6、选育出6个优良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菌株通过颉颃试验和酯酶同工酶试验的鉴定,从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菌株中筛选出19个遗传性状有别于亲本的具有遗传特性的再生菌株,进一步通过菌落型态、菌丝生长速度和发菌时间的比较分析,从中选出6个优良再生菌株。7、选育出4个优良原生质体融合菌株木耳属原生质体融合子鉴定结果显示,有18株融合子与亲本产生明显的颉颃现象,说明这18株融合子在原生质体灭活和融合过程中产生了核遗传要素的变异。将融合子与两亲本进行酯酶同工酶比较分析,所有融合子均出现特异性新谱带,一般为2-7条。融合子A2、B4、B6、C2、C4、C7、C8、C11与双亲谱带都明显不同,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通过菌丝生长速度和发菌时间的比较分析,最终筛选出4个超亲品种,包括A2、B4、C9、C16。其中,B4是黑木耳与毛木耳的种间融合子。8、创新最佳原生质体融合体系本研究通过科学系统的试验,总结归纳出简便实用且科学有效的原生质体融合体系:首先,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分别获取双亲的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株作为融合亲本;其次,分别采用热灭活和紫外灭活法对两个单核菌株的原生质体进行遗传标记;最后,利用PEG法在适宜条件下对不同方式灭活的两个原生质体进行融合。由于融合双方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与双亲遗传性状不同的双核融合产物。(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郑武[10](2012)在《木耳属种质资源评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34株木耳属野生菌株进行栽培试验,共有14株野生木耳属菌株成功出耳,并在后续的栽培试验中性状稳定。对这14株木耳属野生菌株农艺性状和胞外酶活性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筛选优良菌株,为木耳属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种质资源,为生产提供优良菌株。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木耳属野生菌株农艺性状评价野生木耳属菌株的生育期在84-109d之间。其中生育期最长的是野生黑木耳菌株,为116d;其次为野生毛木耳菌株102d,紫木耳97d,生育期最短的是皱木耳,为84d。木耳属野生菌株子实体形状:朵型可分为叁类,即菊花紧凑型、菊花舒展型和单片型;根据褶皱的多少或有无可分四类,皱木耳最多,毛木耳次之,紫木耳一般,黑木耳最少;颜色共分为四类,黑木耳为黑色、毛木耳深褐色、皱木耳为浅褐色、紫木耳为淡紫色。木耳属野生菌株子实体的大小:黑木耳野生菌株的子实体较小,且耳片较薄;紫木耳野生菌株的子实体大小中等,且耳片较厚;皱木耳野生菌株的子实体大小中等,但耳片较薄;毛木耳野生菌株的子实体的大小和薄厚差别较大。木耳属野生菌株产量:皱木耳野生菌株产量最高,紫木耳野生菌株产量较高,毛木耳野生菌株产量较低,黑木耳野生菌株产量最低。皱木耳野生菌株AD04的产量为每100kg干料产耳6.2kg。毛木耳野生菌株AP08的产量最低,100kg干料可产耳4.1kg。木耳属野生菌株产量泡发度:产量最高的野生皱木耳菌株AD04的泡发度最小,野生黑木耳菌株和野生紫木耳菌株的泡发度较小,野生毛木耳菌株泡发度较大。野生毛木耳菌株AP09泡发度最大,达到14.032。(2)木耳属野生菌株胞外酶评价不同生育期、不同栽培料配方对胞外酶活性影响不同,但酶活性变化的整体趋势一致。羧甲基纤维素酶在菌丝生长初期酶活均在20U以下;在菌丝满袋阶段和原基形成初期变化不大,并且酶活性较低;在子实体生长期间和采收期羧甲基纤维素酶变化较大,明显呈现上升趋势;并在子实体成熟期酶活性达到峰位。滤纸纤维索酶活性在菌丝生长初始阶段极低,且在菌丝满袋期变化较小;在原基形成期、子实体生长期和采收期酶活变化较大,酶活急剧增大;并在采收期达到最高峰值。漆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是先高后低,呈不对称的抛物线型。漆酶活性在菌丝生长期间和原基产生期逐渐升高,并且在原基产生期达到最高峰值,原基产生后开始大幅下降,在子实体采收期变化较小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与漆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很相似。都呈现出了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但不同的是多酚氧化酶的酶活在菌丝满袋时达到最高峰值,然后开始逐渐降低,并在子实体采收期急剧下降。皱木耳野生菌株AD04胞外酶活性供试菌株中最高,且木屑培养料的处理高于玉米芯培养料的处理。(3)筛选出1个皱木耳、2个毛木耳、2个紫木耳优良菌株通过栽培试验,对已驯化菌株的生育期、产量和商品性状等观测记录,最后进行比对,获得综合性状较好的优良菌株共5个,即1个皱木耳(AD04)、2个毛木耳(AP03、AP09)、2个紫木耳(AS06、AS07)优良菌株,这些菌株开发成为优良品种的潜力较大。其它供试菌株将作为遗传育种材料使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木耳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木耳属(Auricularia)是世界广泛分布的木生真菌,不但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而且具有多种药用功能。木耳属中黑木耳和毛木耳是我国重要的栽培品种,其科学名称一直备受关注。过去对木耳属真菌分类和系统发育缺乏深入研究,故世界上木耳属物种多样性尚不清楚,国内木耳属以往的研究仅涉及了部分种类的形态分类,尚无对全国范围内进行系统分类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因此开展木耳属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对木耳物种多样性的认识,而且为食用菌产业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对世界范围内27个国家的500余号木耳属真菌标本,包括17个种的模式标本,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系统发育学研究。形态学观察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形态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木耳属不同种类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并寻找稳定的分类学形态特征,结合生态习性、寄主范围、地理分布以及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明确木耳属的种类。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主要是获取木耳属标本的ITS、nLSU和RPB2序列片段,运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分析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木耳属不同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根据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目前中国有木耳属种类15个,世界范围内被确认的木耳属种类有27个(其中2个美洲的种类未收集到标本)。本研究发现新种9个:分别是阔叶树木耳Auricularia angiospermarum、南亚毡木耳A.australasica、巴西毡木耳A.brasiliana、黑木耳A.heimuer、小木耳A.minutissima、新西兰木耳A. novozealandica、东方木耳A.orientalis、拟毡木耳A.submesenterica和西藏木耳A. tibeticao发现中国新记录种3个,分别是美洲木耳A.americana、脆木耳A.fibrillifera和短毛木耳A.villosula。对上述25个收集到标本的木耳属种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显微结构拍摄,论述了每个种类的寄主和分布,并对每个种类与其形态相似种和亲缘关系相近种进行了讨论。研究还对我国广泛分布和栽培的黑木耳和毛木耳的科学名称进行了更正。过去我国黑木耳的学名一直使用模式产地为欧洲的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结合我国野生和栽培黑木耳的形态和分子数据分析,发现其形态特征与欧洲的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有明显差异,分子序列系统发育树上明显分成两个分支,黑木耳被命名为一新种Auricularia heimuer。Auricularia polytricha过去被认为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国过去一直将Auricularia polytricha作为毛木耳的学名,但是该种的模式产地是北美洲,后来的研究表明该名称是长毛木耳Auricularia nigricans的同物异名。根据我国毛木耳的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研究结果,目前中国尚未发现长毛木耳Auricularia nigricans(=A uricularia polytricha)的分布,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毛木耳其拉丁名称是Auricularia cornea。基于ITS序列、ITS+nLSU序列和ITS+nLSU+RPB2序列构建了木耳属系统发育树,所得3个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均得到22个小分支,分别代表了22个木耳属种类,分别聚类到Clade 1、Clade 2和Clade3; Clade 1包括了10个木耳属种类,分别是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长毛木耳A. nigricans、新西兰木耳Anovozealandica、脆木耳A.fibrillifera、褐黄木耳A. fuscosuccinea、皱木耳1 A. delicata1、皱木耳2 A. delicata 2、皱木耳3 A. delicata 3、断层皱木耳A. scissa和拟光滑木耳A. subglabra;Clade 2包括了黑木耳类群的7个种类,分别是美洲木耳A. americana、阔叶树木耳A. angiospermarum、欧洲木耳A. auricula-judae、黑木耳A.heimuer、小木耳A. minutissima、西藏木耳A. tibetica和短毛木耳A. villosula;Clade 3包括了毡木耳类群的5个种类,分别是南亚毡木耳A.australasica、巴西毡木耳A. brasiliana、毡木耳A. mesenterica、东方毡木耳A. orientalis和拟毡木耳A. submesenterica;木耳属内的多数种类,其形态相似者在系统发育树中距离较近,基本聚类到相同的Clade,特别是黑木耳类群Clade 2和毡木耳类群Clade 3,但Clade 1中的种类形态变化较大。仅用ITS序列片段可以将形态不同的木耳种类区分开,却难以将一些形态相似种或亲缘关系相近种区分开,但是RPB2序列可以作为区分这些种类的分子标记。综合以上形态学及系统发育学研究结果,得到以下结论:目前中国有木耳属种类15个,世界范围内被确认的木耳属种类有27个;本研究中共描述了25个木耳属种类,其中9个木耳属新种,中国新记录种3个;将我国广泛分布和栽培的黑木耳和毛木耳的科学名称分别更正为Auricularia heimuer和A. cornea;单基因片段ITS序列难以区分木耳属形态相似种或亲缘关系相近种,但RPB2序列可以较好区分这些种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木耳属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张阔谭.木耳属白色变异菌株的研究进展[J].食药用菌.2016
[2].吴芳.木耳属的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3].钟光艳.云南木耳属和侧耳属交配型B位点信息素受体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
[4].王晓娥,方明,姚方杰.木耳属菌株ITS序列作为DNA条形码的可行[C].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2014
[5].范秀芝,李黎,陈连福,肖扬,边银丙.基于核糖体DNA和gpd基因片段的木耳属系统发育分析[C].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4
[6].吴芳,员瑗,刘鸿高,戴玉成.木耳属研究进展[J].菌物学报.2014
[7].王敬,姚方杰,王小娥,方明,陈影.木耳属4个野生菌株的培养特性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4
[8].王晓娥,姚方杰,张友民,方明,陈影.木耳属菌株ITS序列作为DNA条形码的可行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
[9].孙露.木耳属遗传多样性及原生质体育种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
[10].郑武.木耳属种质资源评价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