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生菌根论文_杨云礼,徐明,邹晓,陈进,马洪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生菌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根,真菌,多样性,北方地区,样本,抗旱性,土壤。

外生菌根论文文献综述

杨云礼,徐明,邹晓,陈进,马洪霞[1](2019)在《我国南方地区外生菌根真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外生菌根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关键的微生物组分,在促进植物养分与生长、提高宿主抗逆性、驱动群落演替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我国南方地区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该区域中文期刊已报道外生菌根真菌有370种,隶属29科53属,优势科为红菇科(Russul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和鹅膏菌科(Amanitaceae),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和鹅膏属(Amanita);分析了我国南方外生菌根真菌资源分布及其限制因素的研究进展,提出该区域未来外生菌根真菌研究方向: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外生菌根真菌与相关生物间互作机制;基于外生菌根真菌功能性状的大尺度生态机制研究外生菌根应用技术原理与研发。(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江亚男,辜夕容,周倩,贾豪[2](2019)在《铝胁迫下两种外生菌根真菌的有机酸分泌与吸收动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菌丝体吸附及有机酸分泌在外生菌根真菌(ECMF)抗铝性中的作用,将抗铝能力不同的两种ECMF[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 715,Pt 715)和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 2,Ld 2)]在酸性含Al~(3+)溶液中培养,检测它们的有机酸分泌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发现:(1)两种ECMF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和多寡因菌种而异,且不因铝胁迫发生改变:Ld 2为甲酸>草酸,Pt 715为酒石酸>甲酸>草酸>丁二酸。铝胁迫下Ld 2分泌的两种有机酸均显着增加,而Pt 715分泌的酒石酸和甲酸显着增加,丁二酸显着降低,草酸未显着改变;(2)两种ECMF对Al~(3+)的吸收符合离子的吸收动力学模型,为主动吸收。Ld 2的CEC、C_(min)、I_(max)以及吸附性Al~(3+)都高于Pt 715,而K_m和吸收性Al~(3+)的值低于Pt 715。即抗铝性较强的Ld 2比抗铝性较弱的Pt 715有更多的阳离子吸附位点和更强的Al~(3+)吸附能力。因此,有机酸分泌和菌丝体对Al~(3+)的吸附都能提高ECMF的抗铝性;有机酸的分泌有利于养分的活化与利用,而菌丝体吸附能阻止Al~(3+)进入共质体而防止铝毒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杨云礼,徐明,邹晓,陈进,马洪霞[3](2019)在《我国南方地区外生菌根真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外生菌根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关键的微生物组分,在促进植物养分与生长、提高宿主抗逆性、驱动群落演替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核心数据库,筛选关于我国南方地区外生菌根真菌相关中文文献共284篇,结果显示该区域已报道外生菌根真菌370种,隶属29科,53属,优势科为红菇科(Russul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和鹅膏菌科(Amanitaceae)相对多度分别为32.27%、14.05%和13.51%;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相对多度为20.00%;其次为鹅膏属(Amanita)其相对多度为13.51%。本文综述了我国南方地区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与价值方面的研究进展;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资源调查、生理生态、技术应用等3个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南方外生菌根真菌资源分布及其限制因素;并对该区域未来外生菌根真菌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我国南方地区外生菌根真菌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李娟,张彦文[4](2019)在《外生菌根菌对东北红豆杉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从红松林下新鲜子实体上分离纯化得到的两株外生菌根菌WSJ-1和WSJ-3进行ITS序列分析,确定其分别为赭丝膜菌(Cortinarius russus)和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采用打孔注菌法,将两株外生菌根菌分别与东北红豆杉幼苗共同培养,研究其对东北红豆杉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赭丝膜菌与美味牛肝菌均可与红豆杉幼苗形成菌根,菌根侵染率分别为46.7%和35.0%;接种赭丝膜菌与美味牛肝菌后,均能显着提高东北红豆杉幼苗的鲜重、干重、苗高和地径的性状(P<0.05),其中赭丝膜菌效果优于美味牛肝菌。(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肖巍[5](2019)在《北方地区针叶树外生菌根真菌样本的采集与保存》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菌根研究的不断深入,菌根研究在林业上的作用逐渐被重视。文章总结了外生菌根真菌调查、采集和保存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赵敏,郝龙飞,张敏,滕鹤,闫海霞[6](2019)在《红花尔基不同龄级天然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花尔基被誉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的故乡,樟子松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也是典型的菌根依赖型树种。研究樟子松根围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CMF)群落结构特征对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红花尔基天然樟子松根围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研究了4个龄级(<10、11–20、21–30和31–40年,分别称作Ⅰ、Ⅱ、Ⅲ和Ⅳ龄级)天然樟子松根围土壤ECMF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测序共获得87516条ECMF序列,划分为177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隶属于2个门,4个纲,12个目,26个科,43个属。(2)Ⅳ龄级中Ace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着高于Ⅰ龄级(P<0.05)。(3)不同龄级根围ECMF优势属占比不同,Ⅰ龄级中占比最大的为Inocybe(42.55%);Ⅱ和Ⅲ龄级中占比最大的均为Tricholoma,分别为31.64%和27.69%;Ⅳ龄级中占比最大的为Cortinarius(28.80%)。(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值对ECMF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速效钾和碱解氮;同时,不同理化因子对群落中优势属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胡保丽[7](2019)在《旅游踩踏对松树外生菌根的形态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提升生活质量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这其中旅游就是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最积极的形式。旅游业的兴起,在拉动经济的同时对旅游区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森林植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本文从微生物生态学的角度,通过具体的对比研究,对旅游踩踏破坏松树外生菌根的情况做了研究总结,揭示了旅游活动对松树外生菌根所形成的影响与破坏,以警示旅游相关部门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避免旅游活动对森林植被、土壤微生物所造成的破坏。(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9年06期)

陆兴杨[8](2019)在《外生菌根真菌提高马尾松幼苗的抗旱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对外生菌根增强苗木抗性机理及提高马尾松幼苗的抗旱性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菌根化马尾松幼苗抗旱性育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冯邦,杨祝良[9](2019)在《外生菌根共生:共生真菌多样性及菌根形成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约2%的维管植物能够与17~18个目约280个属的真菌形成外生菌根关系.外生菌根关系的形成、宿主植物的专一化和宿主转移等事件可能是共生真菌物种分化的重要驱动力.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外生菌根真菌丢失了大量与植物细胞壁物质降解相关的基因.在外生菌根形成过程中,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借助多样化的信号分子完成相互识别,并且外生菌根真菌能够借助分泌效应蛋白抑制宿主植物的防御反应,促进菌根形成.本文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以及外生菌根形成的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据此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叶思源,陈展,曹吉鑫,尚鹤[10](2019)在《模拟酸雨和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马尾松土壤养分、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苗为试验对象,采用原位试验,研究了模拟酸雨和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土壤养分(N、P、K)含量的影响。设置3种强度(p H5.6(CK),4.5,3.5)的模拟酸雨条件,每个强度酸雨下分别设置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和不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共计6个处理。结果表明:p H3.5酸雨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中速效磷、总磷、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及总氮含量,而外接外生菌根真菌则有效缓解了这一情况;与对照比,酸雨处理提高了微团聚体(<0.053 mm,0.053~0.25 mm)含量,降低了大团聚体(0.25~2 mm)含量; pH3.5处理显着降低各粒级尤其是0.25~2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接种外生菌根真菌显着增加了有机碳含量;未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土壤中,酸雨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轻组、重组有机碳含量,而接种外生菌根真菌显着提高了土壤轻组、重组有机碳含量;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酸雨胁迫对土壤质量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外生菌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菌丝体吸附及有机酸分泌在外生菌根真菌(ECMF)抗铝性中的作用,将抗铝能力不同的两种ECMF[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 715,Pt 715)和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 2,Ld 2)]在酸性含Al~(3+)溶液中培养,检测它们的有机酸分泌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发现:(1)两种ECMF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和多寡因菌种而异,且不因铝胁迫发生改变:Ld 2为甲酸>草酸,Pt 715为酒石酸>甲酸>草酸>丁二酸。铝胁迫下Ld 2分泌的两种有机酸均显着增加,而Pt 715分泌的酒石酸和甲酸显着增加,丁二酸显着降低,草酸未显着改变;(2)两种ECMF对Al~(3+)的吸收符合离子的吸收动力学模型,为主动吸收。Ld 2的CEC、C_(min)、I_(max)以及吸附性Al~(3+)都高于Pt 715,而K_m和吸收性Al~(3+)的值低于Pt 715。即抗铝性较强的Ld 2比抗铝性较弱的Pt 715有更多的阳离子吸附位点和更强的Al~(3+)吸附能力。因此,有机酸分泌和菌丝体对Al~(3+)的吸附都能提高ECMF的抗铝性;有机酸的分泌有利于养分的活化与利用,而菌丝体吸附能阻止Al~(3+)进入共质体而防止铝毒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生菌根论文参考文献

[1].杨云礼,徐明,邹晓,陈进,马洪霞.我国南方地区外生菌根真菌研究进展[J].西部林业科学.2019

[2].江亚男,辜夕容,周倩,贾豪.铝胁迫下两种外生菌根真菌的有机酸分泌与吸收动力学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9

[3].杨云礼,徐明,邹晓,陈进,马洪霞.我国南方地区外生菌根真菌研究进展[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4].李娟,张彦文.外生菌根菌对东北红豆杉幼苗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技.2019

[5].肖巍.北方地区针叶树外生菌根真菌样本的采集与保存[J].防护林科技.2019

[6].赵敏,郝龙飞,张敏,滕鹤,闫海霞.红花尔基不同龄级天然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J].菌物学报.2019

[7].胡保丽.旅游踩踏对松树外生菌根的形态影响分析[J].中国食用菌.2019

[8].陆兴杨.外生菌根真菌提高马尾松幼苗的抗旱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9

[9].冯邦,杨祝良.外生菌根共生:共生真菌多样性及菌根形成的分子机制[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9

[10].叶思源,陈展,曹吉鑫,尚鹤.模拟酸雨和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马尾松土壤养分、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外生菌根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图诱导GS115/Albumin目的蛋白表达量分...外生菌根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图外生菌根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图外生菌根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图外生菌根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图

标签:;  ;  ;  ;  ;  ;  ;  

外生菌根论文_杨云礼,徐明,邹晓,陈进,马洪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