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速度论文_马宁堃,刘黎平,郑佳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垂直速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速度,毫米波,功率,大气,跳高,能量,粒子。

垂直速度论文文献综述

马宁堃,刘黎平,郑佳锋[1](2019)在《利用Ka波段毫米波雷达功率谱反演云降水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华南云降水试验中Ka波段毫米波雷达探测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开展了云内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的反演研究,并与地面激光雨滴谱仪和微降水雷达的测量雨滴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首先,采用小粒子示踪法从功率谱密度中反演大气垂直速度以得到静止空气条件下的功率谱密度,进而利用粒子下落末速度-粒子直径关系反演出雨滴谱,最后进行标准化的Gamma分布拟合。研究表明:(1)云降水从零度层到地面1 km,主要由下沉气流主导,近地面大气浮游粒子和直流干扰造成的晴空杂波会影响雷达的功率谱分布;受动态范围限制,回波强度过饱和现象会影响近地面大气垂直速度的反演结果;(2)毫米波雷达CR、微雨雷达MRR和地面雨滴谱仪测量回波强度存在一定差异,MRR相较于CR与地面雨滴谱仪测量偏差较小;在稳定降水时CR和MRR功率谱密度对比较为一致;(3) CR和MRR反演雨滴谱对比实验中,雨滴谱反演对大气垂直速度十分敏感,大气垂直速度的变化,会使CR反演雨滴谱随着高度增加数浓度量级变大、粒子平均半径变小。CR反演的雨滴谱与M RR反演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CR功率谱反演雨滴谱方法的可靠性;(4) CR与地面雨滴谱仪雨滴谱拟合参数的对比表明,CR大气垂直反演的雨滴谱与地面雨滴谱相比粒子平均直径Dm较小,数浓度则较为一致。(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2期)

马宁堃[2](2019)在《利用Ka波段毫米波雷达功率谱反演云降水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降水系统的产生与发展的动力、热力过程及内部的微物理特征是云物理研究的重点,其中,大气垂直运动和雨滴谱分布是人们重点获取云降水的微物理参量之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于广东省龙门县观测站进行“华南季风云-降水试验”,垂直观测的Ka波段毫米波雷达作为云降水动力过程和微物理量的有效探测手段,参与本次实验的连续观测,本文据此开展了云内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的反演研究。首先,进行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反演的试验,并与地面激光雨滴谱仪和微降水雷达的测量雨滴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小粒子示踪法从功率谱密度中反演大气垂直速度以得到静止空气条件下的功率谱密度,进而利用粒子下落末速度-粒子直径关系反演出雨滴谱,最后进行标准化的Gamma分布拟合。研究表明:1)云降水从零度层到地面1 km,主要由下沉气流主导,近地面大气浮游粒子和直流干扰造成的晴空杂波会影响雷达的功率谱分布;受动态范围限制,回波强度过饱和现象会影响近地面大气垂直速度的反演结果;2)毫米波雷达CR、微雨雷达MRR和地面雨滴谱仪测量回波强度存在一定差异,MRR相较于CR与地面雨滴谱仪测量偏差较小;在稳定降水时CR和MRR功率谱密度对比较为一致;3)CR和MRR反演雨滴谱对比实验中,雨滴谱反演对大气垂直速度十分敏感,大气垂直速度的变化,会使CR反演雨滴谱随着高度增加数浓度量级变大、粒子平均半径变小。CR反演的雨滴谱与MRR反演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CR功率谱反演雨滴谱方法的可靠性;4)CR与地面雨滴谱仪雨滴谱拟合参数的对比表明,CR大气垂直反演的雨滴谱与地面雨滴谱相比粒子平均直径Dm较小,数浓度则较为一致。此外,运用2016年5月6日“华南季风云-降水试验”中Ka波段毫米波雷达的基数据和功率谱数据进行一次飑线过境的对流云降水个例的分析,并运用广东省广州雷达站的S波段双偏振雷达(简称SA雷达)为探测结果提供参照。根据SA的PPI图和CR的时间-高度演变图获得飑线过境过程。个例分析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18:00-18:30的飑线强对流云区,SA观测的回波强度、差分反射率因子、差分相移率的值表征在飑线对流区存在着较大的雨滴、强烈的降水。飑线主体的对流云区和层状云区,在零度层高度附近可能存在冰晶粒子或是冰雹的融化物;2)CR反演的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中,飑线强对流区过境时,0-4km皆出现明显的达到4-5m/s的强上升速度,随着飑线逐渐转化为层状云区,上升速度逐渐微弱。16:04时刻的较大上升速度可能触发了16:50时刻较强的垂直对流。零度层以下的雨滴大小在1-4mm之间,高空雨滴较小,随着高度降低雨滴增大;3)比较SA和CR回波强度的偏差,两部雷达回波范围不同,CR在强对流部分由于强衰减,高空部分回波观测不到。定量比较中,CR和SA回波强度主要集中在12-24 dBZ,集中高度在8-10km,SA整体回波强度数值较大,数值分布集中;SA的平均回波强度在各个高度上均大于CR,随着高度增加回波相差减小,8.41km的平均偏差约为3.45dBZ,10.66km的平均偏差约为1.75dBZ;在3km处,CR和SA反演粒子平均直径的大小和变化趋势类似,粒子大小基本分布在0.8-2.0mm之间。(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4-01)

黄悦微,张亦翻,林江华,温建平[3](2018)在《小球垂直速度对测量透明液体黏度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匀速落球法测液体黏度的实验中,研究小球以较大的垂直速度进入待测液体时对测定透明液体的黏滞系数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大学物理实验》期刊2018年02期)

赵向军[4](2018)在《飑线发展过程中水平涡度与垂直速度变化的特征分析及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流天气中,水平涡度对垂直速度有极大影响,但水平涡度与垂直速度的定量关系以及影响方式目前并未完全解决。本文通过对2010年6月19日发生在广西的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诊断分析,着重研究了飑线发展过程中水平涡度与垂直速度的定量关系,并对此次飑线发展过程中地面大风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得出如下相关结论。首先,根据p坐标系下的连续方程,给出了一种新的垂直速度计算方法。研究发现:该方法克服了原有运动学方法在求垂直速度的积分过程中把水平散度的计算误差累积的缺点,因此省去了后续的对垂直速度的修正,同时通过对连续方程的变形,得到水平风垂直切变引起的水平涡度矢量的旋度正比于-ω。即ω在垂直方向有波动状态时,水平涡度矢量逆时针旋转,有上升运动,顺时针旋转时有下沉运动。利用数值模拟结果对本次飑线发展过程中的垂直速度进行有效性验证得出本文的方法整体好于以湿Q矢量散度作为强迫项的ω方程方法以及通过O'Brien方法修正的运动学方法;该方法得到的垂直速度的正负与模式反射率的强度无关,但绝对误差在反射率大于等于40 dBZ时有一个增长,但相对误差变化不大,表现出该方法可以很好地反映垂直速度的方向和强度。其次,在不考虑摩擦的条件下本文得到了p坐标系下的垂直风切变引起的水平涡度局地变化方程。由飑线发展过程中的方程各项诊断分析,并主要讨论了方程中各项对垂直速度局地变化的影响,得到,非热成风项旋度在低层对垂直运动局地变化的贡献较小,但随着高度的增加贡献逐渐增大;垂直输送项旋度在低层对垂直运动的局地变化贡献最大,高层为负贡献。这种现象在飑线发展和成熟阶段表现最明显。通过对飑线中的对流单体的分析发现,在单体发展演变过程中,非绝热加热造成等位温面的下沉和非地转运动,进而引起中层具有较强的水平加速度的辐合以及高层水平加速度的辐散,这种水平风场的变化会造成暖中心周围产生逆时针旋转的水平涡度增量矢量,进而产生上升运动增量。这也是非热成风项在中高层对垂直速度局地变化贡献最大的主要原因。低层大值水平涡度的垂直向上输送是对流触发的关键。最后,根据模拟结果讨论了飑线内涡度对以及垂直加速度和后向入流与地面大风的形成关系。通过涡度收支和涡线分析得出,弓状回波中存在东西涡度对,其生成主要是散度项造成的,中间相对弱的反气旋涡度是涡线的拱起产生的水平涡度向垂直涡度转换引起。通过计算正负涡度对引起的旋转风从而量化了涡度对对地面大风的贡献。结果发现,本次过程中涡度对引起的旋转风在地面大风中占有较大比重,约40%-50%。当去除涡度对引起的旋转风时,地面大风的强度减弱,位置偏移。由叁维流线可以看出后向入流的下沉是产生地面大风的另一个影响因子。通过对浮力加速度和动力加速度进行诊断发现,此次后向入流的下沉是由固态水凝物与降水的拖曳产生的负浮力加速度引起。(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1-01)

曹帮军,张述文,杨茜茜,李彦霖,李少英[5](2017)在《能量存储及垂直速度能量输送对绿洲地表能量平衡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2008年8月盈科灌区绿洲站植被与其他陆面观测资料,计算夏季地表层能量存储与平均垂直速度能量输送,分析其对地表能量平衡的贡献.结果表明,考虑能量存储后,能量不闭合残差降低,其中当地时间09:00-12:00减小最多;日平均闭合率增加了0.13,07:00-09:00提升0.23,其中0.09来源于植被冠层热存储和光合作用耗能.加入平均垂直速度能量输送后,残差日均方根值减小24.2 W/m~2,12:00-15:00减小最多;日均闭合率增加0.07,15:00-17:00提升0.17,其中0.12来自于平均垂直速度潜热输送贡献.在涡动相关观测中加入平均垂直速度能量输送后,感热通量日均方根值提高了16.5%,潜热通量值增加了7.4%.(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黄书荣[6](2017)在《风廓线雷达结合毫米波雷达提取降水时大气垂直速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廓线雷达以晴空大气作为主要探测对象,利用大气湍流对电磁波的后向散射作用来获取雷达上空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大气水平风和垂直风等气象要素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及分布。但是在降水天气下,降水粒子也会对风廓线雷达电磁波产生散射,风廓线雷达回波包括大气湍流散射回波和降水粒子散射回波。降水粒子回波通常比大气湍流回波更强,使得大气运动信息受到了降水粒子的干扰,给大气风场反演带来误差。论文首先介绍了降水条件下对风廓线雷达数据质量控制的发展现状,阐述了风廓线雷达的基本原理、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流程及基础质量控制流程,分析了风廓线雷达在晴天、降雪、层状云降雨及对流云降雨天气下的数据特征。风廓线雷达能探测到降水粒子和湍流信号,但毫米波雷达只能探测到云雨粒子信息而无法探测到大气湍流信号,基于于风廓线雷达和毫米波雷达探测湍流能力的差异,论文提出了两种在弱降水天气下结合毫米波雷达数据提取风廓线雷达的大气垂直速度方法,并选取降水个例进行了新方法的验证。将新方法计算的大气垂直速度与传统双峰法提取的大气运动垂直速度以及风廓线雷达的原始垂直速度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弱降水天气下,新方法能有效消除降水对风廓线雷达垂直速度的影响,并且,在湍流谱极其微弱的情况下该方法也能准确地获取大气垂直速度。在降水较强、毫米波雷达回波有明显衰减的情况下,本文先利用风廓线雷达数据对毫米波雷达的功率谱进行衰减订正,然后结合订正后的毫米波雷达数据进行风廓线雷达的大气垂直速度的提取。结果表明经该方法订正后,垂直速度小于2m/s的概率达到了 97.65%,较订正之前14.31%有了长足的提高,确认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7-06-01)

郑佳锋[7](2016)在《Ka波段—多模式亳米波雷达功率谱数椐处理方法及云内大气垂直速度反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的观测和研究对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人工影响天气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毫米波雷达快速发展并成为了云观测的主要设备。2013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参与研制出了国内第一部固态发射机、多观测模式体制的Ka波段毫米波雷达,并于2014~2015年夏季,在我国华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开展了科学观测,获取了大量的宝贵资料。论文对这部雷达的功率谱数据处理方法、测云能力、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和青藏高原积云内的大气垂直速度反演方法开展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着重介绍了这部Ka波段毫米波雷达的系统特点、技术指标、信号处理技术和观测模式,并采用信噪比和信号源的方法对雷达进行定标。结果表明,这部毫米波雷达灵敏度较高,5km最小可测回波达-39.5d BZ。设计的叁种观测模式联合运行不仅可以保证对不同云类探测的全面性,同时还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雷达水平和垂直2个通道信号输入和输出的线性度非常高,定标准确性良好。(2)研究了毫米波雷达功率谱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功率谱数据模拟方法、噪声电平计算准确性评估、云信号识别方法和谱矩计算,并引入了谱偏度和峰度两个谱形态物理量。结果表明,卷云、边界层、降水叁个模式的谱宽在2m/s、1m/s和4m/s以下时,噪声电平计算误差都很小,多观测模式的设计可避免噪声电平严重高估的问题。从噪声电平计算的准确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来看,分段法是最优的选择。谱偏度和峰度的正负变化可以反映云内滴谱和相态的变化,在冰云增长和云降水转化过程中,它们是实用的指标。(3)从理论计算和利用多种波长雷达数据研究了毫米波雷达的测云能力和数据质量。结果表明,这部雷达理论上对弱回波的探测能力和实际统计结果十分吻合。对于强的回波,粒子半径在0.6~1.24mm时,米散射会使回波偏强0~1.21d B;粒子半径大于1.24mm开始,米散射使雷达回波严重偏弱,半径越大偏弱越多。毫米波雷达在云的结构、形态和强弱分布上与其他仪器十分一致,但灵敏度高的优势明显,能识别到更低的云底、更高的云顶、探测到更多云量。毫米波雷达与其他仪器,探测高层云时,回波强度平均误差不超过0.5d B,速度误差为0.1m/s,谱宽误差不超过0.1m/s。探测强积云时,米散射使回波强中心偏弱0~4d B,速度平均误差为0.2m/s,谱宽误差不超过0.2m/s。探测弱降水云时,回波强度超过27d BZ开始回波逐渐偏弱,亮带可偏弱3d B左右,速度误差不大,谱宽误差不0.1m/s信号与其他雷达基本一致,云顶信号在探测强积云时有一定衰减,米散射可使大粒子的信号偏弱。谱的回波强度概率分布、双峰和叁峰结构与其他仪器较为一致。考虑到不同雷达在波束宽度、受风切变和湍流影响的差异,认为毫米波雷达的数据质量较为可靠。(4)研究了Ka波段毫米波雷达的速度模糊、低空浮游物杂波、噪点-径向干扰杂波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并用实例对效果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速度退模糊方法效果良好,15个不同云过程个例的退模糊成功率都达到了100%。利用统计得到的回波强度-退偏振比双阈值可以100%/97.84%滤除华南/青藏高原地区的浮游物杂波。(5)利用这部雷达多种观测模式的功率谱研究了青藏高原积云内的大气垂直速度反演方法。利用回波的前后变化、平均速度的正速度区位置、谱宽大值区位置、强回波位置、下落速度和回波强度关系等分析了反演的大气垂直速度,结果表明,反演的结果较为合理可靠。在反演精度上,对于不是太强的淡积云和积云,反演误差可控制在相应观测模式的速度分辨率之内,低层弱积云的误差最小,而强积云误差会稍大,但相比大气垂直速度来讲,误差可控制在一个数量级以下。利用Z-0ω关系从理论上对方法结果进行了初步检验,结果表明,方法反演结果基本与理论推导的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6-05-01)

杨汀,高亚奎[8](2016)在《垂直速度信号的分析及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垂直速度模态是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纵向的基本模态,垂直速度信号是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的重要信号,垂直速度信号的品质对垂直速度模态的性能乃至纵向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的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经大气数据计算机解算的垂直速度信号有高频噪声和较大信号跳变,如果直接用来控制垂直速度会导致飞机在目标垂直速度附近振荡,甚至引起垂直速度的突然增大和减小,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和飞行员均不能接受。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垂直速度信号滤波器并设计了滤波器参数,通过仿真和试验进一步对参数进行修正,使用滤波后的垂直速度信号重点针对垂直速度模态进行仿真和试验验证,满足自动飞行控制系统设计要求且驾驶员评分较高。此滤波器的设计满足使用要求,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2016第五届民用飞机航电系统国际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04-19)

马建立,阮征,黄钰[9](2015)在《风廓线雷达估测降水云中大气垂直速度的一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UHF频段风廓线雷达垂直波束探测降水云时返回信号功率谱中可能同时出现的大气垂直运动谱和降水粒子谱的双峰谱现象,对北京延庆445 MHz风廓线雷达(CFL-08)在2009 2011年降水期间的垂直波束探测数据进行了双峰谱识别,获取的双峰谱数据经过处理,可得到降水返回信号回波强度ZR和静止大气降水下降的平均速度WT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ZR和WT,发现两者函数关系与返回信号所在高度有关:WT=3.75H-0.085Z0.006H+0.066R,为降水时垂直指向的多普勒雷达获取降水中大气垂直平均运动速度VA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5年03期)

刘景玉[10](2015)在《跳高运动员提高垂直速度过程的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跳高运动员完成过杆动作受重心抛物线高度与身体转动速度的影响,重心抛物线高度与身体转动速度又受起跳动作的影响,在起跳过程中转变身体运动方向取决于起跳阶段运动员对助跑速度进行垂直速度转化的效果。本研究基于生物力学原理对跳高运动员垂直速度过程中所产生的力学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国内外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效果存在差距的原因,希望能够为提升我国运动员跳高技术水平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一、研究对象及方法收集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刘阳、张树峰、黄海强、胡桐、王舟舟和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奥斯汀、索托马(本文来源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期刊2015年06期)

垂直速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云降水系统的产生与发展的动力、热力过程及内部的微物理特征是云物理研究的重点,其中,大气垂直运动和雨滴谱分布是人们重点获取云降水的微物理参量之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于广东省龙门县观测站进行“华南季风云-降水试验”,垂直观测的Ka波段毫米波雷达作为云降水动力过程和微物理量的有效探测手段,参与本次实验的连续观测,本文据此开展了云内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的反演研究。首先,进行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反演的试验,并与地面激光雨滴谱仪和微降水雷达的测量雨滴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小粒子示踪法从功率谱密度中反演大气垂直速度以得到静止空气条件下的功率谱密度,进而利用粒子下落末速度-粒子直径关系反演出雨滴谱,最后进行标准化的Gamma分布拟合。研究表明:1)云降水从零度层到地面1 km,主要由下沉气流主导,近地面大气浮游粒子和直流干扰造成的晴空杂波会影响雷达的功率谱分布;受动态范围限制,回波强度过饱和现象会影响近地面大气垂直速度的反演结果;2)毫米波雷达CR、微雨雷达MRR和地面雨滴谱仪测量回波强度存在一定差异,MRR相较于CR与地面雨滴谱仪测量偏差较小;在稳定降水时CR和MRR功率谱密度对比较为一致;3)CR和MRR反演雨滴谱对比实验中,雨滴谱反演对大气垂直速度十分敏感,大气垂直速度的变化,会使CR反演雨滴谱随着高度增加数浓度量级变大、粒子平均半径变小。CR反演的雨滴谱与MRR反演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CR功率谱反演雨滴谱方法的可靠性;4)CR与地面雨滴谱仪雨滴谱拟合参数的对比表明,CR大气垂直反演的雨滴谱与地面雨滴谱相比粒子平均直径Dm较小,数浓度则较为一致。此外,运用2016年5月6日“华南季风云-降水试验”中Ka波段毫米波雷达的基数据和功率谱数据进行一次飑线过境的对流云降水个例的分析,并运用广东省广州雷达站的S波段双偏振雷达(简称SA雷达)为探测结果提供参照。根据SA的PPI图和CR的时间-高度演变图获得飑线过境过程。个例分析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18:00-18:30的飑线强对流云区,SA观测的回波强度、差分反射率因子、差分相移率的值表征在飑线对流区存在着较大的雨滴、强烈的降水。飑线主体的对流云区和层状云区,在零度层高度附近可能存在冰晶粒子或是冰雹的融化物;2)CR反演的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中,飑线强对流区过境时,0-4km皆出现明显的达到4-5m/s的强上升速度,随着飑线逐渐转化为层状云区,上升速度逐渐微弱。16:04时刻的较大上升速度可能触发了16:50时刻较强的垂直对流。零度层以下的雨滴大小在1-4mm之间,高空雨滴较小,随着高度降低雨滴增大;3)比较SA和CR回波强度的偏差,两部雷达回波范围不同,CR在强对流部分由于强衰减,高空部分回波观测不到。定量比较中,CR和SA回波强度主要集中在12-24 dBZ,集中高度在8-10km,SA整体回波强度数值较大,数值分布集中;SA的平均回波强度在各个高度上均大于CR,随着高度增加回波相差减小,8.41km的平均偏差约为3.45dBZ,10.66km的平均偏差约为1.75dBZ;在3km处,CR和SA反演粒子平均直径的大小和变化趋势类似,粒子大小基本分布在0.8-2.0mm之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垂直速度论文参考文献

[1].马宁堃,刘黎平,郑佳锋.利用Ka波段毫米波雷达功率谱反演云降水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分布研究[J].高原气象.2019

[2].马宁堃.利用Ka波段毫米波雷达功率谱反演云降水大气垂直速度和雨滴谱分布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

[3].黄悦微,张亦翻,林江华,温建平.小球垂直速度对测量透明液体黏度影响的研究[J].大学物理实验.2018

[4].赵向军.飑线发展过程中水平涡度与垂直速度变化的特征分析及成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5].曹帮军,张述文,杨茜茜,李彦霖,李少英.能量存储及垂直速度能量输送对绿洲地表能量平衡的贡献[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黄书荣.风廓线雷达结合毫米波雷达提取降水时大气垂直速度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7].郑佳锋.Ka波段—多模式亳米波雷达功率谱数椐处理方法及云内大气垂直速度反演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

[8].杨汀,高亚奎.垂直速度信号的分析及修正[C].2016第五届民用飞机航电系统国际论坛论文集.2016

[9].马建立,阮征,黄钰.风廓线雷达估测降水云中大气垂直速度的一种方法[J].高原气象.2015

[10].刘景玉.跳高运动员提高垂直速度过程的力学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

论文知识图

煤柱底板应力分布图聚合物塑化输运方法的演变一222100年7月7日21时垂直速度的...一232010年7月7日81时垂直速度的...测速方式比较切除直达波后的单炮记录(左:水平分...

标签:;  ;  ;  ;  ;  ;  ;  

垂直速度论文_马宁堃,刘黎平,郑佳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