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我国对涉农企业管理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论文通过对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与新时代涉农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并建议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以涉农企业管理人才需求为导向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工商企业管理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农业龙头企业
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涉农企业)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涉农企业的发展对管理型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新的需求,即涉农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还要了解一些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农业院校是传授农业知识最具权威和最有优势的学校,开设在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利用本校的学科优势,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与涉农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农业相关课程,也就是说,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定位应该是为涉农企业培养管理型人才。那么,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能满足新时代涉农企业发展所需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的要求那? 该文将通过对部分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目前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涉农企业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
1 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涌现并快速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深入,涉农企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对高等院校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创业能力、敬业精神、承压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涉农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掌握企业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还要了解一些与涉农企业相关的农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不仅要求理论基础扎实,还要技术水平过关;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有创新能力、外语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种能力,而开设在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正好具备了这样的特色和优势。
那么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能满足涉农企业对管理型人才的要求呢? 该文通过对部分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涉农企业对管理型人才的特殊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培养目标同质化,农业特色不突出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类型和方向,并直接影响教学手段、方式及内容。我国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多与综合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相类似,即笼统的归纳为培养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工商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或教学、科研的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定位使农业院校与其他非农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趋于同质化,无法体现出农业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不能适应涉农企业对于管理型人才的差异化需求。另外,培养目标的同质化也导致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过于宽泛,与财经院校、综合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相比又显得竞争力不足,导致学生就业难,而大量涉农企业又急需相关领域的管理型人才,出现招人难的情况。因此培养目标同质化、涉农特色不突出导致了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相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涉农企业发展所需管理型人才的供应。
1.2 课程设置套路化,涉农课程极少
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普遍注重通用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其他非农院校课程设置区别很小。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所开设课程主要集中在管理类和部分经济类课程,包括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缺少农业相关课程。通过对部分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全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31 所农业院校中,只有南京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少数几所学校在专业方向(特色)课中开设了与农业相关的特色课程。农业相关课程的缺失导致学生不仅不了解农业基本知识,对于涉农企业管理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这就使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导致学生不能满足现代涉农企业对于管理型人才的要求。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为使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出以涉农企业为主要就业方向的特色,需要增加相关的农业课程,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由于涉农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农业基础知识教育,所以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在传统的工商管理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涉农企业管理方向模块课,或增设一些与涉农企业管理相关的课程,如增设《农学概论》《畜牧概论》《农业经济学概论》《食品营销学》《农场经营管理》《农产品期货》等课程,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起步晚,已有产品单一,以传统的湖区风光参观为主,针对特色湖湘文化产品开发稀少,游客体验感欠佳。其湖区中部旅游景观产品十分单调,无层次立体感,连唯一有特色的旅游项目——观鸟,时空制约明显。
1.3 实践教学比重较小,涉农实习基地不足
郎西埃用图像性的体制-图像要素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的体制,意指图像是事物直接记录在其身躯上的意指,是有待解读的事物的可见语言。将语词和图像从可见物和可说物之间做区分。[10]
表1 典型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所占比重
注:数据来源:根据各相关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理
理论课程占总学分比例中国农业大学 160 24.5 15.31% 84.69%南京农业大学 172 30 17.44% 82.56%华南农业大学 160 32 20% 80%华中农业大学 161.5 19 11.76% 88.24%吉林农业大学 170 31 18.24% 81.76%代表院校 总学分 实践课程学分 实践课程占总学分比例
培养目标是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设计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进行评价的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社会需求,同时考虑学校的特色和学科优势。据统计,中国大陆目前共有694 所本科院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其中综合类院校有213 所,财经类院校有98 所,农林类院校有31 所。由于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起步较晚,开设之初多数参考了综合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涉农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再不调整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法与综合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同台竞争;另一方面,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也不能满足涉农企业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就应该以“涉农企业”为主要就业方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突出体现农业的特色和学科优势,这样既与综合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产品”有所差异,同时又能满足涉农企业对管理型的要求。
2 新时代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培养涉农企业需要的管理型人才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该文以涉农企业管理型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和院校特色,提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建议。
食品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样品的采集、检测仪器以及实验室环境都是影响食品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为此,应当加强检验环节的控制,规范检验流程,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服务“涉农企业”的特色
除此之外,涉农企业实习基地缺乏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虽积极建立实习和实训基地,但大多数都是松散型的实习基地,而且多数都是围绕工商企业建立,与涉农企业、农业经济管理部门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系不够紧密,使教师和学生都很难了解涉农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课题组选择了5 所典型的农业院校进行调研,并对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进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表1可以看出,除了华南农业大学以外,其他4 所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都小于20%,而且实践课程的学分中还包括了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学分,如果将上述三者的学分去掉,实践教学的比重就会更小了。由此可见,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较小。
2.2 增加农业相关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开头又是别具一格,它不在主和弦,而是稳固地建立在调式音阶的Ⅱ级上,这种“非主音”开始的和声进行,引起了评论家与学者的注目。金德曼认为,它“显示出和声的暧昧与张力—由此成为创新方法的一个重要标志”。洛克伍德则说,它“为融入一片全新的风景打开了门径”。它的低音开始于降A,然后通过半音上升和速度的渐慢,进入属音降B(第6小节),如此,主和弦被推迟到第8小节才出现。金德曼说:“主调的最终进入又成为和声与主题冒险的起始点。”
2.3 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各院校应当根据学科背景特色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以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来说,更应该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比例,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涉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关键是要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使学生不仅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理解消化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农业院校要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尽快建立起数量充足而且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农业院校要加强与涉农企业的联系和联合培养,与地方农委、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共建教学实习基地,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探索多元化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2.4 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随着高校响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各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举办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比较低。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两者融合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外在要求。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些专业课程比较适合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所以,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时,不仅要增加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还要将创新创业比赛、讲座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充分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整合,优化课程管理方式,健全课程评价机制,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贯穿于相关专业课的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3 结语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乡村振兴和涉农企业对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给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当前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新时期,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要抢抓机遇,充分依托农业院校的特色和学科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规律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满足涉农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秀芝,刘志强,吴祝武.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9(4):92-96.
[2]秦庆武.适应农业经营方式变化 推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基于山东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学刊,2010(10):35-39.
[3]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5(8):89-96.
[4]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3):20-22.
[5]刘永,赵洪明,柳红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教育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2,25(4):87-89.
[6]王晓光.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1(2):122,124.
[7]陈宏利.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8]汤健雄.高职商贸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国贸专业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2):123-125.
Reflections on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fo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YANG Xinglong, QI Wenhao, SHEN Dan, SUN Shixun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chun Jilin,13011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leading enterprises, China has put forward new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talents.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fo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existing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the demand for management talents in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n the new era.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should reform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the demand for management talents of agriculture-related enterprises, further clarify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alent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curriculum an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agriculture-related enterpris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06(2019)11(a)-0078-03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H150205)研究;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重点研究项目: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138 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 ( 项目编号:16YJA790057)。
作者简介:杨兴龙(1971-),男,吉林磐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涉农企业管理,创新创业教育。
通讯作者:孙世勋(1965-),男,吉林九台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创业管理,通讯邮箱:zhiccg@163.com。
标签:农业院校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专业论文; 涉农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年第21期论文;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H150205)研究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重点研究项目: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138号)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6YJA790057)论文;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