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冬玉
(贵航贵阳医院输血科贵州贵阳550000)
【摘要】目的:探讨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来我院接受体检的160例健康群众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根据其验血方式的差异,将参与实验的160例群众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别,并将其定义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平均每个小组各80例群众,对照组采取一般的形式进行验血,研究组的体检群众则采取凝聚胺技术进行验血,检测结束后,对两组成员的检测效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在进行相应的抗体(青霉素)识别时,研究组群众的血液样本在肉眼观察下就可进行相关的操作,而对照组群众的血液样本则需在显微镜的协助下进行操作,Rh抗体鉴定时,研究组需要的血清数量是对照组的10%,通过比较得知,研究组群众检测的效果与对照组群众进行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其检测效果,对其输血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输血;凝聚胺技术;检验;优势;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4-0108-02
输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多应用于血液疾病的治疗中[1],本次实验对其输血前检验的技术进行分析,选择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来我院接受体检的160例健康群众,对其中80例群众实施了凝聚胺技术的血液检测,其灵敏度令人比较满意,现将具体的报告如下呈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来我院接受体检的160例健康群众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按照其输血检验技术的差异,将符合条件的群众分为对照组(n=80例)以及研究组(n=80例)两个不同的小组。对照组中,男性群众为48例,女性群众为32例,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79岁,平均年龄为(43.4±4.4)岁;研究组中,男性群众为47例,女性群众为33例,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79岁,平均年龄为(44.6±4.7)岁;排除标准:(1)不愿意参与本次实验群众;(2)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群众;(3)认知系统存在严重缺陷的群众;(4)中途退出本次实验的群众;(5)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群众;(6)处于妊娠期以及哺乳期的群众;(7)凝血功能存在异常表现的群众;(8)在1周内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群众;(9)意识不清醒的群众。(10)肝功能以及肾功能出现异常表现的群众。对照组群众以及研究组群众在年龄层次、性别比例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体检人员均在早期空腹时接受(静脉)抽血操作,接下来再对其血液样本进行相应的检查,对照组采取盐水法进行检查,研究组则采取凝聚胺技术对其血液样本进行检查,首先选择2支试管,并将其取名为甲管以及乙管,在甲管中滴入2滴受血患者的血清以及1滴献血人员的红细胞悬液,将其浓度控制在3%至5%之间,在甲管中滴入2滴献血人员的血清以及1滴受血患者的红细胞悬液,将其浓度控制在3%至5%之间[2]。最后再由专业人员按照其说明标准对其检测过程进行操作,对其检验结果进行记录与分析。
1.3观察指标
检测结束后,对其各项指标进行观察与对比。
1.4数据处理
收集本组所有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来表示,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的比较分别配以t和x2检验,当显示(P<0.05)。时,则提示在比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特异性以及非特异性消失时间
研究组群众血液样本中的非特异性凝聚以及特异性凝聚均在4分钟后彻底消失,其中非特异性凝聚在15秒中消失的群众为57例,25秒内消失的群众为23例。
2.2两组群众鉴定结果的比较
在进行相应的抗体(青霉素)识别时,研究组群众的血液样本在肉眼观察下就可进行相关的操作,而对照组群众的血液样本则需在显微镜的协助下进行操作,Rh抗体鉴定时,研究组需要的血清数量是对照组的10%,通过比较得知,研究组群众检测的效果与对照组群众进行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输血治疗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由于患者与献血者血液之间的成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反应,不但会影响其输血的效果,还可能对其原血细胞造成一定的破坏,严重时还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3]。
因此在输血前均进行安全检查,防止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次实验对来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群众的血液样本采取了凝聚胺技术的检测方式,凝聚胺带有一定的正电荷,可与肝素中的负电荷进行中和,待其凝聚胺溶解后,正电荷就会与其血清中的红细胞(表面)进行结合,从而使其表面的电位得到降低,出现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接下来再加入适量的悬浮液,与其凝聚胺进行中和,最后再对其抗原进行相应的检测[4]。该种检查方式在IgG以及RBC等抗体上有着较高的检出率,还具有操作方便简单、灵敏度较高等优势,在临床上交叉配血以及输血配血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与此同时该种检查方式在抗体反应的检查方面也有着一定的价值,可有效避免其(溶血性)贫血症状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对其输血效果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其检测效果,对其输血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石俊平,陈艳萍,王训霞等.输血检验中凝聚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4,12(22):104-104.
[2]李红叶,王培琴,黑慧霞等.输血检验中凝聚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医学信息,2015,(2):37-37.
[3]刘旋.探讨输血检验中凝聚胺技术的运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2):79-80.
[4]杨万涛.基于输血检验的凝聚胺技术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2(7):117-117,118.
[5]王芳.输血检验中凝聚胺技术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7(6):3616-3616,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