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定顶油罐内气体空间油气浓度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肖开喜,侯磊,赵智,李延豪,黄亚楠,张蕊[1](2021)在《拱顶罐油气空间温度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油罐气体空间的温度分布及其昼夜间变化对油品蒸发损耗有着重要影响,有必要研究罐内气体温度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根据传热学和地理气象学等理论,建立了气体空间二维稳态传热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容积法对数学模型进行离散处理,使用当量温度将复杂的第三类边界条件问题转化为第一类边界条件问题。针对实际案例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不同时间罐内气体温度分布,发现环境温度、油面温度和太阳辐射是影响气体空间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的时变性对温度分布的影响最为明显。深化对静止储存或生产作业时罐内气体温度分布规律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油品蒸发损耗机理奠定了基础。
谭凯,贾海海,张艳丽,演强,李永生,董艳国,李俐莹[2](2021)在《基于Fluent的大型油罐主动防护系统注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外浮顶油罐一、二次密封空间内长期存在挥发性可燃气体,气体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将引发安全隐患,主动安全防护系统通过在密封圈内注入氮气实现气体惰化,为了提高油罐密封圈的氮封效率,需要分析各注氮参数对系统工作性能的影响。基于流体力学原理,以Fluent软件为工具,对一、二次密封进行简化,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模型验证,并通过改变注氮流量、注入口尺寸和形状等参数得到密封圈气体惰化所需时间和气体用量。结果表明,同等流量下减小注氮口面积和沿密封圈切线双向注气能缩短惰化时间,降低气体注入流量能减少总气体用量。
王建伟[3](2020)在《立式储油罐油品蒸发损耗及外干涉流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储罐已逐渐成为了石油化工行业和储运系统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世界各国所建的储罐数量也在日益增多,但其关于油品的蒸发损耗问题却一直在困扰着人们。油品蒸发损耗不仅给经济、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同时还造成了油品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因此,通过探索油品蒸发损耗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以此来找到一种高效、经济的降低油品蒸发损耗的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首先通过对立式储罐油品蒸发损耗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比分析了目前已有的几种计算油品损耗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相对较新颖的计算油品损耗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计算和模拟计算对其进行了合理性的验证。其次,从影响立式储罐内油品损耗的因素出发,利用C语言编写了油品蒸发过程时相变的程序,建立合理的模型,利用FLUENT软件重点针对储油罐在呼吸阀挡板和环境温度干涉的情况下分别展开了模拟计算,得出了储罐内流场的分布云图,对其进行后处理得出了储罐内油气浓度以及油气呼出量的变化情况。最后针对目前降低储罐油品损耗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应该多采用吸附法和冷凝法联合油气回收技术以及罐内密闭节能回收装置,以此来降低油品蒸发损耗的问题。
梁颖[4](2020)在《基于有限元法的罐内气体空间浓度分布模拟》文中提出针对罐内储液在气体空间内连续扩散的问题,结合有限元容积法,利用多组分摩尔流的扩散方程及其特殊的边界条件,使用稳定的差分格式将扩散方程简化为对角矩阵,借助于vb6.0语言建立浓度计算的程序界面,得到罐内气体空间的浓度连续分布结果。结果表明:罐内气体浓度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饱和的,在高度方向上浓度变化有一明显的拐点。本文提出的模型,可以得出任意位置、任意时刻的精确浓度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不超过18.5%。
赵明婕[5](2019)在《储罐VOCs排放量核算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控制挥发性有机物(简称VOCs)排放的环境保护政策要求越来越严格,储油罐区无组织排放作为石油石化企业管控的重点,科学准确地核算VOCs排放量成为进一步开展有效治理的前提。罐区VOCs主要来源于储罐的呼吸损耗,本研究根据呼吸损耗原理,调研国内外现行核算方法,结合工程实例,按照不同方法分别对浮顶罐和拱顶罐的年呼吸损耗量进行核算并排序。针对国内外四种核算方法,对影响储罐呼吸损耗量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主次要影响因素,分析四种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不同风速下浮顶罐周围风压分布,结果表明风速越大,浮顶罐上下风侧内壁形成的压差就越大,越有利于油气浓度的扩散。当风速从2 m/s增大到20 m/s,储罐上下风侧内壁压差从2.2 Pa增长到34 Pa。通过研究不同储存液位时浮盘上方风压分布发现,当储存液位从10 m升高至18时,上下风侧内壁压差从12 Pa增长到26 Pa,说明储存液位对浮顶上方风压分布具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油气扩散。模拟不同进油速率时拱顶罐内油气扩散情况,结果表明进油速率越快,呼吸阀处油气体积分数增长速率也同步加快。当进油速率从0.01 m/s增大到0.03 m/s时,呼吸阀处的油气体积分数达到50%的时间从183 s下降到80 s。在进油速率一定时,研究不同罐内初始油气浓度下油气扩散情况发现,初始油气浓度从0%升高至30%时,呼吸阀处油气体积分数达到50%的时间从183 s缩短到66 s,说明罐内初始油气浓度对拱顶罐内油气扩散也具有明显影响。根据四种方法核算储罐年呼吸损耗量的大小排序,结合模拟得到的主要因素对储罐油气扩散的影响规律,得出我国应优先选择国内方法对我国储罐进行VOCs损耗量核算的结论,建议将储存液位和罐内初始油气浓度作为核算方法的参数,为罐区VOCs排放量的核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梁颖[6](2018)在《油罐呼吸损耗量计量新模型的构建与研究》文中认为通过研究油罐在静置存储及装卸作业过程中罐内气体空间和油品内部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温度对油品蒸汽压的影响,建立了新的呼出罐外空气量计算方法。结合Fick扩散定律、连续性方程和罐内油蒸汽实际分布特点,构建求解呼气浓度的数值模型。实际呼吸损耗量可用呼出空气量与呼气浓度的乘积得到。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证实该浓度模型、空气量计量办法可靠,新构建模型的平均误差约为其它模型的38%。
刘春艳,耿立平[7](2018)在《固定顶罐混合气的油气浓度分布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油品蒸发损耗会在造成较大的油品数量损失的同时会使得油品质量下降。另外,逸入大气的轻组分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形成潜在的火灾危险,威胁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研究了油品蒸发损耗的机理,建立了固定顶罐小呼吸损耗的浓度场模型,通过Fluent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对小呼吸损耗过程中罐内油气浓度分布进行了分析。
章浩[8](2018)在《固定顶油罐呼吸损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罐的蒸发损耗不仅在油品数量上造成损失,还会造成油品品质的降低。逸散入大气中的油品蒸气不但污染了环境,而且还会形成潜在的火灾风险。而在固定顶油罐中由于油气空间的存在,这一影响更是不容忽视。本文首先通过实验获取了H油田场站油罐内部油气温度及大气温度变化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Matlab曲线拟合,得出符合余弦规律的温度公式。实验表明:油气空间温度主要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大气温度和罐壁及罐壁基础仅仅只对油气温度起季节性影响。利用ANSYS软件,针对固定油罐温度场,建立了一维稳态传热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并在对实际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油罐内部温度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油罐内油气和油品在竖直方向上呈线性关系,且油气纵向温度变化的倾斜程度大于油品纵向温度变化的倾斜程度。然后根据所拟合出的温度公式,确定“小呼吸”损耗呼气阶段起始与终了时的温度值,在此基础上,使用积分的办法,对呼气起始到终了的全过程,对温度进行积分,从而得到了新的“小呼吸”呼出空气量的方法。为了计算损耗量,还需对油气平均浓度进行计算。因此结合罐内气体空间油气的扩散规律和连续性方程,从而建立油气浓度分布的数学模型。使用有限差分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并使用VB建立针对全过程的油气浓度分布的计算程序。从而得到平均油气浓度。最后利用呼出空气量与平均油气浓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际的油-气损耗量。然后利用实例对程序以及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校核,从而证实程序的稳定性良好,新计算方法的准确度较高。通过提高固定顶油罐的呼吸阀压力可以有效的降低储罐的小呼吸损耗,但是如果提高呼吸阀的压力,为了安全,那不可避免的就会使得储罐的设计壁厚以及罐顶厚度增加,这就会使得储罐的钢材用量增加,提高了储罐的造价。通过对小呼吸损耗量与钢材用量进行经济分析,使用本文新的小呼吸损耗计算方法,结合油罐的强度计算公式,从而得到呼吸阀压力与小呼吸损耗以及钢材消耗总费用之间的模型。使用VB编程求解,并利用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良好。
徐文祥[9](2018)在《大型浮顶油罐细水雾和氮气灭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石油消耗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油品的储备问题也随之而来。浮顶油罐因为油品蒸发损失小、储存安全性高而广受各大企业的青睐。考虑到经济性,浮顶油罐的设计也趋向大型化,大型浮顶油罐一般指的是容量超过10×104m3的油罐。随着储罐容积不断增加,罐区潜在的危险将大大增加,一旦发生爆炸燃烧事故,将对人身安全和社会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及损失,因此相应的消防系统也变得更加严格。本文针对现有的罐壁式泡沫灭火系统的不足和漏洞进行剖析,设计出一种新型灭火系统—细水雾和氮气防爆灭火系统。系统理论:日常维护时,向浮顶油罐密封圈内通入一定量的氮气,使得密封圈内油气浓度降到爆炸下限以下,一般是以1%为参考标准;密封圈发生意外火灾时,开启细水雾喷头可以及时进行灭火。为了探究细水雾的灭火性能,笔者通过细水雾灭火实验装置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研究细水雾特性和影响细水雾灭火效果因素的实验,并通过软件模拟了密封圈内氮气惰化和细水雾灭火工况。实验表明:当压力在0Mpa-2.0Mpa之间时,水雾半径随着压力增加而增大;当压力超过2.0Mpa时,水雾半径随着压力的增加变化不大。研究不同压力时细水雾作用同一池火灭火时间的长短,得出压力达到2.0Mpa时综合灭火效果比较好;研究不同风速下细水雾对池火作用的强弱,得出当风速在0m/s-1.7m/s时,将喷头压力调为2.0Mpa时,灭火效果最佳;当风速为1.7m/s-3.8m/s时,将喷头压力调为4.1Mpa时,灭火效果比较佳;通过运用Fluent软件模拟密封圈内氮气惰化过程,得出氮气惰化有一定的防爆效果。通过pyrosim软件建立油罐模型及其密封圈模型,在密封圈内模拟实际火灾,并施加细水雾,从温度场、氧气浓度、烟气速率和热释放速率几方面比较细水雾施加前后的变化情况,得出细水雾具有较好的控制火情作用和灭火降温效果。最后结合实际并按照现有规范,将氮气管道和细水雾管道布置到浮顶油罐上,并对一些参数进行了计算,将设计的新型消防体系应用到实际工程。
孙薇薇[10](2017)在《轻质油品储罐蒸发损耗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石油在储运过程中挥发出来的油气进入大气后,会对环境、经济、生产安全等造成严重影响。本课题以中石油工程建设公司重点科研项目“石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成套技术开发”为背景,针对石化企业内轻质油品储罐外排油气的收集和处理整套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的现状,对罐内油品蒸发损耗产生的油气的浓度分布及呼出气中油蒸气含量变化规律做具体的研究,为确定合适的油气回收方案提供依据。本文首先根据相变过程理论,结合储罐内油品蒸发损耗发生实际过程,利用C语言编写罐内油品蒸发过程相变传热传质UDF,针对不同因素(尤其是温度与太阳辐射)对罐内静止储存的油品蒸发损耗的影响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油品蒸发损耗与外界环境温度、风呈正相关,与罐内油品充装率呈负相关,且不同油品挥发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在一天中温度上升阶段(太阳逐渐升起),罐内气体温度高于大气环境温度,正午时刻附近罐内气体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的差异巨大(温差可以达到接近20K)。此期间,不断有气体从通气孔呼出,呼出量逐渐增大,呼出气中的油蒸气浓度逐渐提高,最高可达到1.3%。并通过同某石油管输公司测试结果相对比,验证本文所采用计算方法的合理性。针对储罐收发油过程中的蒸发损耗现象进行研究。设计并利用实验对储罐收发油过程中因壁面效应带来的油品的“挂壁现象”进行研究,从而得出适合于挂壁处油品蒸发的计算公式。利用与液面、壁面处油品蒸发相适用的UDF,采用FLUENT中In-Cylinder动网格模型对收发油过程的油品蒸发现象进行模拟,分析收发油过程罐内气体空间浓度分布。结果发现:发油后再收油过程,由于壁面效应产生的挂壁现象,以及发油结束后底油的存在,收油开始时,罐内已存在一定的油气浓度分布。不同罐容的储罐以相同速率收油,到达相同液位高度时,罐呼出气中的油蒸气含量相近。收油结束时,罐顶呼出气中油蒸气含量可达88%左右。相同罐容的储罐以不同流速收油,当收油至相同液位高度时,低流速收油的呼出气中油蒸气含量相比于高流速收油有所增加。即低速收油时,油品的蒸发损耗量更大。因此,在保证产生静电安全等条件下,建议高速收油。
二、固定顶油罐内气体空间油气浓度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定顶油罐内气体空间油气浓度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拱顶罐油气空间温度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学模型 |
1.1 模型建立 |
1.2 方程离散 |
2 实例验证 |
2.1 计算分析 |
2.2 模型验证 |
3 结论 |
(2)基于Fluent的大型油罐主动防护系统注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
2 主动防护系统工作原理 |
3 系统工艺流程 |
4 系统注氮参数分析 |
4.1 模型建立 |
4.2 网格划分 |
4.3 参数设置 |
4.4 求解过程 |
4.5 模拟结果 |
5 结论 |
(3)立式储油罐油品蒸发损耗及外干涉流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油品蒸发损耗导致的危害 |
1.3 在油品蒸发损耗方面的研究进展 |
1.3.1 国外方面 |
1.3.2 国内方面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 |
1.4.1 主要内容 |
1.4.2 关键技术 |
第二章 储罐油品蒸发损耗的理论分析 |
2.1 立式储油罐的分类 |
2.2 储罐中油品蒸发损耗的过程 |
2.2.1 油品蒸发损耗实质的理论分析 |
2.2.2 油品蒸发时的相变分析 |
2.2.3 蒸发损耗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
2.3 目前油品损耗的计算方法 |
2.4 新型油品损耗计算模型的建立 |
2.5 实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呼吸阀挡板和CFD技术的应用 |
3.1 呼吸阀挡板的工作原理 |
3.2 呼吸阀挡板的结构介绍 |
3.2.1 主要的结构参数 |
3.2.2 安装方法以及静电接线 |
3.3 CFD技术 |
3.3.1 CFD简介 |
3.3.2 计算过程 |
3.3.3 控制方程 |
3.3.4 处理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储油罐内部流场在外干涉下的数值模拟 |
4.1 数学模型的确定 |
4.1.1 菲克定律 |
4.1.2 计算模型的确定 |
4.2 物理模型的确定 |
4.2.1 求解步骤 |
4.2.2 模型网格的选取 |
4.2.3 模拟条件的设置 |
4.3 呼吸阀挡板对储罐内流场特性的影响 |
4.3.1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4.3.2 有无呼吸阀挡板对储罐内流场的影响 |
4.3.3 呼吸阀挡板不同的安装位置对罐内流场的影响 |
4.3.4 呼吸阀挡板的形状对罐内流场的影响 |
4.3.5 有无呼吸阀挡板对罐内油品的影响 |
4.4 环境温度对储油罐内流场的影响 |
4.4.1 油品的饱和蒸气压 |
4.4.2 温度模型的建立 |
4.4.3 储罐内温度场的分布 |
4.4.4 温度对储罐内油品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降低储罐油品蒸发损耗的措施及油气节能回收技术 |
5.1 降低油品蒸发损耗的措施 |
5.1.1 降低储油罐的温度 |
5.1.2 提高储罐的承压能力 |
5.1.3 减小储罐内的气体空间 |
5.1.4 其他措施 |
5.2 油气节能回收系统 |
5.2.1 油气回收技术 |
5.2.2 罐内密闭节能回收系统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储罐VOCs排放量核算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VOCs主要来源 |
1.2.2 VOCs排放情况 |
1.2.3 VOCs管控情况 |
1.2.4 储罐VOCs核算方法 |
1.2.5 储罐呼吸损耗数值模拟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国内外储罐VOCs排放量核算方法研究 |
2.1 浮顶罐VOCs排放量核算方法研究 |
2.1.1 呼吸损耗原理 |
2.1.2 国内外核算方法 |
2.1.3 算例参数选取 |
2.1.4 TANKS4.09软件介绍 |
2.1.5 定量方法比较 |
2.1.6 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2.2 拱顶罐VOCs排放量核算方法研究 |
2.2.1 呼吸损耗原理 |
2.2.2 国内外核算方法 |
2.2.3 算例参数选取 |
2.2.4 定量方法比较 |
2.2.5 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2.3 核算方法评价 |
2.3.1 准确性 |
2.3.2 适用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浮顶罐VOCs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
3.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3.1.1 Fluent软件简介 |
3.1.2 研究方法 |
3.1.3 几何模型及控制方程 |
3.1.4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
3.2 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
3.2.1 圆柱绕流模型 |
3.2.2 气体扩散模型 |
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3.1 风速对扩散过程的影响 |
3.3.2 风速对风压分布的影响 |
3.3.3 储存液位对风压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拱顶罐VOCs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
4.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4.1.1 研究方法 |
4.1.2 几何模型及控制方程 |
4.1.3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
4.2 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1 进油速率的影响 |
4.3.2 罐内初始油气浓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油罐呼吸损耗量计量新模型的构建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模型建立 |
2.1“小呼吸”损耗计算模型 |
2.2“大呼吸”损耗计算模型 |
2.3 气体空间浓度 |
2.3.1 浓度分布模型 |
2.3.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3 实测数据验证与分析 |
4 结论 |
(7)固定顶罐混合气的油气浓度分布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气体空间浓度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1.1 菲克定律 |
1.2 模型的建立 |
2 气体空间浓度场的计算 |
3 计算实例与结果分析 |
4 结语 |
(8)固定顶油罐呼吸损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的和意义 |
1.2 油罐蒸发损耗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发展历程 |
1.2.2 蒸发损耗发生过程分析 |
1.2.3 固定顶蒸发损耗成因及类型 |
1.2.4 降耗常用措施 |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固定顶油罐温度场实验分析及拟合仿真 |
2.1 固定顶油罐油气空间温度影响因素实验分析 |
2.1.1 实验条件及实验方法 |
2.1.2 实验数据及分析 |
2.2 油罐气体空间环境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 |
2.2.1 大气环境的影响 |
2.2.2 太阳辐射的影响 |
2.2.3 罐壁及罐壁基础的影响 |
2.3 温度拟合公式推导 |
2.3.1 H油田S场站立式油罐的拟合计算 |
2.3.2 H油田T场站立式金属罐拟合计算 |
2.4 固定顶油罐温度场ANSYS模拟 |
2.4.1 固定顶油罐温度场分布模型的建立 |
2.4.2 油品纵向温度ANSYS模拟 |
2.4.3 模型与实际数据对比与理论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气损耗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 小呼吸发生机理 |
3.1.1 油罐内油品蒸发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2 呼气与吸气的交替发生 |
3.2 新型小呼吸损耗量计算模型的建立 |
3.2.1 已有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分析 |
3.2.2 新型小呼吸损耗量计算模型 |
3.2.3 模型参数取值 |
3.2.4 新模型的优点 |
3.3 “大呼吸”损耗的计算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罐气体空间油气浓度数值模拟 |
4.1 油品的蒸气压 |
4.2 罐内油气浓度分布规律 |
4.3 建立浓度分布数学模型 |
4.3.1 Fick扩散定律 |
4.3.2 连续性方程 |
4.3.3 定解条件 |
4.4 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求解 |
4.4.1 离散化概念 |
4.4.2 有限差分法解差分方程组 |
4.5 VisualBasic6.0程序编程求解 |
4.5.1 程序开发使用 |
4.5.2 程序校核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模型应用评价 |
5.1 新旧模型对比 |
5.1.1 流程图 |
5.1.2 实例一 |
5.1.3 实例二 |
5.2 新模型的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小呼吸损耗与油罐承压能力优化 |
6.1 油罐“小呼吸”计算 |
6.2 油罐的强度计算 |
6.2.1 罐壁厚度计算 |
6.2.2 罐顶厚度计算 |
6.2.3 罐底计算 |
6.3 建立数学模型 |
6.4 算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9)大型浮顶油罐细水雾和氮气灭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浮顶油罐主要火灾特点及扑灭方式的研究 |
1.3 针对浮顶油罐密封圈及细水雾应用的研究现状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细水雾灭火实验研究 |
2.1 细水雾灭火机理 |
2.2 实验装置 |
2.2.1 实验设备 |
2.2.2 数据信息采集装置 |
2.3 细水雾灭火实验 |
2.3.1 研究细水雾水雾特性实验 |
2.3.2 影响细水雾灭火效果因素 |
2.3.3 FDS仿真模拟不同压力下细水雾扑灭火池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密封圈氮气惰化数值模拟 |
3.1 气体置换过程中气体行为描述 |
3.1.1 扩散效应 |
3.1.2 对流效应 |
3.2 理论模型选取 |
3.2.1 质量传递模型 |
3.2.2 层流蒸发模型 |
3.2.3 湍流蒸发模型 |
3.2.4 密封圈内氮气质量传递 |
3.3 密封圈网格及边界条件的建立 |
3.4 浮顶油罐氮气惰化模拟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密封圈细水雾灭火数值模拟 |
4.1 浮顶油罐火灾模型选取 |
4.2 网格的设定 |
4.3 油罐密封圈几何模型建立 |
4.4 火源功率的设定 |
4.5 细水雾喷头设置 |
4.6 测点及切片的设置 |
4.7 火灾场景设定 |
4.8 密封圈内火灾模拟结果分析 |
4.8.1 热释放速率结果分析 |
4.8.2 密封圈内温度结果分析 |
4.8.3 氧气浓度结果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灭火系统设计及火灾预防措施 |
5.1 设计流程 |
5.1.1 设计思路 |
5.2 管道输送及电控系统 |
5.3 细水雾管道水力设计 |
5.3.1 细水雾管道流量设计 |
5.3.2 系统储水箱有效容积计算 |
5.4 氮气管道基本设计参数 |
5.5 浮顶油罐发生火灾的因素和预防措施 |
5.5.1 浮顶油罐发生爆炸的条件 |
5.5.2 浮顶油罐发生爆炸的因素 |
5.5.3 浮顶油罐预防爆炸燃烧的措施 |
5.5.4 氮气主动防护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轻质油品储罐蒸发损耗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生产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气回收研究现状分析 |
1.2.2 油品蒸发损耗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罐内油品蒸发损耗过程 |
2.1 油罐的结构组成 |
2.2 蒸发损耗的成因 |
2.2.1 蒸发损耗的类型 |
2.2.2 油品蒸发损耗的机理 |
2.3 蒸发损耗过程相变研究 |
2.3.1 温度模型 |
2.3.2 油品蒸发相变模型 |
2.3.3 蒸发相变的实现 |
2.4 储存介质物性的研究 |
2.4.1 汽油物性参数 |
2.4.2 储存介质两相平衡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罐内油品蒸发损耗的数值模拟 |
3.1 模型建立 |
3.1.1 GAMBIT网格划分 |
3.1.2 油品蒸发控制方程 |
3.1.3 FLUENT计算模型确定 |
3.2 工况条件影响分析 |
3.2.1 不同罐型影响 |
3.2.2 风速大小及方向对油品的影响 |
3.2.3 充装率对蒸发损耗的影响 |
3.2.4 温度影响 |
3.2.5 油品种类 |
3.3 模型的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储罐收发油过程的研究 |
4.1 储罐收发油作业 |
4.2 壁面效应的实验研究 |
4.2.1 实验原理 |
4.2.2 实验过程 |
4.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 储罐收发油模型 |
4.3.1 动网格模型 |
4.3.2 壁面效应模型 |
4.3.3 模型的实现 |
4.4 储罐收发油过程的模拟 |
4.4.1 储罐收发油蒸发损耗的研究 |
4.4.2 收油速率的影响 |
4.4.3 收发油损耗模型的验证 |
4.5 罐车装车过程的模拟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四、固定顶油罐内气体空间油气浓度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拱顶罐油气空间温度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研究[J]. 肖开喜,侯磊,赵智,李延豪,黄亚楠,张蕊.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1(12)
- [2]基于Fluent的大型油罐主动防护系统注氮分析[J]. 谭凯,贾海海,张艳丽,演强,李永生,董艳国,李俐莹.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1(06)
- [3]立式储油罐油品蒸发损耗及外干涉流场研究[D]. 王建伟.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4]基于有限元法的罐内气体空间浓度分布模拟[J]. 梁颖. 当代化工, 2020(04)
- [5]储罐VOCs排放量核算与影响因素研究[D]. 赵明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油罐呼吸损耗量计量新模型的构建与研究[J]. 梁颖. 计量学报, 2018(06)
- [7]固定顶罐混合气的油气浓度分布模拟[J]. 刘春艳,耿立平. 化工管理, 2018(23)
- [8]固定顶油罐呼吸损耗研究[D]. 章浩. 西安石油大学, 2018(09)
- [9]大型浮顶油罐细水雾和氮气灭火技术研究[D]. 徐文祥. 浙江海洋大学, 2018(07)
- [10]轻质油品储罐蒸发损耗规律的研究[D]. 孙薇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