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防热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合材料,质量烧蚀率,热流密度,驻点压力
防热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赵小程,杨凯威[1](2019)在《碳/石英防热复合材料烧蚀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碳/石英防热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采用电弧加热器和碳/石英平头驻点模型,在不同驻点压力Ps、不同热流密度q和不同焓值hs的多组合条件下进行了烧蚀试验。针对试验所得数据,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质量烧蚀率与热流密度、驻点压力、焓值3个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3个参数数学模型对试验数据的拟合程度很好,热流密度与质量烧蚀率最为相关;与单参数、2个参数的数学模型相比,3个参数的数学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拟合效果更好,能很好地反映碳/石英防热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本文来源于《宇航材料工艺》期刊2019年05期)
李俊锋,王怡,孟晓静,魏贝贝,肖勇强[2](2019)在《工业建筑围护结构防热性能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工业建筑热源散热特点,采用室内操作温度为工业建筑围护结构防热优化控制参数,以"不满意总小时数"为防热优化控制目标,当"不满意总小时数"最小时,对应的围护结构防热效果最优。以西安地区为例,选择典型的厂房模型进行优化研究,得到了不同热强度时工业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推荐值,对工业建筑围护结构防热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期刊2019年09期)
孟凡辉,肖军,李晨光,曾一兵,程功[3](2019)在《环氧防热材料性能劣化问题的研究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弹体热防护是高速中远程机载导弹关键技术之一,材料和实施过程是实现热防护设计目标的基础。鉴于机载导弹科研试制小批量、多批次、使用频繁的特点,生产部门经常反映防热材料性能劣化影响施工和产品性能等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常见热防护涂料使用过程性能劣化的种种现象;对产品防热施工的不利影响,以及针对上述故障开展的调研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方法。(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9年S1期)
何天琦,罗世彬[4](2019)在《带逆向喷流激波针非设计点减阻防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带逆向喷流激波针在非设计点状态下对钝头体的减阻防热性能,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叁维Navier-Stokes方程,并选用SST k-ω湍流模型,分别对不同迎角和马赫数下带逆向喷流激波针钝头体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在0°~6°迎角范围以及不同马赫数下,带逆向喷流激波针均能起到较好的减阻效果,改善了驻点区域热环境,但随着迎角的增大,逆向喷流激波针对钝头体肩部区域的防热能力减弱。(本文来源于《飞行力学》期刊2019年06期)
王维[5](2019)在《Al-Si-B/Gr耗散防热复合材料制备及耐烧蚀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为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端头等关键部位提供防热材料为研究背景,基于耗散防热这一基本理论,选取密度分别为1.50g/cm~3、1.60g/cm~3、1.74g/cm~3、1.83g/cm~3的4种石墨(后文代号Gr)作为基体材料,质量比分别为Al_(10)Si_(80)B_(10)、Al_(20)Si_(70)B_(10)、Al_(35)Si_(55)B_(10)、Al_(22)Si_(78)、Al_(21)Si_(74)B_5、Al_(19)Si_(66)B_(15)的6种组分耗散剂,利用经优化的提拉式真空熔渗法制备了24种AlSiB/Gr复合材料。并采用一系列较为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对AlSiB/Gr复合材料表面及内部的微观组织形貌、弯曲和压缩性能、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及抗热震性能进行了分析探索,总结出耗散剂渗层深度随Gr基体孔隙率和耗散剂组分变化的规律,揭示了AlSiB叁元耗散剂的浸渗机制。通过对复合材料和Gr基体的氧-乙炔烧蚀后试样的表征及烧蚀率的测量,系统地总结了试样在不同烧蚀阶段表面烧蚀产物的演化规律,结合在烧蚀过程中不同阶段试样的烧蚀行为对AlSiB/Gr耗散防热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机理作出解释。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物相主要为C、Al、Si、SiC、AB_(10)和SiB_6,耗散剂体积分数最大达到28.88%。以AlSiB/1.50Gr复合材料为例进行常规性能测试,其压缩和弯曲性能分别达到140MPa和260MPa,较Gr基体分别提升了309%和165%,;复合材料室温导热系数92W/(m·K),相较于1.50Gr的102 W/(m·K)略有降低,温度升高时,AlSiB/Gr热导率下降速率相较于Gr基体减缓;100℃复合材料热膨胀性系数大约为2.8×10~(-6)K~(-1),与Gr基体相等,温度升高,其数值则迅速增大;70%残余弯曲强度热震温度由Gr基体的600℃提升至1420℃。随着Gr基体密度的降低,孔隙率升高,渗层厚度增加,Al_(20)Si_(70)B_(10)在1.50Gr中渗层厚度为4.31mm,在1.83Gr中减少到0.41mm;耗散剂为单质Si时渗层厚度最大达到5mm以上,随着耗散剂中Al含量和B含量的升高,耗散剂渗层厚度都会减薄。氧-乙炔烧蚀试验表明,60s耐烧蚀性能最好的Al_(20)Si_(70)B_(10)/1.74Gr质量烧蚀率为0,线烧蚀率低至0.7μm/s,相较于Gr基体40μm/s的线烧蚀率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以上。烧蚀过程中渗层不被烧穿的前提下,Gr基体密度越高,AlSiB/Gr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性能越好;适量的Al和B的引入也有利于提升其耐烧蚀性能,使复合材料耐烧蚀性能最佳的耗散剂组分Al:Si:B=2:7:1(质量比)。烧蚀产物成分主要为Al_2O_3和SiO_2陶瓷膜(二者比例接近1:7)以及B_2O_3蒸汽膜进一步保护形成氧耗散;烧蚀时耗散剂相变吸热,陶瓷膜的隔热加上气体溢出在材料表面产生热阻塞从而形成热耗散。氧耗散和热耗散的双重作用使AlSiB/Gr复合材料耐烧蚀性能极大提升。(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亚军,刘树仁,吴义田,刘立新[6](2019)在《运载火箭柔性防热材料隔热性能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知运载火箭二级飞行段尾舱用柔性热防护材料的隔热性能,设计了热真空试验方案,采用石英灯加热器模拟辐射热源,在真空罐内开展了辐射热环境下材料隔热性能的试验研究,得到防热材料内外表层温度测点在20 kW/m2热流下保持800 s时间的试验数据;分析不同材料(组合)的隔热性能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给出辐射热环境下热防护结构的选材建议。在本试验工况下,2层玻璃纤维带+2层硅橡胶布+2层镀铝薄膜的组合可使其内部温度降低到192℃,低于电缆正常工作上限(200℃),满足防热要求。试验结果可为今后的运载火箭在大气层飞行段内的防热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航天器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王坤杰,张小会,吴小军,姜韬,王玲玲[7](2018)在《C/C-SiC防热材料快速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VI+PIC工艺制备了密度为1.35~1.45 g/cm3的C/C多孔体,对多孔体进行LSI快速获得C/C-SiC防热材料,表征了防热材料的微观结构、弯曲性能,对其进行300 s氧乙炔烧蚀试验,检测了筒形C/C-SiC燃烧室热结构缩比构件的整体承压性能。结果表明,采用CVI+PIC方法成型的C/C多孔体LSI后,液相Si主要与树脂炭反应,生成的SiC位于纤维束之间的大孔孔隙中,由炭纤维束与其内部和包覆在纤维束表层的热解炭构成的增强相未受液Si浸蚀。制备的C/C-SiC弯曲强度达122 MPa,弯曲破坏呈现明显的假塑性断裂;筒形C/C-SiC燃烧室热结构缩比件(外径175 mm、壁厚7.5 mm、高度200 mm)水压爆破压力为5.2 MPa。C/C-SiC材料氧乙炔试验线烧蚀率0.000 2~0.000 3 mm/s、质量烧蚀率0.000 1~0.000 3 g/s,材料的烧蚀以热化学烧蚀为主,烧蚀型面整体平滑,烧蚀表面形成了SiO2抗氧化玻璃相和Si纳米线。(本文来源于《固体火箭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刘志锴[8](2018)在《钛合金表面含铝复合氧化物涂层制备及其辐射防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合金以其轻质、高比强度的优点在高速飞行器中被广泛使用。但随着飞行器速度的日渐提升,其面临的气动加热问题也越发严峻。飞行器表面的高温会造成表面钛合金结构件的力学性能失效并引起钛合金的氧化与氧脆问题,当热量向飞行器内部传导后,易导致飞行器内部电子元件等关键部件无法正常工作。目前,利用高发射率涂层将表面气动热以辐射形式散失,从而降低飞行器表面温度是一种常用的热防护方式。延长使用寿命并提高安全性。本文采用液相等离子体沉积法、浆料法分别在TA15钛合金表面制备了TiO_2基、Al_2O_3基以及磷酸铝铬基高发射率抗氧化涂层。采用XRD、EDS、SEM、XPS、FT-IR等分析手段对涂层的相组成、元素成分、微观形貌、元素价态、胶粘剂官能团进行表征,研究了涂层对TA15合金在700oC时的红外发射率、高温抗氧化能力以及散热涂层与基体间的剪切强度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采用阳极等离子体沉积法在Na_2CO_3碱性体系中制备了同时含有金红石与锐钛矿相的TiO_2涂层,其与基体间有较好的剪切强度,但在3-8μm波段红外辐射能力较低。为了进一步提高涂层的辐射能力,在含有NaAlO_2的碱性电解液体系中制备含有Al_2TiO_5相的陶瓷涂层,使得涂层在3-8μm波段的红外辐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在酸性体系电解液中采用阴极等离子体沉积法制备了由α-Al_2O_3与γ-Al_2O_3构成的Al_2O_3基涂层,并在其中分别掺入Fe与Mn元素。XRD表征结果显示,过渡金属元素的掺入并未在涂层中产生新相。SEM观察结果表明,随着掺入Fe、Mn元素浓度的提高,涂层的球状堆迭形貌逐渐消失。涂层与TA15基体间始终保持着较好的剪切强度。其光谱发射率显示,Fe与Mn元素的掺入使得涂层的红外辐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当电解液中Mn:Al摩尔浓度比达到8%时,其3-8μm平均发射率提高了26.7%,8-20μm平均发射率提高了46.4%。同时,Fe与Mn元素的掺入对样品的抗氧化能力没有显着影响。采用浆料法在TA15基体表面制备具有高辐射能力的抗氧化涂层。采用磷酸铝铬胶粘剂作为浆料中的胶粘剂,Al_2O_3、SiC、AlN混合物为固化剂,分别采用了混合氧化物、含SiC混合氧化物、含BN混合氧化物为填料制备了高发射率抗氧化涂层。其中,以混合氧化物为填料的涂层,在其3-8μm波段的平均发射率可达0.74,8-20μm波段平均发射率可达0.87,相比于液相等离子体沉积法制备的涂层有进一步提高。另外,对混合氧化物填料进行了预热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以1050oC预热处理后的混合氧化物为填料的涂层,其红外辐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该涂层在3-8μm波段的评价发射率可达0.8,8-20μm波段平均发射率可达0.9。这是由于1050oC预热处理使得涂层中出现了Mn_(1.5)Cr_(1.5)O_4亚稳相造成的。但是,相对于液相等离子体沉积涂层,浆料法制备涂层与基体间的剪切强度较低。综合液相等离子体沉积法与浆料法的优点,在TA15合金表面以阳极液相等离子体沉积涂层为过渡层,磷酸铝铬基涂层为辐射层制备了复合涂层。复合涂层具有与磷酸铝铬涂层相近的红外辐射能力,同时,由于磷酸铝铬涂层与阳极液相等离子体沉积制备的过渡层之间良好的机械键合与化学键合作用,相比于单纯的磷酸铝铬基涂层,与基体间的剪切强度大为提高。同时,由于过渡层可以进一步阻止氧气向TA15基体内扩散,复合涂层表现出相对于磷酸盐涂层更强的抗氧化能力。(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2-01)
时圣波,邱少杰,王一凡,唐硕[9](2018)在《防热/承载一体化波纹夹芯热力耦合性能的多精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高超音速飞行器,一体化热防护系统(ITPS)比传统热防护具有更高的结构效率。本文针对波纹夹层结构提出了一种多精度响应面分析方法,可以以更低的计算成本和更高的准确度构建ITPS的热力耦合模型。其中高精度模型以叁维细节几何模型为对象,使用有限元方法构建关键约束的响应面近似,包括最大底面板温度、最大挠度、最大应力和屈曲载荷等,求解面密度最低的几何构型。在低精度模型中,将波纹夹层结构等效为叁明治板结构,首先基于能量理论和卡氏第二定理获得叁明治波纹板的等效刚度,然后假定等效叁明治板上、下面板的位移用一阶位移场表述,芯层位移则用高阶位移场表述,考虑芯层横向变形的影响和材料属性与温度非线性相关问题,可建立热力耦合性能的低精度模型。最后将低精度模型与高精度模型相匹配,通过使用少量高精度有限元分析进行修正,可以通过构建响应表面快速预报出叁明治波纹板结构的温度场和应力场。(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张璇,董薇,陈浩,靳志伟[10](2018)在《树脂增强及骨架调整对防热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改性酚醛树脂对碳纤维叁维块体进行刚性结构化处理,再进行PICA化处理。通过调整碳纤维叁维块体纤维含量及改性酚醛树脂含胶量,制备一系列不同密度的防热材料(FR),并系统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微观形貌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8年32期)
防热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工业建筑热源散热特点,采用室内操作温度为工业建筑围护结构防热优化控制参数,以"不满意总小时数"为防热优化控制目标,当"不满意总小时数"最小时,对应的围护结构防热效果最优。以西安地区为例,选择典型的厂房模型进行优化研究,得到了不同热强度时工业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推荐值,对工业建筑围护结构防热设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防热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赵小程,杨凯威.碳/石英防热复合材料烧蚀性能[J].宇航材料工艺.2019
[2].李俊锋,王怡,孟晓静,魏贝贝,肖勇强.工业建筑围护结构防热性能优化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9
[3].孟凡辉,肖军,李晨光,曾一兵,程功.环氧防热材料性能劣化问题的研究及对策[J].塑料工业.2019
[4].何天琦,罗世彬.带逆向喷流激波针非设计点减阻防热性能研究[J].飞行力学.2019
[5].王维.Al-Si-B/Gr耗散防热复合材料制备及耐烧蚀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6].王亚军,刘树仁,吴义田,刘立新.运载火箭柔性防热材料隔热性能的试验研究[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9
[7].王坤杰,张小会,吴小军,姜韬,王玲玲.C/C-SiC防热材料快速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真[J].固体火箭技术.2018
[8].刘志锴.钛合金表面含铝复合氧化物涂层制备及其辐射防热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9].时圣波,邱少杰,王一凡,唐硕.防热/承载一体化波纹夹芯热力耦合性能的多精度模型[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10].张璇,董薇,陈浩,靳志伟.树脂增强及骨架调整对防热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J].河南科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