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组胺(histamine,HA)是由氨基酸组氨酸合成的一种小分子,在动物体内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中枢组胺能系统更是参与多种基本的稳态和较高的脑功能,如睡眠-觉醒调节、昼夜节律和摄食节律、前庭功能、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等。组胺及其受体对脊髓运动神经元(motoneuron,MN)有何影响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故本实验旨在探究组胺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鉴于本实验室前期研究显示,在脊髓的同侧背根(ipsilateral dorsal root,iDR)、同侧腹外侧索(ipsilateral ventrolateral funiculus,iVLF)刺激都可以在MN记录到突触反应,故本文选取新生SD大鼠(712天龄)的脊髓,对其腰骶膨大部节段进行切片制备(约400500?m)。运用运动神经元的细胞内记录技术,电刺激(单脉冲,波宽0.1 ms,共10脉冲,脉冲间隔1 s,15-24 V)脊髓的同侧背根(iDR)和同侧腹外侧索(iVLF)诱导出突触反应,并在此基础上灌流一定浓度的组胺,观察组胺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和突触传递的影响。结果:1.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基本电生理参数在11个稳定记录15分钟以上且状态良好的细胞,测得脊髓运动神经元(MN)的细胞电生理参数:静息电位-70.92±8.14 mV,膜电阻为87.64±44.90 MΩ,时间常数11.67±14.02 ms,动作电位幅度77.32±7.61 mV,阈电位-58.69±6.84 mV,超射值9.02±7.99 mV。2.电刺激同侧背根和同侧腹外侧索诱发的iDR-EPSP-IPSP和iVLF-EPSP在13个MN,对电刺激记录突触后反应,其中10个MN为电刺激同侧腹外侧索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测得EPSP的参数:幅度3.57±1.00 mV,曲线下面积81.67±54.24 mV·ms,潜伏期为4.17±2.22 ms,持续时间为75.45±22.42 ms,半幅时程为14.21±6.53 ms,最大上升斜率为3.72±1.23 mV/ms,最大下降斜率为-2.64±3.52 mV/ms。两个是电刺激同侧背根诱发的是EPSP,另一个电刺激同侧背根诱发的复合性突触后电位(EPSP-IPSP)。3.组胺对脊髓MN的影响在记录的5个MN上,给予一定浓度的组胺灌流,观察膜电位、动作电位和不同突触电位的变化。其中在MN1,1 mmol/L组胺5分钟灌流可逆地引发去极化、增加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增强同侧背根电刺激诱发的EPSP-IPSP复合性突触后电位而发放动作电位。在MN2,100μmol/L组胺5分钟灌流不仅引起去极化,且增大同侧腹外侧索电刺激诱导的EPSP。MN3,同一细胞的同侧腹外侧索和同侧背根,灌流100μmol/L组胺5分钟后,可以同时观察到组胺对iVLF-EPSP和iDR-EPSP的增强作用。结论:初步结果显示,组胺可能在脊髓MN通过产生去极化反应、增加动作电位的发放,并增强突触传递而产生兴奋性作用,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黄媛媛
导师: 汪萌芽
关键词: 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组胺
来源: 皖南医学院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皖南医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155]
分类号: Q42
总页数: 69
文件大小: 2247K
下载量: 38
相关论文文献
- [1].相关激素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02)
- [2].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基对体外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J].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9(06)
- [3].浅谈行进运动与脊髓运动神经元[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04)
- [4].温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J]. 山西中医 2014(07)
- [5].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小鼠模型基因治疗中的作用[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11)
- [6].咪达唑仑对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1(06)
- [7].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激活调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激活[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1(12)
- [8].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缺氧性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02)
- [9].GB对胚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与生长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17)
- [10].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丙戊酸钠对相应脊髓运动神经元p-ERK1/2表达的影响[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03)
- [11].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对腹外侧索双脉冲刺激的突触反应和长时程增强[J]. 生物物理学报 2009(S1)
- [12].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患者血清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5)
- [13].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患者血清对培养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比较蛋白质组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10)
- [14].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免疫介导的豚鼠脊髓运动神经元损伤[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02)
- [15].新生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纯化培养与鉴定[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42)
- [16].基于神经电生理技术探讨脑卒中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周围神经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02)
- [17].热休克蛋白27对大鼠臂丛神经根撕脱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24)
- [18].Celsr3/Dlx小鼠皮质脊髓联系剥夺导致运动功能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变化[J].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14(03)
- [19].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反应的表观受体动力学分析[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3(03)
- [20].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部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6(12)
- [21].依托咪酯对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下行激活的影响[J]. 生理学报 2012(02)
- [22].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丙戊酸钠对相应脊髓运动神经元p-S~(473)-Akt表达的影响[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11)
- [23].张力平衡针法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3(05)
- [24].亚硒酸钠缓解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所致脊髓运动神经元损伤[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8(05)
- [25].人参皂甙Rd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抗谷氨酸损伤的作用观察[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2(10)
- [26].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8(05)
- [27].神经电生理技术对脑卒中临床检测价值[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03)
- [28].不同时间窗吻合大鼠坐骨神经后应用CNTF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内Ca~(2+)的作用[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24)
- [29].前列地尔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J]. 河北医学 2018(12)
- [30].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进展[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2(05)
标签:脊髓论文; 运动神经元论文;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论文; 组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