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判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德,规定性,机器,智能,客观性,普遍性,人工智能。
道德判断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赵雷,李园园,叶君惠,胡凤培[1](2019)在《人对智能机器行为的道德判断: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机器逐步进入人类社会。智能机器与人类社会的交互,尤其是人-机交互中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越来越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主要关注智能机器道德框架构建及人们对智能机器行为道德判断两方面,整理了近年来关于智能机器道德决策的相关研究文献,重点探讨智能机器的道德体系,人们对人类-机器行为道德判断的差异,对智能机器行为的道德取向及影响人们对其道德判断的主要因素等,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应用心理学》期刊2019年04期)
吴言动,喻丰,彭凯平,刘书青[2](2019)在《心真的会“软”吗?软硬感受与语义改变道德判断》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物理变量对心理变量尤其是道德会产生影响,而其机制通常是具身认知与隐喻语言两种。本研究意在通过软硬的具身感受以及软硬的隐喻式意义联系来探讨它对于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一通过操纵被试的软硬身体感受,发现感受到软的被试会比感受到硬的被试更倾向于作出义务论判断。而实验二通过启动被试的软硬语义联接,发现在启动了软的意义之后,对比与启动了硬的意义来说,被试体验到了更少的厌恶情绪,并对同样的道德错误表现得更宽容。这表明软与硬这对物理变量在具身认知与隐喻语言两种机制上都对道德判断起到了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9年06期)
王怡然[3](2019)在《论黑尔对道德判断客观性的辩护》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判断的客观性问题一直是当代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有别于情绪主义理论的主张,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倡导可以通过道德语词的形式逻辑推理来解决道德分歧。不同于描述主义总会陷入相对主义漩涡的后果,黑尔通过对道德语义的分析,提出道德语词的两个逻辑属性——规定性和可普遍性可以为道德判断的客观性保驾护航。在实践中,黑尔分别从直觉层面和批判性层面说明道德判断的客观有效性,这种道德推理不是演绎推理,而是诉诸道德概念逻辑的道德推理。(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尹丹[4](2019)在《从理性到情感——论《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中的道德判断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性道德判断和感性道德判断孰轻孰重,一直是哲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影响18世纪欧洲思想界的英国哲学家沙夫茨伯里推崇以情感判断为主的感性道德观。英国感伤主义小说家哥尔徳斯密与沙夫茨伯里持相同观点,他通过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立体呈现了感性道德判断比理性道德判断更可靠,为当时处于社会动荡、思想迷茫的人们指出了道德出路。(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3期)
朱妍,焦黎静,张国礼[5](2019)在《负性情绪和卷入程度对运动员道德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实验问卷法研究负性情绪和卷入程度对运动员道德判断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运动员在不同情境的判断材料上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否有差异。方法:采用2(负性情绪:悲伤、愤怒)*2(卷入程度:高、低)*2(道德判断材料:一般情境、运动情境)的混合实验设计,对89名在校二级运动员进行研究。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对负性情绪进行诱发,采用了情绪自评量表(卢家媚,2004)、一般情境的道德判断材料(MJT)及运动情境道德判断材料(张帅帅,2015),通过改变道德问卷中主人公称谓操纵卷入程度。结果:1)负性情绪对运动员道德判断影响不显着;2)卷入程度对道德判断影响显着,低卷入的被试相比于高卷入的被试道德判断更加严格;3)道德判断材料对道德判断影响有显着差异,一般情境相较于运动情境,被试的道德判断更加严格;4)卷入程度和道德判断材料存在交互作用。结论:1)低卷入程度下运动员道德判断更加严格,认为不道德行为更加错误。2)运动员对一般情境道德材料中的道德判断比运动情境中更加严格,认为一般情境中的不道德行为更加错误。3)卷入程度和道德材料共同影响运动员道德判断,低卷入程度下的运动员在一般情境道德材料上的道德判断更加严格。(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晶,侯文文,朱莉琪,Michael,Tomasello[6](2019)在《间接互惠情境下儿童基于意图的道德判断和分配行为的发展:一项跨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估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区分亲社会个体和反社会个体的能力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合作的基础。许多研究表明,在观看两个玩偶互动时,学龄前儿童甚至婴儿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就能考虑施事方的意图。但是我们在进行道德判断时不仅需要考虑施事方在当前情境下的行为,还需要考虑受事方过去的行为。那么当需要考虑受事方过去的行为时,儿童何时能做出基于意图的道德判断呢?此外,由于目前大多数关于儿童基于意图的道德判断的发展研究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且大量研究表明文化会影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我们欲探究在一个不同于西方文化且更善于利用间接互惠的关系文化中,儿童基于意图的道德判断和分配行为的发展轨迹是否和西方文化的发现一致。在此研究中,我们操纵了受事方的行为,让其帮助(亲社会情境)或伤害(反社会情境)另一只玩偶。之后我们让儿童观看受事方和施事方互动的场景,并操纵了施事方的意图(故意、无意帮助或伤害受事方)。我们比较了303个3-9岁的中国儿童和德国儿童在需要考虑受事者之前的行为时,如何判断施事者的行为并分配资源。结果发现,在进行道德判断和分配资源时,中国儿童在3岁时就能同时考虑施事方的意图和情境,而德国儿童在5岁时才能做出基于意图的道德判断和分配行为。这些结果表明,文化会影响儿童在间接互惠情境下基于意图的道德判断和分配行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张志聪,叶一舵[7](2019)在《可爱启动调节道德判断中的弱势者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什么希望工程需要大眼萌娃做代言?为什么动物保护组织需要可爱动物图片做宣传?这些例子说明了可爱与道德之间的某些联系。那么究竟可爱启动会对个体的道德判断产生怎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两个图片刺激启动范式实验,探讨了可爱启动和弱势者效应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探究当被试被启动可爱感受后对不道德事件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观看中性图片的被试相比,在观看可爱图片后的被试对于不道德事件判断会更加严厉(t_((58))=-2.85,d=0.74),表明可爱启动可以增强个体的道德感,对不道德的事情会更加严厉地批判。Sherman和Haidt (2011)指出人们对可爱的反应是一种道德情绪,可爱所诱发的社会性能够扩大人们的道德圈从而促使人们给予其更多的道德关怀。那么面对不道德事件主体是弱势群体时,可爱启动是否会对道德判断中的弱势者效应进行调节?实验二采用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增加了不道德事件主体的背景信息,探讨可爱启动与弱势者效应对道德判断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图片启动组与社会地位组的主效应都不显着(p> 0.05),但二者的交互作用显着(F_((1,131))=12.70,p<0.01,η_p~2=0.08)。中性图片启动下道德判断的弱势者效应显着,对弱势者的道德判断更加宽松(F_((1,131))=8.26,p<0.01),而在可爱图片启动下却不存在弱势者效应,反而对弱势者的道德判断会更加严厉(F_((1,131))=4.75,p<0.05)。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直接探讨了可爱启动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为可爱与道德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支持。研究得出结论可爱启动能激发个体更加强烈的道德感,且不论不道德事件主体是否是弱势群体,对不道德事件的判断都会更加严格。(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缪佩君[8](2019)在《网络新闻评论对不同自我类型大学生道德判断和情绪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法探讨不同自我类型大学生在阅读不同效价新闻评论后的情绪状态及道德判断。结果发现:(1)高网络自我组大学生在叁种效价评论条件下道德判断存在显着差异,而高现实自我组大学生得分差异不显着;在积极新闻评论条件下,高网络自我组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得分要显着高于高现实自我组大学生。(2)不同效价新闻评论对两组自我类型的大学生均会诱发相应的情绪状态,高网络自我组被试在积极评论条件下诱发的情绪状态显着高于高现实自我组被试;(3)综上,无论是高网络自我组大学或是高现实自我组大学生,在叁种不同效价的新闻评论条件下,道德判断得分均为积极>中性>消极。(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锦江[9](2019)在《西安市中学生道德判断调研与思考——基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道德两难的判断与选择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也一直困扰着人们,在青少年中尤为突出。作者基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西安市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进行调研,并通过文章探讨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出道德判断的原因,就如何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提出几点浅显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37期)
褚华东,李园园,叶君惠,胡凤培,何铨[10](2019)在《个人-非个人道德困境下人对智能机器道德判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通过两项实验考察人们对人类和智能机器在个人非个人道德困境下的道德判断。结果发现,(1)非个人道德困境下,人们对智能机器和人采用相同的道德评价标准,对其期望行为及实际行为的道德评价(责备度、许可度、正确性)完全相同。(2)个人道德困境下,人们对智能机器和人采用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相比于人类,有更多人希望智能机器做出功利主义取向行为,对其功利主义行为的道德评价也更高。(本文来源于《应用心理学》期刊2019年03期)
道德判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物理变量对心理变量尤其是道德会产生影响,而其机制通常是具身认知与隐喻语言两种。本研究意在通过软硬的具身感受以及软硬的隐喻式意义联系来探讨它对于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一通过操纵被试的软硬身体感受,发现感受到软的被试会比感受到硬的被试更倾向于作出义务论判断。而实验二通过启动被试的软硬语义联接,发现在启动了软的意义之后,对比与启动了硬的意义来说,被试体验到了更少的厌恶情绪,并对同样的道德错误表现得更宽容。这表明软与硬这对物理变量在具身认知与隐喻语言两种机制上都对道德判断起到了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判断论文参考文献
[1].赵雷,李园园,叶君惠,胡凤培.人对智能机器行为的道德判断:现状与展望[J].应用心理学.2019
[2].吴言动,喻丰,彭凯平,刘书青.心真的会“软”吗?软硬感受与语义改变道德判断[J].心理学探新.2019
[3].王怡然.论黑尔对道德判断客观性的辩护[J].新乡学院学报.2019
[4].尹丹.从理性到情感——论《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中的道德判断转换[J].名作欣赏.2019
[5].朱妍,焦黎静,张国礼.负性情绪和卷入程度对运动员道德判断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6].李晶,侯文文,朱莉琪,Michael,Tomasello.间接互惠情境下儿童基于意图的道德判断和分配行为的发展:一项跨文化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7].张志聪,叶一舵.可爱启动调节道德判断中的弱势者效应[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8].缪佩君.网络新闻评论对不同自我类型大学生道德判断和情绪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张锦江.西安市中学生道德判断调研与思考——基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J].教育教学论坛.2019
[10].褚华东,李园园,叶君惠,胡凤培,何铨.个人-非个人道德困境下人对智能机器道德判断研究[J].应用心理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