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宝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快速充电的充电宝电路,包括微处理器电路、外接电源电路、充电电路组、充电接口组、驱动电路以及辅助电源电路,微处理器电路分别与外接电源电路、充电电路组、驱动电路以及辅助电源电路电性连接,外接电源电路一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分别与微处理器电路和充电电路组电性连接,充电电路组远离微处理器电路的一端与充电接口组电性连接,驱动电路与充电电路组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其充电速度慢,无法满足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以及现有客户的需求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快速充电的充电宝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处理器电路、外接电源电路、充电电路组、充电接口组、驱动电路以及辅助电源电路,所述微处理器电路分别与外接电源电路、充电电路组、驱动电路以及辅助电源电路电性连接,所述外接电源电路一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分别与微处理器电路和充电电路组电性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组远离微处理器电路的一端与充电接口组电性连接,所述驱动电路与充电电路组电性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快速充电的充电宝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处理器电路、外接电源电路、充电电路组、充电接口组、驱动电路以及辅助电源电路,所述微处理器电路分别与外接电源电路、充电电路组、驱动电路以及辅助电源电路电性连接,所述外接电源电路一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分别与微处理器电路和充电电路组电性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组远离微处理器电路的一端与充电接口组电性连接,所述驱动电路与充电电路组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充电的充电宝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接口组包括MicroUSB接口、TypeC接口以及Lightning接口,所述充电电路组包括第一充电电路、第二充电电路以及第三充电电路,所述第一充电电路的一端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MicroUSB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充电电路的一端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TypeC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三充电电路的一端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Lightning接口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充电的充电宝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电路包括微处理器、电容C6-15、电阻R3-10、二极管D1-5以及电感L1,所述微处理器的第30、31管脚均与外接电源电路电性连接,其第6管脚与SCK接点电性连接,其第7管脚与SDA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3管脚与第一充电电路电性连接,其第32管脚与VBUS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6管脚与第二充电电路电性连接,其第35管脚与第三充电电路电性连接,其第37-39管脚依次与VOUT1接点、DM1接点以及DP1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4、40、1管脚依次与VOUT2接点、DM2接点以及DP2接点电性连接,其第20管脚、电阻R3、二极管D5以及地依次电性连接,其第21管脚通过电阻R4接地,其第41、29管脚直接接地,其第13管脚通过电阻R5接地,其第27管脚分别与VREG接点和电容C3的一端电性连接,其第10管脚分别与电阻R8-9电性连接,其第28管脚分别与BTA+、电感L1、电容C4、11-12电性连接,其第8-9、22-24管脚均通过并联的电容C7-10、13接地,且其第25管脚通过并联的电容C14、15接地;
所述电容C3远离微处理器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11-12远离微处理器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8-9远离微处理器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感L1远离微处理器的另一端分别与微处理器的第14-18管脚以及电容C6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6远离电感L1的另一端与微处理器的第19管脚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14、15的公共点通过电阻R10与电容C7-10、13的公共点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充电的充电宝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电源电路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底座和降压电路,所述降压电路包括电容C19、三极管Q1以及电阻R1,所述电容C19的一端与底座的第1管脚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底座的第4管脚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第3管脚与底座的第4管脚电性连接,其第2管脚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第一充电电路、第二充电电路和第三充电电路电性连接,且其第1管脚分别与电阻R1的另一端和微处理器的第31管脚电性连接;
所述底座的第1管脚与微处理器的第30管脚电性连接,其第2管脚与SCK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管脚与SDA接点电性连接,且其远离降压电路的另一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所述SCK接点和SDA接点均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充电的充电宝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MicroUSB接口的一端与VBUS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充电电路包括电容C1、三极管Q2、三极管Q5、三极管Q6、电阻R2、电阻R14以及电阻R15,所述电容C1的一端与VBUS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接地;
所述三极管Q2的第3管脚与VBUS接点电性连接,其第2管脚分别与电阻R2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第2管脚电性连接,且其第1管脚分别与电阻R2的另一端和微处理器的第33管脚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第1管脚分别与VBUS接点和电阻R14的一端电性连接,其第2管脚分别与三极管Q6的第2管脚和微处理器的第2管脚电性连接,且其第3管脚与三极管Q6的第3管脚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4远离三极管Q5的另一端与VREG接点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第3管脚通过电阻R15接地,且其第1管脚与微处理器的第33管脚电性连接;
所述VBUS接点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所述VREG接点分别与微处理器电路和驱动电路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充电的充电宝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TypeC接口的第1管脚与VOUT1接点电性连接,其第4管脚接地,其第2管脚和DM1接点电性连接,且其第3管脚与DP1接点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充电电路包括电容C2以及三极管Q3,所述电容C2的一端与VOUT1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第2管脚与VOUT1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管脚与三极管Q1的第2管脚电性连接,且其第1管脚与微处理器的第36管脚电性连接;
所述DM1接点和DP1接点均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充电的充电宝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Lightning接口的第1管脚与VOUT2接点电性连接,其第4管脚接地,其第2管脚和DM2接点电性连接,且其第3管脚与DP2接点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充电电路包括电容C5以及三极管Q4,所述电容C5的一端与VOUT2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4的第2管脚与VOUT2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管脚与三极管Q1的第2管脚电性连接,且其第1管脚与微处理器的第35管脚电性连接;
所述DM2接点和DP2接点均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充电的充电宝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包括驱动芯片、电容C16、电阻R12、电阻R13以及电阻R16,所述电容C16的一端分别与驱动芯片的第1-4管脚和地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分别与VREG接点和驱动芯片的第5管脚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2的一端与VREG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驱动芯片的第6管脚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2的一端与VREG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驱动芯片的第5管脚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16的一端与VREG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VOUT1接点电性连接;
所述驱动芯片的第5管脚与SDA接点电性连接,其第6管脚与SCK接点电性连接,且其第7管脚与地电性连接,所述SCK接点和SDA接点均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所述VREG接点与第一充电电路电性连接,所述VOUT1接点与第一充电电路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充电的充电宝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源电路包括辅助电源芯片、电容C17、电容C18以及电阻R11,所述辅助电源芯片的第1-4管脚均与地连接,其第6管脚通过电阻R11与BAT+接点电性连接,且其第5、7-9管脚均与BAT-接点电性连接,所述BAT-接点通过电容C18接地,且其通过电容C17与辅助电源芯片的第6管脚电性连接;
所述BAT+接点与微处理器的第28管脚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充电的充电宝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电源电路还包括保护开关,所述保护开关的一端与底座的第1管脚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接地。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充电的充电宝电路。
背景技术
充电宝其实就是方便易携带的大容量随身电源。它是一个集储电,升压,充电管理于一体的便携式设备;充电宝自身的充电插头直接通过交流电源可以对移动设备充电且自身具有存电装置,相当于一个充电器和备用电池的混合体,相比备用电源而言可以简化一个充电插头的装置,而相比于充电器它又自身具有存电装置,可以在没有直电源或外出时给数码产品提供备用电源。
现有的充电宝充电为5v、2A,充电功率为10w,其充电速度慢,无法满足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以及现有客户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充电的充电宝电路。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快速充电的充电宝电路,包括微处理器电路、外接电源电路、充电电路组、充电接口组、驱动电路以及辅助电源电路,微处理器电路分别与外接电源电路、充电电路组、驱动电路以及辅助电源电路电性连接,外接电源电路一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分别与微处理器电路和充电电路组电性连接,充电电路组远离微处理器电路的一端与充电接口组电性连接,驱动电路与充电电路组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充电接口组包括MicroUSB接口、TypeC接口以及Lightning接口,充电电路组包括第一充电电路、第二充电电路以及第三充电电路,第一充电电路的一端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MicroUSB接口电性连接,第二充电电路的一端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TypeC接口电性连接,第三充电电路的一端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Lightning接口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微处理器电路包括微处理器、电容C6-15、电阻R3-10、二极管D1-5以及电感L1,微处理器的第30、31管脚均与外接电源电路电性连接,其第6管脚与SCK接点电性连接,其第7管脚与SDA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3管脚与第一充电电路电性连接,其第32管脚与VBUS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6管脚与第二充电电路电性连接,其第35管脚与第三充电电路电性连接,其第37-39管脚依次与VOUT1接点、DM1接点以及DP1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4、40、1管脚依次与VOUT2接点、DM2接点以及DP2接点电性连接,其第20管脚、电阻R3、二极管D5以及地依次电性连接,其第21管脚通过电阻R4接地,其第41、29管脚直接接地,其第13管脚通过电阻R5接地,其第27管脚分别与VREG接点和电容C3的一端电性连接,其第10管脚分别与电阻R8-9电性连接,其第28管脚分别与BTA+、电感L1、电容C4、11-12电性连接,其第8-9、22-24管脚均通过并联的电容C7-10、13接地,且其第25管脚通过并联的电容C14、15接地;
电容C3远离微处理器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11-12远离微处理器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8-9远离微处理器的另一端均接地,电感L1远离微处理器的另一端分别与微处理器的第14-18管脚以及电容C6电性连接,电容C6远离电感L1的另一端与微处理器的第19管脚电性连接,电容C14、15的公共点通过电阻R10与电容C7-10、13的公共点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外接电源电路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底座和降压电路,降压电路包括电容C19、三极管Q1以及电阻R1,电容C19的一端与底座的第1管脚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底座的第4管脚电性连接,三极管Q1的第3管脚与底座的第4管脚电性连接,其第2管脚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第一充电电路、第二充电电路和第三充电电路电性连接,且其第1管脚分别与电阻R1的另一端和微处理器的第31管脚电性连接;
底座的第1管脚与微处理器的第30管脚电性连接,其第2管脚与SCK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管脚与SDA接点电性连接,且其远离降压电路的另一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SCK接点和SDA接点均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MicroUSB接口的一端与VBUS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接地,第一充电电路包括电容C1、三极管Q2、三极管Q5、三极管Q6、电阻R2、电阻R14以及电阻R15,电容C1的一端与VBUS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接地;
三极管Q2的第3管脚与VBUS接点电性连接,其第2管脚分别与电阻R2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第2管脚电性连接,且其第1管脚分别与电阻R2的另一端和微处理器的第33管脚电性连接,三极管Q5的第1管脚分别与VBUS接点和电阻R14的一端电性连接,其第2管脚分别与三极管Q6的第2管脚和微处理器的第2管脚电性连接,且其第3管脚与三极管Q6的第3管脚电性连接,电阻R14远离三极管Q5的另一端与VREG接点电性连接,三极管Q6的第3管脚通过电阻R15接地,且其第1管脚与微处理器的第33管脚电性连接;
VBUS接点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VREG接点分别与微处理器电路和驱动电路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TypeC接口的第1管脚与VOUT1接点电性连接,其第4管脚接地,其第2管脚和DM1接点电性连接,且其第3管脚与DP1接点电性连接,第二充电电路包括电容C2以及三极管Q3,电容C2的一端与VOUT1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3的第2管脚与VOUT1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管脚与三极管Q1的第2管脚电性连接,且其第1管脚与微处理器的第36管脚电性连接;
DM1接点和DP1接点均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Lightning接口的第1管脚与VOUT2接点电性连接,其第4管脚接地,其第2管脚和DM2接点电性连接,且其第3管脚与DP2接点电性连接,第二充电电路包括电容C5以及三极管Q4,电容C5的一端与VOUT2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4的第2管脚与VOUT2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管脚与三极管Q1的第2管脚电性连接,且其第1管脚与微处理器的第35管脚电性连接;
DM2接点和DP2接点均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驱动电路包括驱动芯片、电容C16、电阻R12、电阻R13以及电阻R16,电容C16的一端分别与驱动芯片的第1-4管脚和地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分别与VREG接点和驱动芯片的第5管脚电性连接,电阻R12的一端与VREG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驱动芯片的第6管脚电性连接,电阻R12的一端与VREG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驱动芯片的第5管脚电性连接,电阻R16的一端与VREG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VOUT1接点电性连接;
驱动芯片的第5管脚与SDA接点电性连接,其第6管脚与SCK接点电性连接,且其第7管脚与地电性连接,SCK接点和SDA接点均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VREG接点与第一充电电路电性连接,VOUT1接点与第一充电电路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辅助电源电路包括辅助电源芯片、电容C17、电容C18以及电阻R11,辅助电源芯片的第1-4管脚均与地连接,其第6管脚通过电阻R11与BAT+接点电性连接,且其第5、7-9管脚均与BAT-接点电性连接,BAT-接点通过电容C18接地,且其通过电容C17与辅助电源芯片的第6管脚电性连接;
BAT+接点与微处理器的第28管脚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外接电源电路还包括保护开关,保护开关的一端与底座的第1管脚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和传统共享充电宝相比,实用性高,能支持QC2.0\/QC3.0、PD2.0\/PD3.0等快速充电协议,快速的对设备进行充电,提高充电速率,适用于各种场所;
2)本实用新型避免了每个充电宝中需要单片机来做电压采样、电流采样、容量计算和充电底座通信,节省了硬件成本,减少了系统中代码工作量,也减少了故障发生率;
3)系统中充电底座通过软件模拟IIC的方式和各个充电宝通信,读取充电宝电压、电量、编号等信息,节约了充电宝的硬件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快速充电的充电宝电路原理图;
图2是驱动电路原理图;
图3是辅助电源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关于附图结构的描述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以下将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方式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一些例子中,由于一些实施方式属于现有或常规技术,因此并没有描述或没有详细的描述。
此外,本文中记载的技术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还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意合适的方式组合。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易于理解与本文提供的实施例有关的方法的步骤或操作顺序还可以改变。附图和实施例中的任何顺序仅仅用于说明用途,并不暗示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除非明确说明要求按照某一顺序。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在合理情况下(不构成自相矛盾的情况下),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快速充电的充电宝电路,包括微处理器电路、外接电源电路、充电电路组、充电接口组、驱动电路以及辅助电源电路,微处理器电路分别与外接电源电路、充电电路组、驱动电路以及辅助电源电路电性连接,外接电源电路一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分别与微处理器电路和充电电路组电性连接,充电电路组远离微处理器电路的一端与充电接口组电性连接,驱动电路与充电电路组电性连接;
充电接口组包括MicroUSB接口P2、TypeC接口P3以及Lightning接口P4,充电电路组包括第一充电电路、第二充电电路以及第三充电电路,第一充电电路的一端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MicroUSB接口P2电性连接,第二充电电路的一端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TypeC接口P3电性连接,第三充电电路的一端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Lightning接口P4电性连接;
微处理器电路包括型号为IP5328P的微处理器U1、电容C6-15、电阻R3-10、二极管D1-5以及电感L1,微处理器U1的第30、31管脚均与外接电源电路电性连接,其第6管脚与SCK接点电性连接,其第7管脚与SDA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3管脚与第一充电电路电性连接,其第32管脚与VBUS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6管脚与第二充电电路电性连接,其第35管脚与第三充电电路电性连接,其第37-39管脚依次与VOUT1接点、DM1接点以及DP1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4、40、1管脚依次与VOUT2接点、DM2接点以及DP2接点电性连接,其第20管脚、电阻R3、二极管D5以及地依次电性连接,其第21管脚通过电阻R4接地,其第41、29管脚直接接地,其第13管脚通过电阻R5接地,其第27管脚分别与VREG接点和电容C3的一端电性连接,其第10管脚分别与电阻R8-9电性连接,其第28管脚分别与BTA+、电感L1、电容C4、11-12电性连接,其第8-9、22-24管脚均通过并联的电容C7-10、13接地,且其第25管脚通过并联的电容C14、15接地;
电容C3远离微处理器U1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11-12远离微处理器U1的另一端均接地,电阻R8-9远离微处理器U1的另一端均接地,电感L1远离微处理器U1的另一端分别与微处理器U1的第14-18管脚以及电容C6电性连接,电容C6远离电感L1的另一端与微处理器U1的第19管脚电性连接,电容C14、15的公共点通过电阻R10与电容C7-10、13的公共点电性连接;
外接电源电路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底座P1-P5和降压电路,降压电路包括电容C19、三极管Q1以及电阻R1,电容C19的一端与底座P1-P5的第1管脚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底座P1-P5的第4管脚电性连接,三极管Q1的第3管脚与底座P1-P5的第4管脚电性连接,其第2管脚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第一充电电路、第二充电电路和第三充电电路电性连接,且其第1管脚分别与电阻R1的另一端和微处理器U1的第31管脚电性连接;
底座P1-P5的第1管脚与微处理器U1的第30管脚电性连接,其第2管脚与SCK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管脚与SDA接点电性连接,且其远离降压电路的另一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SCK接点和SDA接点均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
底座P1-P5给充电宝充电:底座P1-P5通过Vin和GND将9v直流点输入到充电宝,经过U1芯片,(具体型号为IP5328P)的BUCK降压电路为电池充电,充电中全程由芯片检测进行均浮充;
MicroUSB接口P2的一端与VBUS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接地,第一充电电路包括电容C1、三极管Q2、三极管Q5、三极管Q6、电阻R2、电阻R14以及电阻R15,电容C1的一端与VBUS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接地;
三极管Q2的第3管脚与VBUS接点电性连接,其第2管脚分别与电阻R2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第2管脚电性连接,且其第1管脚分别与电阻R2的另一端和微处理器U1的第33管脚电性连接,三极管Q5的第1管脚分别与VBUS接点和电阻R14的一端电性连接,其第2管脚分别与三极管Q6的第2管脚和微处理器U1的第2管脚电性连接,且其第3管脚与三极管Q6的第3管脚电性连接,电阻R14远离三极管Q5的另一端与VREG接点电性连接,三极管Q6的第3管脚通过电阻R15接地,且其第1管脚与微处理器U1的第33管脚电性连接;
VBUS接点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VREG接点分别与微处理器电路和驱动电路电性连接;
TypeC接口P3的第1管脚与VOUT1接点电性连接,其第4管脚接地,其第2管脚和DM1接点电性连接,且其第3管脚与DP1接点电性连接,第二充电电路包括电容C2以及三极管Q3,电容C2的一端与VOUT1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3的第2管脚与VOUT1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管脚与三极管Q1的第2管脚电性连接,且其第1管脚与微处理器U1的第36管脚电性连接;
DM1接点和DP1接点均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
Lightning接口P4的第1管脚与VOUT2接点电性连接,其第4管脚接地,其第2管脚和DM2接点电性连接,且其第3管脚与DP2接点电性连接,第二充电电路包括电容C5以及三极管Q4,电容C5的一端与VOUT2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4的第2管脚与VOUT2接点电性连接,其第3管脚与三极管Q1的第2管脚电性连接,且其第1管脚与微处理器U1的第35管脚电性连接;
DM2接点和DP2接点均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
如图2所示,驱动电路包括型号为IP5328P的驱动芯片U2、电容C16、电阻R12、电阻R13以及电阻R16,电容C16的一端分别与驱动芯片U2的第1-4管脚和地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分别与VREG接点和驱动芯片U2的第5管脚电性连接,电阻R12的一端与VREG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驱动芯片U2的第6管脚电性连接,电阻R12的一端与VREG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驱动芯片U2的第5管脚电性连接,电阻R16的一端与VREG接点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与VOUT1接点电性连接;
驱动芯片U2的第5管脚与SDA接点电性连接,其第6管脚与SCK接点电性连接,且其第7管脚与地电性连接,SCK接点和SDA接点均与微处理器电路电性连接,VREG接点与第一充电电路电性连接,VOUT1接点与第一充电电路电性连接;
如图3所示,辅助电源电路包括型号为IP5328P的辅助电源芯片U3、电容C17、电容C18以及电阻R11,辅助电源芯片U3的第1-4管脚均与地连接,其第6管脚通过电阻R11与BAT+接点电性连接,且其第5、7-9管脚均与BAT-接点电性连接,BAT-接点通过电容C18接地,且其通过电容C17与辅助电源芯片U36的第6管脚电性连接;
BAT+接点与微处理器U1的第28管脚电性连接。
工作原理,充电宝给设备充电时,图中有MicroUSB接口P2、TypeC接口P3以及Lightning接口P4,为对应型号的设备进行充电,当MicroUSB接口P2有设备插入后会拉低VBUS接点上的电压,U1检测到VBUS接点被拉低后自动进入充电模式,此模式为普通5V2A的充电模式;当TypeC接口P3有TypeC接口的设备插入后同样也会拉低VOUT1的电压,此时芯片通过TypeC接口P3的DM1接点和DP1接点与设备进行通信确定充电协议,充电协议确定后即可对设备进行快充;当Lightning接口P4有设备插入后同样也会拉低VOUT2的电压,此时芯片通过Lightning接口P4的DM1接点和DP1接点与设备进行通信确定充电协议,充电协议确定后即可对设备进行快充。
作为优选,外接电源电路还包括保护开关P6,保护开关P6的一端与底座P1-P5的第1管脚电性连接,且其另一端接地,当发生故障时或长期无需使用时,可断开保护开关P6。
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的二极管和三极管均选用型号SI2301的场效应管。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076379.9
申请日:2019-07-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844621U
授权时间:20191224
主分类号:H02J7/00
专利分类号:H02J7/00
范畴分类:37P;
申请人:四川天马星辰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四川天马星辰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大道中段1388号1栋5层522号
发明人:马文仲;滕金芯
第一发明人:马文仲
当前权利人:四川天马星辰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刘林
代理机构:51224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电源电路论文; 驱动电路论文; 三极管开关电路论文; 快速充电论文; 接地系统论文; 接地保护论文; 电容电阻论文; 三极管论文; 接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