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例血透患者死因分析

62例血透患者死因分析

一、62例血液透析患者死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袁丽莎[1](2020)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中医证候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 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肾性贫血患者的中医证候,调查贫血达标情况及铁代谢状况,分析中医证候与贫血达标情况、功能性铁缺乏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治疗MHD肾性贫血及功能性铁缺乏状态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设计临床病例调查问卷,多中心调查北京市四家三甲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MHD肾性贫血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及血常规、铁代谢相关实验室检查。将数据录入EXCEL表中,确保录入信息无误,导入SPSS 22.0软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提取公因子,归纳中医证候要素;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公因子进行变量系统聚类,探索中医证候要素组合规律,归纳证型;统计血红蛋白(h emoglobin,Hb)达标率与铁代谢发生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中医证候的Hb达标率与功能性铁缺乏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临床研究共纳入286例MHD肾性贫血患者,其中男性175例(61.2%),女性111例(38.8%);年龄30~85岁,平均年龄(60.77±11.29)岁;60~70年龄段例数最多,有107例(37.4%)。透析龄0.55~29.53年,平均(5.80±4.07)年,透析时间在3个月~5年的最多,有144例(50.3%),其次为5~10年的有100例(35%),透析时间越长,例数越少。原发病情况,糖尿病肾病最多,为94例,高血压肾损害44例,慢性肾炎40例,多囊肾11例,其他97例。(2)血红蛋白达标情况:Hb达标患者共208例(72.7%),平均Hb浓度为(120.69±7.96)g/L,Hb 未达标患者共 78 例(27.3%),平均 Hb 浓度为(101.36±7.05)g/L,贫血治疗达标率为72.7%。透析时间在3个月~5年的144例患者中,女性有32例(59.3%)Hb达标,男性有68例(75.6%)Hb达标,男女两组Hb达标率比较,女性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铁代谢情况:铁缺乏患者共有63例(22%),其中包括绝对性铁缺乏患者20例(7%),功能性铁缺乏患者43例(15%);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 ation,TSAT)达标患者共223例(78%),TSAT达标率为78%;SF达标患者共138例(48.3%)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达标率为48.3%,铁过载患者共32例(11.2%),铁过载发生率为11.2%。女性患者中有16.2%发生铁过载,男性有8%发生铁过载,女性患者铁过载发生率更高;透析时间在3个月~5年的144例患者中,女性有15例发生功能性铁缺乏,占27.8%,男性有12例发生功能性铁缺乏,占13.3%,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功能性铁缺乏患者中,平均Hb浓度为(111.63±11.44)g/L,SF 为(504.95±337.79)ng/mL,TSAT 为(16.63±2.4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为(72.20±7.36)%;243例非功能性铁缺乏患者中,平均Hb为(116.12±11.49)g/L,SF为(426.78±384.56)ng/mL,TSAT 为(30.06±9.70)%,N%为(69.46±7.56)%,功能性铁缺乏组中 H b、TSAT更低,SF、N%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因子分析结果:对调查结果中出现频率大于15%的症状、舌象进行因子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12个公因子F1、F2、F3……F11、F12,每个公因子包含的症状及舌象按所占比重大小的顺序列出如下:F1:心悸,胸闷,少气懒言,头晕,神疲乏力;F2:苔腻,苔黄,腰膝酸软;F3:多梦,失眠,眼花,头晕,神疲乏力,健忘,口黏腻;F4:口苦,口黏腻,口干口渴,烦躁易怒;F5:恶心呕吐,纳呆;F6:舌红,腰膝酸软;F7:眼花,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舌红;F8:眼睑浮肿;F9:苔白,腰膝酸软;F10:畏寒肢冷,耳鸣;F11:面色颧红,手足瘛纵,大便干结,健忘;F12:口唇青紫,面色黧黑。归纳提取公因子的中医证候要素:病位证素有肾、脾、肝、心、中焦,以肾、脾、肝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阴虚、血虚、阳虚,以气虚、阴虚为主,病邪证素有湿、热、血瘀、风动,以湿、热为主。(5)聚类分析结果:对12个公因子的变量系统聚类,依据临床实际意义,可聚为4类,第一类包括F1、F4、F7,可归纳为心脾气虚,肝阴虚,兼血虚、湿热、血瘀;第二类包括F10、F11、F12,可归纳为脾肾两虚,肝肾阴虚,兼血瘀、风动;第三类包括F2、F3、F8、F9,可归纳为脾肾气虚,肾阴虚,兼血虚、湿热;第四类包括F5、F6,可归纳为肾虚兼中焦湿热。基于公因子得分,得出每例患者的聚类类型即证型归属。各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第三类最多有109例(38.1%),其次是第一类62例(21.7%)、第二类 59 例(20.6%)、第四类 56 例(19.6%)。(6)基于聚类证型,分析证型与Hb达标及功能性铁缺乏发生率的关系,结果Hb达标率由高到低的证型排序是:第二类>第四类>第三类>第一类。即第一类Hb达标率最低,证型为心脾气虚,肝阴虚,兼血虚、湿热、血瘀,其次是第三类脾肾气虚,肾阴虚,兼血虚、湿热。功能性铁缺乏发生率由高到低的证型排序是: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第一类证型发生率最高,为心脾气虚,肝阴虚,兼血虚、湿热、血瘀,其次是第二类,为脾肾两虚,肝肾阴虚,兼血瘀、风动。与第一类证型相比,第三类和第四类证型的功能性铁缺乏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进入血液透析的早期阶段,不同性别Hb达标率及功能性铁缺乏发生率不同,女性患者的Hb达标率更低,功能性铁缺乏发生率更高。性别与铁过载相关,女性患者铁过载发生率更高;功能性铁缺乏较非功能性铁缺乏患者的Hb更低,铁储备更高,铁利用更低,炎症指标更高。(2)MHD肾性贫血患者的病位证素包括肾、脾、肝、心、中焦,以肾、脾、肝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阴虚、血虚、阳虚,以气虚、阴虚为主,病邪证素有湿、热、血瘀、风动,以湿、热为主。中医证型最多的是脾肾气虚,肾阴虚,兼血虚、湿热,其次为心脾气虚,肝阴虚,兼血虚、湿热、血瘀>脾肾两虚,肝肾阴虚,兼血瘀、风动>肾虚兼中焦湿热。(3)Hb达标率最低的证型是心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兼血虚、湿热、血瘀,以脾肾二脏为主,本虚以气血不足及阴虚为主,湿热血瘀是主要的标实证候;功能性铁缺乏发生率最高的证型是心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两虚,兼血虚、湿热、血瘀、风动。肝阴虚可能与功能性铁缺乏相关。

李建兰[2](2020)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IS与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营养不良和微炎症状态进行评估,并分析其与心脏超声指标、住院率及死亡率的相关性,为提高MHD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的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143例,其中转出(不计死亡)5例,总共纳入138例。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血压、原发病、透析通路、透析时间。人体测量指标:包括体重、身高、身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中臂围(MAC)、中臂肌围(MAMC)。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蛋白(T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总铁结合力(TIBC)、钙(Ca)、磷(P)、钙磷乘积(CaxP)、尿素(Urea)、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C反应蛋白(CRP)。心脏超声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期后壁厚度(PWI)、射血分数(EF)、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峰值流速的比值(E/A)、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住院及死亡事件:住院及非住院人数,死亡及存活人数,计算住院率及死亡率。根据MIS评分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营养不良轻度组(0<MIS≤4),营养不良中度组(5≤MIS≤8),营养不良重度组(MIS>8)。分析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构成情况;分析研究对象营养不良程度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和方差分析;分析研究对象营养不良程度与心脏超声指标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研究对象营养不良程度与住院率、死亡率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分析研究对象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所有入组患者进行MIS评分后,其中轻度组48例(34.3%),中度组60例(42.9%),重度组30例(21.4%);年龄最小21岁,最大86岁,平均年龄(51.56±14.52)岁;其中男性97例(70.3%),女性41例(29.7%);原发病为慢性肾炎78例(56.5%),糖尿病肾病51例(37.0%),高血压肾损害3例(2.2%),其它4例(2.8%);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94例(68.1%),中心静脉置管42例(30.4%),移植血管2例(1.4%);左心室肥厚人数为71例(50.7%),无左心室肥厚人数为67例(47.9%);所有入组患者在观察期12个月内住院人数为56例,住院率为40.6%,死亡人数为18例,死亡率为13.0%。2.营养不良轻、中、重三组间男性所占比例、糖尿病肾病所占比例、年龄、BMI、TSF、MAC、MAM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透析时间、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上,三组间男性所占比例轻度组(70.8%)和中度组(66.6%)均低于重度组(76.6%);在糖尿病肾病所占比例上,轻度组糖尿病肾病所占比例(31.2%)低于中度组(43.3%)和重度组(33.3%);在年龄上,轻度组年龄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随着营养不良程度加重,三组间BMI、TSF、MAC、MAMC水平均降低。3.营养不良轻、中、重三组间Hb、ALB、TP、PA、iPTH、P、TIBC、Urea、Scr、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Ca、CaxP、β2-MG、TG、TC、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营养不良程度的加重,Hb、ALB、TP、PA、P、TIBC、Urea、Scr水平均降低,CRP水平呈升高趋势;iPTH水平在轻度组和中度组均高于重度组。4.营养不良轻、中、重三组间LVDD、IVST、PWI、LVM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心脏瓣膜钙化、左心室肥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EF、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营养不良程度加重,LVDD、LVMI水平升高,轻度组IVST水平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轻度组和中度组PWI高于重度组;营养不良程度越重,左心室肥厚和心脏瓣膜钙化所占比例越高。5.营养不良轻、中、重三组间住院率与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不良轻、中、重三组间两两比较住院率与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不良程度越重,住院率及死亡率越高。6.研究对象死亡与存活组间年龄、性别、糖尿病肾病所占比例、TSF、MAC、MAMC、BMI、TP、PA、HB、iPTH、CRP、MIS、LVM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上,死亡组较存活组患者年龄大;在性别上,死亡组男性所占比例(72.2%)高于存活组(70.0%);在糖尿病肾病上,死亡组糖尿病肾病所占比例(27.7%)低于存活组(38.3%);相比存活组,死亡组患者TSF、MAC、MAMC、BMI、TP、PA、HB、iPTH水平均降低,CRP、MIS、LVMI水平均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IS(OR=1.827,95%CI=1.388-2.405)和CRP(OR=1.843,95%CI=1.162-2.923)是死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MIS每提升一个单位,MHD患者死亡风险将增加1.827倍;CRP每提升一个单位,MHD患者死亡风险将增加1.843倍。结论:1.采用MIS评估MHD患者营养不良时,MHD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2.MIS与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相关,MIS程度越高,炎症因子CRP水平越高。3.本研究人群左心室肥厚所占的比例为50.7%,MIS程度越高其左心室肥厚及心脏瓣膜钙化所占比例越高。4.本研究人群MHD患者1年生存率为87.0%,死亡率为13.0%。5.MIS程度越高MHD患者住院率及死亡率越高。6.MIS、CRP是MH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丽[3](2020)在《调节肠道菌群对蛋白结合型毒素硫酸吲哚酚和对甲酚硫酸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蛋白结合型毒素是一类分子量小于500Da,但因与血浆蛋白高结合而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患者体内严重蓄积的物质。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和对甲酚硫酸盐(p-cresyl sulfate,p CS)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两种重要蛋白结合型毒素,分别是膳食摄入的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在肠道细菌分解下产生吲哚和对甲酚,经肠道吸收后在肝脏中氧化和磺化形成。IS和p CS均具有很强的蛋白结合力,其结合率均达90%以上,正常情况下主要通过肾小管分泌至尿液排出体外。CKD患者由于肠道菌群失调,肠道产生IS和p CS前体物质吲哚和对甲酚增加,而肾功能下降,肾小管分泌排泄受阻,且透析清除效率较低,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体内IS和p CS严重蓄积。本研究基于已建立的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队列,围绕PD患者体内IS和p CS时间变化趋势,PD患者肠道菌群谱以及肠道IS和p CS产生菌谱,调节肠道菌群对体内IS和p CS水平的影响三个层面探寻减少ESRD患者体内IS和p CS的有效治疗方法。第一部分腹膜透析患者血清IS和p CS的时间变化趋势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参数的关联研究目的:研究血清IS和p CS浓度以及其通过残肾和透析清除的时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探讨血清IS和p CS与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参数的关联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纳入116例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每隔3个月追踪随访其病情进展情况,同时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24小时尿液和透析废液等标本,通过电子病历采集患者医疗信息。采用UPLC-MS/MS检测血清、尿液和透析液中总IS和p CS浓度。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并曲线拟合血清IS和p CS浓度及其每日经尿液和透析液排出量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横断面设计研究患者最近一次随访的血清IS和p CS浓度与其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参数血磷、K+、Ca2+、Na+、血压、血脂、血糖等的关联关系。结果:1.血清IS浓度(趋势性检验P(27)0.001)及每日经透析液排出量(P=0.001)随ESRD病程延长而升高,而每日经尿排出量(P=0.003)随病程延长而逐渐下降。血清IS浓度及每日经尿和经透析液排出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均受患者诊断为ESRD的年龄、24小时尿量和残肾GFR影响。2.血清p CS浓度随ESRD病程延长而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并未达到检验水准(P=0.089),而每日经尿和透析液排出量保持相对稳定。3.校正年龄、性别、BMI、ESRD时长、PD时长以及残肾GFR后,血清IS浓度与血清Ca2+(P=0.002)和每日净超滤量(P=0.046)呈正相关,而与血清HDL-C(P=0.004)呈负相关。4.血清p CS浓度与血清K+(P=0.038)、血清磷(P=0.014)以及血清HDL-C(P=0.023)浓度呈负相关,而与HBA1C(P=0.025)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发现,血清IS浓度及其每日经透析液排出量随病程延长而升高,而每日经尿排出量逐渐下降。血清p CS浓度及每日经尿和透析液排出量保持相对稳定。血清IS浓度和p CS浓度均与HDL-C呈负相关。第二部分腹膜透析患者与健康人群体内IS及p CS代谢过程的比较研究目的:探讨P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IS和p CS浓度及其肠道产生菌相对丰度的差异,研究肠道菌群紊乱是否为透析患者体内IS和p CS蓄积的重要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在已建立的PD患者队列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15例患者,并在某高校招募15例健康志愿者,同期采集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24小时粪便和尿液。采用3天饮食记录法调查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每天的膳食营养摄入。采用16S r RNA检测粪便肠道菌群,采用HPLC-荧光法检测粪便吲哚和对甲酚浓度,采用UPLC-MS/MS检测血清和尿液总IS和p CS浓度,通过检索数据库pubmed中发表的相关文献确定人体肠道吲哚产生菌和对甲酚产生菌。采用协方差分析检验P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在肠道菌群结构、肠道吲哚产生菌和对甲酚产生菌、粪便吲哚和对甲酚浓度、以及血清IS和p CS浓度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PD患者肠道菌群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水平的物种丰富度(Chao index)比健康对照组低(P=0.024)。2.在门水平上,PD患者的Firmicutes(P=0.010)、Proteobacteria(P=0.001)、Actinobacteria(P=0.037)和Fusobacteria(P=0.008)相对丰度均较健康对照组高,而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较健康对照组低(P(27)0.001)。3.PD患者的属水平Blautia(P(27)0.001)、Escherichia-Shigella(P(27)0.001)、Ruminococcus gnavus group(P(27)0.001)、Lachnoclostridium(P(27)0.001)、Anaerostipes(P=0.001)、norank Lachnospiraceae(P=0.005)和Tyzzerella_4(P(27)0.001)等相对丰度均较健康对照组高,而Prevotella_9(P=0.004)和Megamonas(P=0.001)等较健康对照组低。4.PD患者肠道吲哚产生菌Escherichia coli(P<0.001)、Bacteroides fragilis(P<0.001)、Klebsiella pneumoniae(P=0.001)、Enterococcus faecalis(P=0.001)和Pseudomonas protegens(P<0.001)相对丰度较健康对照组高。5.PD患者肠道对甲酚产生菌unclassified Ruminococcus gnavus(P<0.001)、Bacteroides fragilis(P<0.001)、Clostridium symbiosum(P=0.002)、Clostridium scindens(P=0.002)、Clostridium innocuum(P<0.001)和Anaerostipes caccae(P=0.006)相对丰度较健康对照组高。6.PD患者的粪便吲哚浓度和对甲酚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但健康对照组每日摄入的蛋白质(P(27)0.001)、色氨酸(P=0.026)、苯丙氨酸(P=0.002)以及酪氨酸(P=0.003)显着高于PD患者。7.PD患者的血清总IS浓度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27)0.001),是健康对照组的47倍。8.血清总p CS浓度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27)0.001),是健康对照组的18倍。9.PD患者每日经尿和透析液排出的总IS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8),约为健康对照组的50%。10.PD患者每日经尿和透析液清除的总p CS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7),约为健康对照组的21%。结论:本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ESRD患者肠道吲哚产生菌和对甲酚产生菌相对丰度、血清IS和p CS水平显着升高,而每日经尿和透析液排出的IS和p CS显着降低。第三部分肠道菌群调节对腹膜透析患者体内IS和p CS影响的干预研究目的:探讨菊粉型果聚糖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肠道吲哚产生菌和对甲酚产生菌丰度而减少体内IS和p CS蓄积。方法:采取随机交叉对照干预试验,基于已建立的腹膜透析患者队列,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15例患者,按照计算机提前产生的随机数据将患者随机分配到两个干预顺序组。分配到第一个干预顺序组的患者先接受12周的菊粉型果聚糖干预(长链菊粉:短链果聚糖=1:1),然后接受12周的洗脱,最后接受12周的安慰剂干预(麦芽糊精)。分配到第二个干预顺序组的患者则接受相反的干预顺序。干预期间采用3天饮食记录法调查患者在菊粉型果聚糖干预期、洗脱期以及安慰剂干预期的膳食营养状况。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研究对象在菊粉型果聚糖干预期、洗脱期以及安慰剂干预期的膳食营养差异。采用双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混合线性模型分析菊粉型果聚糖干预对P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肠道吲哚和对甲酚水平、血清IS和p CS浓度及其肠道产生菌的影响。结果:1.患者在菊粉型果聚糖干预、清洗以及安慰剂干预阶段每日摄入的营养素,包括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均无统计学差异。2.菊粉型果聚糖干预对门水平的肠道菌群和属水平总物种丰度前40的肠道细菌均无干预效应、时间效应以及干预-时间交互效应。3.菊粉型果聚糖干预对吲哚产生菌B.thetaiotaomicron有显着的干预-时间交互效应(P=0.047),对其他相对丰度≥1(?)10-5的吲哚产生菌和对甲酚产生菌均无干预效应、时间效应以及干预-时间交互效应。4.菊粉型果聚糖干预期间粪便吲哚浓度呈下降趋势(P=0.052),而对照处理呈上升趋势。两组变化值具有统计学差异(-10.07(?)7.48vs.+13.35(?)7.66,P=0.040)μg/g。5.菊粉型果聚糖干预显着降低肠道p H(P=0.010),肠道p H与粪便吲哚浓度(rrm=0.51(95%CI:0.25,0.71),P=0.0003)和对甲酚浓度(rrm=0.35(95%CI:0.06,0.59),P=0.018)呈正相关。6.菊粉型果聚糖干预对血清IS和p CS浓度及其每日通过尿液和透析液的排出量无干预效应、时间效应以及干预-时间交互效应。结论:菊粉型果聚糖干预抑制PD患者肠道吲哚增加,降低肠道p H,同时对吲哚产生菌B.thetaiotaomicron有抑制趋势。

黄式义[4](2020)在《ESRD合并HFpEF不同透析方式下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比较终末期肾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透析方式的临床疗效,对心功能情况、透析充分性、营养状况、电解质紊乱情况、透析并发症、死亡原因构成、死亡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及比较,以探究终末期肾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较佳的肾替代治疗方式。方法 对2010年01月~2019年06月收治我院心血管内科、肾内科及血透室的117例终末期肾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首次进行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血液透析(HD)组60例、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组57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透析前后充分性、营养状况、电解质紊乱情况、透析并发症、死亡原因构成、死亡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透析治疗前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BMI、平均动脉压、心率、血脂、电解质、白蛋白、肝肾功能、心功能、病史及用药情况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在心功能方面:透析前两组NYHA分级、NT-proBN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HD组较CAPD组NYHA分级、心衰再住院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透析充分性方面:血液透析组明显优于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组。两组患者在随访终点时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血液透析组血肌酐、尿素氮值比腹膜透析组下降更加明显(P<0.01),随访终点两组间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组内血清白蛋白升高,透析前至随访终点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腹膜透析组血清白蛋白有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终点时,HD组白蛋白水平与CAPD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随访终点时血红蛋白均较透析前明显升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电解质,血脂影响方面,患者在CAPD组透析前后比较,血钾呈显着下降趋势(P<0.01),HD组透析前后血钾相对较为稳定(P>0.5)。HD组与CAPD组血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动脉压、血脂等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率控制方面,腹膜透析组优于血液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血管疾病、出血性疾病及重度感染等是两组患者的主要并发症。CAPD组死亡9例,占总人数的15%。HD组死亡4例,占总人数的7%。HD组死亡率较CAPD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两透析组心脏性疾病占总死亡率的46.2%。其中CAPD组重症感染人数4例,占死亡人数44.4%。HD组重症感染人数0例,占死亡人数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末期肾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在清除肌酐、尿素等小分子代谢产物方面明显优于腹膜透析;血透后患者血清白蛋白、血钾较前升高,而腹膜透析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清钾明显下降;两种透析方式在随访终点时平均动脉压、血脂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膜透析组心率控制较佳;心脑血管疾病、出血性疾病及重度感染等是两组患者的主要并发症。CAPD组死亡9例,HD组死亡4例。HD组死亡率较CAPD组低。其中CAPD组重症感染人数4例。HD组重症感染人数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为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但由于并发症均较多,选择适当的、并及时更换肾脏替代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提高终末期肾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得出了对终末期肾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在心功能改善方面、透析充分性、营养状况、电解质影响情况、死亡率等比较,效果要优于腹膜透析治疗的结论。

苏春雄,马钰婷,兰玲鲜,郑卉,黄金萍,陆新春,黄瑞芬[5](2019)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艾滋病患者生存期影响因素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AIDS(MHD-AIDS)患者生存期影响因素,为生存期预判及MHD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2011年6月—2017年5月122例MHD-AIDS患者,采集登记透析前基线资料,并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分别采用乘积限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生存率和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MHD-AIDS患者生存率随时间下降,其中半年生存率最高,为68.6%,3年生存率最低,为35.4%。多因素分析表明正常体重、MHD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保护因素。结论 MHD-AIDS患者要加强MHD管理,减少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龚文玉[6](2019)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腹主动脉钙化患病率和进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主要死因,而血钙钙化是CKD患者发生CVD、心源性死亡及全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指南推荐从CKD3期开始定期检测血管钙化,并推荐使用经济简便易行的腰椎侧位X光平片评估腹主动脉钙化(abdominal aortic calcification,AAC)。目前,CKD患者血管钙化研究多集中于冠状动脉钙化,关于AAC的临床研究主要来自维持性血透人群,同时对AAC进展的危险因素知之甚少,本研究拟通过研究634例华南地区CKD患者AAC的患病率和进展特点探讨其影响因素,并观察骨代谢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 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与AAC的相关关系。研究一:慢性肾脏病患者腹主动脉钙化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明确AAC在CKD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9年8月期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及东圃分院肾内科住院、在总院血透中心和东圃分院血透中心规律血液透析的634例CKD患者为研究对象。拍摄腰椎侧位X光平片评估腹主动脉钙化积分(abdominal aortic calcification score,AACS),并收集一般人口学及实验室数据。结果:CKD患者AACS中位数为3,AAC患病率为70.82%,包括31.39%轻度钙化、33.12%中度钙化和6.31%重度钙化。37.17%青年、63.46%中年、83.65%年轻老年和96.19%老老年CKD患者患有AAC(P<0.001)。CKD1-2期、CKD3-5期和透析患者AAC患病率分别为46.67%、63.33%和78.07%(P<0.001)。年轻老年和老老年CKD1-2期患者的AACS中位数也分别达到1.5和3,青年CKD1-2期患者AAC患病率也达到30.00%,中年和年轻老年CKD1-2期患者AAC患病率分别增至34.38%和59.38%。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CKD患者AAC患病率显着高于无DM的CKD患者(82.59%vs 63.31%,P<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CKD3-5期(对比CKD1-2期)、透析(对比CKD1-2期)和lg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是CKD患者AAC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CKD患者AAC患病率为70.82%,青年CKD1-2期患者也达到30.00%,年龄和肾功能与AAC密切相关。研究二:透析患者腹主动脉钙化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明确AAC在透析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研究一入选CKD患者中已行透析治疗的的424例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拍摄腰椎侧位X光平片评估AACS,并收集一般人口学及实验室数据。结果:透析患者AACS中位数为4,AAC患病率为78.07%,包括32.08%轻度钙化、37.50%中度钙化和8.49%重度钙化。45.33%青年、75.89%中年、88.06%年轻老年和97.30%老老年透析患者患有AAC(P<0.001)。透析龄≤1年、1-3年、3-5年和>5年的透析患者AAC患病率分别为65.54%、84.55%、89.23%和88.89%(P<0.001)。随着年龄增大、透析龄延长,AAC患病率呈现逐渐增高趋势。合并DM的透析患者AAC患病率高于无DM透析患者(86.26%vs 71.90%,P<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合并DM、校正钙、lg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透析龄、透析龄1-3年(对比透析龄≤1年)、透析龄3-5年(对比透析龄≤1年)和透析龄<5年(对比透析龄≤1年)是透析患者AAC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透析患者AAC患病率高达78.07%,青年患者也接近50%,老年患者以中重度钙化为主。年龄、合并DM、校正钙、PTH和透析龄与AAC密切相关。研究三:透析患者腹主动脉钙化影响因素分析:倾向评分匹配队列研究目的: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统计方法匹配传统不可调控因素,更直观分析透析患者AAC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患者同研究二。以AACS>4为界,将患者分为无/轻度钙化组和中重度钙化组,中重度钙化患者通过PSM法按年龄、透析龄和是/否合并DM(研究二中的不可调控危险因素)与无/轻度钙化患者进行1:1最近邻匹配,获得123例无/轻度钙化患者和123例中重度钙化患者。结果:透析患者AAC患病率为75.77%,包括35.77%轻度钙化、42.68%中度钙化和7.32%重度钙化,与研究二结果类似。经PSM匹配后,与无/轻度钙化患者相比,中重度AAC透析患者仍有更高的校正钙、血镁和PTH(均P<0.05),而其它人口学及实验室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校正钙和lg PTH是透析患者AAC的危险因素(均P<0.05)。校正钙判断中重度AAC的ROC面积为0.619(P=0.003),敏感度为82.11%,但特异度仅为34.15%。lg PTH判断中重度AAC的ROC面积为0.614(P=0.005),敏感度为77.67%,但特异度也仅有43.81%。校正钙联合lg PTH判断中重度AAC的ROC面积为0.671(P<0.001),敏感度为60.19%,特异度为66.67%。结论:校正钙和PTH是透析患者AAC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四: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与慢性肾脏病患者腹主动脉钙化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分析CKD患者BALP的水平,并探讨BALP与AAC的关系。方法:选择研究一入选患者中完成BALP检测的133例CK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ALP,同时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结果:CKD患者AAC患病率为63.91%,包括30.83%轻度钙化、25.56%中度钙化和7.52%重度钙化;与研究一结果类似。CKD患者BALP中位数为11.73ug/L,三分位为9.64 ug/L和14.61 ug/L。BALP按三分位法分为3组,各组间AACS中位数分别为0,2和4,随着BALP增加,AACS呈逐步增高趋势(P=0.002)。随着BALP增加,CKD患者AAC患病率逐渐增加(分别为45.45%、68.18%和77.78%,P=0.015);与BALP<9.64 ug/L组相比,BALP≥9.64 ug/L患者均有更高的AAC患病率,同时BALP≥14.61 ug/L患者比BALP<9.64 ug/L有更多的中重度AAC(均P<0.05)。CKD患者25(OH)D为19.37±8.79ng/ml,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分别占36.09%和51.88%,仅12.03%患者为维生素D足量。随着25(OH)D增加,CKD患者AAC患病率呈逐渐增加趋势,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g BALP是CKD患者AAC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40,95%CI:2.176-53.007,P=0.004)。结论:随着BALP增加,AACS呈逐步增高趋势,BALP与CKD患者AAC密切相关。研究五:慢性肾脏病患者腹主动脉钙化进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目的:分析CKD患者AAC进展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研究一入选的≥6月后复查腰椎侧位X光平片的238例CK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AACS(随访AACS-基线AACS)>0定义为AAC进展组;AAC快速进展为年均?AACS>1.28(中位数)。结果:中位随访15月(四分位间距11-30月),随访间期?AACS中位数为2,年均?AACS中位数为1.28,68.49%CKD患者出现AAC进展。CKD患者随访后AAC患病率高达84.45%,包括26.05%轻度钙化、39.08%中度钙化和19.33%重度钙化;显着高于69.23%基线AAC患病率(P<0.001)。49.32%基线无钙化患者在随访期间观察到钙化发生,54.05%基线轻度钙化患者进展为中重度钙化,从基线中度钙化进展到重度钙化患者也达到32.47%。AAC进展呈非线性,中位发生时间为24月,1-4年累积AAC进展率分别为25.10%、54.40%、71.60%和87.00%。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年龄、基线透析、lg随访时间、基线AAC或基线中度钙化(对比基线无钙化)是CKD患者AAC进展的危险因素(均P<0.05),同时,基线年龄、基线透析、合并DM、基线中度钙化(对比基线无钙化)和基线重度钙化(对比基线无钙化)是CKD患者AAC快速进展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CKD患者AAC进展率高,中位发生时间为24月,年龄、透析状态、合并DM和基线AAC促进CKD患者AAC进展。全文结论1、CKD患者AAC患病率为70.82%,青年CKD1-2期患者也达到30.00%,年龄和肾功能与AAC密切相关。2、透析患者AAC患病率高达78.07%,青年患者也接近50%,老年患者以中重度钙化为主。年龄、合并DM、校正钙、PTH和透析龄与AAC密切相关。3、随着BALP增加,AACS呈逐步增高趋势,BALP与CDK患者AAC密切相关。4、CKD患者AAC进展率高,中位发生时间为24月,年龄、透析状态、合并DM和基线AAC促进CKD患者AAC进展。

武晴文[7](2019)在《山西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收集统计山西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年龄、性别、透析龄、原发病、死亡原因等流行病学资料及各实验室检查结果,了解死亡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各指标控制情况,并进行生存分析及死亡原因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为患者管理及降低死亡率提供基础临床数据资料。方法:该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2013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CNRDS上直报的山西省血液透析死亡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死亡患者性别、年龄、透析龄、原发病、死亡原因、年病死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山西省MHD死亡患者现状;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CNRDS上登记的MHD患者生存时间,并对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透析相关信息(透析龄、血管通路类型、透析器种类、抗凝剂)、原发病、死亡原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透前血压、血红蛋白、血钙、血磷、血白蛋白等)进行生存分析,探讨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第三部分就上述各因素对2013到2016年全部死亡患者进行死亡原因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近年来我省MHD患者数逐年增加,透析患者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13年的7.66%降至2016年的5.31%,死亡高峰在第1-3年。死亡患者首位原发病已由慢性肾小球肾炎转变为糖尿病肾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事件和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肾损害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透析前高SBP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紧密联系,而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是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的3.432倍。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MHD患者原发病、贫血、低蛋白血症、透析前高血压可能影响患者长期生存。MHD患者各种并发症,尤其是肾性贫血的控制达标率仍有待提高。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仍较高,心、脑血管事件和感染为MHD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对血压、血糖、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等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干预,有可能会降低死亡率。

蒋佳伟[8](2019)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慢性肾脏病(CKD)是由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所致的以代谢紊乱、肾脏分泌功能失调为特征的一类临床综合征。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表现为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并合并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治疗ESRD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因此探讨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对改善ESRD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尤为重要。目的:探讨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以改善ESRD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8年03月在宜兴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的285例ESRD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分为发生组(n=137)和未发生组(n=148)。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血压、病因、文化程度、透析频率及方式、家庭收入、透析龄、并发症等信息。并分析2组在一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血压、文化程度、家庭收入、透析频率及方式、透析龄等)、原发性疾病(主要有慢性肾小球肾炎(CGN)、高血压肾病(HTN)、糖尿病肾病(DN)、多囊肾(PKD)等)、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恶性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猝死等)、实验室指标(包括血生化、血常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磷、血钙、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等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对上述因素进行相关单因素分析,分析导致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录了 300例行MHD的患者,除去失访15人,共纳入28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纳入患者均接受MHD,其中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有137例(ESRD患者如心脑血管疾病发生2次及2次以上者,以首次为算),发病率为48.07%,未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者有148例。2 285例MHD患者原发性疾病主要有CGN 133例(46.67%),HTN 56例(19.65%),DN78 例(19.37%),PKD 3 例(1.05%),间质性肾病 6 例(2.11%),梗阻性肾病7例(2.46%),狼疮性肾炎2例(0.70%)。发生组中,CGN 39例(28.47%),HTN 39 例(28.47%),DN 37 例(38.69%),PKD 3 例(2.19%),间质性肾病 3例(2.19%)。未发生组中,CGN94 例(63.51%),HTN 17 例(11.48%),DN25例(16.89%),间质性肾病3例(2.03%),梗阻性肾病7例(4.73%),狼疮性肾炎2例(1.35%)。发生组以DN为主,而未发生组以CGN为主,2组CGN、HTN、DN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发生组137例患者中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构成为:充血性心力衰竭27例(19.71%),缺血性心脏病45例(32.85%),恶性心律失常5例(3.65%),脑血管意外 37 例(27.01%),猝死 23 例(15.65%)。4通过对比2组行MHD的ESRD患者基本信息可见,2组患者在年龄、收缩压、透析龄、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有差异显着(P<0.05),而2组在性别、舒张压、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医疗保险情况、就业情况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5对比2组行MHD的ESRD患者实验室指标可见,2组在Scr、血磷、hs-CRP、TG水平方面有差异显着(P<0.05),而2组在Hb、ALB、BUN、血钙、HDL-C、LDL-C、iPTH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6影响ESRD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B=0.423,P=0.031,95%CI 为 1.058-3.056)、透析龄≥12 个月(B=0.849,P=0.013,95%CI为1.227-3.792)、发生动脉粥样硬化(B=0.584,P=0.038,95%CI为 1.129-4.021)、高血压(B=0.231,P=0.027,95%CI为 1.342-9.247)、DN(B=0.359,P=0.041,95%CI为 1.187-8.271)、hs-CRP 升高(B=0.832,P=0.004,95%CI为 1.116-3.894)、高血磷(B=0.910,P=0.007,95%CI为 1.538-10563)、TG 升高(B=0.497,P=0.012,95%CI为1.079-5.572)是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可合并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其中年龄≥50岁、透析龄≥12个月、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DN、hs-CRP升高、高血磷、TG升高是导致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史井波[9](2019)在《血小板平均体积与尿毒症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与尿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工作中防治尿毒症患者心血管事件及改善预后提供一定数据支持。方法:纳入2014年8月--2019年1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确诊为尿毒症且行规律血液透析137例患者,按照有无发生心血管终末事件分为心血管终末事件组、无心血管终末事件组,对两组间人口学、血管通路、原发病、血常规、生化常规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并对期间发生全因死亡的130例患者进行死亡原因分析。结果:1、两组间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BMI无差异。2、心血管事件组的平均血小板体积、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较无心血管事件组明显升高,而淋巴细胞、白蛋白、尿素、肌酐、胆固醇、甲状旁腺激素较无心血管事件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危险因数分析示:MPV、CRP及HCY的增高以及S-ALB的降低是引起尿毒症并发心血管终末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4、心血管事件死亡所占比例为59.2%,明显高于其它原因死亡的患者。结论:1、2014年8月--2019年1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尿毒症全因死亡分析,心血管事件死亡所占比例为59.2%。2、平均血小板体积、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是尿毒症患者发生心血管终末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白蛋白是其保护因素。

王松岩,王月,张世英,于汪博,李艳清,王磊[10](2017)在《高通量透析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率及死亡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行高通量透析且透析龄超过3个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41例,按年龄分为两组:年龄≥65岁的老年组(79例)和年龄<65岁的非老年组(62例),血液透析频率为3次/w,4 h/次,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在此期间的住院情况和死亡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老年组住院例数较非老年组明显增高(P<0.01),年住院率较非老年组亦明显升高(P<0.05)。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呼吸道感染及血管通路是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前4位原因,老年组年死亡率为164.55人次/1 000患者年。心血管事件是老年透析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结论老年组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的住院例数、住院率及死亡率较非老年组患者明显增高,心血管事件是老年组血液透析患者住院及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二、62例血液透析患者死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2例血液透析患者死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中医证候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血液透析肾性贫血西医研究进展
        1 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机制
        2 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治疗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液透析肾性贫血中医药研究进展
        1 慢肾衰及肾性贫血的相关中医病名
        2 现代医家对慢肾衰及肾性贫血的病机认识和辨治经验
        3 血液透析相关证候研究
        4 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证候研究
        5 血液透析肾性贫血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研究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血红蛋白达标情况
        2.3 铁代谢状况
        2.4 症状及舌象分布情况
        2.5 基于因子分析的证候要素分析结果
        2.6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候要素组合规律探究
        2.7 中医证候与血红蛋白达标情况及功能性铁缺乏的关系
    3 讨论
        3.1 血红蛋白达标及铁代谢情况
        3.2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讨论
        3.3 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中医证候特征
        3.4 中医证候与血红蛋白达标及功能性铁缺乏的相关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 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IS与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对象来源
        1.1.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1.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1.1.4 研究对象的透析方式
        1.1.5 研究对象分组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
        1.2.2 资料主要内容
        1.2.3 资料研究方法
        1.2.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描述
        1.2.3.2 研究对象营养不良程度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1.2.3.3 研究对象营养不良程度与心脏超声指标的相关性
        1.2.3.4 研究对象营养不良程度与住院率、死亡率的相关性
        1.2.3.5 研究对象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2.2 研究对象营养不良程度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
    2.3 研究对象营养不良程度与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2.4 研究对象营养不良程度与心脏超声指标的相关性
    2.5 研究对象营养不良程度与住院率、死亡率的相关性
    2.6 研究对象发生死亡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 研究对象营养不良情况
    3.3 研究对象微炎症状态
    3.4 研究对象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5 研究对象死亡率
第四章 结论
    4.1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综述
    1. PEW的诊断及发生原因
        1.1 诊断标准
        1.2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的原因
    2. 营养状态的评价
        2.1 询问病史
        2.2 饮食评价
        2.3 评估工具
    3. PEW的防治
        3.1 蛋白质能量摄入
        3.2 抗炎治疗
        3.3 促蛋白合成因子的使用
        3.4 充分透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调节肠道菌群对蛋白结合型毒素硫酸吲哚酚和对甲酚硫酸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腹膜透析患者血清IS和pCS的时间变化趋势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参数的关联研究
    前言
    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部分 腹膜透析患者与健康人群体内IS和pCS代谢过程的比较研究
    前言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部分 肠道菌群调节对腹膜透析患者体内IS和pCS影响的干预研究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总结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膳食营养与尿毒症毒素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ESRD合并HFpEF不同透析方式下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临床资料
    3. 透析方法
    4. 观察指标
    5. 随访终止的标准
    6. 数据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
    1. 临床基线资料
    2. 两组在随访终点心功能及肾功能比较
    3. 两组在透析随访终点时临床指标比较
    4. 两组在透析随访终点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及生化指标比较
    5. 透析后主要并发症
    6. 两组死因及死亡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5)维持性血液透析艾滋病患者生存期影响因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1.2.2 透析方法
        1.2.3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生存率
    2.3 死因构成
    2.4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
    2.5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6)慢性肾脏病患者腹主动脉钙化患病率和进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CKD患者AAC流行病学现状
    1.2 CKD患者AAC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1.3 CKD患者AAC常用检测方法
    1.4 CKD患者AAC进展研究现状
2 课题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设计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方法
    2.5 定义和判断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一:慢性肾脏病患者腹主动脉钙化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研究二:透析患者腹主动脉钙化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5 研究三:透析患者腹主动脉钙化影响因素分析:倾向评分匹配队列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PSM简介
    5.3 研究对象和方法
    5.4 结果
    5.5 讨论
6 研究四: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与慢性肾脏病患者腹主动脉钙化的相关性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和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7 研究五:慢性肾脏病患者腹主动脉钙化进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对象和方法
    7.3 结果
    7.4 讨论
8 结论
9 创新点、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发病机制及无创评估的研究进展
    综述前言
    1.CKD患者血管钙化的流行病学
    2.CKD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病机制
    3.CKD患者血管钙化的评估
    综述总结
    综述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山西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山西省血液透析死亡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相关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血小板平均体积与尿毒症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
    2.3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基本资料的比较
    3.2 两组间血常规、生化等指标的比较
    3.3 尿毒症患者出现心血管终末事件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4 对130例全因死亡患者进行死亡原因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高通量透析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率及死亡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例数比较
    2.2 两组住院率比较
    2.3 老年透析患者住院原因分析
    2.4 老年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3 讨论

四、62例血液透析患者死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中医证候调查研究[D]. 袁丽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IS与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李建兰. 延安大学, 2020(12)
  • [3]调节肠道菌群对蛋白结合型毒素硫酸吲哚酚和对甲酚硫酸盐的影响[D]. 李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4]ESRD合并HFpEF不同透析方式下疗效对比[D]. 黄式义.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维持性血液透析艾滋病患者生存期影响因素的探讨[J]. 苏春雄,马钰婷,兰玲鲜,郑卉,黄金萍,陆新春,黄瑞芬. 传染病信息, 2019(06)
  • [6]慢性肾脏病患者腹主动脉钙化患病率和进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龚文玉. 暨南大学, 2019(01)
  • [7]山西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D]. 武晴文. 山西医科大学, 2019(11)
  • [8]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D]. 蒋佳伟. 苏州大学, 2019(04)
  • [9]血小板平均体积与尿毒症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史井波. 青海大学, 2019(04)
  • [10]高通量透析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率及死亡率的影响[J]. 王松岩,王月,张世英,于汪博,李艳清,王磊.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10)

标签:;  ;  ;  ;  ;  

62例血透患者死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