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玉米螟赤眼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赤眼蜂,玉米螟,亚洲,松毛虫,东辽县,柞蚕,生物防治。
玉米螟赤眼蜂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安[1](2019)在《建昌县绿色防控-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建昌地区最主要、重要主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产量达到5亿斤。近几年,玉米螟为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更好地防治玉米螟,顺应绿色防控发展的需要,建昌县农业部门近年来一直致力开展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的试验和推广。(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9年11期)
李小华[2](2019)在《我市赤眼蜂玉米螟防控基本实现全覆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李小华)记者昨日获悉,随着各区市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第二次放蜂工作完成,我市2019年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放蜂工作全部结束。预计赤眼蜂防治每亩可挽回玉米产量损失15公斤左右,全市可挽回近4000万公斤玉米损失,减少使用化学药剂量251吨。(本文来源于《大连日报》期刊2019-07-20)
毛刚,鲁新,周淑香,李丽娟,张国红[3](2019)在《低温冷藏对米蛾卵繁育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对在不同温度(1℃、4℃、7℃、10℃)下冷藏不同时间(0、3、5、7、10、15、20、25、30、40 d)处理的米蛾卵的寄生适合度,进而以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赤眼蜂羽化率和羽化雌蜂率叁者乘积表示米蛾卵的繁蜂质量指标(Q),确定繁殖两种赤眼蜂时米蛾卵的最佳冷藏温度和冷藏时间。结果表明:繁殖稻螟赤眼蜂时,4℃下冷藏米蛾卵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最高,7℃次之,米蛾卵冷藏超过15 d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降低50%,但是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仍高于20粒;繁殖玉米螟赤眼蜂时,7℃冷藏米蛾卵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最高,4℃次之,米蛾卵冷藏10 d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降低50%,但是冷藏20 d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仍高于20粒,但各温度间差异不显着;冷藏15 d以内繁殖的赤眼蜂羽化出蜂率和羽化雌蜂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着。从数值上看冷藏15 d以内,4℃下冷藏米蛾卵的繁蜂质量较高,冷藏15 d以上,10℃下米蛾卵的繁蜂质量较高。综合分析在4℃~7℃下冷藏的米蛾卵繁蜂质量最好,冷藏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 d,两种赤眼蜂之间略有差异,但是差异不大。(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海燕,葛亚菲,胡新,董爱书,邹长士[4](2019)在《黑龙江省嫩江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及利用赤眼蜂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气候变暖下亚洲玉米螟发生趋势,连续3年调查了黑龙江省嫩江县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进度和发生高峰期,同时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嫩江县3个农场玉米田中玉米螟,结果表明,2014年亚洲玉米螟成虫出现的高峰期比2012年和2013年有所提前。释放赤眼蜂后玉米植株的被害率、折雄率、残虫率以及钻蛀率较未放蜂田均降低,玉米产量增加,防治效果明显。大西江农场、尖山农场和嫩北农场赤眼蜂防治效果分别为60%、66.7%和56.7%,比未放蜂田产量分别提高39.1、47.6和67.0 kg/667 m~2。3个农场平均防治效果为61.1%,产量平均提高51.2 kg/667 m~2。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挽回经济损失,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3期)
刘世梅,张杰,赵恒[5](2019)在《东辽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推广成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螟是东辽县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害虫,玉米螟发生时可使玉米产量损失在7%左右,严重时可达20%以上。为了提高该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业生产和谐稳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该县建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体系。有效地控制玉米螟危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9年11期)
田春雨,侯洋旸,臧连生,阮长春[6](2019)在《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繁育玉米螟赤眼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与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umura共寄生柞蚕Antheraea pernyi(Guérin-Méneville)卵后能否借助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的羽化孔顺利出蜂,在不同温度(20、23、26、29、32℃)、相对湿度(50%、60%、70%、80%、90%)以及光照周期(L∶D=24∶0、19∶5、14∶10、10∶14、5∶19、0∶24)条件下对这2种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各项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与玉米螟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可以提高玉米螟赤眼蜂的羽化率,在温度为26℃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90.0%,羽化率达96.8%,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3.8头;相对湿度为80%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83.3%,羽化率达92.0%,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6.5头;光照条件为L 24 h:D 0 h时,2种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寄生率达93.3%,羽化率达96.4%,单卵玉米螟赤眼蜂出蜂数达到最高,为6.9头。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的方法可以实现柞蚕卵正常繁育玉米螟赤眼蜂。(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连霞,李敦松,罗宝君,赵秀梅,郑旭[7](2019)在《释放不同种类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应用赤眼蜂Trichogramma sp.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的蜂种及合理的放蜂时期。【方法】2016-2017年,在齐齐哈尔市玉米田人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和螟黄赤眼蜂T.chilonis防治亚洲玉米螟。于6月30日第1次释放蜂15 000头/hm~2,8月5日第2次释放蜂30 000头/hm~2。【结果】释放不同蜂种田的亚洲玉米螟卵块被寄生率间差异显着,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田的寄生率最高,平均为95.7%,比未放蜂对照田的自然寄生率提高了49.0%。其次为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平均寄生率分别为75.0%和71.0%。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3种不同赤眼蜂的玉米田平均被害株率、百株残存虫量和蛀孔数差异显着,综合防治效果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最高,为78.1%,其次是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分别为66.2%和60.2%。【结论】玉米螟赤眼蜂是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防治玉米螟的适宜释放蜂种,第1次放蜂时间提早到6月30日左右。(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周淑香,鲁新,李丽娟,张国红,毛刚[8](2019)在《冷藏米蛾卵对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子代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和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为试验对象,研究低温冷藏米蛾卵对赤眼蜂子代质量的影响,为米蛾卵的合理利用,赤眼蜂的工厂化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米蛾卵在不同温度(1、4、7、10℃)下冷藏不同时间(3、5、7、10、15、20、25、30、40d),研究米蛾卵冷藏后作为寄主卵对两种赤眼蜂子代寄生卵量、F_2代羽化出蜂率和雌蜂率的影响,利用赤眼蜂子代寄生卵量、F_2代羽化出蜂率和雌蜂率叁者乘积表示赤眼蜂子代质量(Q),根据赤眼蜂子代质量判断冷藏米蛾卵对子代质量的影响。【结果】米蛾卵冷藏温度和时间对赤眼蜂子代寄生卵量影响显着,但不同赤眼蜂种类和不同冷藏温度间表现不同。繁殖稻螟赤眼蜂时,米蛾卵在4℃下冷藏赤眼蜂寄生卵量下降最缓,米蛾卵冷藏20d内赤眼蜂寄生卵量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着,在其他温度下米蛾卵冷藏3 d稻螟赤眼蜂寄生卵量与对照之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繁殖玉米螟赤眼蜂时,米蛾卵在4℃下冷藏赤眼蜂寄生卵量下降最缓,米蛾卵冷藏20d赤眼蜂寄生卵量与对照之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1℃下冷藏赤眼蜂寄生卵量下降最快,米蛾卵冷藏5 d赤眼蜂寄生卵量与对照之间达到显着水平。米蛾卵冷藏对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F_2代的羽化率和雌蜂率产生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米蛾卵冷藏30 d赤眼蜂F_2代的羽化率仍在70%以上,雌蜂率仍在75%以上。【结论】米蛾卵冷藏超过一定的时间以后会对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子代的寄生卵量,F_2代的羽化出蜂率和雌蜂率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降低子代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质量,但在适宜的温度下冷藏一定时间内对其子代质量影响不显着,其中4℃下冷藏米蛾卵繁殖的赤眼蜂子代质量最佳,冷藏30 d赤眼蜂子代质量降低不到50%。(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游泳,应碧华,赖露芳,李振阳,陈诗瑶[9](2018)在《4种烟嘧磺隆多元复配除草剂对意大利蜜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初级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4种烟嘧磺隆复配除草剂对意大利蜜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影响并评估其初级风险。采用饲喂法、点滴法和玻璃管药膜法,分别测定了8%烟嘧·氯吡嘧磺隆、16%烟嘧·硝磺·氯吡嘧磺隆、36%烟嘧·莠去津和22%烟嘧·氯吡·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并分别采用危害商值和安全系数进行初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上述4种制剂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的经口毒性48 h-LD_(50)(半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分别为68.03、1.60×10~2、1.40×10~2和>100μg a.i.·蜂-1,接触毒性48 h-LD_(50)分别为18.53、53.01、89.98和>100μg a.i.·蜂-1,危害商值均小于50,对意大利蜜蜂均为低毒且低风险。4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24 h-LR50(半致死用量,median lethal rate)分别为1.88×10~(-4)、5.46×10~(-4)、2.12×10~(-3)和1.68×10~(-3)mg a.i.·cm~(-2),安全系数分别为0.16、0.23、0.59和0.51,其中8%烟嘧·氯吡嘧磺隆和16%烟嘧·硝磺·氯吡嘧磺隆对玉米螟赤眼蜂为高风险性,36%烟嘧·莠去津和22%烟嘧·氯吡·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为中等风险性。因此,这4种复配制剂对蜜蜂成年工蜂的风险性较低,但对赤眼蜂的风险性较高,所以在喷洒防除期间应与赤眼蜂释放期错开。(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周淑香,鲁新,李丽娟,张国红,丁岩[10](2018)在《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动态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秆野螟属Ostrinia,是世界性的玉米重要害虫。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是玉米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对玉米螟卵具有很好的寄生效果,是玉米螟种群变动的重要影响因子。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也是生物控制玉米螟的主要手段,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防治成功的案例。本研究通过11年的对玉米螟落卵和赤眼蜂寄生情况的调查分析,明确了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的动态关系。在一代玉米螟发生时期,由于气象条件等因素,一代玉米螟卵大部分孵化,孵化率达到80%以上,只有少量被赤眼蜂寄生,寄生一般发生在落卵中后期,且很少存在一个卵块被完全寄生的情况。二代玉米螟发生期赤眼蜂寄生率较高,平均卵块寄生率70%以上,平均卵粒寄生率60%以上。但寄生情况年度间存在差异。赤眼蜂寄生存在跟随效应,落卵前期寄生率相对较低,随着落卵量增加赤眼蜂寄生率逐渐增加。除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存在被捕食现象,但捕食率较低,说明除赤眼蜂外二代玉米螟存在其他天敌,但赤眼蜂是玉米螟的主要天敌。根据二代玉米螟防治指标,发现在调查的11年间,只有2002年、2005年、2012年和2013年二代玉米螟未被寄生卵块数低于防治指标值,其他年度均大于指标值。通过对照玉米螟发生情况数据,发现2002年、2005年、2012年和2013年二代玉米螟落卵量都较低。说明大多数年份二代玉米螟都需要防治。本研究拟通过对玉米螟落卵和赤眼蜂寄生情况的调查分析,明确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的动态关系,对于揭示害虫天敌关系,正确开展害虫生物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玉米螟赤眼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记者李小华)记者昨日获悉,随着各区市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第二次放蜂工作完成,我市2019年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放蜂工作全部结束。预计赤眼蜂防治每亩可挽回玉米产量损失15公斤左右,全市可挽回近4000万公斤玉米损失,减少使用化学药剂量251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玉米螟赤眼蜂论文参考文献
[1].刘海安.建昌县绿色防控-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要点[J].现代农业.2019
[2].李小华.我市赤眼蜂玉米螟防控基本实现全覆盖[N].大连日报.2019
[3].毛刚,鲁新,周淑香,李丽娟,张国红.低温冷藏对米蛾卵繁育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质量的影响[J].环境昆虫学报.2019
[4].张海燕,葛亚菲,胡新,董爱书,邹长士.黑龙江省嫩江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及利用赤眼蜂防治研究[J].植物保护.2019
[5].刘世梅,张杰,赵恒.东辽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推广成效分析[J].吉林农业.2019
[6].田春雨,侯洋旸,臧连生,阮长春.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共寄生柞蚕卵繁育玉米螟赤眼蜂[J].植物保护学报.2019
[7].王连霞,李敦松,罗宝君,赵秀梅,郑旭.释放不同种类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J].应用昆虫学报.2019
[8].周淑香,鲁新,李丽娟,张国红,毛刚.冷藏米蛾卵对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子代质量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9
[9].游泳,应碧华,赖露芳,李振阳,陈诗瑶.4种烟嘧磺隆多元复配除草剂对意大利蜜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初级风险评估[J].生态毒理学报.2018
[10].周淑香,鲁新,李丽娟,张国红,丁岩.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动态关系研究[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