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癔症患者的护理探讨

心理干预对癔症患者的护理探讨

陈燕霞1王转宁2(1江苏无锡第二人民医院214002;2江苏无锡新区凤凰医院214023)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0234-02

【摘要】癔症是一种由于精神因素(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造成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也称歇斯底里。多数发病突然,表现为短暂的精神失常或感觉运动障碍,但无器质性病变基础,可在暗示影响下改变或消失。癔症多发病于16~30岁之间,多见于女性,精神因素和暗示作用是癔病发病的主要原因,癔症归根结底是一种心因性疾病,把该症的起因归结为心理因素也是必然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心理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人体,心理干预在突发癔症的患者中的是如何实施的。我院急诊自2008-2010年共收治了56例癔症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癔症心理干预护理

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56例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56例患者中,女32例,占57%,男24例,占43%,年龄在16-67岁之间,平均年龄27岁,其中因家庭不和睦、生活工作压力30例,占53.6%,同事纠纷12例,失去亲人6例,其他8例。

2临床表现

癔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按症状的性质和形式分为两型:

(一)分离型:以精神症状为主,1)有情感暴发,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表现为哭、笑、打滚、喊叫等。情绪转变迅速,常伴有戏剧样表情动作。2)意识范围缩小,朦胧状态,精神活动局限于引起发病的不愉快体验上,感知迟钝,定向不完整,持续时间短,事后大多不能回忆。3)昏睡状态,患者终日闭目卧床不动,呼之不醒,双眼紧闭,检查时可见眼球回避,瞳孔不缩小。其它可表现为遗忘症、交替人格、Ganser综合征、童样痴呆等精神症状。

(二)转换型:主要表现为躯体的功能障碍,可发现运动、感觉、反射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但详细检查却未发现相应器质基础,也不符合神经解剖的生理特点。常见表现有痉挛发作、肢体震颤、瘫痪、起立不能和步行不能、不言症和失音症、感觉过敏、感觉减弱或消失,癔病球及特殊感管障碍,如癔症性耳聋、失明和癔病性呕吐、呃逆,过度换气等植物神经机能障碍。

3护理要点

3.1入院时的心理干预[1]:(1)保持环境安静,将病人安置于单间,光线柔和、安静的病房。要注意缓解紧张情绪,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轻松的环境,因为紧张情绪容易造成癔症的发作。对躁动病人适当使用镇静剂,减少探视,避免围观,对有暴力倾向的患者需加强必要的防护措施;(2)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要全面系统的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护理工作者需要具备有关社会,心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掌握交流技巧,还要善于使用观察技术,从病人的细微变化中获得心理变化的信息。(3)收集病人的各项信息:护理人员通过与病人的交谈可以了解病人对疾病的感受,对自我的认知等方面的主观资料:包括病人的婚姻状况、家庭状况、职业和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对心理健康起重要作用,一年之内的任何婚姻状态变化都是主要的应激源,事业状况可以提供关于病人社会和智能的信息;病人自己常用的应对方式,这部分信息的了解能帮助护士识别相当多的实际存在的或潜在的心理社会问题,病人的人格特征决定病人对疾病产生的威胁的认知与评价;疾病对病人及其家庭的影响,躯体结构或功能改变对病人的意义,病人对家庭的主要责任,能否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提示病人将面临的压力。(4)病人亲属对病人的反应:一个家庭成员不论因什么疾病住院,都足以成为较强的应激源,是家庭出现不良适应,而如何去应对则没有统一的模式,了解家庭系统对病人住院的危机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护士诊断和护理有负性心态的病人。

3.2住院期间的行为干预

3.2.1维持一个舒适的沟通环境在照顾此类病人之前,先自我审视内心的感受,使自己处于心理平静时,才能坦诚协助病人,舒适而无威胁性的沟通姿势,护理患者时注意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对其采取关心、接纳的态度,避免使用过激语言刺激伤害患者,患者情感爆发或痉挛发作时,存在高度的暗示性,护理人员应避免防止他人围观并避免过分关注患者症状,并使用良性语言暗示诱导帮助患者症状缓解。

3.2.2倾听与安慰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安排病人的工娱项目,鼓励病人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欣赏音乐、打牌、看电视、与病友谈心等来丰富病人的休养生活,以减少病人过分关注自身不适的时间,将病人注意力从对疾病的疑惧上引向注意正常的生活、娱乐中来,使其症状得以改善。

3.2.3依照医嘱及时处置定时定量给药,观察病人情况,采取分级护理,病人发作期适当给予镇静药物,增加观察时间,躁动患者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有特殊情况,立即汇报医生,以便医生更好的治疗。

3.2.4哀伤的护理评估病人的哀伤行为,而依其行为提供合适的护理。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安排病人的工娱项目,鼓励病人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如欣赏音乐、打牌、看电视、与病友谈心等来丰富病人的休养生活,以减少病人过分关注自身不适的时间,将病人注意力从对疾病的疑惧上引向注意正常的生活、娱乐中来,使其症状得以改善。

3.2.5亲属的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癔症的发病诱因,临床可能出现的症状,及有效的预防措施,家属配合及鼓励病人适当参加社会活动,以培养病人适应家庭生活的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以巩固取得的治疗效果。

3.3出院前的心理指导[2]:(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指导;(2)遵照医嘱及时服药;(3)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多参与社会活动,尽快融入社会;(4)适当的康复措施,包括合理锻炼、休息指导、复查时间、用药情况等。

3.4护理效果通过上述护理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6例患者其中30例治愈,19例好转,6例自动出院,1例效果不佳,好转病例在门诊心理科继续治疗1个月后随访1年,本组病例仅1例复发。

3.5护理体会癔症的护理在癔症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做好日常护理工作不仅对病症的康复起着推动作用,还能有效的防治复发,帮助患者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康复。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各方面的压力增加,癔症病人也渐多,所以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当然仅靠医护人员的心理护理、治疗不一定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出院指导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病人康复的指南,必须引起我们和病人家属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吴均林,林大熙,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0.

[2]石灿.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情绪影响[J].当代护士,2008,8:77~78.

标签:;  ;  ;  

心理干预对癔症患者的护理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