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处于风口浪尖的新闻人物总是会受到热议,但有意思的是,当事人对自己言行的看法,总是和吃瓜群众大相径庭。
比如有一位备受追捧的主持人,在参加真人秀节目时遭到粉丝的批评,觉得她应该少谈家务,多展示自己。偶像听后十分不爽,认为多谈老公孩子不会有损自身形象,直怼粉丝,并退出社交平台。
再比如有段时间,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受众,均对“基因编辑婴儿”相关的科学或伦理问题提出质疑和批评。但当事人研究人员却不以为然,非常肯定自己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
对于这些事件本身,我们不作评论。我们关心事件中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别人看自己和自己看自己,为何存在那么大的差异呢?
有一种理论,叫“乔韩窗口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Joseph Luft和Harrington Ingham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并把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分为四个部分:公开自我,也就是透明真实的自我,这部分自己很了解,别人也很了解;盲目自我,别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却不了解;秘密自我,自己了解但别人不了解的部分;未知自我,是别人和自己都不了解的潜在部分,通过一些契机可以激发出来。
俗话说,当局者迷。这主要形容的就是盲目的自我。不同的人自我认识的四个部分的比例不一样,但有些人可能属于盲目自我比较大的类型。盲目自我比较大的人不容易发现自己的所思所为是有问题的,可能会因为缺点或过错不能被自己发现而自大自负,甚至狂妄骄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健康的自我认知必须努力减少盲目自我,需要跳出自我中心,从历史的视角、从人类的视角、从他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不断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责怪他人,抱怨环境。
同样,在思想领域,个体如果一旦认定了某个观点或者某种价值取向,就会更倾向于一直坚定这种价值观,即便有很多人指出这种价值观的弊端,甚至指出了可能产生的危害。
成都的一切地、人、事、物都那样的妙不可言、令人留恋,而故乡却是万事皆空、凄凉冷清。时空的转换,竟至于使陆游对故乡与他乡的情怀翻转乃至颠倒。当前与过后、此地与彼地这些时间、空间元素,对陆游情绪精神的影响竟然如此巨大。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禀赋效应的现象也非常普遍。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只要是自己拥有过的东西,我们往往会觉得更加珍贵。一本书、一只宠物,或者是曾经住过的一间房子,我们总是会有更加特殊的情感,甚至会觉得是无价的。
而像文房四宝等体积、重量较大的行李,会有专门的行囊用于携带。“囊空如洗”、“囊中无物”等词语都来源此。而女孩子,大多选择挎包出行。
有一种效应,叫“禀赋效应”,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的价值评估,高于没有拥有该物品时的现象。
反对的人越多,反而可能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错觉,有一种独特的优越感。
(1)前日蛊惑我家,我误堕汝计,娶汝来家。汝便乔做主母,自做自是,今日还倚着谁的势来发话耶?(明·周清原《西湖二集·寄梅花鬼闹西阁》)
中国的俗语“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就是典型的禀赋效应。早期有关禀赋效应的研究发现,与得到某物品所愿意支付的金钱相比,个体出让该物品所要求得到的金钱通常更多。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个体为某件事情(物品)付出了很多,个体需要不断为自己的付出寻找理由,我们倾向于提高自己喜欢或投入某件事情所能产生的价值感,寻求自己行为和思想的正当性。
在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希望产生什么社会价值,仅仅是证明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
㉝Avishai Margalit,The Ethics of Memor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p.184,pp.193 ~197,p.205.
因此,在很多时候,别人看自己和自己看自己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确实是因为其他人的认识有偏差,大部分情况还是自己过于拔高了自己,盲目自我,一意孤行。
标签:自己的论文; 自我论文; 禀赋论文; 的人论文; 有一种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时代邮刊》2019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