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流优化论文_叶子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控制流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卸料,处理器,可调,标签,叶轮,数据流,离心泵。

控制流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叶子超[1](2017)在《针对NVIDIA Maxwell GPGPU应用的控制流发散软件优化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GPU计算能力不断提升,可编程性大大增强,大量通用应用被移植到GPU平台上运行。由于GPU硬件的SIMD执行特性,通用应用执行中广泛存在控制流发散问题。控制流发散问题降低了 GPU中SIMD单元的利用率,对应用性能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已知叁大关键信息,即控制流发散造成的性能影响、线程原始控制流信息和分支指令对应软件源码的基础上,通过修改软件源码实现线程重组的软件优化策略有望改善控制流发散问题,但是现存的获取这叁大关键信息的途径各自存在实施难度大、获取时间长、信息不完整等缺陷。因此,特别针对控制流发散造成的性能瓶颈,本文设计了基于二进制插桩分析、控制流图分析和调试信息分析的信息获取方案和相应的控制流发散优化方案,快速定位瓶颈,实施优化。对于控制流发散造成的性能影响,本文借助定量分析将其拆分为分支指令处的一系列运行时信息和分支路径长度信息,再进一步通过插桩分析和控制流图分析分别获取这两类信息。对于线程原始控制流信息,本文通过插桩分析的方式获取,并在最终结果中保留了线程束的编号和分支指令执行次数信息以满足线程重组方案推导的需求。对于分支指令对应的软件源码,本文结合分支指令的地址和调试信息中指令地址与源码位置的对应关系,获取特定分支指令对应的软件源码。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借助本文获取的信息实现控制流发散软件优化的具体方案。本文在NVIDIA Maxwell架构的GTX 960 GPU平台上进行了方案实现,对Rodinia基准应用测试集中的24个应用进行了信息获取和相应的数据验证,并且对Rodinia中控制流发散问题较为显着的Back Propagation应用借助获取实验中获取的信息实施了软件优化。实验结果显示,本文的信息获取方案获取的信息与程序独立分析的结果完全吻合,本文中对Back Propagation程序实施的控制流发散软件优化策略使内核程序中的控制流发散分支减少了 76.7%,内核程序IPC相应地提升了 19.5%。由此可见,本文设计的方案可以快速可靠地获取实现控制流发散软件优化所需的叁大关键信息并实现相应的软件优化,改善应用中的控制流发散问题,提升应用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14)

沈钦涛[2](2016)在《执行上下文敏感的控制流完整性保护优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代码重用攻击技术的持续发展给进程执行的控制流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威胁。CFI(控制流完整性)是防御代码重用攻击的一种理想技术,围绕CFI的研究与实现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CCFI(Context-Sensitive CFI,上下文敏感的控制流完整性)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CCFI的实现需要有效的执行过程监控和二进制程序分析。然而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CCFI技术亟需更多的验证次数和更加精确的控制流图。为此,本文设计了基于CCFI的保护技术框架,提出了基于页中断的验证点增加优化技术和基于参数数量匹配的间接调用点转移目标约束优化技术。本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叁个方面:1、设计了基于CCFI实现的技术框架。该技术框架利用了现代处理器硬件特性在内核层实现了对进程执行过程的动态监控,使用Hash验证的方法实现了对进程控制流转移状态的快速验证,并通过IOCTL接口实现了与应用层分析程序的动态交互等。2、针对已有的CCFI实现技术中验证时机较少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内存页NX执行保护机制和页中断处理机制的验证点增加技术。该技术实现于Linux内核层,通过主动改变代码页面的可执行属性让进程更多地陷入内核,同时使用钩挂技术对内核页错误处理过程进行了修改,插入了更多的验证点。对Nginx等典型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明显增加程序执行时的验证点;与现有验证点选取技术相比,基于该技术产生增加的性能损耗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3、现有的CFI技术使用了近似的控制流图,并没有很好地处理间接调用点的控制流转移目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对间接调用点转移目标范围的约束技术。该技术通过分析调用点准备的参数数量和函数中使用的参数数量,然后分析调用点与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得出间接调用点的转移目标范围。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很好地得到调用点与函数的参数准备与使用情况,在直接调用点的调用关系分析表明通过该技术能够取得非常好的匹配效果;在间接调用点的分析表明该技术能大大削减间接转移目标数量,取得不错的约束效果。(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11-01)

杨曹送,张明飞,郭玉兴,郭天代,侯志伟[3](2015)在《控制流均化库卸料程序的设计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控制流均化库(TP-3)是平底库,便于土建施工,而且控制流在库内依靠充气和重力卸料,物料在库内实现轴向及径向混合均化,均化效果要优于多料流均化库(TP-2)型均化库,因此天津院着手开发控制流均化库。设计的首个控制流生料均化库自2008年12月份投产应用以来,已有几十条生产线应用此型均化库。但由于生料控制程序的原因,造成使用该库后出库生料Ca O标准偏差加大。为发挥出该库应有(本文来源于《水泥》期刊2015年05期)

卫彦伉,王大鸣,崔维嘉[4](2015)在《基于检测能力分析的控制流检测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控制流检测是抵抗单粒子效应的有效手段之一。高效的控制流检测方法须实现容错性能和容错开销的合理均衡。首先对控制流标签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及影响因素进行建模分析,得到了标签添加的理论基础。然后将一种基于格式化标签的可拓展控制流检测方法 ECCFS做为优化目标算法,并以程序扩展块划分为优化手段,提出一种基于检测能力分析的控制流检测优化方法。该方法给出了容错开销与可靠性提升的工程参考和理论依据,并且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受程序控制流图影响较小,能够实现容错开销与可靠性的合理均衡。(本文来源于《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李剑明,谭庆平,徐建军,尹胜[5](2014)在《程序控制流检测算法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暴露在太空辐射环境下的星载计算机,其电子元器件可能因受到高能带电粒子的轰击而造成硬件系统的瞬时故障,所以,需要使用容错技术来提高其可靠性。对一种面向硬件瞬时故障的纯软件控制流检测算法RSCFC(Relationship Signatures for Control Flow Checking)进行了有效的改进,通过对标签S进行分段编码,克服了原算法中存在的待加固程序的基本块总数受机器字长限制的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证明。计算结果表明,如果机器字长为64位,那么改进后的算法在设定前提下能单层加固程序的最大基本块数可以超过218。与RSCFC相比,改进后的算法在加固基本块总数比较大的程序时,性能开销明显降低而且检错能力保持不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4年S2期)

朱建峰[6](2014)在《可重构处理器的控制流性能优化和可调双电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重构计算同时具有通用计算的灵活性和专用计算的高能量效率。灵活性的特点降低芯片的设计成本与时间,高能量效率的特点缓解通用处理器所面临的功耗墙问题。因此,可重构计算符合集成电路发展的趋势,是未来计算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可重构计算现在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在灵活性上,自动化的编译器设计是主要挑战;在能量效率上,与专用计算的明显差距是主要挑战。本论文研究可重构处理器的架构设计问题,目的是提高其能量效率。研究工作从性能和功耗两方面分别展开。在性能方面,当前可重构计算系统的最大问题是控制流和控制密集型应用逐渐成为总体性能的瓶颈,所以本论文将重点研究优化控制流性能的结构设计技术。在功耗方面,可重构处理器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电路中大量的冗余资源和富余时间分布带来的功耗开销,所以本论文将重点研究门控电源技术和多电压域技术的结合与改进。在上述两个具体的方向,本论文提出了多种对可重构处理器有效的改进方法。并行条件技术通过设计快速的控制互联,增加条件执行技术的指令级并行度,从而提高条件分支类控制流的性能。配置分支技术通过设计本地配置控制单元,使可重构阵列能够完成原来主处理器的工作,实现循环类控制流的本地和高效执行。复合配置技术通过设计快速的数据互联,实现组合逻辑方式的计算,提高执行速度;同时,它通过将资源利用率较低的配置合并成复合配置来减少配置时间。可调双电压技术随着应用变化动态调节电压值,在可选双电压技术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功耗。基于功耗模型的电压设计方法属于编译技术,它通过建立理想的电路级功耗模型,减少可调双电压技术中用于设计电压值的时间。结合论文提出的前叁种技术,可重构处理器可以独立执行所有类型的控制流,与当前最先进技术相比,对控制密集型应用的性能提升超过39%,缓解了控制流对可重构处理器性能的瓶颈效应。另外两种技术提出可调双电压技术架构以优化可重构处理器的功耗。与单电压技术相比,动态功耗降低32%;与普通的固定双电压技术相比,动态功耗降低15%。同时,基于电路级功耗模型的电压设计技术使可调双电压技术的电压设计时间缩短了100~10000倍。总之,本论文提出的技术能够从架构设计的各个层面有效提升可重构处理器的能量效率。(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4-11-01)

王旭昊,唐甜[7](2012)在《一种源源编译控制流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源源编译器是一种对源代码进行重构和分析的工具,在程序设计语言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给出了一种源源编译的控制流结构优化方法。方法结合编译结构分析,对于可化简合并的典型控制流结构,进行结构分析;经数据流分析满足优化条件后,实现基本块的合并。优化后程序的结构更加清晰,可读性更好。方法在SUIF编译器上实现,经使用Olden基准测试程序试验,有效提高了源代码的翻译质量。(本文来源于《航空计算技术》期刊2012年03期)

蒋海苏,杜承烈[8](2011)在《C++反编译中控制流图优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控制流分块是反编译系统中基本的功能之一。介绍了控制流分块方法,分析了C++语言与C语言的区别,指出了现有的控制流分块方法用于C++逆向的局限性,提出了改进C++逆向中流程分块的方法,给出了基于模块特征识别的算法,在部分开源架构中进行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1年21期)

秦虎[9](2010)在《基于语法树结构优化和控制流图比对的软件同源性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软件着作权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软件同源性检测技术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计算机犯罪司法取证过程中,需要对软件进行同源性检测以确定其知识产权归属。软件同源性检测可以从源代码和二进制程序两个方面进行。目前,针对源代码的软件同源性检测技术还没有专门针对常见的if语句进行检测,而针对二进制程序的软件同源性检测技术也没有专门针对抄袭检测的目的进行优化。本文从源代码和二进制程序两个方面对软件同源性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本文对针对源代码和二进制程序的软件同源性检测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次,本文简单介绍了源代码同源性检测系统和二进制程序同源性检测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并列举了各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和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抽象语法树结构优化的源代码同源性检测算法以及基于控制流图比对的二进制程序同源性检测算法,并详细介绍了针对if语句的语法树结构优化方案,通过实验,分别证明了两种算法在源代码和二进制程序两个方面进行同源性检测的有效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针对抄袭检测的特点,本文从源代码和二进制程序两个方面分别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语法树结构优化和基于控制流图比对的软件同源性检测算法,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计算机犯罪司法取证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0-12-28)

贾瑞宣,徐鸿[10](2010)在《基于先进控制流理论的偏置叶片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过去过多地依赖经验确定复合叶轮短叶片偏置位置和角度的弊端,提出了采用先进控制流理论来控制短叶片偏置的优化设计方法.首先根据离心式后向叶轮流道内流体微团的受力情况,建立沿流线法线方向的受力平衡微分方程,再根据相对运动Bernoulli方程,推导出沿流线法线方向压强梯度与速度梯度的关系,进而得出沿流线法向速度梯度与几何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几个相关式子的分析,可确定周向最佳偏置位置.同时考虑将短叶片进口边适度向吸力面偏斜,以期实现后加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分析所得结论比较符合试验数据,证明了理论分析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控制流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代码重用攻击技术的持续发展给进程执行的控制流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威胁。CFI(控制流完整性)是防御代码重用攻击的一种理想技术,围绕CFI的研究与实现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CCFI(Context-Sensitive CFI,上下文敏感的控制流完整性)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CCFI的实现需要有效的执行过程监控和二进制程序分析。然而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CCFI技术亟需更多的验证次数和更加精确的控制流图。为此,本文设计了基于CCFI的保护技术框架,提出了基于页中断的验证点增加优化技术和基于参数数量匹配的间接调用点转移目标约束优化技术。本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叁个方面:1、设计了基于CCFI实现的技术框架。该技术框架利用了现代处理器硬件特性在内核层实现了对进程执行过程的动态监控,使用Hash验证的方法实现了对进程控制流转移状态的快速验证,并通过IOCTL接口实现了与应用层分析程序的动态交互等。2、针对已有的CCFI实现技术中验证时机较少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内存页NX执行保护机制和页中断处理机制的验证点增加技术。该技术实现于Linux内核层,通过主动改变代码页面的可执行属性让进程更多地陷入内核,同时使用钩挂技术对内核页错误处理过程进行了修改,插入了更多的验证点。对Nginx等典型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明显增加程序执行时的验证点;与现有验证点选取技术相比,基于该技术产生增加的性能损耗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3、现有的CFI技术使用了近似的控制流图,并没有很好地处理间接调用点的控制流转移目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对间接调用点转移目标范围的约束技术。该技术通过分析调用点准备的参数数量和函数中使用的参数数量,然后分析调用点与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得出间接调用点的转移目标范围。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很好地得到调用点与函数的参数准备与使用情况,在直接调用点的调用关系分析表明通过该技术能够取得非常好的匹配效果;在间接调用点的分析表明该技术能大大削减间接转移目标数量,取得不错的约束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控制流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叶子超.针对NVIDIAMaxwellGPGPU应用的控制流发散软件优化方案[D].东南大学.2017

[2].沈钦涛.执行上下文敏感的控制流完整性保护优化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

[3].杨曹送,张明飞,郭玉兴,郭天代,侯志伟.控制流均化库卸料程序的设计及优化[J].水泥.2015

[4].卫彦伉,王大鸣,崔维嘉.基于检测能力分析的控制流检测优化方法[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5

[5].李剑明,谭庆平,徐建军,尹胜.程序控制流检测算法优化[J].计算机科学.2014

[6].朱建峰.可重构处理器的控制流性能优化和可调双电压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4

[7].王旭昊,唐甜.一种源源编译控制流优化方法[J].航空计算技术.2012

[8].蒋海苏,杜承烈.C++反编译中控制流图优化方法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1

[9].秦虎.基于语法树结构优化和控制流图比对的软件同源性检测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10].贾瑞宣,徐鸿.基于先进控制流理论的偏置叶片优化方法[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能量降落对比图集成化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原型结构交通流预测优化控制的网络拓扑结构优化控制系统数据流示意图隶属度函数优化示意图3种偏置角度叶轮的出口相对速度比较

标签:;  ;  ;  ;  ;  ;  ;  

控制流优化论文_叶子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