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听觉信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听觉注视线索效应,情绪,性别
听觉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石欣萌,刘金梦,胡中华[1](2019)在《注视线索对听觉信息加工的影响:面孔表情和被试性别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听觉注视线索效应(Auditory Gaze orienting effect, Auditory-GOE)指听觉目标刺激出现在他人注视朝向位置时,个体对其的加工反应快于出现在非注视朝向位置。以往对视觉刺激为目标刺激的研究普遍发现对面孔情绪的识别和加工存在着被试性别以及面孔性别差异,我们近期的一项对听觉刺激的研究发现面孔表情会影响听觉注视线索效应。然而被试性别、面孔性别和面孔情绪是否会联合调节注视线索对听觉目标刺激加工的影响,目前尚无研究探讨。本研究试图分析两种模特性别、两种被试性别,以及四种面孔情绪(高兴、愤怒、恐惧和中性)条件下注视线索对听觉目标刺激方位加工的影响。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深入揭示注视线索诱发的注意转移对听觉刺激加工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系列呈现静态图片的方式实现注视方向和面孔表情的动态变化,让被试判断随后出现的声音刺激来自左边还是右边,声音位置与注视方向的关系形成线索一致和线索不一致两种条件。结果显示:1)被试性别会调节注视线索对听觉目标刺激加工的影响:线索不一致时女性的声音方位判断反应时显着大于男性,注视线索效应量(RT不一致-RT一致)分析发现,女性被试的效应量显着大于男性;2)被试性别和面孔情绪会调节注视线索对听觉目标刺激加工的影响:线索不一致时,男性被试在情绪面孔条件下对听觉刺激的反应时显着小于中性面孔,而线索一致时,女性被试在情绪面孔条件下的反应时显着小于中性面孔,并且男性在叁种情绪面孔条件下的注视线索效应量均小于女性;3)面孔性别会调节面孔表情对目标刺激加工的影响:表现为愤怒男性面孔条件下对目标刺激的反应时大于愤怒女性面孔,没有发现面孔性别对注视线索以及对听觉注视线索效应的调节。本研究表明注视线索诱发的注意转移对听觉信息加工的影响受面孔表情和被试性别的调节,但不受面孔性别的调节,说明在注视信息与听觉方位信息的整合加工中,女性可能更容易受情绪信息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兵兵,万红远,郭春彦[2](2019)在《听觉言语信息阈下启动及其认知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言语信息的阈下启动研究都局限于考察视觉通道的阈下启动效应而忽视了听觉通道的阈下启动效应。听觉言语信息阈下启动研究发现,听觉通道也存在显着的阈下启动效应,而且其与视觉阈下启动存在一定差异。对听觉言语信息阈下启动的影响因素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促进了对听觉言语信息无意识加工机制的认识。未来的听觉言语信息阈下启动研究应进一步考察其影响因素及认知神经机制。(本文来源于《应用心理学》期刊2019年03期)
吴国政,韩军伟,邓方,李建军,张兆田[3](2019)在《“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结题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的立项背景、总体科学目标、总体布局、实施思路及总体完成情况,并概述了该领域下一步发展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基金》期刊2019年04期)
程唯珈[4](2019)在《迎接人工智能新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人们对于人工智能也许并不陌生,因为从几年前开始,相关新闻就时常见诸报端:AlphaGo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人类冠军李世石和柯洁、无人驾驶汽车获发测试牌照即将上路、越来越多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和研究院……简言之,人工智能就是让机器能像人那样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3-25)
刘雍江,张翔,邹维兴,左全顺[5](2018)在《数量信息不能引发SNARC效应——来自视、听觉数字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被试对数量信息的加工可否引发SNARC效应,本研究选取高中生为被试,要求他们完成视觉、听觉数字的奇偶判断和大小比较任务。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在视觉、听觉数字的奇偶判断任务中表现出强度相当的SNARC效应;在视觉、听觉数字的大小比较任务中均未表现出SNARC效应。可见数量信息的加工不能引发SNARC效应,奇偶信息的加工可引发SNARC效应。(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冯珍,杨菁菁[6](2018)在《选择性注意条件下人脑视听觉空间信息处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中约有94%来源于视、听两通道。人脑是自然界最复杂、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通过信息融合处理机制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指导人体活动。因此,研究人脑视听觉信息处理机制,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具有重要科研及现实意义。设计选择性注意实验,要求被试只注意听觉/视觉通道,对注意通道的刺激的空间位置进行判断,研究被试对单通道视/听觉刺激、双通道视听混合刺激的反应时间及正确率的规律。实验证实,不同注意条件下视听觉信息的处理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不同实验任务下,影响效果不同。(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邵一容[7](2018)在《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听觉信息获取及对其利用的动态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给我们带来诸多的便利,但也带来很多问题,如网络游戏成瘾。自上个世纪90年代,许多对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的众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的高级认知加工(如:记忆,语言等)受到损害,但对其视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关于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感知觉方面的研究以视觉为重点,但网络游戏提供的刺激是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包括信息的初级加工和信息的高级加工,且高级的信息加工是以初级信息加工为基础的。认知过程是由信息的获得、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等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信息加工过程,而对网络游戏成瘾的信息高级的认知加工的研究中,没有研究考察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对于感知觉层面获取信息的利用情况。因此,基于已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旨在考察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对听觉信息获取的情况以及对获取信息的利用的情况并结合ERP技术进一步考察其神经机制。研究一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自变量为被试类型,采用“主动听”的实验范式,考察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听觉信息获取的机制。研究发现:(1)网络游戏成瘾倾向组在噪音环境中获取信息的正确率显着高于非网络游戏成瘾组。(2)网络游戏成瘾倾向组听觉N1成分的潜伏期显着低于非网络成瘾组,波幅显着小于对照组。研究二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考察网络游戏成瘾倾向组利用获取的听觉信息解决CRAT任务的机制。研究发现:(1)网络游戏成瘾者利用获得的听觉信息解决CRAT任务的正确率显着低于非网络成瘾组。(2)利用线索解决CRAT任务的150ms~300ms内,两组被试脑电的波幅无显着差异;在350~450ms内,两组被试的波幅存在显着性差异,即网络游戏成瘾倾向组的脑电波幅更负于非网络游戏成瘾倾向组。本研究表明与非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相比,在噪音环境下,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能够获取更多的听觉目标信息,且在噪音环境中对目标声音刺激变化的分辨能力要更好。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有对字词的加工的能力,其有语义处理能力。但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的线索利用能力受到一定的损害,且信息整合和利用的能力受到一定的损害。(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胡丹霞[8](2018)在《脑岛亚区对听觉信息的处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岛是大脑皮层的一个隐藏部分,不仅参与了人类的众多认知过程,还与精神疾病密切相关。以往有关脑岛功能的研究主要关注内感觉信息的加工,关于外感觉信息(例如听觉)在脑岛内部的处理过程的研究甚为缺乏。此外,由于受到现有研究手段在时间分辨率上的限制,对于脑岛亚区的功能在时间上的差异体现成了当下脑岛研究的难点之一。本研究利用颅内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所具有的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探讨在两种听觉oddball序列任务中脑岛亚区对声音刺激的处理机制。本研究记录了3例癫痫患者,共收集了31个记录位点的脑岛场电位数据。实验采用经典的听觉oddball范式。声音刺激序列由强度为80db的标准刺激频率(800Hz或1500Hz)和新异刺激频率(1500Hz或800Hz)组成。通过事件相关电位的分析发现,所有条件下的声音刺激均能在脑岛诱发出一个潜伏期为~130ms的负向波N1。在新异刺激条件下,前脑岛和大部分的后脑岛位点(72%)会呈现一个潜伏期为~300ms的幅度较大的正向波P300。N1成分的方差分析显示,前脑岛和后脑岛均在不同频率的纯音刺激所诱发的N1成分的潜伏期(边缘显着;p=0.06)和幅值上呈现出显着差异。同时,标准刺激和新异刺激所产生的N1的幅度之间的差异在这两个区域也都是显着的。交互作用表明,前脑岛中高、低频率声音刺激的幅度差值显着低于后脑岛。然而,新异刺激和标准刺激则没有在前、后脑岛产生类似的交互效应。这些结果表明,前脑岛和后脑岛均能对声音的物理(频率)属性进行编码,并且其声音诱发电位的早期成分反映出对新异刺激的识别。P300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产生的P300的潜伏期以及幅值显着不同,但其潜伏期在前、后脑岛间无显着差异。有趣的是,N1和P300都呈现一个记录位置与声音刺激频率的交互效应。此外,N1和P300的潜伏期及幅值与Y轴MNI坐标值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所有实验条件下,越靠近脑岛后部这两个波的潜伏期越短,越靠近前部则潜伏期越长;反之,越靠近后部这两个波的幅值越大,越靠近前部则幅值越小。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简单的纯音刺激可以在脑岛诱发听觉事件相关电位N1,而新异刺激可以诱发出P300。其中,N1的潜伏期较早,还会受到声音频率的调制,因此有可能主要与感觉信息的编码有关。最后,诱发电位潜伏期与和幅值在脑岛从后往前的线性变化趋势暗示,听觉信息在脑岛内部的处理是一个从后往前的序列加工过程。(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杨菁菁,熊伟[9](2017)在《视觉刺激的空间信息对听觉信息处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认知行为学实验方法,研究了视觉刺激的空间位置对人脑听觉信息处理的影响。实验刺激分为单通道听觉刺激、双通道视听觉位置一致刺激和不一致刺激,16名被试参与实验。实验任务分为判断听觉刺激方向和判断听觉刺激强度两种。实验结果发现任务为判断方向时,视觉刺激空间的不一致使反应速度降低正确率下降;任务与方向无关时,无论视觉刺激的位置与听觉刺激是否一致都促进听觉信息的判断。研究结果说明视觉刺激的空间位置对听觉信息处理的影响与实验任务相关,提出实验任务改变非注意通道信息的选择性注意的新观点。(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张金亮[10](2017)在《基于功能连接的正常人与盲人听觉信息解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盲人来说,听觉更显得尤为重要。在听觉信息中,声音的类别信息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已有的关于声音类别的研究大多是根据单变量分析或者基于激活的多变量解码方法进行的,这些研究揭示了部分脑区对听觉类别信息敏感。然而,是否能够通过全脑的功能连接来解码声音的类别信息尚不明确。本研究选择了四类熟悉的声音,采用组块设计的原则设计了实验范式。首先根据实验范式采集任务态数据,经过预处理后在四种声音类别条件下分别建立了健康被试和视障被试的功能连接模式。然后采用功能连接作为特征,结合多变量模式分析进行听觉类别信息的解码研究,并在解码过程中在选择的功能连接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最后,选择了经典的多体素模式分析的方法与本研究的方法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基于全脑功能连接模式的解码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表现:多类别解码上比传统方法有更高的准确率(达到80%)。同时发现视觉障碍被试的解码准确率也高于健康被试,在激活的解码结果上也反映了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在使用功能连接成功解码的基础上,通过功能连接的分析得到了具有声音类别判定能力的功能网络,且在网络中重迭的脑区上均表现出了显着的类别判别能力,尤其是HG和STG。基于体素的解码方法在这些脑区上验证了这些脑区对听觉信息具有判别能力。本研究表明了功能连接能够用于表示类别信息;基于功能连接的解码方法能够成功解码声音类别信息并且具有鲁棒性。此外,本方法的成功解码也说明了大脑中空间分离的脑区间存在内在的交互。(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听觉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以来,言语信息的阈下启动研究都局限于考察视觉通道的阈下启动效应而忽视了听觉通道的阈下启动效应。听觉言语信息阈下启动研究发现,听觉通道也存在显着的阈下启动效应,而且其与视觉阈下启动存在一定差异。对听觉言语信息阈下启动的影响因素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促进了对听觉言语信息无意识加工机制的认识。未来的听觉言语信息阈下启动研究应进一步考察其影响因素及认知神经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听觉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1].石欣萌,刘金梦,胡中华.注视线索对听觉信息加工的影响:面孔表情和被试性别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李兵兵,万红远,郭春彦.听觉言语信息阈下启动及其认知神经机制[J].应用心理学.2019
[3].吴国政,韩军伟,邓方,李建军,张兆田.“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结题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19
[4].程唯珈.迎接人工智能新时代[N].中国科学报.2019
[5].刘雍江,张翔,邹维兴,左全顺.数量信息不能引发SNARC效应——来自视、听觉数字的证据[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冯珍,杨菁菁.选择性注意条件下人脑视听觉空间信息处理机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邵一容.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者听觉信息获取及对其利用的动态特点[D].华中师范大学.2018
[8].胡丹霞.脑岛亚区对听觉信息的处理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9].杨菁菁,熊伟.视觉刺激的空间信息对听觉信息处理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10].张金亮.基于功能连接的正常人与盲人听觉信息解码研究[D].天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