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拮抗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噬菌体,细胞,因子,胶质瘤,性皮炎,靶向,共聚物。
拮抗肽论文文献综述
李雨,谢青青,黄依韵,罗焕敏,肖飞[1](2018)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PirB受体拮抗肽及其体外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能够与Aβ_(42)竞争性结合其受体PirB的小分子多肽,并验证其生物学功能,为以PirB受体为靶点的小分子多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新的依据。方法:以PirB受体为目标蛋白,经过叁轮生物淘选,从Ph.D.-7噬菌体随机展示肽库筛选获得高特异性的单克隆噬菌体,ELISA检测分析单克隆噬菌体与PirB的结合能力。提取阳性克隆菌ssDNA,测序翻译,分析比对阳性序列与Aβ_(42)的相似度及疏水轮廓,合成候选多肽。采用MTT检测多肽细胞毒性,利用细胞免疫荧光结合实验验证候选多肽是否和PirB结合。利用链霉素-亲和素结合实验进一步测量候选肽与PirB的结合能力,得到解离常数。采用神经元突起损伤模型探究多肽的体外生物活性。Western Bolt检测PirB下游信号ROCK2,CRMP2,p-CRMP2的表达情况。结果:叁轮生物淘选后获得29个阳性克隆,结合ELISA结果选定11个阳性克隆,提取ssDNA,测序翻译,体外合成11条候选肽。经软件分析比对后,其中候选肽P11(命名为P2)与PirB高亲和力的配体Aβ_(42)有叁个相同的氨基酸,与Aβ_(42)带同样的电荷,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更有可能阻断Aβ_(42)与受体PirB的结合。经过MTT、免疫荧光结合实验及体外神经元损伤模型,对11条候选多肽进行筛选验证发现P2为目标肽,P2可能阻断Aβ_(42)与受体PirB的结合。MTT结果表明P2在16μmol·L~(-1)浓度范围内都不具备生物毒性。免疫荧光结合实验表明P2结合能力强。细胞荧光共定位实验也表明,P2能够特异性的与PirB结合。链霉素-亲和素结合实验表明,P2与受体PirB特异性结合,解离常数Kd为0.128μmol·L~(-1)。生物学功能表明,在原代皮质神经元突起损伤模型中P2可拮抗Aβ_(42)介导的突起损伤作用,促进神经突起的再生。WB结果表明,P2降低PirB受体下游蛋白ROCK2,p-CRMP2的表达。结论:成功的从噬菌体随机展示肽库中筛选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PirB受体高特异性拮抗肽,命名为P2。P2与受体PirB特异性结合,解离常数Kd为0.128μmol·L~(-1),P2能缓解Aβ_(42)引起的神经生长突起抑制作用,促进神经突起再生,其分子机制为降低PirB受体下游信号蛋白ROCK2的表达以及CRMP2蛋白的磷酸化。(本文来源于《神经药理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汕[2](2018)在《脑靶向载RAGE拮抗肽纳米递释系统的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RP-1是一种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拮抗肽,体外试验表明其具有缓解Aβ诱导的神经细胞毒性的功能。本论文探讨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作为RP-1的载体,以穿膜肽TAT和脑靶向肽Angiopep-2修饰纳米粒表面,构建脑靶向载RP-1纳米粒,为将RP-1用于阿尔茨海默症(AD)治疗的后续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乳化溶媒蒸发法制备PLGA空白纳米粒,对纳米粒制备条件进行单因素考察,进而确定对纳米粒粒径有影响的4个因素,每个因素设定3个水平,以纳米粒粒径为评价指标,建立四因素叁水平正交表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分析确定纳米粒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最佳工艺进行验证,测定空白纳米粒(NP)的粒径、Zeta电位和多分散系数(PdI)。以最佳制备工艺制备纳米粒,通过透射电镜(TEM)进行形态观察;对纳米粒表面采用穿膜肽TAT和脑靶向肽Angiopep-2进行修饰,得到TAT-NP和ANG-NP,采用总巯基检测试剂盒分别测定穿膜肽TAT与脑靶向Angiopep-2的修饰效率,并对修饰后的纳米粒进行表征,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建立香豆素-6的HPLC分析方法,采用离心取样法测定载香豆素-6纳米粒(Cou-6/NP)的包封率(Entrapping efficiency,EE)和载药量(Drug loading capacity,DLC),并测定纳米粒48 h内体外释放特性;建立RP-1的HPLC体外分析方法,测定载RP-1纳米粒(RP-1/NP)的包封率(EE)和载药量(DLC);制备NP、TAT-NP、ANG-NP、TAT/ANG-NP四种纳米粒,CCK-8法考察纳米粒对脑血管内皮细胞(b.End3细胞)的体外毒性。制备载近红外染料Di R的纳米粒(Di R/NP),考察Di R不同投药量对Di R/NP包封率(EE)和载药量(DLC)的影响;采用离心取样法考察48 h内Di R/NP的体外释放特性;选择C57BL/6小鼠为实验动物,分别等剂量尾静脉注射Di R/NP、ANG-Di R/NP和TAT/ANG-Di R/NP叁种不同纳米粒,活体荧光成像考察1 h后不同纳米粒入脑情况。结果:PLGA-PEG-Mal和PLGA-Me PEG的总量、超声时间、分散相胆酸钠溶液的浓度以及内水相胆酸钠溶液的浓度对纳米粒的粒径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进行条件优化,最佳工艺条件制备所得的纳米粒粒径为142.8 nm,Zeta电位为-11.93 m V,多分散系数(Pd I)为0.161。对纳米粒进行形态观察,在透射电镜下,纳米粒大小均一,外观圆整;TAT-NP和ANG-NP的修饰率分别为65.4%和71.1%;经修饰后的纳米粒,表面Zeta电位发生了变化。制备Cou-6/NP、TAT-Cou-6/NP和ANG-Cou-6/NP叁种纳米粒,得到纳米粒的包封率分别为38.210%、27.311%和38.377%,载药量分别为0.229%、0.164%和0.230%;测定纳米粒48 h内体外释药特性,结果香豆素-6在48 h内的累积释放率小于8%;制备载RP-1的纳米粒,其包封率为33.847%,载药量为0.847%;通过CCK-8法考察NP、TAT-NP、ANG-NP、TAT/ANG-NP四种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毒性,纳米粒在12.5-8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基本无细胞毒性。按照不同Di R投药量制备Di R/NP,结果表明在投药量为2%时,载药量和包封率均较大;对Di R/NP的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在48 h内,Di R/NP的累积释放率约为30%;通过活体荧光成像实验观察Di R/NP、ANG-Di R/NP和TAT/ANG-Di R/NP在给药1 h时的入脑情况,结果在1 h时,叁种纳米粒的入脑量分别为TAT/ANG-Di R/NP>ANG-Di R/NP>Di R/NP。结论:1.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筛选,纳米粒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内水相中胆酸钠浓度为1.5%,PLGA-Me PEG与PLGA-PEG-Mal总用量为5 mg,PLGA-PEG-Mal与Me PEG-PLGA比例为1:9,分散相胆酸钠浓度为0.1%。2.采用TAT和Angiopep-2对纳米粒成功进行表面修饰,修饰率分别为65.4%和71.1%。3.单位时间内载药纳米粒的累积释放率较低,其稳定性较好。4.在12.5-8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无细胞毒性,制备所得的纳米粒可以作为安全的脑靶向药物载体。5.经TAT和Angiopep-2修饰的纳米粒脑靶向性能较好,适合作为药物脑靶向递送的载体。(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4-19)
石慧娟,李嘉,任亚惠,杨高云[3](2018)在《局部外用CKLF1拮抗肽C19在小鼠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趋化素样因子1(CKLF1)拮抗肽C19局部外用对小鼠特应性皮炎(AD)模型的作用,并探索C19浓度与小鼠AD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用卵清蛋白(OVA)经皮致敏BALB/c小鼠腹部,建立小鼠AD模型。将55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空白对照组、皮炎组、治疗组a、治疗组b和治疗组c,每组各11只。其中空白对照组和皮炎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局部外用治疗,治疗组a、b、c叁组则分别给予0.1μg/ml、1.0μg/ml、10.0μg/ml浓度的C19局部外用治疗。治疗隔日1次,共4次,治疗结束后,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皮损改变;收集小鼠皮损及血清,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组织中相关炎症因子及血清总Ig E水平。结果 (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皮炎组和治疗组小鼠局部皮肤出现明显的水肿、红斑、渗出、皮屑、结痂等皮疹表现,建模成功。(2)治疗结束后,经C19局部外用治疗后,AD小鼠局部皮肤外观及皮损组织病理学炎症减轻;与皮炎组相比,组织匀浆炎症因子IL-4和IL-5均在治疗组c中显着降低(P<0.05),而治疗组a、b与皮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皮炎组相比,组织匀浆炎症因子IL-13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在治疗组a、b、c组中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3和Eotaxin在治疗组a、b、c叁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LF1拮抗肽C19在小鼠AD模型中可以经皮肤吸收发挥治疗作用,对于血清Ig E及组织匀浆IL-4、IL-5,高浓度C19对AD的作用效果优于低浓度C19;对于组织匀浆IL-13和Eotaxin,C19对AD的作用效果无明显浓度依赖性。(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胡昌武,谢君,朱乃硕[4](2017)在《7肽和12肽两种M13噬菌体展示库筛选肿瘤坏死因子alpha拮抗肽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坏死因子alpha的拮抗剂是治疗多种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的首选,但抗体类拮抗物因副作用明显而使用受限,尤其是机体内抗抗体的产生,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药物代谢。而肽类物除免疫原性低之外,和小分子相比也有更低的毒性和更强的靶标特异性。使用7肽和12肽两种M13噬菌体展示库筛选TNFα拮抗肽,以分析7肽和12肽分别作为TNFα拮抗肽的亲和性与功能性。经过3~4轮的筛选和验证,得到2条7肽序列和2条12肽序列。利用ELISA方法检测合成肽与TNFα结合的亲和性,编号632的7肽亲和性最强,Kd=138nmol/L;编号636的12肽亲和性稍差,Kd=8.59μmol/L。InsightⅡ软件分别分析632肽和636肽与TNFα二聚体结合,发现632肽与TNFα二聚体结合更加稳定,并且在细胞水平上632肽拮抗TNFα活性功能比636肽更强,有632肽存在的条件下TNFα诱导的L929细胞生存率上升了3倍,而636肽的作用只有2倍。7肽比12肽更适合作为TNFα拮抗肽。(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卞莹莹[5](2017)在《选择性TNFR1拮抗肽Hydrostatin-SN10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初步药效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累及回肠、直肠和结肠的特发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腹痛、腹泻、腹部包块、黏液血便、肠梗阻、肠穿孔、体重减轻等,此外患者还表现出各种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IBD过去多见于西方发达国家,近几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关于IBD治疗的研究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临床上尚未出现能够有效治疗IBD的药物。本课题组前期获得了一条抗炎活性肽Hydrostatin-SN10(10AA),该活性肽只与TNFR1结合,不与TNNF-α和TNFR2结合,具有专一选择性。基于此研究基础,本课题通过将m PEG2000的羧基与Hydrostatin-SN10肽链N-端天冬氨酸的游离氨基共价连接实现选择性修饰,得到PEG-SN10。本研究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 salt,DSS,26~50KDa)和恶唑酮(oxazolone,OXZ)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探讨了候选药物选择性TNFR1拮抗肽Hydrostatin-SN10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初步药效学研究。本文研究发现,在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中,模型对照组小鼠体重明显减轻,毛色暗淡,精神萎靡,肉眼可见血便,腹泻严重,与空白对照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相比,模型组小鼠DAI评分明显升高;体重明显减轻;颈椎脱臼法处死全部小鼠并将其解剖,取出完整结肠,观察并测量发现: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01);脾脏指数增加(P<0.001);小鼠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IFN-γ)含量显着升高,抑炎因子(IL-10)含量显着降低(P<0.01);通过收集小鼠结肠组织匀浆液,测得小鼠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显着升高(P<0.001);提取小鼠结肠组织RNA,TNF-α、IL-6、IL-1β、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IL-10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小鼠腹腔注射Hydrostatin-SN10和PEG-SN10后,上述病症均得到显着缓解。与DSS模型组小鼠相比,Hydrostatin-SN10和PEG-SN10治疗组小鼠体重下降减缓,腹泻次数减少,结肠长度缩短趋势得到有效控制(P<0.001),脾脏指数、MPO活性均下降(p<0.001),说明Hydrostatin-SN10和PEG-SN10可以明显改善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症状。在OXZ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中,Hydrostatin-SN10及PEG-SN10治疗组的小鼠各项疾病症状均明显好于模型组,比如小鼠体重变化情况、结肠炎相关疾病活动指数等,Hydrostatin-SN10和PEG-SN10给药组小鼠的体重下降趋势明显得到抑制,DAI指数也低于模型组小鼠,治疗效果与两种阳性对照药SASP和IFX等同,且阴性对照组(随机肽组和PEG组)并无疾病缓解症状;同样,Hydrostatin-SN10及PEG-SN10治疗组小鼠的结肠长度缩短、脾肿胀情况也有明显的缓解现象(P<0.001);MPO活性测定结果表明,Hydrostatin-SN10及PEG-SN10能显着减少小鼠结肠病变组织的中性粒细胞数量(P<0.001);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结果表明,Hydrostatin-SN10及PEG-SN10能显着改善结肠的炎症程度和病变范围;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证实Hydrostatin-SN10及PEG-SN10对小鼠结肠组织中相关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IFN-γ)的表达具有抑制效果,而对结肠组织中相关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具有促进作用(P<0.05),因此Hydrostatin-SN10及PEG-SN10对于OXZ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也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单剂量腹腔注射给药1mg/kg Hydrostatin-SN10、5mg/kg PEG-SN10后测得的6只成年、健康SD大鼠体内Hydrostatin-SN10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变化规律并不严格符合典型的房室模型,以非房室模型(统计矩)法计算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反映SD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消除过程基本呈线性动力学特征。单剂量腹腔注射给药1mg/kg Hydrostatin-SN10、5mg/kg PEG-SN10后测得的6只成年、健康SD大鼠体内Hydrostatin-SN10所对应的药代动力学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与给药剂量基本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936和r2=0.9921。Hydrostatin-SN10及PEG-SN10在SD大鼠体内均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SD大鼠腹腔注射给药1mg/kg Hydrostatin-SN10和5mg/kg PEG-SN10后,注射给药的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86.92±4.584μg/L和33.071±1.697μg/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833h和0.833h,末端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2.18±0.654h和3.789±1.368h,注射暴露量AUC(0-t)分别为74.043±17.065ug/L*h和32.087±6.317ug/L*h。本课题完成了TNFR1专一选择性拮抗肽Hydrostatin-SN10以及基于mPEG2000修饰的PEG-SN10治疗IBD的初步药效学研究和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后续筛选治疗IBD的专一选择性新药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王世行[6](2017)在《CD147拮抗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多西环素对胆囊癌细胞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背景及目的胆囊癌发病率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第5位,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高发年龄为50~70岁,女性患者约为男性患者的2~3倍。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为胆囊癌的危险因素。胆囊癌早期症状隐匿,疾病进展快,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较为困难,部分病例是剖腹手术时偶然发现。当患者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时,往往已处于癌症晚期,错失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机会。局部放疗可以延长胆囊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然而胆囊癌的远处转移发生概率较高,造成放疗效果大打折扣。目前尚无统一有效的胆囊癌的化疗方案,多以5-Fu、铂类、吉西他滨、卡培他滨、阿霉素等药物为主,其效果并没有得到可靠的研究证实。CD147是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关键分子,它可以诱导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产生,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可以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可以保提高瘤细胞锚着非依赖性生长的能力,拮抗肿瘤细胞的失巢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多耐药性的产生。MMPs为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是MMPs家族成员之一,又称为明胶酶B,其可以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播散和转移,同时还可以促进肿瘤增殖、调节细胞外基质,调整各种生长因子以及促进血管形成等。相较于慢性胆囊炎、轻度不典型增生、胆囊腺瘤组织,胆囊癌组织高表达CD147和MMP-9,并且其表达与胆囊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因此CD147和MMP-9可能是胆囊癌治疗的一个潜在作用靶点。CD147拮抗肽9(Antagonist peptide,AP-9)是通过随机噬菌体肽库筛选出的可以特异性结合到CD147分子上的多肽,由12个氨基酸组成其可以与CD147特异性结合,并起到拮抗的作用,比如减少MMP-9的活性。多西环素(Doxycycline,DOX)属于第叁代半合成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其可以通过抑制金属蛋白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方面途径达到抗肿瘤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CD147拮抗肽9及多西环素分别及联合用药对胆囊癌细胞系(GBC-SD)的增殖、凋亡、CD147表达和MMP-9活性的影响,为胆囊癌的药物治疗寻求新的方法。2资料和方法将AP-9(50、100、200、400μg/ml)、DOX(5、10、20、40μg/ml)和联合用药(AP-9 200μg/ml+DOX 20μg/ml)作用于胆囊癌细胞12、24、48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法检测CD147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MMP-9活性,Annexin V/PI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早期凋亡率,结果采用t检验。3结果不同浓度AP-9处理组的早期凋亡率(2.13±0.10)%,(2.92±0.19)%较对照组(1.58±0.08)%升高(p=0.002、p<0.001);MMP-9活性(320.08±33.90,249.59±33.63,259.63±34.08,172.31±35.20)较对照组(446.08±42.42)降低(p=0.013、0.002、0.003、0.001);增值抑制率较对照组升高(p均<0.01)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趋势。不同浓度多西环素处理组的早期凋亡率率(3.25±0.12)%,(3.63±0.24)%较对照组(1.58±0.08)%明显升高(p均<0.001);MMP-9活性(203.52±18.25,175.22±23.30,147.86±22.83,109.99±29.22)较对照组(446.08±42.42)降低(p=0.001、p<0.001、p<0.001、p<0.001);增值抑制率较对照组升高(p均<0.01),CD147表达(0.97±0.12,0.80±0.10,0.69±0.11,0.51±0.12)较对照组明(2.04±0.15)显降低(p均<0.001)。联合用药后较单独用药,细胞增殖抑制率(38.78±0.39)%,(43.76±0.71)%,(52±0.91)%升高(p<0.05),MMP-9活性(110.19±24.74)降低(p<0.05),早期凋亡率(3.73±0.29)%升高(p<0.05)。4结论DOX可减少胆囊癌细胞CD147表达,AP-9和DOX单独或联合用药均可以抑制胆囊癌细胞增殖、抑制MMP-9活性,促进细胞凋亡,且联合用药后抑制作用增强。(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赵向东,窦长武,王晓娟,蒋宁[7](2016)在《Survivin拮抗肽对小鼠移植性神经胶质瘤的抑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Survivin拮抗肽的抗神经胶质瘤效果,阐明其抑癌的机理。方法 Survivin拮抗肽采用固相法合成并用质谱仪进行鉴定;用荷瘤小鼠抑癌实验进行活性检测。结果 Survivin拮抗肽治疗组体内成瘤率和移植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t检验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Survivin拮抗肽对神经胶质瘤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兰元翎,杨高云[8](2015)在《CKLF1及其拮抗肽C19在不同时期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趋化素样因子1(CKLF1)及其拮抗肽C19对不同时期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作用。方法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急性期和慢性期AD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运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CKLF1在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的表达,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体外诱导培养AD患者的Th1,Th2细胞亚群,以不同浓度CKLF1和(或)C19刺激上述细胞,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IL-4,IL-17水平变化。结果急性期AD患者Th2细胞中CKLF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期AD患者Th1细胞中CKLF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AD患者外周血CKLF1在Th17细胞中表达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AD患者体外培养的Th2细胞产生的IL-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期AD患者体外培养的Th1细胞产生的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17在急性期和慢性期AD患者体外培养的Th1细胞中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AD患者的Th2细胞经CKLF1刺激,产生IL-4水平高于未刺激组(P<0.05)。经CKLF1和C19(10ng/m L)共同培养后,IL-4的水平降低。慢性期AD患者的Th1细胞经CKLF1刺激,产生IFN-γ的水平高于未刺激组(P<0.05)。经CKLF1和C19(10ng/m L)共同培养后,IFN-γ的水平无显著改变。结论 CKLF1在AD患者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病理性作用,CKLF1的拮抗肽C19可能对急性期AD患者具有潜在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赵向东,窦长武,王晓娟,蒋宁[9](2015)在《Survivin拮抗肽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Survivin拮抗肽对裸鼠脑胶质瘤的抑制效应。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胶质瘤U251细胞经立体定向技术注入裸鼠脑尾状核区域,构建荷U251胶质瘤裸鼠原位模型。荷瘤11d后,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经腹腔注射Survivin拮抗肽、生理盐水,30d后全部处死,制作病理切片和HE染色。应用Olimpus CX41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在肿瘤组织的最大切面上,肿瘤坏死面积与肿瘤面积的比值。结果 Survivin拮抗肽实验组裸鼠的肿瘤坏死面积与肿瘤面积的比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rvivin拮抗肽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抑制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5年18期)
窦长武,张贺春[10](2015)在《Survivin拮抗肽对C6大鼠胶质瘤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Survivin拮抗肽对C6胶质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探究Survivin拮抗肽对C6胶质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Survivin拮抗肽对C6大鼠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urvivin拮抗肽作用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C6大鼠胶质瘤细胞中Caspace-3的表达情况。结果MTT结果显示随着Survivin拮抗肽浓度的增加,对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且随浓度及作用时间延长抑制率上升,20μg/ml Survivin拮抗肽作用72h后,抑制率为62%,呈剂量依赖性,免疫组化显示随着Survivin拮抗肽浓度的增加,Caspace-3在C6大鼠胶质瘤细胞细胞核的表达逐步增加。结论Survivin拮抗肽可使caspase-3在细胞核中的表达增多,从而促进细胞凋亡,可能对C6胶质瘤细胞发挥较强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5-08-14)
拮抗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RP-1是一种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拮抗肽,体外试验表明其具有缓解Aβ诱导的神经细胞毒性的功能。本论文探讨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作为RP-1的载体,以穿膜肽TAT和脑靶向肽Angiopep-2修饰纳米粒表面,构建脑靶向载RP-1纳米粒,为将RP-1用于阿尔茨海默症(AD)治疗的后续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乳化溶媒蒸发法制备PLGA空白纳米粒,对纳米粒制备条件进行单因素考察,进而确定对纳米粒粒径有影响的4个因素,每个因素设定3个水平,以纳米粒粒径为评价指标,建立四因素叁水平正交表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分析确定纳米粒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最佳工艺进行验证,测定空白纳米粒(NP)的粒径、Zeta电位和多分散系数(PdI)。以最佳制备工艺制备纳米粒,通过透射电镜(TEM)进行形态观察;对纳米粒表面采用穿膜肽TAT和脑靶向肽Angiopep-2进行修饰,得到TAT-NP和ANG-NP,采用总巯基检测试剂盒分别测定穿膜肽TAT与脑靶向Angiopep-2的修饰效率,并对修饰后的纳米粒进行表征,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建立香豆素-6的HPLC分析方法,采用离心取样法测定载香豆素-6纳米粒(Cou-6/NP)的包封率(Entrapping efficiency,EE)和载药量(Drug loading capacity,DLC),并测定纳米粒48 h内体外释放特性;建立RP-1的HPLC体外分析方法,测定载RP-1纳米粒(RP-1/NP)的包封率(EE)和载药量(DLC);制备NP、TAT-NP、ANG-NP、TAT/ANG-NP四种纳米粒,CCK-8法考察纳米粒对脑血管内皮细胞(b.End3细胞)的体外毒性。制备载近红外染料Di R的纳米粒(Di R/NP),考察Di R不同投药量对Di R/NP包封率(EE)和载药量(DLC)的影响;采用离心取样法考察48 h内Di R/NP的体外释放特性;选择C57BL/6小鼠为实验动物,分别等剂量尾静脉注射Di R/NP、ANG-Di R/NP和TAT/ANG-Di R/NP叁种不同纳米粒,活体荧光成像考察1 h后不同纳米粒入脑情况。结果:PLGA-PEG-Mal和PLGA-Me PEG的总量、超声时间、分散相胆酸钠溶液的浓度以及内水相胆酸钠溶液的浓度对纳米粒的粒径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进行条件优化,最佳工艺条件制备所得的纳米粒粒径为142.8 nm,Zeta电位为-11.93 m V,多分散系数(Pd I)为0.161。对纳米粒进行形态观察,在透射电镜下,纳米粒大小均一,外观圆整;TAT-NP和ANG-NP的修饰率分别为65.4%和71.1%;经修饰后的纳米粒,表面Zeta电位发生了变化。制备Cou-6/NP、TAT-Cou-6/NP和ANG-Cou-6/NP叁种纳米粒,得到纳米粒的包封率分别为38.210%、27.311%和38.377%,载药量分别为0.229%、0.164%和0.230%;测定纳米粒48 h内体外释药特性,结果香豆素-6在48 h内的累积释放率小于8%;制备载RP-1的纳米粒,其包封率为33.847%,载药量为0.847%;通过CCK-8法考察NP、TAT-NP、ANG-NP、TAT/ANG-NP四种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毒性,纳米粒在12.5-8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基本无细胞毒性。按照不同Di R投药量制备Di R/NP,结果表明在投药量为2%时,载药量和包封率均较大;对Di R/NP的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在48 h内,Di R/NP的累积释放率约为30%;通过活体荧光成像实验观察Di R/NP、ANG-Di R/NP和TAT/ANG-Di R/NP在给药1 h时的入脑情况,结果在1 h时,叁种纳米粒的入脑量分别为TAT/ANG-Di R/NP>ANG-Di R/NP>Di R/NP。结论:1.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筛选,纳米粒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内水相中胆酸钠浓度为1.5%,PLGA-Me PEG与PLGA-PEG-Mal总用量为5 mg,PLGA-PEG-Mal与Me PEG-PLGA比例为1:9,分散相胆酸钠浓度为0.1%。2.采用TAT和Angiopep-2对纳米粒成功进行表面修饰,修饰率分别为65.4%和71.1%。3.单位时间内载药纳米粒的累积释放率较低,其稳定性较好。4.在12.5-8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无细胞毒性,制备所得的纳米粒可以作为安全的脑靶向药物载体。5.经TAT和Angiopep-2修饰的纳米粒脑靶向性能较好,适合作为药物脑靶向递送的载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拮抗肽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雨,谢青青,黄依韵,罗焕敏,肖飞.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PirB受体拮抗肽及其体外功能研究[J].神经药理学报.2018
[2].王汕.脑靶向载RAGE拮抗肽纳米递释系统的构建研究[D].暨南大学.2018
[3].石慧娟,李嘉,任亚惠,杨高云.局部外用CKLF1拮抗肽C19在小鼠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作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
[4].胡昌武,谢君,朱乃硕.7肽和12肽两种M13噬菌体展示库筛选肿瘤坏死因子alpha拮抗肽的比较[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7
[5].卞莹莹.选择性TNFR1拮抗肽Hydrostatin-SN10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初步药效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6].王世行.CD147拮抗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多西环素对胆囊癌细胞的作用[D].郑州大学.2017
[7].赵向东,窦长武,王晓娟,蒋宁.Survivin拮抗肽对小鼠移植性神经胶质瘤的抑制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6
[8].兰元翎,杨高云.CKLF1及其拮抗肽C19在不同时期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的作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
[9].赵向东,窦长武,王晓娟,蒋宁.Survivin拮抗肽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
[10].窦长武,张贺春.Survivin拮抗肽对C6大鼠胶质瘤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