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体热舒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舒适,乘员,舒适性,人体,有效温度,空气,环境。
人体热舒适论文文献综述
吴小舟,高洁,刘庚林,王沣[1](2019)在《红外辐射空调房间人体热舒适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人工环境室中设置模拟外墙,研究红外辐射顶板+混合通风与红外辐射顶板+地板送风两种复合空调系统。结果表明,当红外辐射顶板表面温度为17℃左右,送风温度为22℃左右,换气次数为12~14次·h~(-1)时有以下结论:在外围护结构负荷较大时,外墙内表面温度大大高于室内温度,致使室内平均红外辐射温度高于室内空气温度;另外,地板送风系统中平均红外辐射温度与室内温度的差值比混合通风系统中的差值要小,从这点来看,地板送风系统的室内热环境更均匀,两系统中其他环境参数相差不大;两系统中的受试者的各项主观感受没有显着差异,说明在对影响室内热舒适的环境参数及人员服装热阻及代谢率控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不同通风方式对顶板红外辐射空调系统的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没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4)
曹宏芳,赵瑜[2](2019)在《关于天津某高校夏季中央空调人体热舒适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热舒适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工作和学习的状态及效率。通过对天津地区某高校GHP燃气空调的热舒适度进行分析,当空调设定温度为26℃时,利用PMV热舒适度计算方法计算出不同房间的热舒适度值都处于较舒适区域。另外,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高校师生进行了实际热舒适度的调查与分析,调查问卷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结合理论计算结果与调查问卷结果,对不同的房间进行了个性化温度设置,通过对比运行数据,发现恰当的设置空调温度在提高师生热舒适度的同时还能节约能源。(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9年10期)
李潇斐,刘国丹,童力,滕润,陈晓伟[3](2019)在《色彩波长与温度复合作用下人体热舒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室内装修色调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而现阶段人们对室内热舒适的研究大多从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因素入手,对于室内色彩环境对人体热感觉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营造多种室内色彩环境,招募16名被试人员,在3种温度工况(23,26,29℃)下通过主观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了色彩波长与温度复合作用下人体热感觉及标准有效温度(SET*)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与中性颜色(白色)相比,冷色系的人体热感觉投票值(TSV)偏低,暖色系的人体热感觉投票值(TSV)偏高.因此,通过色彩波长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可对房间进行分区处理,根据房间功能进行色彩设定,可有效降低空调能耗.(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欢,申黎明[4](2019)在《空气纤维材料床垫对人-床界面温度及人体热舒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床垫与人体接触时的界面温度会影响人体热舒适性并进一步影响睡眠质量,而人—床界面温度受床垫材料的影响较大。选择4种床垫材料,在两种室温下对其进行床垫与人体接触的热舒适性测试。通过界面温度曲线,结合受试者主观评价测试结果,分析床垫材料、界面温度与热舒适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无铺垫层的空气纤维材料床垫的人—床界面温度低于铺垫层用其他3种材料的床垫;记忆海绵和乳胶海绵的床垫界面温度相近;普通海绵的床垫界面温度最高;在较高温度时,空气纤维材料床垫处于适中等级,人体热感觉处于舒适状态。(本文来源于《家具》期刊2019年04期)
陈吉清,郑习娇,兰凤崇,彭睿[5](2019)在《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乘员舱热舒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乘员的动态热反应规律,以提高乘员舱内的热舒适性,综合考虑环境参数、人体调节、代谢水平、服装热阻等因素,建立车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调节模型耦合计算方法,计算乘员重要热感应部位头部、胸部和四肢的皮肤平均温度动态变化情况,并分析人体热调节反应和热舒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乘员舱热环境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耦合计算方法可较可靠地分析乘员动态热反应和热舒适性;在暖风系统开启时,车内热环境瞬态变化,在不同乘坐位置乘员不同身体部位的皮肤温度变化存在差异;在热环境中,乘员皮肤温度上升,人体的热调节参数血管舒张量和出汗量增加,从而带走体内热量,维持体温恒定。(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卢素梅,孟庆林[6](2019)在《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人体热平衡和辐射换热原理,对Fanger的PMV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基于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的热舒适模型,分析了冬夏季工况下不同内表面发射率对人体热舒适和平均辐射温度的影响,得到了满足人体热舒适与节能要求的围护结构内表面最佳发射率。结果表明:夏季工况下,随着表面发射率的减小,PMV值减小,同等舒适条件下室内设计温度可提高1~2℃;冬季工况下,随着表面发射率的减小,PMV值明显增大,同等舒适条件下室内设计温度可降低2~3℃。(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9年05期)
翟永超,李梦,梁斌,杨柳[7](2019)在《空气流动对室内健康体育运动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及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实验室实验、主观问卷和能耗模拟的方法,研究室内健康体育运动中空气流动对运动状态下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及其节能效果,得出以下结论:运动状态下人体对温度和风速均有更大的接受和适应范围;运动强度增加时对风速的需求增加,气流可通过增加人体表面蒸发和对流散热量而补偿环境温度的升高,在保证人体舒适的同时显着节约建筑制冷能耗。基于以上结论探讨了采用空气流动时室内健康体育运动空间热环境设计和改进策略。(本文来源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卢毅[8](2019)在《严寒地区供暖期间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严寒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供暖期持续时间长。根据室外气候变化特征,可将供暖季划分为供暖初期、供暖中期和供暖末期。通过严寒地球集中供暖住宅进行供暖初期、供暖中期、供暖末期3个阶段的连续调查,得到各阶段室外气候特征、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特征参数及人体热反应特征和热中性温度。发现住宅中人体的热中性温度随室内热环境和室外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得到了一系列热适应证据。(本文来源于《2019供热工程建设与高效运行研讨会论文集(上)》期刊2019-04-21)
方宇龙[9](2019)在《室内热环境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环境的改善逐渐受到人们重视,而其中热环境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最为显着。本文主要介绍热舒适的相关理论以及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室内热环境因素。(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11期)
杨志刚,徐鑫,赵兰萍,林赵敏[10](2019)在《冬季夜间乘员舱内热环境及人体热舒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冬季夜间乘员舱内热环境不均匀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不同送风模式下乘员舱内温度、速度不均匀度.接着基于Stolwijk人体热调节模型,采用Berkeley热舒适评价模型对乘员热舒适状态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了2种送风方式下的人体热舒适性.最后通过对实际送风工况、基于相同送风焓值的等温送风工况以及基于驾驶员前方等效来流的均匀热环境工况的研究,发现在不均匀热环境下人体更易处于不舒适的状态.(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人体热舒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校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热舒适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工作和学习的状态及效率。通过对天津地区某高校GHP燃气空调的热舒适度进行分析,当空调设定温度为26℃时,利用PMV热舒适度计算方法计算出不同房间的热舒适度值都处于较舒适区域。另外,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高校师生进行了实际热舒适度的调查与分析,调查问卷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结合理论计算结果与调查问卷结果,对不同的房间进行了个性化温度设置,通过对比运行数据,发现恰当的设置空调温度在提高师生热舒适度的同时还能节约能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体热舒适论文参考文献
[1].吴小舟,高洁,刘庚林,王沣.红外辐射空调房间人体热舒适性实验研究[C].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2019
[2].曹宏芳,赵瑜.关于天津某高校夏季中央空调人体热舒适度的研究[J].节能.2019
[3].李潇斐,刘国丹,童力,滕润,陈晓伟.色彩波长与温度复合作用下人体热舒适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9
[4].赵欢,申黎明.空气纤维材料床垫对人-床界面温度及人体热舒适的影响[J].家具.2019
[5].陈吉清,郑习娇,兰凤崇,彭睿.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乘员舱热舒适性分析[J].汽车工程.2019
[6].卢素梅,孟庆林.围护结构内表面发射率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J].暖通空调.2019
[7].翟永超,李梦,梁斌,杨柳.空气流动对室内健康体育运动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及设计策略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
[8].卢毅.严寒地区供暖期间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性研究[C].2019供热工程建设与高效运行研讨会论文集(上).2019
[9].方宇龙.室内热环境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J].居舍.2019
[10].杨志刚,徐鑫,赵兰萍,林赵敏.冬季夜间乘员舱内热环境及人体热舒适性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