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BuildIncentivesofMinorityStudentsinMainlandUniversity
吴永祥WUYong-xiang(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210016)(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Nanjing210016,China)
摘要院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促进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使命,是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坚力量。本文分析了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特点,从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增强主观幸福感、营造积极的情绪体验氛围、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科学激励的实施途径,以期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Abstract:Minoritystudentsinuniversityshoulderthehistoricalmissionofpromotingreunificationofthemotherlandandsafeguardingthenationalunity,andtheyarethebackboneofconstructionofminorityareas.Thispaperanalyzestheide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minoritystudentsinmainlanduniversity,andproposestheapproachestoconductscientificincentivesofminoritycollegestudentsfromcultivatingthepositivepersonalitytraits,enhancingsubjectivehappiness,creatingapositiveemotionalexperienceatmosphere,andcarryingoutpositiveself-psychologicaladjustment,topromotefullandfreedevelopmentofminoritystudents.
关键词院激励;文化适应;人格特质;心理契约Keywords:incentive;culturaladaptation;personalitytraits;psychologicalcontract中图分类号院G127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1-0257-021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特征分析1.1社会发展变迁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特征的影响首先,面对国内外不良社会思潮,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并存,集体意识、奉献精神、团队协作意识较差,道德滑坡现象呈上升趋势。不良社会思潮容易导致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同一民族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价值观分野和交往隔阂。其次,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境遇下,社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增长的大学生数量与相对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产生的矛盾日益凸显。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时常担忧个人的前途,时刻对能否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成功就业产生焦虑与不安。再次,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社会化程度不高,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使少数民族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
1.2内地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特征的影响首先,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滞后于社会发展。当前,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灌输轻引导、重经验轻创新等问题,并存在与汉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趋同化现象,缺乏感染力与吸引力,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需要。其次,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管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基本沿袭了以往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模式,[1]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很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过多强调理性和整体一致性,重危机后干预,轻危机前引导,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潜在的积极特质。
1.3少数民族学生的群体特性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特征的影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教育基础、民族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利益需要上比普通学生有着更多的群体特性。首先,学习压力大,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期望值高,成就动机强,但他们因为小学、中学教育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因此在大学期间普遍存在较大的学业压力,难以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和学习节奏,较少有时间参与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无暇提升综合素质。时刻伴随的学习压力使少数民族学生极易产生焦虑与紧张状态。其次,文化适应障碍多,集体融入性差。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环境培养了少数民族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特殊的人文素养,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问题比较敏感,在语言、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也一定程度导致他们不愿意与其他民族的学生交流。
2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激励机制的构建2.1提升心理素质,培育少数民族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指出,“只有生命是神圣的,对生命的爱是第一美德。”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为内驱力,重视其情感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2.1.1首先,构建全员参与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制内地高校要从系统论角度,全面认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防止将其绝对化、孤立化、扩大化。高校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后勤集团等部处要建立联动机制,多管齐下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要深化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机制改革,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激励措施;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创造条件引进和配备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教师与辅导员。
2.1.2其次,丰富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体系内地高校要因材施教,充分关注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多开展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团队拓展等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分层分类举办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讲座、心理沙龙、校园情景剧、心理健康宣传月等活动,以菜单式自主选择方式积极开展人际关系、感恩教育、珍惜生命、压力疏解、情绪调整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发挥新媒体、自媒体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开展网络在线心理咨询。
2.1.3再次,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内地高校要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全程化、多路径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辅导体系。构建校级、院级、班级三级心理健康防控体系,创建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协会可挂靠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院级兼职心理辅导员队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水平;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联络员,形成“助人自助、共同成长”的班级心理健康防控机制。以便对心理压力较大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动态跟踪,早发现、早干预,帮助其化解心理困惑。
2.2加强人文关怀,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是增强少数民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体现。辅导员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处于核心位置。内地高校辅导员在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要热心关心学生,积极鼓励学生,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积极力量,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存在问题,使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冷静地面对挫折,将压力转化为拼搏争先的动力,从而增强其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2.2.1首先,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帮扶与激励学业帮扶与激励要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内地高校辅导员要坚持教育管理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的相容与互动,用一种更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契约。同时,对学习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要通过“结对帮扶”、设立“学业进步奖”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潜能。
2.2.2其次,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帮扶与激励内地高校辅导员要坚持“物质扶贫”与“精神扶志”相结合,扎实做好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帮扶工作。要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情况,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通过各种途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要尽可能将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转换成对学生进行激励的过程,充分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困难程度、在校学习表现进行资助,体现激励的差异化与公平性。
2.2.3再次,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帮扶与激励内地高校辅导员要以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职场胜任力提升和职业道德塑造”为主线,建立少数民族学生能力素质发展项目,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与求职技能。在此过程中要能够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从整体、动态、多维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将自我发展与民族地区需求有机结合,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调整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缓解就业压力,拥有良好的择业心理,增强求职能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2.3优化校内外环境,营造少数民族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氛围文化建立起社会规范,规定人们应该有哪些特定的情绪反应,以及特定人群成员的哪些情绪表达是具有社会适应性的。[2]内地高校要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凝聚正能量,展示新风貌,充分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创新欲望。
2.3.1首先,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内地高校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校园政治参与的意识,使他们习得校园政治参与的技能,增强校园主人翁精神。通过校长接待日、院长接待日等方式,征集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使他们自觉维护学校利益,合理表达自身发展诉求;吸纳少数民族学生担任各级学生组织的骨干,切实赋予他们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积极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2.3.2其次,构建“多元开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内地高校要在尊重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情感的基础上,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适时举办民族文化月、民族风情展、民族节庆文艺晚会等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展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与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在结伴交际与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心理,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素质”。[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充分了解彼此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有利于增进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紧密的合作性关系和友谊。辅导员要以班级凝聚力建设为契机,积极挖掘每位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使他们始终保持自信乐观、谦虚谨慎等优秀品质。
2.3.3积极探索全时空、全覆盖的实践育人机制内地高校要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体系和保障机制。拓宽实践载体,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参观访谈、岗位体验、爱心支教、帮困扶贫等实践活动,使广大少数民族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坚决反对非法宗教活动和民族分裂主义,辨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坚决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
2.3.4建立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高校要建立并妥善运用社会舆论支持。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少数民族学生,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为其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顺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促进用人单位完善招聘机制。
参考文献院[1]周炎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究,2010(7):50.[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磊,王甦,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54.[3]张东秀.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与体质健康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3):169.基金项目院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ZZ12_0135);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立项项目(2013JYDJZZ-YB0500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R2014052)。
作者简介院吴永祥(1979-),男,江苏盐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卫处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