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综合防治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论文文献综述
李菊彩,宋升治,金智伟,李培利[1](2019)在《昆明市西山林场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调查及综合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昆明市西山林场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林场森林资源特点、气候因子、立地条件以及林分状况等方面探讨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发生危害的原因,并根据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从监测检疫、营林措施、生化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以期为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3期)
徐颖凯,冯先慧,王红伟,杨伟,杨桦[2](2018)在《横坑切梢小蠹寄主云南松针叶及树皮的挥发性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揭示横坑切梢小蠹对寄主云南松的选择机制,为筛选对横坑切梢小蠹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源引诱剂,实现对该虫的生态控制提供理论指导。采用萃取蒸馏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云南松针叶和树皮中的挥发性成分。云南松针叶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7类35种,分别是24种萜烯类、5种醇类、2种酮类、1种醚类、1种酚类、1种酯类和1种烷烃类;云南松树皮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7类34种,分别是22种萜烯类、5种醇类、2种酮类、2种烷烃类、1种醚类、1种酚类和1种酯类。(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陈朴仙[3](2015)在《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防治工作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规律,从防治措施及意义两方面对防治工作做了重要论述,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5年22期)
赵宁,泽桑梓,杨斌[4](2012)在《藏柏提取物对纵坑切梢小蠹侵害云南松松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藏柏提取物喷施在云南松上,测定不同浓度的藏柏提取物对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侵害松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藏柏提取物对纵坑切梢小蠹侵害松梢具有干扰作用,干扰强度与提取物剂量浓度、喷施持续时间及辐射范围有关。20%的藏柏提取物干扰效果最好,处理1个月后,处理株受害梢增长率比对照株低78.2%,5 m范围内松梢被害增长率比对照组低22.3%,5~10 m范围内松梢被害增长率比对照组低28.1%。藏柏提取物处理2个月后,5 m和5~10 m范围内的云南松松梢被害增长率跟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12年05期)
岳锋,杨斌[5](2011)在《3种非寄主植物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松与藏柏、樟树、滇青冈等3种非寄主植物枝梢按块状、带状、行间、株间4种混合方式排列,分别观察10、40、120 min时,云南松枝梢上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头数和云南松平均每梢着虫数。结果表明,混合排列后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均有显着影响,3种非寄主植物之间无显着差异。株间混合时,云南松梢的着虫数最少,平均每梢着虫数最低;其次分别为行间混合、带状混合、块状混合。云南松梢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株间混合中着虫数增长速度较慢。说明株间混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最大,行间混合次之,带状混合、块状混合较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张高翔[6](2011)在《四川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综合治理技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各地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积极开展综合治理的情况下,结合各地的经验以及国内外的防治新技术,总结归纳四川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特征、危害类区,以及综合治理技术方案,为防治提供参考和探讨。(本文来源于《四川林勘设计》期刊2011年01期)
岳锋,冯丹,周希伟,杨斌[7](2011)在《混交林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抗虫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严重的地区,通过调查云南松与板栗、油杉、华山松、旱冬瓜、麻栎等树种以块状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的混交林,研究纯林和不同混交林对纵坑切梢小蠹的抗虫性。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对纵坑切梢小蠹的抗性强;云南松与板栗、华山松混交林抗虫性好;不同混交方式的抗虫性,株间混交最好,行间混交次之,块状混交较差。(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陈开伟,李宾周,谢荣祥,何亮顺[8](2010)在《关于西昌市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措施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严重危害松属树种的危险性蛀干害虫,由于小蠹的猖獗危害,已对松属植物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文章首先从西昌市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情调查入手,在分析虫情危害的基础上结合西昌市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商业文化》期刊2010年04期)
路荣春[9](2008)在《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生态学的研究及其有效引诱物质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与横坑切梢小蠹(Tominus minor)是两种重要的林业害虫,每年都有几十万km2的云南松受到两种小蠹不同程度的蛀害。在我国云南省,两种小蠹以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为主要寄主树种。对两种小蠹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刻不容缓。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云南纵坑切梢小蠹与吉林地区的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鞘翅斜面处,两列生有刚毛的突起刻点之间清晰地排列着两列凹陷的刻点;而吉林地区的纵坑切梢小蠹鞘翅斜面处,两列生有刚毛的突起刻点之间只有一列凹陷的刻点。研究显示,两种小蠹转干的开始时间不同。云南纵坑切梢小蠹从11月份便开始大量转干,入侵树干的中上部;而横坑切梢小蠹是从12月份开始大量入干,入侵树干的中下部。观察发现,树干顶端的纵坑切梢小蠹的坑道长度最长,树干基部的横坑切梢小蠹的坑道的长度最长。在11月份,干上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坑道数量是横坑切梢小蠹的数倍,到2月份,二者的坑道数量基本持平。随后,横坑切梢小蠹的坑道数量逐渐超过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坑道数量。抽样调查显示,云南松新梢受两种小蠹危害的比率最高时达到20%以上。进入转干期以后,受害率下降到15%左右。在11月份,梢中横坑切梢小蠹的数量相对较多,12月份以后,数量不断减少,到2月份,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数量达到横坑切梢小蠹的叁倍,随后,二者的数量差距开始缩小。两种小蠹相关性的研究表明,干上的云南纵坑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呈现负相关关系,随着转干小蠹数量的增加,负相关性逐渐增强。新梢上,两种小蠹在11月份呈现负相关关系,12月份以后,开始呈现正相关关系。研究显示,剥掉粗皮,留有韧皮的木段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的引诱效果最好,与只有木质部的木段、未作处理的木段及活立木相比诱虫量存在显着差异。引诱效果与木段在干上所处的位置无密切关系,应该与木段的粗度关系比较密切。云南纵坑切梢小蠹每天的迁飞高峰在16~17点,横坑切梢小蠹的迁飞高峰在15~16点。采用超临界萃取法和吸附溶剂洗脱法对云南松韧皮部的成分进行了采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了分析。超临界萃取法获得的云南松韧皮萃取物中分析鉴定出化合物12种。其中β-蒎烯、D-柠檬烯、3-环己烯-1-甲醇、茴香醚、E-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叁烯等成分的含量较高。吸附溶剂洗脱法获得的云南松韧皮的洗脱物中分析鉴定出化合物12种。其中α-蒎烯、表雪松烯和雪松烯等成份含量相对较高。利用云南松的超临界萃取物进行野外引诱试验显示,引诱效果不理想。“Y”型嗅觉仪生物测定未能发现对横纵坑切梢小蠹十分有效的引诱成分。触角电位仪测定结果表明,吸附溶剂洗脱法采集的云南松木段的挥发物中,有一种成分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具有活性;标准样品月桂烯当中,发现一种杂质成分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具有活性。具体成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8-05-01)
路荣春,王鸿斌,张真,金幼菊[10](2008)在《利用云南松挥发性化学物质监测和防治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对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利用植物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治的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综述了云南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及利用各种挥发性成分诱集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其他地区利用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监测和防治小蠹类害虫的成功经验。(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揭示横坑切梢小蠹对寄主云南松的选择机制,为筛选对横坑切梢小蠹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源引诱剂,实现对该虫的生态控制提供理论指导。采用萃取蒸馏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云南松针叶和树皮中的挥发性成分。云南松针叶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7类35种,分别是24种萜烯类、5种醇类、2种酮类、1种醚类、1种酚类、1种酯类和1种烷烃类;云南松树皮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7类34种,分别是22种萜烯类、5种醇类、2种酮类、2种烷烃类、1种醚类、1种酚类和1种酯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论文参考文献
[1].李菊彩,宋升治,金智伟,李培利.昆明市西山林场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调查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9
[2].徐颖凯,冯先慧,王红伟,杨伟,杨桦.横坑切梢小蠹寄主云南松针叶及树皮的挥发性成分[J].四川林业科技.2018
[3].陈朴仙.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防治工作思考[J].现代园艺.2015
[4].赵宁,泽桑梓,杨斌.藏柏提取物对纵坑切梢小蠹侵害云南松松梢的影响[J].中国森林病虫.2012
[5].岳锋,杨斌.3种非寄主植物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1
[6].张高翔.四川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综合治理技术初探[J].四川林勘设计.2011
[7].岳锋,冯丹,周希伟,杨斌.混交林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抗虫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
[8].陈开伟,李宾周,谢荣祥,何亮顺.关于西昌市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措施探析[J].商业文化.2010
[9].路荣春.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生态学的研究及其有效引诱物质的探索[D].北京林业大学.2008
[10].路荣春,王鸿斌,张真,金幼菊.利用云南松挥发性化学物质监测和防治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