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观测属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象观测数据,粗糙集理论,区间值信息系统,遗传算法
观测属性论文文献综述
郑忠仁[1](2018)在《基于遗传算法的气象观测数据属性约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气象观测数据的采集量和采集的气象要素都在不断增加。由于气象观测数据采集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而气象现象的变化往往只与采集的部分气象要素有关,因此采集的气象数据中属性冗余度大。冗余属性不仅降低了气象观测数据的挖掘效率,也降低了数据的挖掘精度。因此,对采集的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属性约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气象观测数据的特点,研究基于遗传算法的气象观测数据属性约简算法:(1)本文首先介绍了粗糙集理论的基本知识,概述了粗糙集理论中的知识分类、信息系统以及属性约简等相关知识。分析了属性约简结合其他优化算法的必要性,同时对遗传算法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为进一步研究气象观测数据属性约简提供准备。(2)针对气象观测数据冗余属性多以及数据相关性较强的特点,提出一种区间值信息系统。并结合自适应遗传算法,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区间值属性约简算法(Attribute Reduction Algorithm of Interval-valued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ARIGA)。气象观测数据作为一种典型的时间序列数据,一定时间范围内数据相关性较强,如果将气象观测数据离散为单值数据,容易造成造成数据间相关性减弱,导致部分知识的遗漏。算法通过引入区间值相似度,避免了数据离散化造成的知识遗漏,同时满足对单值数据和区间值数据进行等价类的划分。通过实验验证了 ARIGA对气象观测数据属性约简的性能。(3)针对遗传算法早熟收敛和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精英策略的协同进化自适应属性约简算法(Co-evolutionary Adaptive Attribute Redu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Elite Strategy,CAARES)。从进化种群中选择适应度值最大的前M个相异个体组成精英池,个体交叉进行操作时,从精英池中随机选择一个精英个体完成交叉操作,借助精英个体引导种群快速进化,提高收敛速度。通过改进遗传算子和引入随机种群,改善种群多样性。实验表明,CAARES算法有效维持了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多样性,保证了收敛效率。(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迮恺,陈丹,庄毅[2](2018)在《基于iP-可观测属性的动态非传递无干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信息流模型对于系统动态可信性判定过于严格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iP-可观测属性检查的动态非传递无干扰模型。将系统抽象为一个六元组,从无干扰理论、系统状态可观察性和系统状态影响因素叁方面出发,通过引入iP-可观测属性,经由有限状态自动机模型,将其转变为有限状态自动机中的P-可观测属性,并进一步利用P-可观测属性检查算法反推原系统满足动态非传递无干扰理论。对抽象系统实例的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翁辉辉,杨宏峰[3](2017)在《利用多种观测数据约束2015尼泊尔Mw7.8地震发震断层的摩擦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动力学的地震动态破裂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地震发生的内在震源物理,因此能帮助我们评估实地的地震灾害。断层的滑移弱化摩擦距离是控制断层摩擦运动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许多研究基于动力学模型、运动学模型、以及从近场强震数据直接估算地震发震断层的滑移弱化摩擦距离,如1992年Landers地震、2004年Parkfield地震和1994年Northridge地震等。然而如果仅用近场强震数据来约束断层的摩擦参数,则存在滑移弱化摩擦距离和动态应力降之间的参数交换,也就是说近场地面振动主要受控于滑移弱化摩擦距离与动态应力降之积--断层破裂能(Guatteri和Spudich,2000)。(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32: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专题33:断层力学与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专题34: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期刊2017-10-15)
李海东,陈敬国,王晓东,胡鑫,程展展[4](2017)在《一种叁维地震观测系统属性定量评价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定量角度评价叁维地震观测系统属性的优劣,尤其充分考虑纵横向属性的均匀性。创新提出了观测系统均匀因子、方位角新横纵比、有效覆盖次数等概念和表达关系式,并指出了其地球物理意义。将均匀因子、新横纵比、有效覆盖次数与最大炮检距一起根据其对观测系统属性的贡献度建立了综合表述观测系统属性的总体评价定量表达式,并给出了算例。算例结果表明,从均匀性、方位角、覆盖次数以及最大炮检距等方面总体定量评价的数学公式,在以后的叁维观测系统设计中可以直接定量计算不同观测系统的属性及属性总体评价值,方法简单,快捷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7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4-25)
杨晶,冯玉苹,王向前[5](2017)在《基于高分辨率图像的大数据量观测系统属性分析技术研究及软件模块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精度地震观测系统设计中面临着数据量大幅提升的难题,传统的观测系统设计软件制约着高分辨率变观、大规模观测系统属性分析和显示的工作效率。本文从高分辨图像的导入、大规模观测系统属性计算与图形显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利用第叁方支持库快速高效的文件读取功能,采用数据分块技术实现了大数据量卫片的一次导入,并基于图层的多线程绘制技术和面元属性优化计算技术,解决了大规模观测系统属性计算与显示效率低的技术难题。并开发配套软件模块,在胜利探区2015年和2016年两个施工工区中进行了应用。通过全面的对比与实际工区应用可以得出,该方法和软件为目前大数据量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和现场变观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大幅提高野外生产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7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4-25)
张媛,莫延钢,张丽娜,吴国梁,马斌[6](2016)在《基于迭前偏移的可控震源高密度采集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迭前时间偏移的原理出发,分析了影像迭前偏移成像效果的主要观测系统因素。结合哈山东可控震源高密度采集的实际地震数据进行了分析,从迭前时间偏移成像效果方面,分别对比分析了相同覆盖次数下可控震源之字型和正交型观测系统、相同覆盖次数不同炮线距和不同面元大小等参数对成像效果的影响,并根据所得出的结论给出一些实用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SPG/SEG北京2016国际地球物理会议电子文集》期刊2016-04-20)
李逢春,王润秋,赵薇薇,杜清波,郭武[7](2015)在《地震叁维观测系统共中心点面元属性的并行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密度地震勘探下的叁维观测系统海量面元属性计算需求,基于Open CL并行编程模型,研究并实现了适用于异构环境下面元属性的并行计算方法。根据面元分析算法特点将整个网格分成多个子区域,子区域可由不同设备以粗粒度方式并行,而子区域内部以炮检对方式细粒度并行。采用HP Z820工作站,在CPU+GPU异构混合平台下的试算结果表明,异构多核处理速度是CPU(单核)的30倍以上,数据生成速率高于300 MB/s。(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5年05期)
陈敬国,王成河,白旭明,李海东,王金宽[8](2015)在《叁维观测系统属性定量评价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尝试从定量角度评价叁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属性的优劣,尤其充分考虑纵横向属性的均匀性。创新提出了观测系统均匀因子、方位角新横纵比、有效覆盖次数等概念和表达关系式,并指出了其地球物理意义。将均匀因子、新横纵比、有效覆盖次数与最大炮检距一起根据其对观测系统属性的贡献度建立了综合表述观测系统属性的总体评价定量表达式,并给出了算例。算例结果表明,从均匀性、方位角、覆盖次数以及最大炮检距等方面总体定量评价的数学公式,在以后的叁维观测系统设计中可以直接定量计算不同观测系统的属性及属性总体评价值,方法简单,快捷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期刊2015年02期)
姚江[9](2014)在《基于属性评价分析的叁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与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维观测系统设计与属性分析是地震数据采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面元间属性分布的合理性又是影响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基于前人给出的面元属性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对比了几种不同类型观测系统的均匀度,以优选面元属性的均匀性最好的观测系统;然后从观测系统属性的变化规律出发,根据采集脚印周期的计算公式,逐一分析了接收点距、激发点距、束线距等参数变化对采集脚印的影响,从而明确观测系统参数优化的方向。在胜利探区叁维观测系统设计和优选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叁维观测系统优选和参数优化提供了实用的方法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2014年04期)
吴永国,尹吴海,何永清,李国顺,宁宏晓[10](2012)在《叁维观测系统属性均匀性的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叁维观测系统设计中,面元内覆盖次数、炮检距分布和方位角分布等直接影响观测系统属性均匀性。若相邻面元内覆盖次数相同、炮检距分布不均匀,则面元内的迭加振幅就存在差异。目前对观测系统属性均匀性的分析多以定性分析图表示,本文在借鉴已有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均值、方差及加权因子概念,改进了叁维观测系统炮检距均匀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利用该改进方法分析了叁维观测系统参数对炮检距均匀性的影响,还通过模型正演评估了观测系统参数对迭加成像剖面的振幅和频率均匀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炮检距均匀性与振幅或频率均匀性吻合较好,因此本文改进方法能有效分析和评价叁维观测系统属性均匀性。(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2年03期)
观测属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现有信息流模型对于系统动态可信性判定过于严格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iP-可观测属性检查的动态非传递无干扰模型。将系统抽象为一个六元组,从无干扰理论、系统状态可观察性和系统状态影响因素叁方面出发,通过引入iP-可观测属性,经由有限状态自动机模型,将其转变为有限状态自动机中的P-可观测属性,并进一步利用P-可观测属性检查算法反推原系统满足动态非传递无干扰理论。对抽象系统实例的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观测属性论文参考文献
[1].郑忠仁.基于遗传算法的气象观测数据属性约简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2].迮恺,陈丹,庄毅.基于iP-可观测属性的动态非传递无干扰模型[J].计算机工程.2018
[3].翁辉辉,杨宏峰.利用多种观测数据约束2015尼泊尔Mw7.8地震发震断层的摩擦属性[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32: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专题33:断层力学与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专题34: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2017
[4].李海东,陈敬国,王晓东,胡鑫,程展展.一种叁维地震观测系统属性定量评价方法探讨[C].中国石油学会2017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5].杨晶,冯玉苹,王向前.基于高分辨率图像的大数据量观测系统属性分析技术研究及软件模块研发[C].中国石油学会2017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6].张媛,莫延钢,张丽娜,吴国梁,马斌.基于迭前偏移的可控震源高密度采集观测系统属性分析[C].SPG/SEG北京2016国际地球物理会议电子文集.2016
[7].李逢春,王润秋,赵薇薇,杜清波,郭武.地震叁维观测系统共中心点面元属性的并行计算方法[J].物探与化探.2015
[8].陈敬国,王成河,白旭明,李海东,王金宽.叁维观测系统属性定量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石油勘探.2015
[9].姚江.基于属性评价分析的叁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与应用效果[J].石油物探.2014
[10].吴永国,尹吴海,何永清,李国顺,宁宏晓.叁维观测系统属性均匀性的定量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