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板稳定性论文_谢福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顶板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顶板,稳定性,围岩,数值,岩溶,模型,道路。

顶板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谢福星[1](2019)在《大采高工作面回撤通道顶板结构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采高工作面回撤通道顶板稳定性差、围岩非对称变形破坏严重等系列难题,以2101大采高工作面回撤通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力学建模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回撤通道顶板破断结构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阐明了影响基本顶断裂特征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不同破断结构下巷道围岩的破坏特征;建立了"长关键块"结构力学模型,并推导出支架临界阻力公式;计算得出2101工作面支架阻力富裕系数小,需要加强支架管理。研究成果可为大型综采设备安全快速搬家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1期)

张成良,刘维正,曾奕珺[2](2019)在《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路基下伏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下伏溶洞顶板结构承载力不足易引发岩溶路基不均匀沉降和沉陷。以新建桂柳高速公路岩溶区路基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模拟路堤分层填筑下伏溶洞地基的应力应变响应。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构建了稳定性判定的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竖向位移、塑性区体积、塑性应变能3种突变判据的适用性,明确了综合考虑拉、压、剪切屈服且将单值的塑性应变能作为顶板失稳的合理判据。进而结合以塑性应变能为准则的尖点突变理论和数值方法,分析了顶板厚度、溶洞跨度、上覆土层厚度、岩石强度参数对岩溶顶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随厚跨比、上覆土层厚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大,顶板厚度越大、洞跨越小,顶板承载力增加的速率越大;厚跨比超过0.8且尺寸较小的溶洞,上覆土层先于岩层顶板发生屈服破坏;随顶板厚度的增大,上覆土层厚度对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增加。并给出了不同安全储备系数下路堤填高与厚跨比之间的关系。该方法可作为溶洞顶板稳定性定量评价的一种新手段,其分析结果可为岩溶路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赵明华,袁腾方,张永杰,杨兴山[3](2019)在《考虑溶洞空间形态的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路基随岩溶地区交通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而越来越普遍,如何评价岩溶路基稳定性成为岩溶区路基设计与施工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目前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的不完善性,考虑溶洞形成过程中岩溶顶板所具有的空间形态特征,首先,将路基下伏岩溶顶板简化为固支梁、抛物线拱、圆拱与固支双向板等承载模型,以此进行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并采用结构力学分析理论分别建立不同模型的路基岩溶顶板抗弯最小安全厚度计算方法;其次,通过典型案例的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揭示岩溶顶板最小安全厚度随溶洞顶板矢高、跨度、岩石抗拉强度与上覆荷载的变化规律,探讨路基岩溶顶板破坏模式的控制性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确定岩溶路基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原则;然后,基于岩溶地区地质勘察信息提出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过程,建立考虑溶洞空间形态特征的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计算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确定的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岩溶顶板按何种模式破坏不仅与破坏形式有关,还与溶洞形态及其矢高密切相关,石灰岩抗拉强度同样影响较大,工程设计与稳定性评价时应基于勘测数据分析各种破坏模式,以便使设计或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秦溯,李云安,孙琳[4](2019)在《基于区间非概率可靠性方法的岩溶区桩基下溶洞顶板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区桩基下溶洞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取值的不确定性及其样本数量的有限性,给桩基下溶洞顶板稳定性的评价带来了一定困难。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建立桩基下溶洞顶板抗冲切、抗剪切和抗弯力学简化模型,并从理论上推导相应的稳定性验算公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区间分析理论和结构非概率可靠性度量方法,提出了基于区间非概率可靠性方法的桩基下溶洞顶板稳定性评价方法。该方法采用MATLAB中的INTLAB工具箱进行区间运算,并运用截断法消除运算过程中的区间扩展现象,最后通过比较溶洞顶板体系的非概率可靠性指标η与1的大小来判断桩基下溶洞顶板稳定性。以丹霞高速互通中D匝道2#桩基下溶洞为例,计算出该桩基下溶洞顶板体系的非概率可靠性指标η=7. 95,该值大于1说明该桩基下溶洞顶板处于稳定状态,且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相符,表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别以3种功能函数为单位,研究当区间变量的变异系数C不同时(C从0. 01递增至0. 1),对应非概率可靠性指标η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各区间变量变异系数C的增大,相应非概率可靠性指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溶洞顶板厚度h的变异性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其次为桩端阻力分担比T,桩顶反力F的影响相对最小。(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苏锋,梁乐[5](2019)在《煤巷复合顶板的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煤巷复合顶板的变形破坏规律(结构承载调整-结构刚度弱化-应力调整-结构失稳或稳定),对复合顶板进行稳定性分析。在结构承载调整阶段采用弹性理论进行分析,指出巷道开挖后会产生少量弹性变形,不会立刻发生失稳破坏。在结构刚度弱化阶段采用断裂力学方法进行分析,指出结构刚度软化的实质是顶板中的软弱夹层受围岩应力作用产生拉伸或压缩裂缝并持续扩展,导致顶板整体刚度降低,分析还发现结构整体刚度弱化是复合顶板变形的根本原因。在应力调整阶段,采用板壳理论进行分析,指出当纵向均布荷载超过临界值后,顶板岩层将会产生溃屈破坏。因此巷道在支护设计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巷道的整体刚度,提高其抵抗纵向荷载的能力。最后,通过工程实例,结合理论计算验证了该分析方法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陕西煤炭》期刊2019年05期)

张守宝,袁友桃,鲁庆双,周志勇,雷电[6](2019)在《近距离下煤层开采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乌达煤田近距离煤层平错式布置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采空区下近距离下层煤开采时,综采面顶板稳定性与间隔层厚度和上层煤柱宽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间隔层厚度越小,对采场顶板稳定性影响越大,当间隔层厚度小于1 m时,顶板不能自稳,必须采取加固措施;上层煤层遗留煤柱宽度越大,下层煤上部的应力集中系数越小,而且遗留煤柱宽度对煤柱外采空区下顶板稳定性的影响范围相差不大。(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于玄任[7](2019)在《矿山掘进巷道顶板分类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矿井掘进过程中,巷道顶板发生安全事故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因此在掘进工作中,加强对巷道顶板稳定性研究十分必要,这种做法能够有效减少采矿中出现事故的概率,保证矿井采掘过程中人员的安全,为矿企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国内外将矿山巷道顶板稳定性进行分类正由单因素定性分类向多因素、多定量、多指标的综合模式发展。虽然分类方法及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其最终目的都是反映矿山巷道结构的复杂性,为矿山巷道支护参数及稳定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13期)

刘付俊,岳尊彩,白麦营,钱恒昌,杜廷斌[8](2019)在《顶板-煤柱组合体稳定性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煤炭开采强度逐步加大,大量保安煤柱被遗留在采场中,这些煤柱及其上覆岩层组合系统体的稳定性决定了整个采场及覆岩乃至地表的安全,一旦组合系统体发生整体性破坏失稳,将导致许多灾难性后果。为此针对国内外顶板-煤柱组合体在理论模型研究及力学行为上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与评述,并对组合体稳定性能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8期)

陈真,王永新[9](2019)在《井下巷道顶板稳定性支护复合结构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用于金属矿支撑井下巷道顶板稳定性支护结构的技术和方法。利用混凝土拱架、隔梁、充填物对井下不稳定区域、破碎带、构造带围岩进行支撑,利用防水膜、树脂水管、防腐防锈复合材料解决井下矿顶板裂隙水、淋浴等问题,利用巷道底板两侧壁挖设排水沟处理排水疑难问题,保障了井下生产的安全。(本文来源于《新疆钢铁》期刊2019年03期)

刘永立,王振锁,张海东,李涛,任梦轩[10](2019)在《巷道顶板围岩稳定性与上覆泥沙突出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煤矿井下发生泥沙突出灾害事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安全问题,现结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统计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巷道顶板围岩稳定性与矿井泥沙突出事故发生的规律。利用FLAC3D软件模拟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巷道与含泥沙构造间岩层稳定关系,并根据中间围岩塑性破坏区是否连通判断其稳定性和安全性。采用正交设计试验表列出综合影响因素的试验方案,模拟得出每个方案围岩稳定时的安全距离。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耦合影响的安全距离预测模型,为矿井泥沙突出事故发生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并为煤矿巷道布置或施工留设安全距离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顶板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下伏溶洞顶板结构承载力不足易引发岩溶路基不均匀沉降和沉陷。以新建桂柳高速公路岩溶区路基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模拟路堤分层填筑下伏溶洞地基的应力应变响应。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构建了稳定性判定的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竖向位移、塑性区体积、塑性应变能3种突变判据的适用性,明确了综合考虑拉、压、剪切屈服且将单值的塑性应变能作为顶板失稳的合理判据。进而结合以塑性应变能为准则的尖点突变理论和数值方法,分析了顶板厚度、溶洞跨度、上覆土层厚度、岩石强度参数对岩溶顶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随厚跨比、上覆土层厚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大,顶板厚度越大、洞跨越小,顶板承载力增加的速率越大;厚跨比超过0.8且尺寸较小的溶洞,上覆土层先于岩层顶板发生屈服破坏;随顶板厚度的增大,上覆土层厚度对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增加。并给出了不同安全储备系数下路堤填高与厚跨比之间的关系。该方法可作为溶洞顶板稳定性定量评价的一种新手段,其分析结果可为岩溶路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顶板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谢福星.大采高工作面回撤通道顶板结构稳定性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9

[2].张成良,刘维正,曾奕珺.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路基下伏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9

[3].赵明华,袁腾方,张永杰,杨兴山.考虑溶洞空间形态的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2019

[4].秦溯,李云安,孙琳.基于区间非概率可靠性方法的岩溶区桩基下溶洞顶板稳定性评价[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5].苏锋,梁乐.煤巷复合顶板的稳定性分析[J].陕西煤炭.2019

[6].张守宝,袁友桃,鲁庆双,周志勇,雷电.近距离下煤层开采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J].煤炭技术.2019

[7].于玄任.矿山掘进巷道顶板分类及稳定性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

[8].刘付俊,岳尊彩,白麦营,钱恒昌,杜廷斌.顶板-煤柱组合体稳定性研究综述[J].煤矿安全.2019

[9].陈真,王永新.井下巷道顶板稳定性支护复合结构的应用[J].新疆钢铁.2019

[10].刘永立,王振锁,张海东,李涛,任梦轩.巷道顶板围岩稳定性与上覆泥沙突出规律研究[J].煤炭技术.2019

论文知识图

采动影响下厚煤顶出现漏、冒现象综放面顶板稳定性模型5 3 煤层上 20m 综合因素煤层顶板稳溶洞顶板稳定性指标随桩径的变...顶板稳定性的岩性一结构分类图溶洞顶板稳定性指标随溶洞跨度...

标签:;  ;  ;  ;  ;  ;  ;  

顶板稳定性论文_谢福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