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每周一歌”的实践与思考
王国志甘肃省敦煌市第三中学7362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很显然,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海顿)。学艺术、懂艺术已经成为全人类的精神和文化需要。一个不懂艺术、缺乏艺术品位的人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可使学生充分陶冶性情、交流思想、完善品格。下面,笔者就艺术教育谈一点浅显的认识。
首先,要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为什么开设艺术课?培养目标是什么?为什么组织比赛?艺术精神的实质是什么?艺术教育以培育丰富的灵魂为宏大目标,艺术教育的宗旨在于引导人们向善、向上。艺术不仅能陶冶性情,更能指引人们体悟人生。如何发扬艺术精神,正确把握艺术精神的内涵,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提到:“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养情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俗’?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的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礼乐并重,但更注重通过乐来引导社会风气,培养人们的情操。社会是一个群体,用礼来把这个群分成各种不同的身份、地位、等级,明确各自不同的责任、权利、义务,换句话说,就是建立社会秩序;同时又通过乐来使得这个有不同等级的社会达到和谐一体。人们通过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情感,通过乐来交流,从而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合格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
可见,艺术精神中包含着引导人们向善和向上的社会责任,它必须要载道,它是用来教化民众,和谐社会,休养生息,陶冶情性的,用来提升欣赏的趣味、审美的境界,进而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艺术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的品德,培养人的德行。德行第一,艺术第二。通过艺术,人们追求一个人生的根本道理。
其次,要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艺术教育必须采取灵活而又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开展“每周一歌”活动。我在班上坚持开展“每周一歌”活动。为了使学生真正接受艺术的熏陶,我把诵读、诗歌赏析和绘画等有机结合起来。教唱并欣赏《我的祖国》这首歌时,要求全班同学认真抄写歌词,且默读三遍。接着问:“你们刚才默读歌词时,发现这首歌词像我们平时语文课上的哪一类文章?”“像诗歌。”“是的,这歌词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下面,我想请×××同学为我们朗诵一下这首歌词,大家想听吗?”这时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个女生的朗诵非常棒,听完后,获得了热烈地掌声。我趁机说:“同学们,请听郭兰英老师的原唱,并充分调动你的想象力: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多么美的一幅风景画啊!咱们班谁的画画的最好?”大家又不约而同的说出一个男孩的名字×××,“好!我想请×××到黑板上把刚才这首歌词描绘的情景画成一幅画,请大家再用心听一次,一边感受歌曲的意境,一边看看×××是不是把这种意境表现出来了。”我按下播放键,大家安静而专注地注视着×××作画,都沉浸在歌曲的意境里。就在歌曲结束的那一刻,画也完成,非常漂亮,画合着优美的旋律打动了课堂中的每一个人,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少有的宁静。在学唱《月牙泉》这首歌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月牙泉春夏秋冬的PPT,再让学生交流讨论后看图谈感受,水到渠成后赏析杨海潮写的词,接着学唱田震的《月牙泉》,同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结合实际,根据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并持之以恒地去做,每周保质保量的唱好一首歌,一年,三年,六年呢?学生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的洗礼。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贝多芬)。
再次,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当前的教育类似工业化的生产线,学习的内容有很多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兴趣特点,他们很难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体会不到成就感,看不到学习的意义。
发生在美国爱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他的每届学生都乐此不疲的自导自演莎士比亚的戏剧、听摇滚乐,还有两门特别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就是“周末电影俱乐部”和趣味无穷的美术作业:马蒂斯剪纸贴花,万圣节面具,大卫·霍克尼自画像,蒙德里安魔术,美丽的线绳艺术等。爱斯奎斯写到:“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加入管弦乐团的孩子们不只学到如何拉小提琴或吹单簧管,也学到了纪律、责任、牺牲、练习、更正错误、倾听、以及时间管理。”台湾全人学校特别重视“文学教育”和“艺术课程”,其中艺术课程有戏剧、肢体、摄影、绘画、木工、陶艺、雕塑、生活……构建了全人的美学精神。
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这是我们已知的关于现代艺术教育的最早启蒙思想。事实上,在过去,艺术教育虽没有被提到宗教的高度,但是作为文人士大夫阶层必备的修养,更多还是跟思想史相关联。正所谓“大道无术”,说的就是艺术修养不是技术操练,而是精神层次的提升,跟文人士大夫的道德情操与文化修养密不可分,可谓是实现海纳百川的大文化理想,是艺术教育的终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