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小说论文_王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教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道教,小说,汉文,神仙,变异性,思想,越南。

道教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王杰[1](2019)在《从仙传到仙侠—当代道教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仙侠小说,是当代中国新兴的一种文学现象,特别体现出道教文化色彩。可以说,这是道教文化与当代网络文化的相遇,碰撞出了火花。现今网络流行的玄幻、武侠文学,其思想和文化资源多取材于道教,并体现出明显的道教精神特质。为此,本文拟以当代网络仙侠小说为研究对象,置其于道教小说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分析其内蕴的道教文化因素及其精神特质。本文通过梳理道教小说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对网络仙侠小说的出现与发展现状作了介绍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人物形象、典型环境、故事情节等方面,与传统道教小说相比较,对网络仙侠小说的文学特点作出了具体分析。最后,对网络仙侠小说的道教精神特质作出分析,认为其包含“善恶存乎一心”、“我命在我不在天”、“认知世界,合道封神”的道教思想与价值观念。总体来看,网络仙侠小说可谓道教小说的当代形态之表现:一方面,它承继了传统道教小说的诸多特点,例如内容题材、叙事结构,价值观念及精神特质等,都沿袭了传统道教小说的内容;另一方面,它亦体现出当前网络化时代的特点,例如以网络写作和传播为载体、题材多变,历久弥新等等。透过这种文学形态及其流行情况,可见:道教传统文化精神在现时代青年人身上的自然涌现。(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黄利[2](2019)在《杜光庭道教神仙小说释词几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杜光庭的道教神仙小说较多,这些书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思想。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考释这些小说中的几个词,先给出原文,接着释义,然后给出释词依据,最后给出其他用例。(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08期)

吴迪[3](2018)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道教养生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庸先生的作品包罗万象,雅俗共赏,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将儒释道思想与侠义精神相兼容,其作品所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意境深远。他以道家文化为基础,塑造了众多家喻户晓的道侠形象,这些人物随性自然的人生态度、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寄托了金庸先生对道化人格的追慕之情,也对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8年11期)

王雅静,孙逊[4](2016)在《道教神仙思想与韩国汉文小说的“仙遇”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道教思想的传入和传播促进了韩国汉文小说"仙遇"主题的产生,这些小说或状仙界灵境,或写仙人生活,或敍仙凡遇合,多侧面地展现了道教神仙思想在古代朝鲜的存在状态。而仙凡遇合中,无论是人神之恋,还是仙人周穷救济,化解灾难,都表现了韩国民众的世俗愿望。差不多与道教的传入同时,古代朝鲜也较早接受了儒、佛二教的思想影响,并共同融汇于"花郎道"信仰。因此,韩国汉文小说有关"仙遇"题材的作品中,多有释道身份合一,儒道思想互融的内容情节,呈现出鲜明的本土特色。(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史论丛》期刊2016年02期)

李一帆[5](2016)在《越南汉文小说中的道教人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教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人通过某种实践经过一定修炼有可能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唯一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创立之后,经由多种途径和方式进入越南。在跨文化、跨民族的传播过程中,道教经过该民族地区的解读和选择之后,必然会产生变异,越南汉文小说中的道教人物形象就是道教与越南民族文化融合后的结果。以“得道成仙”作为主要线索,越南汉文小说中的道教人物形象可分为得道成仙的道教神仙形象和以得道成仙为追求的修道人形象两大类。其中道教神仙形象又可分为中越共同尊奉的道教神仙——真武大帝、麻姑、吕洞宾和越南本土道教神仙形象两类;而修道人形象则可分为弃尘绝俗、山林清修的逸乐道士形象,务实济世、行善积德的高真道人形象,风水堪舆、梦兆拆字的预言道士形象和祈福禳凶、昭示正统的道士形象等四类,分析各类神仙道士形象,可观照其形象背后文化的变异。随着越南民族文化自主意识的觉醒,越南人民开始了文化上的自我建构。道教文化以动态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态度为多元文化融合创造了契机。多种合力使得道教人物形象的变异在本土文化传统和对中国文化的复合性改造的双重影响下变成圆融的新变异体,继而开始形成对于越南文化的新的辐射。越南汉文小说中的道教人物形象是道教与越南民族文化融合后的结果,其变异性是越南民族出于民族自尊心在文化自我建构下的主动选择,也是越南人民以当地人文地理、风俗风貌重新书写的、具有亲缘性的本土形象。(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06-01)

徐婷[6](2016)在《唐代笔记小说中的道教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笔记小说丰富了唐代文学,是唐代文学家文学思想的重要载体。笔记小说篇幅较短、内容繁杂,但它秉承着史学家纪实的态度来记录笔记,所写内容多为当时的社会实情。唐代笔记小说反映了唐代社会各阶段、各阶层的特点,其文学价值较高。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老子的《道德经》为典籍。唐代帝王尊崇老子为始祖,又把道教奉为国教,唐代笔记小说中暗含许多道教文化思想内容。因此,对唐人笔记小说中的道教文化研究极有必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唐代笔记小说中的道教文化。第一章,探寻唐代笔记小说作者的道教观。分别从笔记小说作者理性的态度,作者与道教信仰情结,反映社会现实,顺应时代背景的角度来探讨作者的道教观。第二章,按唐代笔记小说中道教内容进行分类。笔记小说分别包括修道成仙类,济民救世类,遇仙类,辅教类等。第叁章,从唐代政治背景下分析唐笔记小说所反映的道教地位演变。文章分别从初唐时期、盛唐时期、中晚唐时期叁个阶段来探究笔记小说中道教地位的变迁。第四章,探究唐代笔记小说中道教文化在民间风俗中的反映。文章分别从道教法术、道教节俗和道教神仙体系等出发,研究笔记小说在民间风俗中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06-01)

万晴川[7](2016)在《论道教上清派存思术对宋前小说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存思是道教上清派重要的修炼方法,与文学想象极为类似,有着鲜明的图像思维特征,对宋前道教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仙传小说是作者对着神仙画卷,存思玄思而创作的;有的神仙降凡传道小说是修道者渴望明师降凡传道,真诚感格,久而久之产生的幻觉;有的道教传记小说是将传主内视冥想的神秘体验故事化;有的仙凡恋小说是道教存思修炼或在梦中达到神人交会的高妙之境;有的地理博物小说,则是修道者通过存思、冥想,眼前出现的一派神仙境界。道教小说中有对神仙外貌、服饰、随从的细致描绘,也是道经中对存思之神描写的程序,可能都以道教图像为依据。道教存思大大拓展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想象空间,对以后的道教小说及其通俗小说的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李腾飞[8](2016)在《沈亚之小说的道教蕴涵及其思想矛盾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传奇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沈亚之的传奇小说《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作为唐传奇中比较好的作品,一度赢得了后世的认可。透过沈氏作品内容,我们一方面能看到清丽脱俗、才华横溢的女仙,感受作者"羡仙"意识的流露,另一方面能察觉到作者对道家"仙界胜于人间"、"长生不老"思想的批判。其中包含的矛盾思想,是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揭露,也是对统治者的讽喻和劝谏。(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万晴川,万思蔚[9](2016)在《“俗情断处法缘生”——道教小说中的考验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道教小说中的考验叙事,脱胎于早期道经中的"试校"思想,同时受到佛经的影响。修道者通过考验,完成由"俗"到"圣"的转变。道教考验表现为对人类正当欲望的摈弃,是运用文学的手法使宗教的禁欲伦理观念嵌入人们的思想深处,变成内在的审美化的行为导向。而且,这种"试校"思想已成为道教小说的一种叙事模式。(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谭敏[10](2015)在《唐末五代道教小说中的醉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唐末五代的道教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醉仙形象,他们个个嗜酒放旷,醉态十足地在尘世间穿梭。他们似醉非醉,狷狂不群,以悖于传统礼俗的方式教育世人,警醒世人,在其宗教意蕴的外形下,传达出对社会现实深刻的反思与批评,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道教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杜光庭的道教神仙小说较多,这些书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思想。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考释这些小说中的几个词,先给出原文,接着释义,然后给出释词依据,最后给出其他用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教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王杰.从仙传到仙侠—当代道教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黄利.杜光庭道教神仙小说释词几则[J].大众文艺.2019

[3].吴迪.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道教养生观[J].中国宗教.2018

[4].王雅静,孙逊.道教神仙思想与韩国汉文小说的“仙遇”主题[J].中华文史论丛.2016

[5].李一帆.越南汉文小说中的道教人物研究[D].广西大学.2016

[6].徐婷.唐代笔记小说中的道教文化研究[D].广西大学.2016

[7].万晴川.论道教上清派存思术对宋前小说创作的影响[J].文艺理论研究.2016

[8].李腾飞.沈亚之小说的道教蕴涵及其思想矛盾与意义[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

[9].万晴川,万思蔚.“俗情断处法缘生”——道教小说中的考验叙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6

[10].谭敏.唐末五代道教小说中的醉仙[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论文知识图

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校内基金项目(1)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校内基金项目(2)北京鲁迅博物馆附表(1)北京鲁迅博物馆附表(2)北京鲁迅博物馆附表(3)北京鲁迅博物馆附表(4)

标签:;  ;  ;  ;  ;  ;  ;  

道教小说论文_王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