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记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记忆,晋宁县,面积,这一,工业废水,人与自然。
生态记忆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英,欧飞燕[1](2019)在《基于社会生态记忆的景观更新策略——常德柳叶湖环湖风光带规划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快速发展变化的城市给原有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改变,对原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连续性构成了威胁和挑战。如何发掘社会生态记忆,将具有时间深度和空间结构的集体社会记忆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型,进而营造空间和场所,是积极参与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和更新的一种重要方式。以湖南省常德市柳叶湖环湖风光带为例,研究如何将生态记忆用于景观的连续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记忆载体的识别、存储、重构、嫁接、转化,创造出具有社会生态记忆的景观,努力实现社会集体记忆对于景观营建作用的理解和实践尝试。将人们过去的集体记忆和对地方的情感通过设计手段带入现在,研究如何将过去的痕迹融入日常景观的体验中,使场地成为集城市湖泊、生态记忆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滨河带。(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9年05期)
冯雅[2](2018)在《基于流动景观的高速公路视觉感官体验与生态记忆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高速公路景观既可作为一个安全性景观,也是一门动态的视觉艺术,从视觉美学与生态美学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司乘人员的安全性驾驶和出行体验,提出了最大限度地复原原生态地域的整体景观,以提升整个公路道路的沿线景观画质感效果与动态美感是高速公路作为流动景观的艺术追求。(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华维光[3](2017)在《放大了的沙漠影像生态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一点,再近一点,放大了,让你关注更多的是:拍摄细节。拍风光难出精品、拍人物也难出佳作,拍摄沙漠就更难了。如何拍好沙漠,难就难在拍出差异、拍出特性来,这是每个摄影爱好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常规的拍摄方法多数以大景观广角风光为主,而微观拍摄的并不多,拍出精品就更少了。大自然孕育着生命万物,"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朵说人生"。这就要求拍摄者应事先规划好自己的拍摄计划,确立表现主题,从微观入手,以小见大。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而具体生动地展现对影像的个性化感悟,这样你的影像才会脱颖而出。(本文来源于《照相机》期刊2017年02期)
杨庭硕[4](2016)在《尊重“文化生态”记忆 促进人与自然共赢》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农村建设的蓬勃推进,是中国崛起的必然结果,但新农村建设不宜“太任性”,不应当流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应当对历史记忆保持尊重和关怀。 居民聚落的发育历程,往往是诸多特殊历史事件积淀的结果。他们的先辈在谋求发展中,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02-26)
王毅[5](2013)在《生态记忆,埋藏着发展的足迹》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是组成我们记忆的一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以碧海蓝天为背景,以青山绿水为主线,以清晰亮丽为色调,为每一个中国人在心里绘制一份美丽的生态记忆。 生态承载着时间和空间的亘古连绵,在世间万物更替演变中留下各种各样的印记。对于拥有独特情感和思维的人(本文来源于《中国绿色时报》期刊2013-05-06)
黄河清[6](2011)在《晋宁将在公园种小麦 市民重拾“生态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速读 以前,小麦、油菜、豌豆只种在田里,而明年6月份后,这些农作物将种在晋宁县和璟苑二期生态休闲公园内。届时,1000余平方米的农作物不仅绿化了公园、美化了城市,还能让市民寻找到“家乡的生态记忆”。 本报讯 记者黄河清报道 绿油油的小麦、黄(本文来源于《昆明日报》期刊2011-11-17)
张辉,王晓雷,魏德胜[7](2011)在《打开历史文化名城的生态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 上世纪30年代,我国着名新闻记者范长江历时10个月,行程2000公里,深入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等地考察采访,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不朽的佳作《中国的西北角》。书中收录了《祁连山北的旅行》一文,描述了甘肃省张掖市和武威市民不聊生、哀鸿遍(本文来源于《中国绿色时报》期刊2011-10-11)
孙中宇,任海[8](2011)在《生态记忆及其在生态学中的潜在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记忆指群落过去的状态或经验影响其目前或未来生态响应的能力.作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个新视角,生态记忆在群落演替、生态恢复、生物入侵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中受到重视.本文在综述生态记忆的概念、组成、类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生态记忆的可能机制和影响因素,并指出了其潜在应用,以期为理解演替机理和指导生态恢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张普安[9](2010)在《影像叙事: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在所有的方法中,利用电影叙事来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是最为生态的一种。它对于挖掘与保护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审美习惯,把握民族文化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朱美英,董成亮[10](2009)在《文学是“这一个”的最原始的生态记忆的呐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昔日以个体性创作为主的文学创作已成为无穷的商业化大生产,网络世界使每个人都可玩文学,严肃的作家们各自守在自己的心角里发表对文学的末日的哀叹,戏剧与反戏剧、小说与反小说、本质与反本质把文学弄得声嘶力竭,文学发展到了历史上最荒诞的时候,在此我们应赶紧抓住什么呢?(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期刊2009年12期)
生态记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指出了高速公路景观既可作为一个安全性景观,也是一门动态的视觉艺术,从视觉美学与生态美学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司乘人员的安全性驾驶和出行体验,提出了最大限度地复原原生态地域的整体景观,以提升整个公路道路的沿线景观画质感效果与动态美感是高速公路作为流动景观的艺术追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记忆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英,欧飞燕.基于社会生态记忆的景观更新策略——常德柳叶湖环湖风光带规划设计[J].风景园林.2019
[2].冯雅.基于流动景观的高速公路视觉感官体验与生态记忆美学[J].绿色科技.2018
[3].华维光.放大了的沙漠影像生态记忆[J].照相机.2017
[4].杨庭硕.尊重“文化生态”记忆促进人与自然共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5].王毅.生态记忆,埋藏着发展的足迹[N].中国绿色时报.2013
[6].黄河清.晋宁将在公园种小麦市民重拾“生态记忆”[N].昆明日报.2011
[7].张辉,王晓雷,魏德胜.打开历史文化名城的生态记忆[N].中国绿色时报.2011
[8].孙中宇,任海.生态记忆及其在生态学中的潜在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1
[9].张普安.影像叙事: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记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10].朱美英,董成亮.文学是“这一个”的最原始的生态记忆的呐喊[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