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颡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养殖技术,低氧,生长,存活率,鱼种,性腺,成活率。
黄颡鱼论文文献综述
李中科,刘建朝,李向新,苏文清,董艳立[1](2019)在《北方地区杂交黄颡鱼池塘精养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品养殖大国,鲤鱼、草鱼是主要的养殖品种,然而在产量连年增加和消费量下降的双重影响下,鲤鱼和草鱼价格持续走低,传统水产养殖的利润越来越低。加上近年来养殖水质环境不断恶化及鲤鱼疱疹病毒病、鲤浮肿病的频发,养殖风险越来越大,近几年更是在亏本的边缘挣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水产品的消费逐渐由传统的鲤鱼、草鱼等常规鱼类向名特优鱼类转变,据调查,仅北京、天津等城市黄颡鱼的日销售量在20 000 kg以上,市(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9年12期)
黄建华,赵忠喜,李婧,张郅祎,王雨雅[2](2019)在《黄颡鱼夏花鱼种的水产养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黄颡鱼夏花鱼种的水产养殖技术发展的客观趋势,通过采用大量参考文献的分析法、对比法,从池塘条件、清塘消毒、水质培育3个方面入手,介绍了培育池准备;从苗种选择、铺设网布、放养方式3个方面入手,探讨了苗种放养;从架设食台、驯食投饵2个方面入手,介绍了饲养管理;从水质调节、病害防治2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日常管理;总结了水产养殖技术的应用给黄颡鱼夏花鱼种的养殖带来的积极影响,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为养殖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22期)
陈登遵[3](2019)在《黄颡鱼高产健康养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属优质水产品,深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作为淡水性鱼类,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养殖技术成熟,市场价格高,经济效益好,可在各类水域中养殖,具有很好的养殖前景。现将黄颡鱼的高产健康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池塘条件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的水质,因此对生态条件要求较高,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注排水方便的池塘,面积2~5亩,池底平坦、水深1.5~1.8m,池塘进水口用30(本文来源于《渔业致富指南》期刊2019年22期)
丁浪,杨严鸥,姚峰,童驿雯,谢云轶[4](2019)在《瓦氏黄颡鱼饥饿后再投喂的生长及转氨酶活性的个体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平均体重15.42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18尾,分别置于室内18个玻璃水缸中,在水温23.4~28.2℃下饥饿2周后称重,测定终末重量,计算失重率。然后再饲喂2周,计算鱼体生长及饲料利用指标,并测定肝脏转氨酶活性。结果显示,再摄食后个体的湿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及饲料转化效率与失重率无显着相关性(P>0.05),但生长率、摄食率与失重前的初始体重显着负相关(P<0.05),饲料转化效率与初始体重显着正相关(P<0.05);湿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及饲料转化率与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着相关性(P>0.05),但湿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与谷草转氨酶活性显着正相关(P<0.05)。该结果表明恢复摄食后黄颡鱼的饲料转化效率与生长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饥饿时的失重率无显着相关性,而是与初始体重密切相关。初始体重越低,摄食率越高,湿重特定生长率越高,谷草转氨酶活性越强。(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魏晓雷,叶汉梅,罗智[5](2019)在《黄颡鱼自噬相关基因LC3B和Beclin1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自噬的发生过程和机制,从黄颡鱼cDNA中克隆获得372和1344 bp的黄颡鱼LC3B(PfLC3B)和Beclin1(PfBeclin1)基因编码序列,并成功构建了pET32a(+)-PfLC3B和pET32a(+)-PfBeclin1重组表达载体,分别采用亲和层析和包涵体纯化的方法得到了纯度较高的重组PfLC3B和PfBeclin1蛋白;以重组PfLC3B和PfBeclin1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鉴定了PfLC3B和PfBeclin1抗血清可以分别特异性识别重组PfLC3B和PfBeclin1蛋白; PfLC3B抗血清可以特异性识别黄颡鱼内源性LC3-Ⅰ和LC3-Ⅱ蛋白, PfBeclin1抗血清可以特异性识别黄颡鱼内源性Beclin1蛋白。蛋白水平的组织分布显示,黄颡鱼LC3和Beclin1蛋白在肝脏中表达水平均较高,在肾脏和脾脏中的表达水平较低。综上所述,研究成功制备了黄颡鱼LC3B和Beclin1的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黄颡鱼自噬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胡伟华,丹成,郭稳杰,樊启学,梅洁[6](2019)在《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形态及性腺发育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相同养殖条件的10月、22月和34月龄的黄颡鱼和新品种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黄优1号"进行形态及性腺发育的比较研究。通过形体指标测量发现"黄优1号"生长性能显着优于黄颡鱼;在22月和34月龄黄颡鱼中,雄性的体重是雌性的2倍左右,雄性生长速度显着高于雌性;而在"黄优1号"中,两性生长异形现象被显着减弱。基于性腺解剖形态分析发现雌性"黄优1号"卵巢完全退化,呈细线状结构且没有卵子产生,故"黄优1号"雌鱼完全不育;雄性"黄优1号"精巢组织呈现透明状和退化状态。精巢组织切片HE染色分析发现10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为空腔状几乎没有精子产生, 22月和34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内出现极少量精子。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分析发现,相比于黄颡鱼,"黄优1号"精巢中精子量非常少,有效活力低下;经过繁殖能力测试, 22月龄"黄优1号"雄鱼不具备繁殖能力。新品种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在生长性能提高上显现了杂交优势,具有推动黄颡鱼产业发展的潜力。(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俊霄,韩广坤,刘娅,李明波,袁勇超[7](2019)在《杂交黄颡鱼与普通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及耐低氧能力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以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普通黄颡鱼幼鱼为实验对象,拟通过8周的投喂生长和低氧胁迫实验,比较研究杂交黄颡鱼与普通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及耐低氧抗逆性。投喂生长实验:经过8周的养殖,杂交黄颡鱼平均体重为(19.60±0.88) g/尾,显着高于普通黄颡鱼平均体重为(15.74±0.42) g/尾(P<0.05),杂交黄颡鱼幼鱼较普通黄颡鱼幼鱼体重生长快24.52%;杂交黄颡鱼幼鱼存活率为(87.78±1.92)%,显着高于普通黄颡鱼幼鱼存活率(67.78±1.92)%(P<0.05),杂交黄颡鱼幼鱼比普通黄颡鱼幼鱼存活率高29.51%;杂交黄颡鱼的饲料系数为1.18±0.14,普通黄颡鱼饲料系数为1.36±0.21。低氧胁迫实验:同时将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置于在溶氧量(1.48±0.27) mg/L的水体中,分别在低氧胁迫0、6h、12h和24h后,检测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脑和肝脏中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发现: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血清和肝脏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低氧胁迫后6h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低氧胁迫后12h较低氧胁迫0均出现显着性变化(P<0.05)且在低氧胁迫6h、12h和24h杂交黄颡鱼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普通黄颡鱼;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脑和肝脏中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均在低氧胁迫后出现显着性上升(P<0.05)且在低氧胁迫6h、12h和24h杂交黄颡鱼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普通黄颡鱼。从无氧代谢能力、抗氧化能力以及缺氧诱导基因相对表达量3方面分析表明杂交黄颡鱼和黄颡鱼低氧胁迫短时间均具有一定的低氧耐受能力但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均会出现氧化损伤且杂交黄颡鱼的耐低氧能力要显着性高于普通黄颡鱼。(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乐康,张颂,王先勇[8](2019)在《黄颡鱼秋季养殖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颡鱼,俗称黄蜡丁,肉质细嫩且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黄颡鱼的养殖在我国发展较快,养殖面积较大,成为我国的淡水经济型养殖品种,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秋季是黄颡鱼的黄金生长期,但昼夜温差大,水质不稳定,易出现转水、缺氧等异常情况,应注意保持合适的透明度,适时补肥补菌、调水改底,防止氨氮、亚硝酸盐超标。秋季鱼体营养代谢易出现异常,(本文来源于《渔业致富指南》期刊2019年21期)
项涛,董响红,郭超,李钟杰[9](2019)在《基于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气候变化对黄颡鱼适生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对温度等相关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的温水性鱼类,全球气候变化引起栖息水域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自然资源的分布产生影响。研究基于黄颡鱼物种分布信息、WorldClim气候数据(BCC-CSM1-1、CCSM4和MRI-CGCM3气候变化模型以及RCP2.6和RCP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与集成学习算法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对黄颡鱼当前、2050s和2070s潜在栖息地进行预测。所研究结果表明:(1)预测模型的Area Under the Curve (AUC)高达0.971,指示模型的泛化能力较好,结果可靠性较高;(2)结点纯度(Node purity)评判表明平均温度日较差和最暖季度降水量是预测黄颡鱼潜在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3)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黄颡鱼的栖息地中心逐渐脱离我国的东部和中部等地并北移,且其高适生区面积逐渐减少。就黄颡鱼潜在栖息地以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生态条件进行相关研究,对于黄颡鱼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划分、渔业管理和潜在的生物入侵防控具有现实意义,并可为东亚地区其他淡水鱼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何国森[10](2019)在《黄颡鱼对不同开口料的选择及延迟投饵对其鱼苗培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黄颡鱼对4种开口饵料(对虾开口料、虾奶粉、蛋黄和浮游生物)的选择和延迟投饵对其幼鱼成活率和摄食率的影响,以揭示黄颡鱼幼鱼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浮游生物是黄颡鱼幼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能极显着地促进幼鱼的生长,投喂至第22天时幼鱼体长为14.174 mm,成活率为84.36%,延迟投饵时间不能超过4 d,适宜在孵化后的前3 d投喂少量的浮游生物,第4天后可进行全饵料投喂,可使幼鱼的初次摄食率达到100%,这样既能保证幼鱼的成活率和摄食率,减少饵料的浪费,也能节约成本,保护环境。(本文来源于《渔业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黄颡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针对黄颡鱼夏花鱼种的水产养殖技术发展的客观趋势,通过采用大量参考文献的分析法、对比法,从池塘条件、清塘消毒、水质培育3个方面入手,介绍了培育池准备;从苗种选择、铺设网布、放养方式3个方面入手,探讨了苗种放养;从架设食台、驯食投饵2个方面入手,介绍了饲养管理;从水质调节、病害防治2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日常管理;总结了水产养殖技术的应用给黄颡鱼夏花鱼种的养殖带来的积极影响,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为养殖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颡鱼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中科,刘建朝,李向新,苏文清,董艳立.北方地区杂交黄颡鱼池塘精养试验[J].河北渔业.2019
[2].黄建华,赵忠喜,李婧,张郅祎,王雨雅.黄颡鱼夏花鱼种的水产养殖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9
[3].陈登遵.黄颡鱼高产健康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9
[4].丁浪,杨严鸥,姚峰,童驿雯,谢云轶.瓦氏黄颡鱼饥饿后再投喂的生长及转氨酶活性的个体差异[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魏晓雷,叶汉梅,罗智.黄颡鱼自噬相关基因LC3B和Beclin1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J].水生生物学报.2019
[6].胡伟华,丹成,郭稳杰,樊启学,梅洁.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形态及性腺发育的比较[J].水生生物学报.2019
[7].孙俊霄,韩广坤,刘娅,李明波,袁勇超.杂交黄颡鱼与普通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及耐低氧能力的比较[J].水生生物学报.2019
[8].李乐康,张颂,王先勇.黄颡鱼秋季养殖管理[J].渔业致富指南.2019
[9].项涛,董响红,郭超,李钟杰.基于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气候变化对黄颡鱼适生区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9
[10].何国森.黄颡鱼对不同开口料的选择及延迟投饵对其鱼苗培育的影响[J].渔业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