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集约利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集约,土地,存量,新余,陕西省,环境,资源。
集约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1](2020)在《厦门经济特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若干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土地利用优化第叁章 存量土地盘活第四章 监督管理第五章 附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城市功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本文来源于《厦门日报》期刊2020-01-02)
韩璐,陈蒙媛,鲍海君[2](2019)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可视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CNKI收录的与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相关的国内文献作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对在1998~2018年期间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文献进行发文量、关键词、文献作者、发文机构图谱分析。结果表明:(1)产业用地集约利用领域的研究总体上呈增长趋势,经历了"低缓期→爆发期→波动上升期→波动下降期"四个阶段。(2)研究集中于华东及华中等产业发达地区,多数学者组成一定规模的团队进行研究,但缺少跨区域合作研究。(3)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特征及评价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未来研究应多向西部及二叁线小城市延伸,多从企业微观角度进行研究,加强区域间交流,考虑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发展的动态性,通过动静结合分析来完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田甜[3](2019)在《市自然资源局强化举措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田甜)近期,市自然资源局结合我市实际,对土地使用强度和使用时序进行全面规划,把土地利用引导到对存量建设用地的调整和改造上来,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我市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工作,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工作开展。强化源头管控,优化用地供给方(本文来源于《咸阳日报》期刊2019-12-12)
吴金华,刘思雨,史敏[4](2020)在《基于网络分析法的陕西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避免在权重确定过程中忽略指标间相互影响的情况,增加权重的科学合理性,文中引入网络分析法确定权重,更加科学地对陕西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陕西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提高,城市间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明显;空间上呈现陕西关中平原区耕地利用集约度较高,南部秦巴山区及陕西北部高原区耕地利用集约度较低的特征;陕西省耕地集约利用趋势呈现由平原向山区,以西安市和杨凌示范区为中心,渐次向外扩展的态势。(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20年02期)
陈冰花,肖桂平[5](2019)在《高新区“腾笼换鸟”让闲置土地焕发生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高新讯 见习记者陈冰花 通讯员肖桂平报道:近日,记者来到新余博迅汽车有限公司,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展厅内正在举行数字消防车和消防无人机联合演练,另一侧厂房内工人们正在加紧装修。据了解,该公司总投资6亿元建设高端消防装备和智慧消防物联网系统集成(本文来源于《新余日报》期刊2019-11-29)
王玉洁,汤茹男,蔡雯沁,张慧铭,潘铄宇[6](2019)在《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区域建设用海集约利用现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建设用海是海域使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文章以土地与海域集约利用评价为参照,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区域建设用海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遥感解译方法从2017年高分影像中提取并计算了江苏省12个区域建设用海的主要评价指标值,应用TOPSIS模型评价了江苏省沿海已建项目的集约用海现状。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区域建设用海开发利用程度较低,53.2%的土地处于未利用状态,农渔业为面积占比最小的用地类型,江苏省对第二、第叁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视。②已有的开发活动中,人工设施面积较小,建筑与道路等面积占比远小于生态面积,区域生态健康状况良好。③根据指标计算,江苏省区域建设用海集约利用评价得分集中在0.4~0.6,集约利用程度整体较低,不同项目集约化利用程度差异较小,主要原因在于项目投资强度两极分化,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④从不同用海类型来看,交通运输用海集约利用程度最高,其用海结构布局最适宜,效率最高。文章所建指标具有指向性,应用TOPSIS模型进行无须赋予权重,因此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江苏省区域建设用海的集约利用情况。(本文来源于《海洋开发与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袁鼎[7](2019)在《集约利用绘就美丽乡村》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报讯(驻常熟记者 袁鼎)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在绿化掩映中,一个古朴典雅、清新秀丽的村庄展现在人们眼前。近日,记者来到完成村庄整治提升工程的梅李镇圩港村塘岸宅基和塘桥村叁宝段宅基,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需要优化乡村整体风貌,让(本文来源于《苏州日报》期刊2019-11-23)
董捷[8](2019)在《生态“金钥匙”开启绿色发展之门》一文中研究指出叁面环水,拥有超过50公里的全域阳澄湖岸线;草鞋山遗址“江南史前文化”、阳澄湖“水乡渔家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交相辉映……面对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近年来,苏州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坚定不移走产业绿色高端、资源高效循环、环境优美宜居、设施低碳共生的绿色发展(本文来源于《苏州日报》期刊2019-11-20)
王海君,晏王波[9](2019)在《特色小镇集约利用评价与社会价值辐射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特色小镇的建设目标为主要出发点,以小镇产业的集约度评价为主线,从小镇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民生价值3个维度建立了评价体系;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力度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利用数据分析法对小镇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本文来源于《地理空间信息》期刊2019年11期)
赵淑娟[10](2019)在《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静态协调度和协调发展水平模型,对2008—2017年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情况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2008—2017年绥化市土地利用指数呈逐年上升状态,生态环境指数呈波动式上升,协调度处于中级或高级协调,协调发展度经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高级协调"的过程,总体处于协调状态,但协调程度不高;2)从空间上看,2008和2017年绥化市各县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指数均存在地域差异,协调度地域差异较小,协调发展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望奎县由勉强协调发展向中级协调发展转变,绥棱县由勉强协调发展向初级协调发展转变,其他县市均保持原有发展状态;绥化市今后要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集约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CNKI收录的与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相关的国内文献作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对在1998~2018年期间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文献进行发文量、关键词、文献作者、发文机构图谱分析。结果表明:(1)产业用地集约利用领域的研究总体上呈增长趋势,经历了"低缓期→爆发期→波动上升期→波动下降期"四个阶段。(2)研究集中于华东及华中等产业发达地区,多数学者组成一定规模的团队进行研究,但缺少跨区域合作研究。(3)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特征及评价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未来研究应多向西部及二叁线小城市延伸,多从企业微观角度进行研究,加强区域间交流,考虑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发展的动态性,通过动静结合分析来完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约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1]..厦门经济特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若干规定[N].厦门日报.2020
[2].韩璐,陈蒙媛,鲍海君.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可视化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9
[3].田甜.市自然资源局强化举措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N].咸阳日报.2019
[4].吴金华,刘思雨,史敏.基于网络分析法的陕西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
[5].陈冰花,肖桂平.高新区“腾笼换鸟”让闲置土地焕发生机[N].新余日报.2019
[6].王玉洁,汤茹男,蔡雯沁,张慧铭,潘铄宇.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区域建设用海集约利用现状评价[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9
[7].袁鼎.集约利用绘就美丽乡村[N].苏州日报.2019
[8].董捷.生态“金钥匙”开启绿色发展之门[N].苏州日报.2019
[9].王海君,晏王波.特色小镇集约利用评价与社会价值辐射度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19
[10].赵淑娟.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