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说论文-郑文杰

仁政说论文-郑文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仁政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孟子,仁政,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不忍之心

仁政说论文文献综述

郑文杰[1](2018)在《孟子“仁政”说之美德伦理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的主要任务是从美德伦理学的视角去重新诠释孟子的政治哲学,即仁政学说,从而彰显孟子仁政学说的当代价值。所谓美德伦理学就是以具体的美德概念作为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去解释和辩护行为、政策、决策、品质、规则的应当与否,应用于政治哲学就是以美德概念去评价一个社会的政治安排、财富分配的合理与否,应当与否。这些美德概念本身的应当性都具有直觉的合理性,因此,用以解释和辩护其他事物的合理性和应当性。从美德伦理学的视角去诠释孟子的政治哲学,也就是用美德概念去解释其社会政治安排的合理性或应当性。孟子的“四心”“四端”“四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实质上是一种美德伦理学的体系,它们构成孟子政治思想的美德伦理学基础,也是解释孟子政治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其中最根本的、最基本的美德伦理学概念就是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或仁爱之心。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之心方有不忍之政”,即仁政。这是本文对孟子仁政学说进行美德伦理学解读的最有力的根据,因为“不忍之心”(以及仁)是一种美德概念。该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孟子仁政说的美德伦理学解读:首先,阐述孟子仁政说的美德伦理学基础,即阐明何为美德伦理学,重点阐明情感主义的美德伦理学;阐明孟子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即四端之心;阐明孟子判定一切事物或行为的道德是非的最为根本的美德标准,也是他的政治哲学的最终标准,即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或仁爱之心。第二,孟子仁政说的美德伦理学解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其德性政治,即一个国家治理的好坏,一个国家政治状态是否理想,首先取决于人,取决于人是否符合儒家美德伦理学的规范,这方面,孟子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孟子的儒家美德规定或美德要求不仅针对君王(统治者或领导者)及其官员,也针对臣、士和普通民众。对于君王的美德要求,首先是要有不忍之心,推恩亲民,为人表率;对臣、士的美德要求则是要“格君心之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敢于直谏;对普遍民众虽没有圣贤之要求,但统治者也应当通过“恒产”而让百姓能持有“恒心”,孝悌是其“恒心”的核心要求。第叁,孟子仁政说的美德伦理学解读的第二个方面是其仁政说,即一个理想社会的政治安排必须符合“仁”,也就是“恻隐之心”的美德标准和要求,也就是说,美德规范不仅可以规范人的品质和行为,也可以体现在其社会政治制度的安排和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具体言之,其仁政包括:建政指导思想是王道还是霸道;尊贤使能,贤人政治;民贵君轻,赋役有制;制民之产,反对兼并:独夫可诛,反对战争。第四,阐述经过美德伦理学解读后的孟子仁政说的当代价值,重点阐述其对领导者、对知识分子和对普通民众(有恒产者方有恒心)的美德伦理学的价值,阐述其仁政说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以及人类共同体的当代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0)

蔡祥元[2](2015)在《当代正义论视角下的儒家仁义观与仁政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讨论儒家正义论思想的时候往往直接以孔子、孟子的相关论述为基础,这一做法可能是成问题的。制度伦理是一种通过制度来保证公正、平等的思想诉求,而在孔子、孟子的思想中,这一维度整体而言是缺失的。孔子、孟子有关仁义的思想是围绕人的行为与德性展开的,而他们的仁政思想则立足于为政的策略以及具体的制度,不同于作为制度建构原则的制度伦理。不仅如此,作为儒家思想之源的差等之爱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社会公正,因此,如何从思想上重构儒家制度伦理,是一件急迫而重要的事情。(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郑臣[3](2013)在《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内圣外王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说构成了其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涵。由于孟子将其内圣外王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理论基础上,并以仁政说作为其理论旨归,从而将内圣与外王有机地结合与统一起来。作为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和组成部分,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说不仅使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在体系上更加完整和严密,而且在理论上也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张美宏[4](2008)在《孟子仁政说的正己去治化基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理论内涵上讲,"仁政"不等于"仁治"。孟子的"仁政"说缘起于孔子关于"仁"的论说,其根本精神不在于构建长效性的"统治术",而只是宣示一种以"修身正己"为契机,构筑美好生活的"内省功夫"。"政"在经验生活中的达致具体展现在"仁"的伦理向度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仁政"说所固有的伦理基质和去治化性格。基于"政"和"治"分殊的论域,也可把孟子"仁政"说看做是一种主张"向爱还原"的学说,其本旨在于重塑人对人的关爱之情。(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08年03期)

谢桂娟,王海鹰[5](2004)在《朱熹与李退溪仁政说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熹的仁政说与李退溪的仁政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两人都主张,要实现仁政的王道政治理想,必须要有德才兼备的君主去实施;为了使仁政能顺利实施,必须限制君权。其不同点在于:朱熹仁政说是客观之理所必须,李退溪仁政说是内在本性之必然;朱熹仁政说不无手段之嫌,李退溪仁政说是目的本身。通过对二者异同的比较分析,可以为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东疆学刊》期刊2004年03期)

谢桂娟,苏静艳[6](2004)在《孟子与朱熹仁政说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仁政学说是孟子、朱熹政治思想的核心。面对各自生活时代的迫切要求,两人在仁政的理想目标模式、以民为本理念的贯通等方面做出了相近的阐述,表现了共通的思想旨趣。但是在仁政说的理论依据以及具体实施手段上又存在着差异。比较二者的异同,人们可以对仁政模式多些理解,并赋予它以现时代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代训锋[7](2003)在《试析孟子的“仁政”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仁政论”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仁政思想的极好概括。“仁政论”的思想渊源和文化基础是孔子的“仁”学,“仁政论”是对孔子的“仁”学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仁政思想中包含了极浓的民本主义色彩。本文从它的心理依据、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教育基础等方面对孟子的仁政思想进行剖析。孟子仁政思想的评价以及它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宿州师专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谢桂娟[8](2003)在《李退溪对孟子仁政说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在中朝哲学比较中,人们对孟子、李退溪的心性之学研究的比较多,而对两人的仁政王道之学却很少涉猎。本文认为,孟子、李退溪的仁政学说是东方文化的重要内容,探讨这一问题,对弘扬东方优秀文化,建设本国的政治文明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李退溪作为儒学大师,虽笃守朱子学,但他的仁政说却与朱熹的仁政说有很大的区别。朱熹的仁政说强调道德修养在治国中的地位,而削弱了孔孟德治思想的抽象的普遍意义。李退溪的仁政说则更接近孔孟的具有普遍本体意义的德治思想,他的王道政治、爱民等仁政主张,就是基于人性本质的阐述。他把王道政治作为理想,把仁政作为具体的治国方略。他所提出的一些观点,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现今也同样具有可以借鉴的作用。本文采用史论结合、比较研究的方法,具体论述层次如下: 首先,从孔子的仁学及德治说入手,阐述孟子的仁政说。 其次,探讨朱熹的仁政说,重点是与孟子仁政说的异同。 再次,从李退溪仁政说的理论依据和内容两个方面,概括李退溪的仁政说。 最后,详细论述李退溪对孟子仁政说的继承与发展,具体包括:(1)李退溪仁政说与朱熹仁政说的比较。(2)李退溪对孟子仁政说的继承与发展。(3)李退溪仁政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03-05-26)

张燕婴[9](2001)在《“仁”说的政治化——孟子“仁政”说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一书中,"仁"字凡一百五十八见,这个数目对于一部将近叁万五千言的书籍而言,实在不算小了,同时该书也是先秦典籍中用"仁"次数最多的一部,由此可知孟子本人对"仁"的精神的(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2001年12期)

李万生[10](1993)在《孟子“性善”与“仁政”说内在关联性简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人性善恶之辩,对孟子所主张的"仁政"学说,乃势在必得。然仔细揣度"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凡下引《孟子》,只注篇名。)与后世好事者于《叁字经》起首所道"人之初,性本善",二者实在相去甚远。同样是以善界定人的本性,在《孟子》是为了构筑"仁政"学说的基石;而在《叁字经》,却是为"真龙天子"训导顺民,而不必要问"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如何的。在孟子的思想中,"性善"对"仁政"的支援,是极其热烈而明确的。相比之下,"性善"之于执政、行政之外的庶民百姓,则甚少支援;庶民百姓几乎完全不可能从"尽心"进而达到"知性"、"知天"的境界。因其累于"劳力",迫于饥寒,困于虐政,慌于战乱,失去了安定的生活,谈不上饱食暖衣,也无法做到"养生送死无憾";在孟子看来,"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义哉!?"(《梁惠王上》)论及孟子的人性论,多少人都只将其"性善"说视为一种形而上的伦理学出发(本文来源于《理论与改革》期刊1993年06期)

仁政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界讨论儒家正义论思想的时候往往直接以孔子、孟子的相关论述为基础,这一做法可能是成问题的。制度伦理是一种通过制度来保证公正、平等的思想诉求,而在孔子、孟子的思想中,这一维度整体而言是缺失的。孔子、孟子有关仁义的思想是围绕人的行为与德性展开的,而他们的仁政思想则立足于为政的策略以及具体的制度,不同于作为制度建构原则的制度伦理。不仅如此,作为儒家思想之源的差等之爱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社会公正,因此,如何从思想上重构儒家制度伦理,是一件急迫而重要的事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仁政说论文参考文献

[1].郑文杰.孟子“仁政”说之美德伦理学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18

[2].蔡祥元.当代正义论视角下的儒家仁义观与仁政说[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3].郑臣.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内圣外王之道[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张美宏.孟子仁政说的正己去治化基质[J].中州学刊.2008

[5].谢桂娟,王海鹰.朱熹与李退溪仁政说之比较[J].东疆学刊.2004

[6].谢桂娟,苏静艳.孟子与朱熹仁政说之比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7].代训锋.试析孟子的“仁政”说[J].宿州师专学报.2003

[8].谢桂娟.李退溪对孟子仁政说的继承与发展[D].延边大学.2003

[9].张燕婴.“仁”说的政治化——孟子“仁政”说探微[J].文史知识.2001

[10].李万生.孟子“性善”与“仁政”说内在关联性简论[J].理论与改革.1993

标签:;  ;  ;  ;  

仁政说论文-郑文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