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冷战时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冷战,国际,时代,文学理论,政治,利亚,导弹。
后冷战时代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1](2019)在《构建后冷战时代新型大国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国关系决定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国际秩序的基本规则,因而成为国际关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部国际关系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大国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国际关系基本格局与国际秩序基本规则的形成、维持、调整与再形成的历史。新时代给大国关系提出了新命题,需要给予(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9-12)
Major[2](2019)在《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下)》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过,"现实主义"路线的问题在于,在技术幅度上过于保守,以至于效果相对有限,而美国人对技术能解决战争挑战的信念偏偏又有着惊人的韧劲。事实上,这种对技术的崇拜除了对部队的现状造成影响外,它甚至还严重影响到美国人怎样界定军事胜利。虽然越战的失败暂时使这种机械的思维名声扫地,但仍有一些人坚持,只要去发掘,用技术解决战争的办法肯(本文来源于《坦克装甲车辆》期刊2019年17期)
杨震,蔡亮[3](2019)在《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海洋战略与日印海权合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后,日本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周边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改变。苏联解体使日本来自北方的海上安全威胁消失,而两个平行市场的消失使全球化进程加快。作为美日军事同盟的组成部分和发达的工业国家,日本开始采取更加积极的海洋战略。新的海洋战略更加注重国际合作。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发展以及中日和中印之间的海权矛盾不断上升,日本加强了与印度的海权合作。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推行,日印海权合作将会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并对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印度洋经济体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Major[4](2019)在《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说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不仅需要有合适的条件,而且需要有足够的勇气,那么这一点在"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便携式反坦克武器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冷战时期,超级大国要得到"武装巨人"的美称其实十分容易,只要毫不吝惜地花钱改进那些看似强大的装备并且避开实际战斗就行,但苏联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暴乱行动"却表明,获得这种美称的代价是昂贵的——这种美称所标榜的制胜能力与部队面临的战场实(本文来源于《坦克装甲车辆》期刊2019年15期)
金冬菊[5](2019)在《后冷战时代科威特政治稳定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899年科威特的统治者与英国签订英科协定以来,科威特便逐步成为英国的保护国。科威特在1961年独立后将其政体确立为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并确立了特殊的王位继承制度,科威特的议会民主实践由此正式开始。海湾战争前,科威特曾进行六届国民议会的选举,反对派的政治参与逐步深入,在此过程中,国会也曾两次被埃米尔解散,受黎巴嫩内战和两伊战争的影响,科威特国内的政治不稳定局面开始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危机对科威特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其政治稳定也受到了冲击。科威特各方的不同应对措施对于战后国家重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海湾战争结束后,曾经逃往国外的领导人陆续回国,组建新的内阁。埃米尔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合法性被迫重新召开议会,曾在海湾战争期间参与抵抗的妇女继续追求其政治权利。什叶派的处境以及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随着海湾危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战后初期科威特政治领域出现了包括伊斯兰宪章运动在内的六个政治派别,这六大政治性团体可谓无政党之名,有政党之实,科威特的政党政治由此形成。随着反对派在国会中地位的提高,议会与内阁之间的对抗不断加剧。海湾危机以来科威特的政治稳定问题逐渐复杂化,特别是2006年以来,科威特的政治进入持续动荡期。第一,受海湾危机、2006年王位继承之争、“阿拉伯之春”以及民主化浪潮的影响,科威特的威权政体弱化,这对于科威特的政治稳定是不利的。第二,国会的发展更加曲折,2006年之前科威特进行了四届国会的选举,政府与议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内阁更迭频繁,国会一度被中止或解散。2006年科威特经历了王位继承之争,改变了科威特多年以来的继承传统,同年的选区改革最终导致国民议会被解散。2006年以来,受到地区热点如“阿拉伯之春”,国际恐怖主义等的影响,科威特政治进入持续动荡期,国会的发展更加曲折,内阁也遭遇了多次质询及重组。第叁,后冷战时代以来,教派冲突更加剧烈,逊尼派穆斯林公开指责什叶派民众,什叶派穆斯林的政治发展出现了制度化和政治化趋势,与政府之间的裂痕加深。自1963年第一届议会产生到2003年初,长达四十年的时间议会仅仅被解散两次,但从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时间,议会被解散六次,其中2006年以来被解散五次。2006年的王位继承权之争,使科威特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2010年以来的“阿拉伯之春”更是在科威特引起了政治动荡。因此科威特政治稳定在后冷战时代以来变得更加不确定,政治发展进入持续动荡期,科威特的政治稳定一方面受到内部的多重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基础单一,教派冲突加剧,传统文化症结、人口结构问题突出等;另一方面,其政治发展也受到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国的干涉、地区局势的不稳定都对其政治稳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科威特政治稳定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与复杂性,其政治发展虽然在海合会国家中走在民主的前列,受到多元化政治思潮的影响,其政治稳定问题在未来依然十分艰巨。(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思文[6](2019)在《后冷战时代西方学术界对“威斯特伐利亚”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还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都是中外国际关系学者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借助研究西方学者在冷战结束后有关论述“威斯特伐利亚”的文献资料,考察西方学者对威斯特伐利亚的认知,便于掌握在后冷战时代西方学者对“威斯特伐利亚”的新理解和对国际关系的把握。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略述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的转变,由此考察西方学术界反思威斯特伐利亚的时代背景。西方学者重新考察威斯特伐利亚是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较为突出的是地区力量的变化和具有跨国性质的非传统安全的挑战。在地区力量变化方面,欧洲一体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不容忽视,甚至有很多学者认为出现了“主权让渡”的趋势,而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变化也推动了国际格局的转变。此外,以恐怖主义为代表的具有跨国性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也使国家主权和主权国家的能力备受质疑,大大压缩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有效范围。第二章重点考察西方文献中“威斯特伐利亚”概念的演变历程和使用这个概念时出现的问题。其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发展而来,并逐渐被概念化,在国际关系语境中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国际关系体系并形成学术理论研究框架,而20世纪60年代是促使其概念化的关键期。同时西方文献中有关“威斯特伐利亚”术语的使用存在一些问题。第叁章重点考察西方学术界对有关《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传统观点的争论和批判。虽然传统观点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国际关系史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批判之声也屡见不鲜。第四章,主要考察在后冷战时代环境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处的状态,包括其自身存在的弊端以及面临的挑战。第五章,主要论述西方学术界对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外的治理方式的探究。西方学者不仅将其作欧洲特有的国家体系与同时期的亚洲国家体系对比,也初步构造出“伊斯特伐利亚”体系来描述后冷战国际体系的变化。最后结语,对后冷战时代西方学术界关于威斯特伐利亚反思进行总体概述。(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吴心伯[7](2019)在《后冷战时代中美关系研究范式变化及其含义——写在中美建交40周年之际》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今天,中国学术界对于当代中美关系的研究经历了兴起、成长和壮大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美关系的研究范式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在研究视野上从聚焦双边关系到注重多边背景;在研究角度上从偏重美国到中美并重;在研究取向上从关注利益关系到重视力量对比变化的作用;在研究偏好上从侧重合作到兼顾合作与竞争;在分析逻辑上从重视体系因素对单元互动的塑造作用到关注单元互动对体系层次的影响;在研究的着力点上由聚焦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到关注各自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在研究方法上从实证研究到注重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中美关系研究范式的变化折射出后冷战时代中美两国及双边关系的变化,包括中美两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中美两国外交决策环境的变化、中美两国处理双边关系立足点的变化、中美互动模式的变化以及中美关系对国际事务影响力的变化。中美两国自身和两国关系的变化也反映出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正在经历的一系列重大调整,诸如大国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东西方互动态势的变化、全球治理问题的突出以及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变化的加速。(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19年01期)
林精华[8](2018)在《作为冷战产物的西方“文学理论”学科:后冷战时代的批评之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西方文论不断被我国学界一些同仁所诟病。但各种指责,无妨于它继续成为我们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基本概念,仍然是我们认识文学的最重要工具。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改进认识已经成为自足体的西方文论的思维方式:从欧洲文学批评实践即实用性批评(practice critique),经美国转化为"文学理论"——改造了英国的新批评、发现并激活了俄苏形式主义,创立了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批评、文化研究等批评方法,无论其本身多么荒谬或富有创建性,皆因战后包括反映论在内的苏联各种理论在东方阵营的巨大召唤力、对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诱惑力,欧美尤其是主导冷战进程的美国,积极应对,调整学术制度和大学发展方向,使得文学批评方法探索如同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一样,日新月异,并进入大学的文学教育,通过教材、课程、专门教学团队等方式,发挥着远超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实践的作用而成为重要学科。在冷战时代膨胀成自足体的文学理论,因强调专业化和科学性,在事实上伤及文学及文学教育,引发文学研究界的指责声不绝于耳。但政治正确在西方不直接干预理论创新,关于文学理论危机的批评更多是学术界内部的行为,并自然成为文学理论学科发展的一部分,导致问题甚多的文学理论反而充满活力,拥有苏联文学理论所难以相媲美的自愈能力,发挥着其所不及的作用。这种矛盾,并未随着冷战结束而终结,相反,因西方价值体系在全球化过程中遭遇诸多冲击,在后冷战时代,关于文学理论的危机之论,持续存在并不断加剧。但这种批评性声音,其意义非同小可。(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8年06期)
杨胜荣,郭强[9](2017)在《后冷战时代中国外交思想中的文明观刍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后冷战时代中国政治领导层所阐述的文明观,核心内容包括:第一,尊重、维护文化多样性,倡导以平等、包容的精神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从各种古老文明汲取当代人类所需的智慧;第二,赋予中国传统"和"的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倡导和谐共存的人类共同体意识。在当代,体现在物质文化、社会行为等层面上的文明交流和共享,与文化身份和认同意识的多样性之间始终存在着紧张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旨在确立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和秩序理念,它根源于当今人类的现实处境,同时包含着面向未来的"人类共处之道"。(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期刊2017年04期)
远方,杨震,蔡亮[10](2017)在《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发展的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在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一直是以陆权大国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其海权潜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后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本文来源于《党史博览》期刊2017年11期)
后冷战时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过,"现实主义"路线的问题在于,在技术幅度上过于保守,以至于效果相对有限,而美国人对技术能解决战争挑战的信念偏偏又有着惊人的韧劲。事实上,这种对技术的崇拜除了对部队的现状造成影响外,它甚至还严重影响到美国人怎样界定军事胜利。虽然越战的失败暂时使这种机械的思维名声扫地,但仍有一些人坚持,只要去发掘,用技术解决战争的办法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冷战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明.构建后冷战时代新型大国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Major.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下)[J].坦克装甲车辆.2019
[3].杨震,蔡亮.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海洋战略与日印海权合作[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9
[4].Major.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上)[J].坦克装甲车辆.2019
[5].金冬菊.后冷战时代科威特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9
[6].李思文.后冷战时代西方学术界对“威斯特伐利亚”的反思[D].吉林大学.2019
[7].吴心伯.后冷战时代中美关系研究范式变化及其含义——写在中美建交40周年之际[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
[8].林精华.作为冷战产物的西方“文学理论”学科:后冷战时代的批评之声[J].社会科学战线.2018
[9].杨胜荣,郭强.后冷战时代中国外交思想中的文明观刍论[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7
[10].远方,杨震,蔡亮.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发展的背景[J].党史博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