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省475000)
摘要:本文阐述了有机建筑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从有机建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环境共生,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它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而引伸出我们应如何对待可持续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筑。文章以王澍的水岸山居为例,系统剖析现代木结构建筑中有机建筑的设计理念及其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手法。
关键词:有机建筑;水岸山居;可持续性发展
1有机建筑思想
首先,建筑是有生命意志的。同时有机建筑还提倡“大自然通过结构和装饰显示自己的艺术美”建筑也应如此而不是依靠建筑师的理性思考来赋予某种格。这种建筑的生命意志观和对自然的模拟是有机建筑思想的基础。其次,装饰具有独立的表现性和生命力,这是有机建筑有机观的重要一点。第三,关于功能与形式革命性的认识。这也是有机观的重要一个方面。沙利文在以《艺术的考虑高层办公楼》为题目的文章里,通过自然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生命通过其表现形式得到承认,形式追随功能。”这个结论是在折衷主义为主流的条件下,以重返自然这一本源来寻求建筑,形式,风格和功能的崭新关系,这一点美国有机建筑得以产生的基点,并寻找与现实的契合。
如图1瓦山鸟瞰(来源网络)
2有机建筑思想在水岸山居设计中的体现
2.1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设计理念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设计理念是一种生态观念的思想,也是有机建筑思想的一种延伸。随着现代化建筑的迅速发展,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有机建筑的思想被得以推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指导下,运用可持续发展观,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和谐人文景观等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作为有机建筑的重要方面。王澍所设计的瓦山顺应有机建筑思想,提出“重返自然之道”理念传承追求追求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物我相容”的理念。瓦山中“重返自然之道”理念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和谐人文景观,既顺应有机建筑思想,也符合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2.2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动态概念。在瓦山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理念上“重返自然之道”追求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体现当代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也顺应有机建筑的思想。瓦山设计的原基地上有六座90年代的旧房
如图2瓦山手绘效果(来源作者自绘)
子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将其拆除的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瓦山的建造材料多采用回收的瓦、瓦爿、砖等旧材料。这对于很多建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在今后的规划设计时应时刻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注重发展的长远规划,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的科学规划。
3水岸山居可持续性设计手法探究
3.1建筑结构形式与造型设计——屋顶形式
“瓦山”连绵不断的木构屋顶,一堵堵红色的夯土墙,宛如江南水乡的沿河水街,又如依山而建的村落。“瓦山”屋顶采用钢木混编桁架结构的一个单向连续坡屋顶,间距1.2m的每榀桁架通过多个交叉斜杆和屋面共同形成屋顶支撑体系。对于这种木枝杆的屋顶结构,进行改造设计将三角形的杆件设计为菱形,造型上更为新颖。另外瓦山在空间形式上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合院做了选择性运用,当你漫步在屋顶的时候你会发现建筑是由一系列院落类型组成。瓦山对屋架营造过程中大量使用竹、木等材料,竹木材料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最常见的可持续性建筑材料,因其易于取于自然并体现与人的亲和力而被广泛使用。“瓦山”设计中将传统木构屋顶的结构形式和造型上进行二次设计,既满足现代木构建筑外观造型的需求也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3.2建筑材料择优与适用——木、竹、土选材
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砖石、瓦等自然材料为主,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低碳、无污染、绿色环保的自然材料。“瓦山”选材上主要选择自然材料的运用,如选用竹材运用竹编技艺,对传统村落中的竹作进行现代版的改进。有作为装饰的室内装饰,竹片做的门、屋顶栈道用竹编织栏杆等(如图8)。在“瓦山”的室内以及半室内空间中大量使用竹木这种最常见的可持续性建筑材料,从而营造一种自然舒适的生活空间[5-6]。“瓦山”中的墙体设计出现了瓦爿墙、夯土墙、清水混凝土、竹编混凝土多种形式的墙,并在墙体材料上“瓦山”运用大量的夯土墙,遵循就地取材的可持续性原则,使用场地周围的土壤进行夯造。体现“取之于土、形之于土、归之于土”的循环特点,夯墙作为围护结构有效的利用夯土墙的热稳定性很好地调节室内外的温度。而对于回收的材料,王澍还是一如既往的利用收集回来砖、瓦等旧材料建造瓦爿墙。清水混凝土也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结构一次成型,不剔凿修补、不抹灰,减少了大量建筑垃圾,有利于保护环境。“瓦山”营造的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择优顺应绿色环保理念,既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又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四、有机建筑论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
有机建筑最早是由莱特提出,并形成有机建筑论,是他泛神论自然观的反映,来源于他对自然界有机生物观察和对自然界有机生命的深刻理解,他的大多数建筑创作灵感来源于大自然。在他以后的一些建筑师的理论和建筑创作曾受到他的有限建筑观点和设计方法的影响。在人类进入现代高科技时代的今天,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生态的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能源危机,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时,我们重又提起莱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其目的加深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理解。中国建筑师王澍反思我们以往的违背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建筑活动提出建筑要来源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从他设计的水岸山居可以看到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共生,建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环境,从而建立有效的相应的建筑观。在水岸山居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澍从设计理念、构建方式、建筑材料选材等设计中考虑建成后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没有为了讲求风格与流派,一味追求豪华,追求建筑造型,形式,浪费土地,能源,资金,材料,都可以看到他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建筑观。为此我们有必要更新观念,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周若祁,赵安启.绿色建筑[M].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中国计划出版.1999.421.
[2]陈杰,梁耀昌.岭南建筑与绿色建筑——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岭南建筑生态绿色本质[J].南方建筑,2013(3):22-25.
[3]王澍,陆文宇.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J].时代建筑,2012,02:66-69.
[4]王澍.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J].建筑学报,2014,01:42-47.
[5-6]俞禹滨.竹、木、砖、瓦:当代建筑中乡土材料的运用[D].南昌大学,2012-12-08.
[7]刘岩,张珞平,洪华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12):12-14.
作者简介:董华琳(1991年12月—),女,汉族,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为设计学,研究方向:建筑与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