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东中国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东中,特征,卡尔,植物群落,气溶胶,通量,海洋。
东中国海论文文献综述
任文核,宋小全,王芳涵[1](2018)在《星载激光雷达观测东中国海气溶胶时空分布的统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6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东中国海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的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叁个海域的主要气溶胶构成都是清洁海洋型、沙尘型和污染大陆型叁种类型气溶胶,叁者百分比之和均达到目标海域气溶胶成分的90%,而具体占比最大、起主导作用的气溶胶类型在不同海域并不相同;(2)叁个海域随着高度升高气溶胶整体均为指数衰减趋势,其中4 km高度以下各气溶胶类型变化显着,4 km以上区域均只剩下沙尘型、污染沙尘型和煤烟型的气溶胶存在;(3)几乎所有气溶胶类型都会随着月份和季节上的更替变化而变化,春季各海域都是沙尘型气溶胶占比最大,夏季清洁海洋型气溶胶影响最明显,秋季和冬季期间东海地区以清洁海洋型气溶胶为主,而渤海和黄海均是沙尘型气溶胶为主。(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刘敬一,过武宏,范培勤[2](2018)在《基于BGM的东中国海声学集合预报效果检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海洋受其突出的混沌特性的影响,在预报技巧上表现为一定的可预报性~([1]),进而进一步影响着水声环境的预报技巧~([2-3])。但是考虑到海洋水声环境本身的不确定性随时空尺度的变化,集合预报成为提高其定量估计预报的可信度、延长数值预报时效和减少预报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4])。目前,集合预报主要从初始条件不确定性及数值模式物理过程不确定性两方面出发,对动力系统(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 B水声物理》期刊2018-11-10)
崔宝龙,笪良龙,过武宏[3](2018)在《基于集合卡尔曼变换的东中国海声学敏感区判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海洋与水声环境预报质量,针对常规观测成本高、资料利用率低等问题,将适应性观测方法应用于海洋声学领域。结合海洋-声学耦合模式与集合卡尔曼转换敏感区诊断方法,以东中国海宫古海峡北部区域为验证区,计算并分析不同条件下海洋环境敏感区与声学敏感区分布,通过观测系统模拟试验验证适应性观测对验证区预报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敏感区位置随时间间隔增加均向验证区上游移动,海洋环境敏感区相比于声学敏感区分布更为集中,且平移特征更明显;对海洋环境敏感区和声学敏感区添加适应性观测均能提升海洋与水声环境的预报质量,提升效果随时间间隔增加而减小,在某种类型敏感区的适应性观测对相对应参数的预报质量提升效果优于对其他类型敏感区进行观测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应用声学》期刊2018年06期)
王玉琦,林霄沛[4](2018)在《东中国海1976—1996年上层海洋盐度变化趋势及机制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客观分析资料Ishii,分析东中国海1976—1996年上层海洋不同深度盐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结构;并结合OAflux客观分析蒸发资料和GPCP实测降水资料以及大通站长江径流量资料,分析蒸发、降水、淡水通量(蒸发与降水之差)、长江冲淡水等表面强迫对东中国海盐度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东中国海盐度变化趋势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渤海和北黄海区域表层盐度呈上升趋势,主要受黄河径流量持续减少的影响;长江口附近区域的表层盐度主要受长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夏季盐度升高趋势明显且影响范围至对马海峡附近,冬季趋势不明显;东海黑潮区域(长江口附近区域除外)表层盐度与淡水通量(蒸发与降水之差)变化一致呈上升趋势。另外,除渤海和北黄海以外的沿岸浅水区表层盐度呈降低趋势,主要受陆地降水增加的影响。表层以下盐度的变化与表层不同,上升趋势大致与主要暖流路径一致,可能是水平平流作用占主导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1期)
赖文典,孙德勇,环宇[5](2018)在《东中国海浮游植物粒径等级诊断色素权重参数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诊断色素分析方法(DPA)对2016年6月、2016年9月和2017年1月东中国海高效液相色谱数据(HPLC)进行分析,叶绿素a浓度(Chla)范围在0.5~5mg·m-3内,回归得到不同区域(渤海、黄海和东海)、不同季节(冬季、夏季)和不同建模方法(随机拟合、顺序拟合和"留一法")的诊断色素权重参数,结果表明:渤海、黄海诊断色素权重参数差距不大,与东海有明显差异,在东中国海范围内,由于But色素含量较少,可以忽略其影响,使用其余6种色素对Chla浓度进行反演;东中国海诊断色素权重参数受季节影响较小;不同的回归方法对诊断色素权重参数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8年20期)
魏兰苏,孙德勇,李楠[6](2018)在《东中国海水体悬浮颗粒物吸收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浮颗粒物是海洋光学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吸收系数是海洋水色遥感反演的重要参数。因此,研究悬浮颗粒物吸收系数在东中国海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2016年9月以及12月两个航次的实测数据,对东中国海的悬浮颗粒物的吸收系数进行计算,绘制东中国海悬浮颗粒物吸收系数分布图,研究该区域悬浮颗粒物吸收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来看,近岸的悬浮颗粒物吸收系数高于远洋;从区域来看,内海的悬浮颗粒物吸收系数通常高于外海。(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信息》期刊2018年23期)
黄海龙,管卫兵,郑洋洋,杨成浩,王惠群[7](2018)在《东中国海秋季叁维环流诊断计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0年秋季东中国海水文观测资料,应用叁维有限元模式FEOM(Finite Element Ocean circulation Model),在温盐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诊断计算100 d,模拟结果再现了环流的主要特征:由于海表面风的影响,秋季东中国海表层的环流以西南向流为主,在10m深以下由于风的影响减弱环流特征比较清晰完整。黄海北部出现一个气旋式涡旋,10m层流速大小为5 cm/s左右;浙闽沿岸流从表层到50~60m深都是存在的,流速基本不变;台湾暖流在10m层流速较大,且向陆架方向入侵明显,但是越向下越不明显,流速也有所减小。诊断计算60d后的后报计算结果显示,松弛尺度为5d可以更好地消除资料的不匹配。因此最终在诊断计算60d后开展了松弛时间为5d的40d的强诊断计算,强诊断模拟结果显示:强诊断计算能更好的模拟东中国海环流结构,相较于诊断计算,表层流速有所减弱,10 m层流速有所加强,各层流向强诊断计算和诊断计算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李伟,王蒙蒙,潘好芹,Ga?tan,Burgaud,梁生康[8](2018)在《海流显着影响东中国海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流与海洋中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力以及微生物长距离扩散紧密联系,可显着影响微生物多样性与空间分布。真菌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在海洋营养物质再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东中国海海流系统复杂,主要由沿岸流、黑潮和混合流组成。基于海流与入海河流的双重影响,东中国海为研究海流如何塑造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组成提供绝佳的实验场所。作者采用水温、盐度两个指标精确划分该区域不同海流,采用ITS2 rDNA宏标记技术研究了真菌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本研究揭示该海域拥有高水平真菌多样性,发现接近9千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隶属真菌界5个门、25个纲、102个目和694个属。海流对真菌群落组成有显着影响,典型的陆地/淡水真菌丝衣霉属(Byssochlamys)在沿岸流中占绝对优势,其数量占比随离岸距离增大而减少;而曲霉属(Aspergillus)在开放海域海流(黑潮、台湾暖流)中占绝对优势,越靠近沿岸则占比越少。统计学分析表明,海流系统、溶解氧和水深是塑造真菌群落组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首次清晰刻画了东中国海海域真菌多样性,并提出受海流与入海河流驱动的真菌被动扩散及海流自身水温差异,共同导致该海域特殊的真菌群落组成与空间分布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1)
赖文典,孙德勇,朱泽民[9](2018)在《东中国海的浮游植物种群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不同导致其在海洋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过程中作用不同,因此对其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CHEMTAX软件对2005年6月和2006年6月和2006年9月东中国海表层高效液相色谱数据(HPLC)经行分析,得到两年浮游植物类群生物量,结果发现两年里东中国海浮游植物类群构成基本相同,都是以硅藻为主,定鞭金藻和绿藻其次,硅藻占绝对优势。(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8年21期)
魏兰苏,孙德勇,李楠[10](2018)在《东中国海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光谱吸收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了解水体光谱吸收特征,对于建立水色遥感光学模型,提高水色遥感的定量反演精度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2016年9月以及12月两班航次的实测数据,计算并比较东中国海叁个海域的悬浮颗粒物的吸收系数、比吸收系数,再结合叶绿素a浓度及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对吸收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总悬浮颗粒物的光谱吸收特性、比吸收特性均与浮游藻类颗粒物的类似,其在波段440nm和675nm有明显的吸收峰,非藻类颗粒物吸收系数随波长增加而不断减小;从整体上来看,渤海的吸收系数最大,黄海次之,东海最小。(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8年21期)
东中国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0引言海洋受其突出的混沌特性的影响,在预报技巧上表现为一定的可预报性~([1]),进而进一步影响着水声环境的预报技巧~([2-3])。但是考虑到海洋水声环境本身的不确定性随时空尺度的变化,集合预报成为提高其定量估计预报的可信度、延长数值预报时效和减少预报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4])。目前,集合预报主要从初始条件不确定性及数值模式物理过程不确定性两方面出发,对动力系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中国海论文参考文献
[1].任文核,宋小全,王芳涵.星载激光雷达观测东中国海气溶胶时空分布的统计特征[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
[2].刘敬一,过武宏,范培勤.基于BGM的东中国海声学集合预报效果检验研究[C].2018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B水声物理.2018
[3].崔宝龙,笪良龙,过武宏.基于集合卡尔曼变换的东中国海声学敏感区判定方法[J].应用声学.2018
[4].王玉琦,林霄沛.东中国海1976—1996年上层海洋盐度变化趋势及机制初步探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赖文典,孙德勇,环宇.东中国海浮游植物粒径等级诊断色素权重参数分析研究[J].河南科技.2018
[6].魏兰苏,孙德勇,李楠.东中国海水体悬浮颗粒物吸收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8
[7].黄海龙,管卫兵,郑洋洋,杨成浩,王惠群.东中国海秋季叁维环流诊断计算分析[J].海洋科学.2018
[8].李伟,王蒙蒙,潘好芹,Ga?tan,Burgaud,梁生康.海流显着影响东中国海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C].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9].赖文典,孙德勇,朱泽民.东中国海的浮游植物种群分布特征研究[J].科技视界.2018
[10].魏兰苏,孙德勇,李楠.东中国海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光谱吸收特征研究[J].科技视界.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