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绿城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310000
摘要:当前国内城镇景观风貌规划模式不完善,影响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通过对浙江省海山乡景观风貌现状和问题及规划理念、方法和内容的分析,探索凸显城镇风貌特色的景观风貌规划模式,寻求一条小城镇经济、社会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路径,实现小城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景观风貌的完整保存。
一、引言
城镇景观风貌中的“风”是历史沿袭所形成的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方面的表现,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指代性;“貌”是城镇中的有形形体和无形空间,是“风”的载体。城镇景观风貌规划是对城镇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文精神及历史文脉等进行详尽的调查和感知,将其融入景观风貌要素中,运用现代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以合理的空间布局形成生态和谐、尺度宜人、协调统一、视觉优美的风貌特色景观,延续城镇历史文脉,展现城镇的独特魅力。
从2000年开始我国很多城市都开展了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实践工作,主要以历史文化古城镇的景观风貌特色塑造为主。但景观风貌抽象表述较多,规划中出现大量“协调、统筹”等绩效词语,现实指导性不强。因此,当城镇景观风貌特色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探索符合我国特色、可操作性强的景观风貌规划模式则刻不容缓。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对浙江海山乡的景观风貌进行实地踏勘和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Arcgis等现代技术方法,从自然地形地貌、经济、文化、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出发,探索符合一般城镇景观风貌规划与实施的模式,以期为以后的城镇景观风貌规划实践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图1基地与周边关系
二、规划背景概况与分析
(一)基地与周边关系
乐清湾景观风貌独特,自古就有“游雁荡,住海岛、品海鲜、观海景”的说法。海山乡位于乐清湾,四面临海,所辖面积81.26km2,其中陆地面积7.32km2,浅海滩涂面积73.94km2,由茅埏岛、茅坦岛、大横床岛、大青岛、小青岛、大担岛、小担岛、鹰公岛和鹰婆岛9个岛屿组成。海山西面有雁荡山风景区,东有玉环县红山和梁头山生态保育区,南有省级漩门湾旅游度假区和漩门湾农业生态观光园,北有江岩风景区和白岩山、北山、龟山生态保育区,共同构筑了乐清湾的独特景观风貌。
(二)景观风貌现状
1.自然景观风貌
乐清湾涨潮成海,落潮似江,“江在海中流”的绮丽景色与星罗棋布的海岛相映成趣,与雁荡山遥相呼应,正可谓兼山海形胜、得山海之利。海山各岛屿海岸地质地貌和景观类型丰富,诸岛面积均不大,如同散落在乐清湾中的珍珠。岛上低丘平缓、绿树葱茏、岗岭错落、礁石环布,岸线富于变化。
2.人文景观风貌
海山作为重要的红色革命基地,保留了众多具有革命特色的人文景观及其他历史古迹,主要分布在大青岛、小青岛和茅埏岛,如大青岛的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海上大队纪念馆及纪念塔,小青岛的浙东海上游击队的重要活动基地,茅埏岛的单向双库潮汐能发电站,以及一座天主教堂和始建于明代的古庵(志静堂)等。
3.非物质文化要素
由传统渔区在历史长河中所传承下来的渔区民俗文化和风情,是海山重要的文化载体。千帆待发或满载而归的壮观景象及渔民婚嫁、祭祀等民俗节庆活动,传统的龙灯、鱼灯、十兽、八舞、渔乡锣鼓、啵歌号子、渔民画等地域性文化,共同构成了海山浓郁的地方特色民俗风情。
(三)景观风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景观风貌尺度与格局逐渐丧失
现代化建设以市场导向为主,追求建筑的宏伟、广场的大体量化、马路的宽广和基础设施的大型化,导致建筑的地域特色、高度、体量、轮廓线、色彩和尺度等难以统筹协调,严重破坏了城镇街巷、院落等历史围合空间的有机均衡尺度与格局。
2.人文与自然环境被弱化
城镇景观风貌周边的人文与自然环境是城镇历史风貌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把城镇景观风貌保护的概念简单化,以强调文化街区与建筑保护为主,对待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却是虚无主义态度。城镇商业、金融、居住、基础设施等功能用地不断扩张,城镇绿化景观用地与历史文化用地不断被侵蚀,城镇景观风貌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不断被弱化。
3.缺乏“公众参与”
由于我国规划编制和实施操作层面的不完善,规划仅仅成为规划设计师和政府的工作,缺乏当地居民对城镇景观规划风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规划的实施,撕裂了原有邻里关系网络,破坏了城镇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传承的载体。
三、规划主题、理念与方法
(一)规划主题
基于景观风貌存在的问题,规划将先进理念和设计方法融入景观风貌规划中,通过历史文化的时间维度延续、开敞空间的组织、生态绿地的建设等方面的提升,塑造海山乡独有的“水乡风韵,海上花园”景观风貌特色。
(二)规划理念
1.重视公众参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城镇是由居民创造的城镇,景观风貌规划应通过问卷调查、研讨会、亲身体验等方式,拓宽公众参与的途径,充分考虑城镇居民及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塑造良好的可达和可驻留空间,重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图2景观风貌现状图
2.重视非物质文化,传承城镇精神理念
城镇是历史的记忆,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以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城镇文化特色通过空间形态展现给人们,文化通过艺术和技术手段延伸到场所、感受、文脉等文化性的要求,使城镇更加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因此,景观风貌规划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的分析与研究,通过控制城镇天际轮廓线、协调街道院落界面、保护视线通廊、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塑造公共开敞空间等手法,将分散的历史文化遗迹、中断的景观轴线、现代空间与历史空间不协调的面组织成完善的有机整体,以展现城镇独特的魅力与风情。
3.重视自然生态风貌,构建和谐宜居城镇
城镇是“人-空间-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其文化、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规划应通过城镇空间形态结构、城镇景观系统、开敞空间、公共人文空间的组织,协调城镇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开发强度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充分利用城镇特有的自然资源和地域环境条件,促进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形成一个健康科学、环境优美、风格独特的宜居城镇。
(三)规划方法
对基地进行实地踏勘、问卷调查,获取详细的现状资料,并运用现代技术分析手段,对调查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综合评价城市的环境特色、景观的视觉质量、风貌要素的组合关系。具体的分析方法如下:
1.景观风貌综合评价分析
为避免短时间调研,导致规划师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主观判断,而无法揭示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内容,规划人员首先通过实地踏勘、座谈会的形式,对整体景观风貌进行定性认识与分析;其次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借助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将被调查者按照性别、年龄、籍贯、职业等属性加以分类,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得到每一类人群对自然环境、开敞空间、道路系统和历史建筑等物质景观风貌要素,以及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景观风貌要素的景观意象及改造意见;最后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综合评价城镇景观风貌现状,从而提供相对科学的分析结果和设计依据(见图3)。
四、景观风貌规划
(一)空间结构布局
综合考虑城镇景观风貌现状、生态敏感性和生态适建性,充分挖掘出城镇中的潜在特色,把握人文、生态和谐发展的原则。在岛屿式的独特城镇,景观风貌整体采用“三轴、四区”的空间结构(见图6)。“三轴”根据城市道路、城市肌理及生态格局设置三条景观风貌轴线。首先,以过境高速公路为基准,构筑交通景观风貌主轴,既为连续乐清湾整体景观风貌,又为城镇特色景观风貌的塑造提供了拓展空间;其次,根据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现有条件,形成生态风貌主轴,作为展现城市生态和文脉景观空间的主骨架;最后,依托城镇独有的海洋文化,构建海洋景观风貌轴,以体现和延续城镇的海洋文化。
“四区”结合各景观风貌轴的功能要求,并针对不同地形特点和文化特色,合理布局文化风貌区、生活风貌区、休闲风貌区和商业风貌区,形成丰富多样、统一协调的整体景观风貌效果。其中,文化风貌区是传承和展示城镇历史文化的区域,包括体现城镇形象的历史建筑、街区和设施等“人气场”;生活风貌区既是传承城镇独有的民俗风情的地区,又是融入新时代生活特征的地区;休闲风貌区和商业风貌区是为满足城镇发展的现代化需求,结合自然生态与现代建筑艺术文化,进而展现城镇活力,提供城镇生活体验的地区。
(二)景观风貌组织
城镇景观风貌是由“人气场”构筑而成,进而通过建立“人气场”之间的耦合关系,借以产生一种连续的感知过程,并对“人气场”的“联系线”加以整合,最终形成对城镇的文化背景、地域特色、生活实态、自然生态等要素的整体印象。
规划结合海山乡原有的人文与自然条件,通过布局人文景观节点、自然景观节点和城镇空间标志,作为可以控制空间、制约人的心理和视觉效果的“人气场”;“联系线”的设计与五亩田山等制高点景观、人文景观、空间标志以及交通系统相结合,形成一种连续的审美过程;最终将景观节点和景观轴线加以整合,构筑成海山乡整体形象展示界面(见图7)。
图7城市景观风貌设计引导示意图图8交通系统组织示意图
(三)支撑体系构建
道路作为城镇景观风貌要素的重要“联系线”,交通流线规划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以现有道路为骨架,围绕景观节点布局道路系统、步行系统和水运系统,真正实现步步有景、步移景异。规划道路系统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自行车道三级环路系统,主要满足串联景观风貌节点、岛屿间相互联系的功能,是人们体会城镇景观风貌的主要联系通道。
步行道系统是除道路系统外,设于风貌区之间及风貌区内部的步行游览体系,营造了别致的游赏景观,是人们细致品位城镇特色的有效路径。此外,在滨海岸设立游船码头,合理组织乡域岛屿间及与周边水面的水上游线,完善乡域内外部水上交通体系,充分发掘景观风貌潜力(见图8)。
(四)天际线设计引导
天际线是突显景观风貌特色的重要元素之一,强调整体协调、有机发展,既要能勾勒出整体建筑形式的特征,又要能反映出城镇风貌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图底关系。
规划一方面强调“显山露水”,通过控制建筑高度,避免建筑高点与山脉顶点接近重合的问题,以保护大型山脉(五亩田山、南滩山等)山脊线的完整性;临水建筑平面布局采用点式、放射、退台等形式,并在岸线相应设计出沙滩式坡面、驳石式坡面和自然式坡面,以加强滨水空间与岛屿腹地之间的景观渗透(见图9)。另一方面则要求错落有致,注意建筑设计的合理布点与体量设置,加强多、低层建筑高度与体量在视觉上的水平延续性,并营造小体量的居住建筑与大体量的公共建筑轮廓高低起伏、疏密相间的视觉效果(见图10)。
图10天际线设计示意图
五、小结
小城镇景观风貌保护与延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随着高速城市化和城乡的统筹发展,小城镇在迎来大规模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导致了城镇景观风貌特色的逐渐丧失。此时应加强小城镇景观风貌的实地勘查与详细调研,充分发掘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遗迹,结合城乡规划设计先进理念,运用现代技术分析手段,规划形成体系化和可操作性强的小城镇景观风貌。
参考文献
[1]杨华文蔡晓丰.城市风貌的系统构成与规划内容.城市规划学刊.2006/2
[2]李晖杨树华李国彦吴启焰.基于景观设计原理的城市风貌规划———以景洪市市澜沧江沿江风貌规划为例.城市问题.2006/5
[3]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4]杨华文蔡晓丰.城市风貌保护经验的借鉴与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5/6.
[5]王建国.城市风貌特色的维护、弘扬、完善和塑造.规划师.2007/8
[6]张继刚.城市景观风貌的研究对象、体系结构与方法浅谈———兼谈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师.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