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协同韵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韵律,音韵,间隙,边界,模型,语义,手语。
协同韵律论文文献综述
吴升扣[1](2015)在《韵律性身体活动改善幼儿侧滑步下肢各环节协同收缩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 3~6岁幼儿处于动作发展的敏感期,此阶段对其进行科学的干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作为目前幼儿园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韵律性身体活动蕴含着许多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元素。本研究从动作发展的视角出发,将幼儿阶段应掌握的基本动作技能设计到韵律性身体活动中,通过分析幼儿侧滑步下肢各环节协同收缩率的变化,比较这种新(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期刊2015-11-05)
郑玉玲[2](2008)在《韵律词边界的协同发音问题——对语音合成自然度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就目前语音合成自然度的现状,探讨了合成语音中韵律词边界V#C、VN#C之间的无声间隙和过渡音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合成语音中词或短语之间的顿挫感和个别音段自然度较差的问题。该文在基于对普通话协同发音生理(EPG)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韵律词边界存在的协同发音现象并提出了解决合成自然度问题的方案。结果表明:韵律词边界闭塞(GAP)和停顿(SP)的区别在于,停顿表现在元音韵尾无过渡音且时长延长,辅音无声段时间较长,而闭塞则不同;语料库中增加擦音前韵尾的标注信息作为合成的匹配规则,可以消除合成中擦音前的顿挫感;韵尾过渡音中舌前辅音前面的韵尾F 2上升,舌前辅音中的翘舌音/zh,ch,sh,r,l/使韵尾的F 3下降。舌根音、唇音和唇齿音使前面的韵尾F 2下降;语调短语的韵律词边界没有V#C、VN#C的过渡音且边界间是停顿而非闭塞,不存在协同发音现象。(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S1期)
郑玉玲[3](2007)在《韵律词边界的协同发音问题——对语音合成自然度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就目前语音合成自然度的现状,探讨了韵律词边界的无声间隙和过渡音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对合成自然度产生的影响。文章结合近年来基于动态腭位(EPG)的协同发音研究成果,对协同发音成因的进一步认识,提出了韵律词边界存在的的协同发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主要有韵律词之间V#C、VN#C的闭塞(GAP)和停顿((Silent Pause))的区别;消除擦音前的无声段解决方案;韵尾过渡音的上升与下降的规律;协同发音与韵律层级的关系等。(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7-10-01)
蔡莲红,王永鑫,杨鸿武[4](2006)在《韵律与语法、语义的协同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汉语的韵律与语义、语法之间的联系。通过数据分析和试验,指出语音的韵律是语义、句法、语用等要素的综合表现。介绍了基于句法信息进行韵律成分界定的试验,给出并分析了韵律成分界定结果。接着讨论了韵律与语音表达的关系;给出了一个从语义到表现力语音的映射模型。(本文来源于《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11-01)
陈益强,高文,刘军发,杨长水[5](2006)在《手语合成中的多模式行为协同韵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大量真实多模式行为数据进行学习训练、获取单模式行为的韵律模型以及多模式行为之间的协同关联模型的方法,来实现虚拟人多模式行为之间的协同.重点给出了多模式行为的韵律模型描述,同时给出基于手语韵律参数与语音韵律特征融合的协同控制韵律模型以及韵律参数获取方法,并运用于多模式行为协同控制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与传统的规则法相比,该学习方法更能刻画多模式之间协同关联的复杂性,更好地实现虚拟人多模式行为合成的逼真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陈益强,高文,杨长水,姜大龙[6](2003)在《手语合成中的多模式行为协同韵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缺乏人脸唇部运动的手语合成的可懂度只有60%-70%,因此如何将语音人脸表情等其他模式行为加入手语动作中并协同表达是实现逼真自然手语合成的关键难点问题。传统的作法大多采用规则法实现,难以刻画多模式之间协同关联的复杂性,本文提出利用大量真实多模式行为数据进行学习训练,获取单模式行为的韵律模型以及多模式行为之间的协同关联模型,从而实现虚拟人多模式行为的协同。本文重点给出了多模式行为的韵律模型描述,同时给出基于手语韵律参数与语音韵律特征融合的协同控制韵律模型并用于多模式行为协同控制上,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第一届中国情感计算及智能交互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3-12-01)
协同韵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就目前语音合成自然度的现状,探讨了合成语音中韵律词边界V#C、VN#C之间的无声间隙和过渡音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合成语音中词或短语之间的顿挫感和个别音段自然度较差的问题。该文在基于对普通话协同发音生理(EPG)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韵律词边界存在的协同发音现象并提出了解决合成自然度问题的方案。结果表明:韵律词边界闭塞(GAP)和停顿(SP)的区别在于,停顿表现在元音韵尾无过渡音且时长延长,辅音无声段时间较长,而闭塞则不同;语料库中增加擦音前韵尾的标注信息作为合成的匹配规则,可以消除合成中擦音前的顿挫感;韵尾过渡音中舌前辅音前面的韵尾F 2上升,舌前辅音中的翘舌音/zh,ch,sh,r,l/使韵尾的F 3下降。舌根音、唇音和唇齿音使前面的韵尾F 2下降;语调短语的韵律词边界没有V#C、VN#C的过渡音且边界间是停顿而非闭塞,不存在协同发音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协同韵律论文参考文献
[1].吴升扣.韵律性身体活动改善幼儿侧滑步下肢各环节协同收缩率的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15
[2].郑玉玲.韵律词边界的协同发音问题——对语音合成自然度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3].郑玉玲.韵律词边界的协同发音问题——对语音合成自然度的思考[C].第九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4].蔡莲红,王永鑫,杨鸿武.韵律与语法、语义的协同处理[C].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
[5].陈益强,高文,刘军发,杨长水.手语合成中的多模式行为协同韵律模型[J].计算机学报.2006
[6].陈益强,高文,杨长水,姜大龙.手语合成中的多模式行为协同韵律模型[C].第一届中国情感计算及智能交互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