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文化人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众文化,视觉主体,现代人格,表意实践
现代文化人格论文文献综述
李健[1](2019)在《论大众文化视觉主体的现代人格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代中国的主导性文化形态之一,大众文化的表意实践过程不仅越来越依赖于视觉形象符号,而且推动了一种带有典型社会转型意味的"镜像化"视觉主体的形成。这一主体形态作为反思中国当代社会转型问题的落脚点之一,又与现代人格建构构成了一种互为表里、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从这一维度出发,当代中国人的现代人格建构不仅深受大众文化表意实践的影响,又可以通过"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以及"虚构与现实"叁重张力关系得到更为明确的揭示。无论大众文化视觉主体及其现代人格建构,还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及其现实问题,均可由此得到批判性与建设性并重的说明。(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刘力红[2](2018)在《扬弃“现代文化人格” 构建“共产主义文化人格”》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发生重大社会变迁的历史语境下,契合生命的未完成性的"现代文化人格",既是决定人们进行人格建构的主流,也是使其深陷价值虚无主义深渊的"元凶"。时代呼唤着对未完成的整体性生命存在有着自觉的体认和形塑的理想性的文化人格的诞生。只有自觉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虚"体"道",充分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资源,追寻建构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和谐伦理关系为基本内涵的自由自觉的生活方式,才可能形成"共产主义文化人格"。通过这一"共产主义文化人格",我们才能在现代性语境下既实现个体的生命尊严,也推进人类文明向超越资本逻辑统治的新的文明阶段演进。(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张耀立[3](2017)在《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现代人格塑造——基于全球化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是多维度、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性概念,它起源于经济领域,之后逐步扩散至文化、政治、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全球化深刻影响着人的现代化,影响着青少年现代人格培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土壤,也是培养青少年现代人格的精神沃土,对于青少年现代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审视青少年现代人格塑造的现实困境,探究以传统文化塑造青少年现代人格的方法路径。(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7年17期)
唐善梅[4](2017)在《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养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的养成。现代文化人格这一概念的提出借鉴了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鉴于中国当代国民素质的现状以及研究条件便利,将研究对象锁定为大学生。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内涵架构的立意基础是汲取中西方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养成对策虽然涵盖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系统,重点研究高校的可为之处。首先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发现背后的问题本质,并从理论上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研究中列举了十种大学生群体性问题行为。透过这些群体性问题行为暴露出的国民性问题有:理性思维缺乏、公共意识淡漠、创新行为缺少、超越精神缺失、诗意情怀丧失。其次分析了造成这些国民性问题的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因素有:尊德性尚权威的思维方式、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意识、懒于革新的守旧行为模式、积极入世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庸俗低俗粗俗的草根文化。进而通过叁个角度的社会比较:东西方文明比较、不同社会形态比较、不同社会制度比较,论证了这五种传统文化因素存在的历史渊源以及对国民文化人格产生的影响。得出结论:造成这些群体性问题行为的背后原因就是国民文化人格中的前现代因素。并根据这个研究结论,建构了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内涵包括:理性思维、公共意识、创新行为、超越精神、诗意情怀。再次以现代文化人格作为核心概念,参照英格尔斯等人的现代性测量问卷对南审大学生样本进行了人格现代化水平测量,分析了 13种变量对大学生文化人格的现代化水平产生的影响,研究得出对大学生文化人格现代性水平产生积极影响的最重要因素是:喜欢阅读人文书籍,其次重要的有:社会阅历丰富、有文艺特长、父母关系好、非独生子女、生活在南方、女性。以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文化育人为实验研究,介绍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创新方向,以书院为载体,整合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功能,养成学生现代文化人格。具体分析了学院、书院、导师、辅导员、学生自治组织各自发挥怎样的作用。最后论述了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的养成对策。按照影响力从小到大顺序,依次包括:社会环境浸染、家庭环境熏陶、教育环境塑造、教育主体自主选择。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后面两个因素,如何围绕激发主体选择设计教育环境。(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4-23)
魏晓霞[5](2016)在《巧妙利用传统文化 发展学生现代人格》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到的文化越来越多元化,所处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新课程改革中已经把人格塑造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目标,如何做好小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健康的现代人格需要寻找更多突破口。而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内容对于塑造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巧妙利用传统文化发展学生现代人格是当前摆在小学德语老师面前的重大议题。本文从传统文化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在把握传统文化特征的探讨如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学生现代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38期)
肖秀林[6](2016)在《船政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现代道德人格的重塑》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自律性发展阶段初期,也是一个适应社会转型的道德社会化过程,是人生道德社会化的关键期。研究表明,大学生现代道德人格的形成,受到社会、学校、家庭、自我等要素影响。(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6年11期)
余娜[7](2016)在《“人的文学”的融合发展——论林语堂对现代文化人格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文学"成为"五四"的时代主题,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转型中,这个主题深化为更加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又兼具现代性的文化人格的塑造。林语堂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体现出来的文化人格,应该融汇中西文化,既有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的自由独立,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和优雅,是由中国自身成长起来的理想的现代文化人格。中国现代化转型中文学所思考的人的问题,必然包含了中外文明冲撞下文化人格的现代性构建。林语堂所做的文学批评是对"人的文学"在人格健全和文学现代化这两个维度上的延展掘进。(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11期)
高可[8](2016)在《传统中国人格权制度内生要素与现代立法选择——比较法律文化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权"是一个关系到民法典整体结构与立法进程的法律问题,需要展开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作为肇始于西方的概念,对国外先进人格权制度的吸收与借鉴是我国相应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法治体系的构筑,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考察法律传统中的内在人格权制度因素,需要立足中国古代身份制度这一土壤,具体分析传统法律对人格利益的保护与法律文化所蕴含的伦理道德基础。同时,结合域外理论范式与我国百年立法经验,支持人格权法独立成编,否定一般人格权制度,并对人格权类型化作出简要分析,以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权制度体系。(本文来源于《理论与改革》期刊2016年01期)
朱晓江[9](2015)在《“新文化”与“旧传统”:匡互生关于“人格教育”的论述及其现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以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通常都被描述为一次激烈的反传统的思想运动。为了凸显或把握其"新"的思想特质,学者们通常都重点强调与描述了新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异质性特征。由此带来的普遍认识是,中国的新文化和传统之间是难以调和,甚至是断裂的。然而,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虽以反传统为其特质,但在这一"反"的过程中,传统却并非完全处于和现代相对立的位置。在西方思想传播的过程中,部分传统思想起到了"前理解"的作用;而部分思想,则和西方思想融合在了一起,在现实社会进程中发挥着实际的影响。匡互生关于"人格教育"的论述,即典型地呈现出这样的思想特征。一方面,"人格教育"的提出带有浓厚的西方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另一方面,在如何践行"人格教育"的思想主张时,中国传统的修身工夫,尤其是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却发挥了主导的作用。从匡互生的思想个案,我们看到了现代中国文化生成的一种样态。(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5年09期)
郝亚飞,丁立磊[10](2015)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道德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以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刘洪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刘洪安的事例,从提升个体内在修养、塑造良好家庭环境和净化社会风气叁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道德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以期深入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助力。(本文来源于《传播与版权》期刊2015年03期)
现代文化人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发生重大社会变迁的历史语境下,契合生命的未完成性的"现代文化人格",既是决定人们进行人格建构的主流,也是使其深陷价值虚无主义深渊的"元凶"。时代呼唤着对未完成的整体性生命存在有着自觉的体认和形塑的理想性的文化人格的诞生。只有自觉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虚"体"道",充分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资源,追寻建构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和谐伦理关系为基本内涵的自由自觉的生活方式,才可能形成"共产主义文化人格"。通过这一"共产主义文化人格",我们才能在现代性语境下既实现个体的生命尊严,也推进人类文明向超越资本逻辑统治的新的文明阶段演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文化人格论文参考文献
[1].李健.论大众文化视觉主体的现代人格建构[J].中国文艺评论.2019
[2].刘力红.扬弃“现代文化人格”构建“共产主义文化人格”[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张耀立.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现代人格塑造——基于全球化视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
[4].唐善梅.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养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5].魏晓霞.巧妙利用传统文化发展学生现代人格[J].课程教育研究.2016
[6].肖秀林.船政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现代道德人格的重塑[J].内江科技.2016
[7].余娜.“人的文学”的融合发展——论林语堂对现代文化人格的建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8].高可.传统中国人格权制度内生要素与现代立法选择——比较法律文化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6
[9].朱晓江.“新文化”与“旧传统”:匡互生关于“人格教育”的论述及其现代意义[J].学术月刊.2015
[10].郝亚飞,丁立磊.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道德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以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刘洪安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