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离子交换论文-梅立斌,刘新民

固态离子交换论文-梅立斌,刘新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态离子交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离子交换树脂,四乙烯五胺,CO_2吸附

固态离子交换论文文献综述

梅立斌,刘新民[1](2017)在《离子交换树脂固态胺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CO_2吸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离子交换树脂(D001)为载体,四乙烯五胺(TEPA)为改性剂,采用叁种不同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固态胺吸附剂。采用N_2吸附-脱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吸附剂进行表征。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TEPA负载量、吸附温度、进气流量和CO_2分压等因素对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配位法制得的固态胺吸附剂分散性和稳定性较好,且在TEPA负载量为40%,吸附温度为65℃,进气流量为40 mL/min时有最大CO_2吸附量达4 mmol/g。经过10次吸附-脱附循环实验后,CO_2吸附量下降3.98%。热力学、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CO_2吸附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宁慧青,卢兴鲁,刘泉,任军,李忠[2](2012)在《固态离子交换制备Cu(Ⅰ)分子筛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固态离子交换是将金属离子引入分子筛结构中一种十分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它克服了溶液离子交换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本文介绍了固态离子交换制备Cu(Ⅰ)型分子筛的反应原理、制备条件的影响以及不同结构Cu(Ⅰ)型分子筛的应用。鉴于微波场中离子运动速率显着加快的特点,提出采用微波加热可以显着提高固态离子交换反应速率,对于提高Cu+离子交换度,消除残留CuCl的影响,获得高性能的Cu(Ⅰ)Y催化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2年09期)

陈灵晶,林海强,杨乐夫[3](2006)在《固态离子交换法合成Cu/HZSM-5催化剂及其氯苯气相羟基化制苯酚催化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苯酚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工业生产方法主要包括异丙苯氧化法、拉西-虎克法、苯磺酸钠碱熔法和甲苯氧化法等,占据主导地位的异丙苯氧化法单程苯酚收率仅约5%,且联产物丙酮的销路好坏对生产效益有很大影响。已淘汰的拉西-虎克法以苯为原料经两步反应得到苯酚(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09-01)

刘亚纯[4](2003)在《固态离子交换引入稀土对FCC催化剂的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固态离子交换法首次制备了稀土改性FCC催化剂,用XRD、静态低温氮吸附容量法分别测试其晶胞常数、相对结晶保留度和比表面积、孔容;通过NH_3—TPD酸性测试、ACE(高级裂化剂评价)装置,分别考察其酸性质和裂化催化性能,系统研究水热处理条件、不同稀土负载量、不同稀土化合物对固态离子交换法制备的稀土改性FCC催化剂的影响,并与传统溶液离子交换方法制备的稀土改性FCC催化剂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IR,XRD等表征技术对其固态离子交换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在水热焙烧处理过程中,在REY和NH_4分子筛粒子之间存在着固态离子交换现象,即H~+及RE~(3+)可以从高含量的分子筛一侧向低含量的分子筛一侧迁移。由REY和HY分子筛复合制备的催化剂在裂化反应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活性和选择性,产品分布也优于单一活性组分的REHY催化剂。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不同水热条件下的固态离子交换法制备的稀土改性FCC催化剂,其催化性能和物化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找到了比较合适的固态离子交换反应水蒸气焙烧条件:进水量为24ml/h,水蒸气压力为0.101Mpa,温度为500℃,时间为4h.稀土改性FCC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和催化性能随稀土负载量增加而改善;通过水热固态离子交换制备负载碳酸稀土和氢氧化稀土的两种FCC催化剂具有相似的物化性质和催化性能。IR表征结果支持了上述结论。固态法制得的稀土改性FCC催化剂的物化性质与传统法制得的相当,裂化催化性能比传统法的略好;而且钒污染后表现出更优的物化性质和裂化催化性能。 本文研究结果为通过固态离子交换直接制备稀土改性Y型分子筛FCC催化剂和为稀土改性FCC催化剂的传统制备工艺实现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于春波,华凯峰,邵静,王玉江,林云清[5](2000)在《磷酸型离子交换膜在全固态传感器中的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不同体系膜的考察,选择由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磷酸型离子交换膜进行实 验,以探讨其在全固态传感器中的应用.这种膜经过预处理后,其氢离子导电性大大提高. 由于磷酸中的P2O5有强烈的吸水作用,因此这种膜对水的保持性优于Nafion膜.此外, 这种膜(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于春波,华凯峰,邵静,王玉江,林云清[6](2000)在《磷酸型离子交换膜在全固态传感器中的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不同体系膜的考察,选择由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磷酸型离子交换膜进行实验,以探讨其在全固态传感器中的应用.这种膜经过预处理后,其氢离子导电性大大提高.由于磷酸中的P2O5有强烈的吸水作用,因此这种膜对水的保持性优于Nafion膜.此外,这种膜与催化剂有较好的粘接性,解决了长期以来固体电解质与催化剂的相接触问题,且价格便宜,处理工艺比Nafion膜简单.(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气湿敏传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0-12-01)

李翠华,李丹,周甫芳,陈汉佳,施其宏[7](1999)在《固态离子交换法制备改性沸石》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固态离子交换方法制备改性沸石的特点和应用。固态离子交换方法操作简单,易制得具有特殊性能的沸石催化剂,有利于推动沸石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1999年05期)

徐军,严爱珍,须沁华[8](1998)在《CsCl/NH_4 β沸石固态离子交换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XRD和TGDTA技术考察了NH4β沸石和CsCl的固态离子交换过程,并用吡啶IR和异丙醇分解反应研究了Csβ沸石的酸碱性质。结果显示Cs+离子易以极高离子交换度引入β沸石,由固态离子交换得到的Csβ具有更高的碱催化脱氢能力。(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1998年04期)

姜明,伏义路[9](1997)在《Cu(Ⅰ)Y分子筛的固态离子交换制备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IR、MS和EPR表征CuCl和NH4Y固态离子交换过程以及制备Cu(Ⅰ)Y的一些特性.固态离子交换程度依赖于反应温度.和还原Cu(Ⅱ)Y得到Cu(Ⅰ)Y的方法,固态离子交换是更为有效的制备纯Cu(Ⅰ)Y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1997年09期)

银董红,尹笃林,蒋汉瀛[10](1997)在《分子筛固态离子交换反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筛固态离子交换反应研究进展银董红尹笃林(湖南师范大学精细催化合成研究所,长沙410081)蒋汉瀛(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与新材料研究所,长沙410083)YinDonghongandYinDulin(InstituteofFineCatalys...(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1997年05期)

固态离子交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固态离子交换是将金属离子引入分子筛结构中一种十分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它克服了溶液离子交换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本文介绍了固态离子交换制备Cu(Ⅰ)型分子筛的反应原理、制备条件的影响以及不同结构Cu(Ⅰ)型分子筛的应用。鉴于微波场中离子运动速率显着加快的特点,提出采用微波加热可以显着提高固态离子交换反应速率,对于提高Cu+离子交换度,消除残留CuCl的影响,获得高性能的Cu(Ⅰ)Y催化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态离子交换论文参考文献

[1].梅立斌,刘新民.离子交换树脂固态胺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CO_2吸附[J].燃料化学学报.2017

[2].宁慧青,卢兴鲁,刘泉,任军,李忠.固态离子交换制备Cu(Ⅰ)分子筛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2

[3].陈灵晶,林海强,杨乐夫.固态离子交换法合成Cu/HZSM-5催化剂及其氯苯气相羟基化制苯酚催化性能的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

[4].刘亚纯.固态离子交换引入稀土对FCC催化剂的改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

[5].于春波,华凯峰,邵静,王玉江,林云清.磷酸型离子交换膜在全固态传感器中的应用探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0

[6].于春波,华凯峰,邵静,王玉江,林云清.磷酸型离子交换膜在全固态传感器中的应用探讨[C].第六届全国气湿敏传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0

[7].李翠华,李丹,周甫芳,陈汉佳,施其宏.固态离子交换法制备改性沸石[J].广东化工.1999

[8].徐军,严爱珍,须沁华.CsCl/NH_4β沸石固态离子交换过程[J].无机化学学报.1998

[9].姜明,伏义路.Cu(Ⅰ)Y分子筛的固态离子交换制备及其表征[J].物理化学学报.1997

[10].银董红,尹笃林,蒋汉瀛.分子筛固态离子交换反应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1997

标签:;  ;  ;  

固态离子交换论文-梅立斌,刘新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